词条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
释义 | 2009年5月26日,设计创意学院成立。全国人大常委、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区长宗明,我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校长裴钢、常务副校长李永盛,副校长陈小龙、伍江、董琦,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我校董事会董事陈经纬、张松,以及十多所国内外知名设计院校负责人等出席学院成立仪式。 2009年度设计创意学院年鉴学院成立一、学院成立 5月26日,上海“同济设计创智中心”揭牌仪式暨“设计激励人文”国际设计竞赛作品展开幕典礼在上海创智天地举行。“同济设计创智中心”是上海首个由设计院校和企业联手打造的融产、学、研为一体的复合型高端艺术创意中心,由同济大学与创智天地在杨浦区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联手打造的。在杨浦区区长宗明的见证下,裴钢校长和瑞安房地产主席罗康瑞共同为其揭牌。 本次“设计激励人文”国际设计竞赛由全球最大的艺术、设计、媒体学院联盟Cumulus及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联合主办,竞赛展提出“设计激励人文”的口号,以“促使优秀应急设计作品服务于社会”为出发点。作品展览从5月26日持续至6月14日,历时20天,共计百余件展品。来自14个国家及地区、56所设计院校、600多位年轻人为抗震救灾提出了数以百计的创意和思考。竞赛共产生金奖、银奖、铜奖及评委奖共20个奖项,其中金奖由来自同济大学的陈寅峰一举摘得。对于大赛初审入围作品,Cumulus联合旗下院校于2009年5月起在英国伦敦、米兰、赫尔辛基等地展出。 教学工作二、教学工作 改革课程体系 坚持国际型、创新型、前瞻型、实践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学院上下反复讨论以及咨询国家专家的建议,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交叉融合与前瞻性,保持本硕衔接,包含创新思维、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三大课程类别,着重培养人本精神、同创风格、整体视野、未来愿景、领导能力等五大核心素质,形成贯穿创新思维培养、策略与沟通、整体思维导入、国际交流与学科交叉、产业与社会融合、战略愿景实现、毕业设计等7个交相呼应又各有侧重的课程板块体系。 探索4+2本硕连读双学位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目标在于培养国际型的一流设计人才,其学制包括本科与研究生两个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阶段后直接进入2年的研究生阶段学习,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同学采取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设计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毕业后取得同济大学与国外知名设计院校的双硕士文凭;少部分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分流就业、出国留学或者考研,获得学士文凭。 启动英语课程建设 学院英语课程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将于2010-2011年期间开设19门全英语课程。 一系列联合设计相继举办 9月16至 24日,“农村厨房”七校联合设计在崇明县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伯尔尼应用科技大学、瑞士巴塞尔设计学院、米兰理工大学、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和墨西哥大学的近40名同学和10名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联合设计以“农村厨房”为主题,项目得到了崇明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成果在2009年10月份上海创意产业周展出。 9月14日至10月16日,学院与丹麦设计学院、德国Folkwang大学设计学院联合举办“世博自行车”设计工作坊。上海永久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为此项活动提供全程赞助,历时近1个月的工作成果在上海创意产业活动周中展示。 9月24日至10月15日,同济大学-米兰理工大学联合设计项目“崇明DESIS Workshop”(崇明创新服务工作坊)顺利展开。联合设计由Desis-China(中国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共同举办。 殷正声教授、朱钟言教授、谭靖漪副教授分别获得中国工业设计指导委员会2009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奖。 10月,学院以其多元化的教学环境、跨学科的教学模式、灵活的学科设置、创新的课程合作方式,入选2009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全球39个最佳教学项目。该榜单是目前唯一,也是最权威的全球设计学院排行榜,在世界行业领域内举足轻重。设计创意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成为中国仅有的两所连续三年入选《商业周刊》最佳设计学院榜单的设计学院。 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三、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工作 学院在编教职工36名,其中教师33名,行政教辅人员3名;教授7名,副教授8名,讲师13名,助教5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名,具有硕士学位21名。引进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名。学院在读学生553名,其中本科生385名,硕士研究生150名,博士生18名。 确立新的学科梯队框架 新的学科梯队包括设计战略与理论、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传达设计、时尚设计、数字设计、设计基础等7个梯队。 筹备同济设计创意论坛 该论坛坚持学术性、前卫性、开放性、系列性的原则,以培养学术氛围、发育新生学术力量、促进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为宗旨,致力于成为代表学院的主流品牌论坛。论坛第一期将于2010年1月开幕。 启动同济设计创意系列丛书策划编辑工作 该丛书包括8-10本全球设计教育界的顶尖著作,2009年完成了丛书的筛选工作和装帧设计工作。丛书将于2-3年内陆续出版。 9月29日,德国展示设计大师乌韦?布鲁克纳(Prof. Uwe.R.Bruckner)教授被聘为我院兼职教授。吴志强院长致词并为布鲁克纳教授授证,布鲁克纳教授发表了致谢词并作了“Form Follow Content”的学术报告。 娄永琪副教授主持的设计研究课题“长三角乡村家庭剩余空间公共使用的设计类型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 对外交流四、对外交流(包含内外、校企合作两个方面) 5月26日至6月12日,学院与DESIS-China联合举办以“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为主题的论坛和展览。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出席了论坛,来自中国和欧洲七个设计院校的代表分别做了精彩演讲和报告。DESIS展览介绍了包括SEP、EMUDE、CCSL等多个欧洲研究项目成果。 10月15日至21日,由设计创意学院、DESIS中国和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周组委会联合主办的“下一站设计——国际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展”在常德路800秀举办。展览重点介绍和推介DESIS国际、DESIS中国和设计创意学院在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方面的最新成果。 学院教师出席重要的世界级会议 5月27至30日,娄永琪副教授等出席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伦敦会议,并与CUMULUS主席Christian Guellerin、秘书长Eija Salmi会谈并讨论了学院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院校联盟大会的计划。 8月10日,联合国发展署在联合国总部举办“南南技术产权交易”项目推荐会,吴志强院长代表杨浦区介绍了“全球创意经济城”的规划方案,引起了联合国副秘书长甘巴里高度赞赏以及参会各方代表的广泛兴趣和积极回应。会前,吴志强院长专门拜访了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联合国主管设计创意产业的南南特设局局长周一平先生,并向周一平先生发出了来同济大学访问讲学的邀请。 国外院校及机构代表相继来访商谈合作 6月4日,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设计中心负责人Carlo Branzaglia教授来访,双方就合作事宜进行了探讨。6月16日,伦敦大学Goldsmith学院副校长Simon McVeigh博士来访。6月18日,德国乌帕塔尔气候、环境和能演研究中心Wolfgang Sachs教授来访。7月6日,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外办主任Luisa Collina访问我院,并与参加中意艺术设计双硕士学位项目的15名学生座谈。7月22日,德国布克耐特展览器材有限公司中国区卢卫征经理一行来访。7月29日,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设计学院院长Pirjo Kaariainen来访。8月12日,德国Folkwang大学外事办公室主任Karoline女士一行访问我院,双方就共同创办双硕士学位达成初步共识,新的双硕士学学位项目计划于2010年正式启动。8月26日, 拜耳材料科技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战略项目商务经理Michael Voigt博士、拜耳(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Magali Collet女士来访。9月29日,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领事左岚女士、瑞士2008-2010中国文化项目总协调徐莉华女士来访。10月20日,吴志强院长与德国Folkwang设计大学校长Kurt Mehnert教授签订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在学生与青年教师培养、联合出版书籍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11月19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媒体艺术设计学院院长Dan Fern教授来访。 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及国外机构合作成果斐然 9月22日,同济大学联合杨浦区政府,在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意中商会、意大利驻沪总领馆等机构的支持下,共同举办了“上海国际设计一场---意大利设计创意城”项目推介会,来自上海地区的近30家意大利企业和驻沪机构参加了此次活动。吴志强院长介绍了“上海国际设计一场”项目,特别展示了面向意大利的重点项目“意大利设计创意城”。 9月23日,吴志强院长访问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并与文化处处长倪波路先生就“上海国际设计一场”项目进行了会谈。双方决定,创立“中意设计美联”,以此为平台,吸取意大利设计创意产业的经验和长处,共同合作促进设计创意文化发展。 9月29日,吴志强院长、娄永琪院长助理会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南南合作特设局知识管理处处长Francisco Simplicio先生,吴志强院长向Francisco Simplicio 先生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并应邀参加2010年世博期间举行的“创意经济周”,双方还进一步商定了“Global South Creative Economy EXPO”的合作问题。 7月28日,吴志强院长会见欧特克(Autodesk)公司全球教育副总裁Joe、教育总监Tom和中国教育经理孙文清。双方就进一步开展战略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决定成立同济——欧特克设计和技术服务中心,加深在教育领域的合作。 12月11日,吴志强院长会见欧特克公司全球副总裁Ken Bado先生、全球学习及教育副总裁Joe Astroth博士,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决定共同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获奖的学生将有机会去美国参加Autodesk University全球大会;欧特克公司出资在学院设置3个教席,用来研发生态技术和各种设计软件;共同成立“NO.1设计支持中心”。 7月29日,学院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探讨筹建“上海创意设计大师培训中心和实训基地”,培训中心将面向政府机关、组织机构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国内外各类创意人才,开设高级管理人才培训班。在市经济信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正式申请到了位于杨浦区国定路的“中国创业者实训基地”作为过渡时期的创作坊空间。 9月1日,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陈闪董事长、钟明副总经理与娄永琪副教授、陈永群副教授举行会谈,双方就“同济-永久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 9月22日,“同济大学豪盛教席”、“同济大学永久教席”捐赠仪式暨同济大学-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产学合作协议书”签约仪式在旭日楼举行。该教席设在设计创意学院,主要为设计创意领域的优秀学者提供科学研究资助。 11月,学院与2010瑞典世博参展委员会共同举办中瑞“创意之光”设计竞赛。12月,学院与波司登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波司登国际大厦的广告效果图和大厦logo”的设计竞赛。 学生工作五、学生工作 9月10日,学院成立后的第一次本科生开学典礼在综合楼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9月17日,研究生开学典礼举行。 经学校党委组织部批准,设计创意学院本科生高年级支部、本科生低年级支部、研究生第一支部、研究生第二支部、研究生第三支部于12月成立。18名同学参加了秋季党校学习。09-10年上半学期共发展党员6人,转正4人。研究生支部的“寻找绿色——生态设计”活动被评为2009-2010年度“最佳研究生党组织生活”项目并获得资助。 143名本科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同济大学社会活动奖学金、外界捐赠奖学金。53名本科生获得国家助学金、成才助学金、晨兴助学金、新长城助学金、源恺助学金。14名研究生同济大学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同济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校外捐赠奖学金、源恺助学金。1个班级被评为优良学风班。19名学生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4名学生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1名同学被评为同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标兵。 马林海等老师的论文获中国德育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德育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特等奖。 9月23日,学院邀请资深用户体验专家举办职业指导讲座。10月22日,召开2010届研究生就业动员大会,10月27日,召开2010届本科生毕业就业指导会议。12月11日,举行2010届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11月24日,学院第一次团代会暨学生代表大会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学院第一届团委委员。经校团委批准,设计创意学院分团委于12月正式成立。 11月24日,学院成立2010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大会志愿者大队,共有200多名学生报名,2010CUMULUS大会志愿者工作正式启动。 12月24日,学院第一届研究生会成立。 学院团学联举行“缤纷乐陶陶”彩泥DIY活动、“无乐趣 不篮球”趣味篮球比赛、“放飞画意”手绘风筝活动、“大拔河Tug of War”拔河比赛等系列活动。 1个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资助。1支志愿者服务队申请到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支持的“三星——西部阳光行动”大学生乡村志愿服务项目,赴四川绵阳市开展乡村志愿者服务活动。 总体概况:同济最初在建筑学院下设工业设计专业,但如今,如包豪斯等著名设计院校融建筑与设计为一体的做法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当下,设计与管理合作,设计学院与商业学院联姻,设计与新兴创意产业联盟的做法使新兴的设计创新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层出不穷。校长裴钢院士适时决定以艺术设计系为基础合并珠宝设计专业成立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定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the design innovation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致力于促成在中国设立设计一级学科;用足中国、上海、同济的资源,以建设具有无可复制的国内第一、国内顶尖的设计学院为目标;确保本科生质量的同时,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新型的、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MA & PHD),并重点扶植跨学科教学和研究;打破僵化的“系”的横向结构,简历“本科/硕士/博士program”的纵向学科方向型的学科模式,设立若干个前沿学科梯队,以适应研究型和跨学科战略;坐落于创意产业园区,与政府和企业共建上海最具特色的创意孵化器,设计学院是其中的灵魂。2009年启动,2011年全面运作。 总体目标:建立理念先进,研究前沿,开放创新,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产业驱动力的世界著名设计学院。 培养创新型、前瞻型、研究型、综合型的新一代设计师、设计研究和设计管理人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设计教育、设计实践与设计研究高端人才。 实施步骤:2008.10-2009.5 筹建期 2009.6-2010.5 过渡前期 2010.6-2011.5 过渡后期 2011.6 新学院运作期 本科教学: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设计过程与方法的训练、强化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团队设计项目与跨学科项目来实现 设置: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材料表达空间/环境设计 交互设计等专业 与国内其他设计学院相比,同济设计创意学院有一下特色: 开放创新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采用创新模式,突破传统的固定专业方向,以灵活机动的课程设置(programme)来适应跨学科教学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国际化战略同盟:与世界一流的设计院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实质性的合作。例如推广互认学分与学位的双学位课程。 与同济各学院的联动:充分利用同济大学的强势工科、依托综合的学科背景发展设计,强调设计与校内学科的渗透与交流,推进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展览中相关的有汽车设计等) 品牌运作:以中国设计创新(Design Innovation China)为品牌,利用上海创意产业平台发展,联手推出高层次的设计论坛和国际设计节。 与上海城市发展、杨浦区区域发展相结合 创新的管理体系:设立董事会;财务独立;在用人、开课、国际化、校企合作等诸多方面探索创新机制。聘用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为学院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 目前设计学院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综合楼16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