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桐畈镇
释义

桐畈镇位于赣、浙、闽三省交界,距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城20公里,东连嵩峰,南靠岭底和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西邻沙田,北接泉波,二上线贯穿全境,是广丰东南大门,有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81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桐畈镇总户数8322户,总人口43921人,其中镇区人口达1万,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规划2.5平方公里 ,是个三省边贸重镇。 总面积2000年为39.5平方公里,2001年扩大到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总面积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道路、村庄和其他占32.7%。桐畈镇驻地桐家畈距县城20公里。

简介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后垄村曾设立区苏维埃政府;桐家畈、王家村、石家梯、比古设立乡苏维埃政府。全县原有6个特困乡(镇)中,桐畈、比古各占其一,其中桐畈1994年已脱贫,是黄烟、山羊、葛粉、广丰斗笠主要产地。设有毛溪种羊场。桐畈墟是省际边贸市场之一。明清时期,石家梯、下社属新成乡十三都,王家村属十四都。民国三十八年(1949)解放前夕称桐畈乡,辖15保、209甲。解放初期属四区。1950年4月,划分为桐畈乡、深坑乡、王家乡,属沙田区。1950年8月,划分为俞宅、下社、后垄、王家、大洲、桐畈6小乡,仍属沙田区。1956年撤区并乡,合并为桐畈、王家、俞宅乡。1958年11月3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称桐畈人民公社。1968年扩社并队,沙田、比古并入。1972年12月,原沙田、比古公社区域划出,仍称桐畈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设乡。1991年6月撤乡设镇。2001年11月,二渡关乡(比古)撤销,其区域并入桐畈镇。

桐畈镇位于县境东南,东连嵩峰,南靠岭底和福建省浦城县盘亭乡,西邻沙田,北接泉波,总面积2000年为39.5平方公里,2001年扩大到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总面积12.9%,林地占44.2%,水域占10.2%,道路、村庄和其他占32.7%。镇驻地桐家畈距县城20公里。全镇原设桐家畈居民委员会,桐畈、深坑、毛溪、下社、俞宅、溪山、后垄、高厅、王家村、大洲10个行政村,7个居民小组,164个村民小组,除居委会外,共有133个自然村,总户数6056户、21952人。2002年10月,撤销桐畈村,并入桐畈居民委员会,撤销溪山村,设立溪山居民委员会,撤销原二渡关乡的靖安、东坞、河泉村,合并为二渡关村。现全镇设桐畈、溪山2个居民委员会;深坑、毛溪、下社、俞宅、后垄、高厅、王家、大洲、蒋坞、鲍坞、西坞、大坑、二渡关13个行政村,共有231个村民小组、196个自然村。2002年末,全镇总户数8023户,总人口32222人。镇内新建、改建主街道2条,小街道4条,街宽8~16米,总长3公里,浇筑水泥路面4.3万多平方米,铺设下水道1600米,新建商住楼5000多平方米,建有自来水厂,供水户数2300户。新建16米大街,长300米;桐新大街宽30米,长500米。镇区商业、饮食、住宿及其他服务行业齐全,共有各类商店460个,年营业额1420万元。1993年12月建成自动电话端局,交换机容量3912门,全镇已安装程控电话3367部。广浦(广丰——浦城)公路经过镇区,公路交通便利。镇驻地建有占地5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有墟场,农历三、六、九为墟日,是省际边贸市场之一,为本县与福建省浦城县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1994年,镇办淀粉厂公开拍卖,改制成的白云淀粉有限公司,为全县乃至全地区乡镇企业改制开了先河。

行政区划

桐畈镇原设桐家畈居民委员会,桐畈村、深坑村、毛溪村、下社村、俞宅村、溪山村、后垄村、高厅村、王家村村、大洲村10个行政村,7个居民小组,164个村民小组,除居委会外,共有133个自然村,总户数6056户、21952人。2002年10月,撤销桐畈村,并入桐畈居民委员会,撤销溪山村,设立溪山居民委员会,撤销原二渡关乡的靖安村、东坞村、河泉村,合并为二渡关村。现桐畈镇设桐畈、溪山2个居民委员会;深坑村、毛溪村、下社村、俞宅村、后垄村、高厅村、王家村、大洲村、蒋坞村、鲍坞村、西坞村、大坑村、二渡村关13个行政村,共有231个村民小组、196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后垄村曾设立区苏维埃政府;桐家畈、王家村、石家梯、比古设立乡苏维埃政府。广丰县原有6个特困乡(镇)中,桐畈、比古各占其一,其中桐畈1994年已脱贫,是黄烟、山羊、葛粉、广丰斗笠主要产地。设有毛溪种羊场。桐畈墟是省际边贸市场之一。明清时期,石家梯、下社属新成乡十三都,王家村属十四都。民国三十八年(1949)解放前夕称桐畈乡,辖15保、209甲。解放初期属四区。1950年4月,划分为桐畈乡、深坑乡、王家乡,属沙田区。1950年8月,划分为俞宅、下社、后垄、王家、大洲、桐畈6小乡,仍属沙田区。1956年撤区并乡,合并为桐畈、王家、俞宅乡。1958年11月3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称桐畈人民公社。1968年扩社并队,沙田、比古并入。1972年12月,原沙田、比古公社区域划出,仍称桐畈人民公社。1984年9月撤社设乡。1991年6月撤乡设镇。2001年11月,二渡关乡(比古)撤销,其区域并入桐畈镇。

城镇建设

2002年末,桐畈镇总户数8023户,总人口32222人。镇内新建、改建主街道2条,小街道4条,街宽8~16米,总长3公里,浇筑水泥路面4.3万多平方米,铺设下水道1600米,新建商住楼5000多平方米,建有自来水厂,供水户数2300户。新建16米大街,长300米;桐新大街宽30米,长500米。镇区商业、饮食、住宿及其他服务行业齐全,共有各类商店460个,年营业额1420万元。1993年12月建成自动电话端局,交换机容量3912门,桐畈镇已安装程控电话3367部。广浦(广丰——浦城)公路经过镇区,公路交通便利。镇驻地建有占地5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设有墟场,农历三、六、九为墟日,是省际边贸市场之一,为广丰县与福建省浦城县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1994年,镇办淀粉厂公开拍卖,改制成的白云淀粉有限公司,为广丰县乃至全地区乡镇企业改制开了先河。镇设有文化站、电影院、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终端用户1882户。有初中1所,教职工112人,在校学生3303人;小学15所,教职工217人,在校学生4274人。学前班4所,教职工26人,学生630人。镇有中心医院1所,病床10张,医务人员24人,医疗设备较为齐全。有村卫生所、个体诊所40个,乡医72人。

按照“一河两岸”的总体布局,对镇区进行总体规划。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布局,拆迁旧房,把老街部分居民移迁到滨河公路周边,改变了“屋多空间少”、“人多街道窄”的现象。另一方面,依托二上线,紧扣交通“大动脉”,以“建好一桥、一路、一校,完善镇区功能,提高城镇品位”为出发点,开辟城建新区,规划新街主干道,引导城镇建设向县城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两年来,桐畈镇采取市场化动作方式,共引进和瞬息万变筹资金800余万无,投入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大洲大桥,方便2000余名居民的出入通行;新建中学教学楼,实现中学的整体搬迁;兴建桐畈自来水厂,让广大居民用上清洁卫生的生活用水;筹建停车场和边贸市场,通过“划行归市”,改变人车混杂,交通堵塞现象。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为创建文明卫生城镇打好了基础,而且通过“闹市外移”迅速做大了镇区规模。镇区建设面积已达1.2平方公里,计划到2010年,镇区面积达2平方公里。

农业发展

2000年,桐畈镇有耕地面积695公顷,粮食总产量6236吨,经济作物主要是晒烟、烤烟、油菜子等。烤烟年产量24吨。桐畈镇农业总产值3076万元,工业总产值1.34亿元,民营企业总产值502万元。桐畈镇年财政收入1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2002年桐畈镇有耕地总面积962公顷,其中水田面积874公顷,粮食总产量4672吨,农业总产值3800万元,全年财政收入279.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0元。工业总产值3200万元,民营企业46个,产值2.3亿元,其中镇世堂特色食品开发公司年销售收入1亿元,税收315万元。

社会管理

为实现对社会治安形势“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理得好”的目标,桐畈镇在建立和完善民情动态管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部门联动、边际联防联谊“四项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工作措施的落实。建立了民情动态管理机制。以各村(居)为单位,建立动态民情网,把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户分离人口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加强人口登记和信息采集录工作,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口情况,实现了对各种治安状况的及时掌控。以学校为主阵地强化学生的教育管理,防止在校生参与社会不良行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采取“疏堵”结合的办法,对已发生的矛盾纠纷疏通渠道及时化解,对潜在的矛盾隐患经常性排查,堵住源头防止矛盾纠纷发生。形成了部门联动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齐抓共建的合力,集中处理社会治安中一些问题。健全了边际联防联谊机制。针对桐畈镇处于三省交界的特殊地理位置,加强了与周边乡(镇)、村(居)间的联系,建立了治安信息互通报告制度,相互定期走访,共同协商解决边界区域出现的矛盾纠纷,协同开展边界地区治安隐患整治活动,有效减少了此类案件的发生。

镇村建设

桐畈镇共有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辖区面积74.6平方公里。为尽快完成村道硬化任务,镇党委政府调动镇、村、组、户四级积极性,形成全民办交通的新格局。共筹集建路资金210多万元,计划建设通村公路10公里,已建成6.5公里,已有5个村修建了水泥路,基本实现镇区到各村15分钟到达的目标。多措并举,筹措公路建设资金。桐畈镇村道硬化总里程为20公里,共需资金650万。镇党委政府克服等、靠、要思想,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措公路建设资金:一是向上“争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三是群众“投”一点。通过“一事一议”,发动组织群众自愿捐资投劳;四是经营“筹”一点。通过拍卖部分闲置资产、荒山等筹集资金;五是社会“捐”一点。动员干部带头捐资,发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投资,数额大的可获得“建路功臣”荣誉称号和道路冠名权。自村道硬化工程启动以来,桐畈镇农民建路热情空前高涨,实际捐资额大幅度超过标准捐资额。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村道建设新模式。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各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选举由普通群众组成的村道建设领导小组,全权负责征地拆迁、资金使用和质量监督,凡涉及资金雉和使用情况一律张榜公布,透明动作。桐畈镇今年开工的5条通村公路,征田约42亩,拆迁约800平方米,没有出现一起征拆纠纷,没有一人上访。桐畈镇通村公路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造价降低20-2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