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天岩 |
释义 | 通天岩有两个比较著名的景点,分别是赣州通天岩和广东英德通天岩。 中文名:通天岩 著名景点:赣州通天岩、广东英德通天岩 地理位置: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 起源: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 特色1: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 特色2: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 江西赣州简介通天岩风景名胜区位于赣州市西北郊6.8公里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石窟”。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五大岩洞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迹丰富,苏东坡、阳孝本、王阳明、蒋经国等历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了众多遗迹。 景区内有新石刻区、情苑、龙凤园、十二生肖园、人生荟萃园和水上游乐园六大功能区,9.99米高的汉白玉滴水观音把甘露洒向人间,23.66米长的丹崖卧佛在通天岩湖畔接受信徒的朝拜,西岩寺的药师佛为众生防病消灾,千佛洞新石龛造像栩栩如生,财神庙为人们福、禄、寿、禧提供机缘,情苑内绿草茵茵是人们休闲寻趣的好地方… 景点介绍通天岩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主岩和翠微岩四处,其中,忘归岩正面保存有罗汉像1尊,背面保存有罗汉像6尊,龙虎岩保存有罗汉像3尊,其余造像均分布在通天岩及与其相毗邻的翠微岩。 其现存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峄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8尊菩萨造像,8尊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其中两尊观音菩萨造像保存最为完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二是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这组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规模最大,气势最为恢宏,三是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开凿于北宋后期,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四是位于翠微岩,由虔朱氏施造的弥勒佛像等,开凿于南宋初年。 综观通天岩的摩崖造像,在唐代末年的初创时期,系以雕造菩萨像为主,而到了通天岩石窟鼎盛的宋代却又是以雕造罗汉像为主了。前者明显地带有北方佛教文化的遗风,而后者却又是受江西地区佛教禅宗势力强大的影响所致。 摩崖题刻据调查统计,通天岩景区现保存有摩崖题刻128品,其年代上起北宋,历南宋、元、明、清、至今凡九百余年未曾间断,年代最早的为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所刻,年代最晚的系1948年所刻。题刻所用字体,以正楷和行书为主,部分使用隶书、草书、篆书。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佛龛造像记、书联、匾额、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 通天岩摩崖题刻中字数最多的作品位于龙虎岩,全文406字,刻于南宋嘉定十年,字数最少的作品位于玉水池旁的石壁上,仅有“玉旁”两字,篇幅最大的作品位于忘归岩正面数十米高的丹崖绝壁之上,高3.5米、宽2.3米,气势宏伟,如日月行行空,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建安李大正所题,篇幅最小的,位于忘归岩穿洞的洞壁上,高仅0.35米、宽0.55米,系1938年的作品。通天岩的摩崖题刻,在景区中的分布范围很广,从景区东面的观心岩起,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至景区西面的普同塔止,分布长度超过1000米,其中,观心岩存有3品,忘归岩正面有32品,侧面存有18品,龙虎岩存有39品,通天岩存有15品,翠微岩存19品,普同塔存有2品。此外,龙虎岩原有宋、元、明、清题刻共计21品,于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此地构筑军火库时被炸毁了。 在通天岩的摩崖题刻中,以宋代的胡榘、李大正,明代的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唐邦佐等人的题刻为上乘之作,特别是王阳明镌刻在忘归岩的五言律诗一首,对其后的题刻影响极大,而唐邦佐的题刻,则堪称是书江艺术的极品。 景点路线通天岩的第一胜景——忘归岩巨石横空,状若雄狮,极为壮观。有一个3米高、5米宽、10米长的扇形石洞。炎夏登临,洞内清风徐来,暑意顿消,令人流连忘返,故言“忘归”。明朝正德年间,南赣巡抚王阳明曾到此一游,即兴题诗曰:“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日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士扫。”王诗及后人步韵题刻,至今仍保留在石洞周围的岩壁上。忘归岩顶峰建有一座望江亭,亭高3层,形似北京天坛祈年殿。同心岩又称龙虎岩,岩洞深邃,可容纳百人。岩上刻有明代刘昭文所书。同心岩”3字。壁间31条题刻、多为宋人所作。同心岩进口处的石壁上,雕有一龙二虎.右侧刻有“龙树王金龙双虎岩”几个大字。猛虎生气勃勃,神龙腾云驾雾,形态传神,巧夺天工。 通天岩主岩山石嵯峨,林木苍翠,花香鸟语,幽泉涓涓.别是一番天地。岩壁间雕有宋代李大正手书“通天岩”题刻。岩下一座佛教寺院.全是以石洞为室,既深且阔。左边为玉岩构、玉水池,右边为“熙春别墅”、“一滴泉”。四周岩壁,刻有佛像100余尊。800年前,这里曾是赣南一带香火极盛的佛教石窟寺。寺中顶端,有一漏斗形的小石洞,其深莫测;传说此洞可直通天际,故有“通天岩”之称。宋代秘监阳孝本(字行先)及进士李存自熙宁年间辞官从京师还赣后,曾隐居通天岩20年之久。苏轼落职过虔(即赣州)时,曾多次游览通天岩。至今这里还保存有阳行先、苏东坡、李存3尊刻像,并有东坡真迹。 通天岩是南方古代艺术宝库之一。它以江西最大的石龛造像群著称于世,共有石龛279座,石刻造像248尊,内容均为佛像神祗,多属唐宋时期作品。这些造像,艺术造诣十分高超,特别是翠微岩的9尊立像.曲眉丰颐,体态飘逸,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的石雕艺术珍品。通天岩的题刻之多,居江西之首。这些石刻,现存97品,其中宋代33品,余则为清代以后或佚名者作。 通天岩风景名胜区具有“丹霞地貌独特,生态景致宜人,文物遗迹丰厚,石窟艺术宝库”四大特色。 旅游路线进入景区山门,沿着片石铺就的石径,踏汀步、绕山塘、登石级,穿过一条幽静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现一僻静的洞窟。这里林木茂盛,道路崎岖,这就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讲学之处。此外大洞套小洞。小洞内,阳明先生正在给其弟子陈九川、邹守益讲授他的“致良知”,要求学生强调自我修身,并断言“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所以后人把他讲学之处叫“观心岩”。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王阳明在赣州任赣南巡抚,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当时,王阳明在赣南平定“宸濠之乱”。闲遐之时,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他在赣州讲学期间,为其发展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石级而行,山腰有一风化剥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游人行至此处,但觉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关于此丹霞穿洞,流传着一个优美而动听的故事。 从古至今,赣州城就是一个山灵水秀的好地方,但却一直没有出过一个有名的人物,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风水学的说法,就是因为下游赣江的泄口太大,好风水留不住,都随滚滚的江水北流而走了,所以赣州城下游的吉安一带倒出了不少名人。古时曾有一位大仙想保住赣州城的好风光,他在蓬莱仙境挑选了两座十分漂亮的仙山,想把这两座山放在储潭西岸和东岸的储山一起锁住水口。当这位大仙挑山走到通天岩附近时,不料被这里的土地公公发现了,这位土地公公看见如此漂亮的两座仙山,心想何不把它留在本地呢?于是这位土地公公便学公鸡叫。神仙是不能在白天做事的,因为他们怕被凡人看破,回不了仙界。这位大仙正挑山行走,忽闻公鸡报晓,以为天就要亮了,便慌忙将两座山撂下就走了,以后,这两座仙山便留在了通天岩。至今,通天岩景区的忘归岩和礼佛岩,各有一个贯通的山洞,传说就是当年那位大仙挑山时用竹扛串出来的。 传说归传说,其实,几十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海洋,后来随着地壳运动,陆地上抬,海水下退,又经过风雨侵蚀,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们往上看,这一层一层的岩层,就是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瞧!这里岩深谷邃,石窍玲珑,在红色基岩上发育的沟谷纵横交错,沟谷的两侧,是高达数十米的丹崖赤壁,沟谷的底部,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蕴藏着勃勃生机,这是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 在忘归岩左侧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品巨大的题刻,这品题刻高3.5,宽2.3,全文36字,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气势磅礴,如日月行空。李大正是南宋福建建瓯人,与辛弃疾交往甚厚,曾在赣州任提点坑治一职(管铸造钱币的官)。当时,赣州是全国铸造钱币的一个点,由此可说明,早在八百多年前,赣州经济就很繁荣,冶金业很发达。这品题刻的侧上方,有尊罗汉雕像,据说是李大正花钱请来专门看守这品题刻的,他目不转睛,多么尽心尽责,惟妙惟肖啊!在整个忘归岩题刻中,要数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的这首五言诗最有价值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圆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它即写景也表达了王阳明先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石床凉就是指这个洞两边的供游人休憩的石床。这首诗对其后四百余年影响颇大,一些文人墨客来游,因仰慕阳明先生之名,所作诗篇多为步阳明先生之韵而唱和。 穿过忘归岩,眼前豁然开朗,满目翠色扑面而来,抬头仰望,但见峭壁凌空,在悬崖绝壁中,保存有题刻18品,十八罗汉像保存有6尊。大家看这一尊北宋时期雕刻的“送子罗汉”,这尊左手支撑头部,右手托麒麟放于小腹 部,左腿盘而右腿屈,是一尊能给人带来欢迎和喜庆的罗汉。 不知从何年开始,赣州的百姓中出现了这么一习俗,即已婚的育龄妇女,背向这尊罗汉而立,用小石子向后抛打,如果打中了这尊罗汉的生殖器部位,就一定会生下胖儿子。据老辈人说,向这尊罗汉投石求子是十分灵验的。数百年来,这尊罗汉不仅没有享受到人间烟火,反而不知挨了多少石子,现在已是遍体鳞伤,面目全非了。有些习俗的东西是愚昧的。现在人们的观念变了,反正只准生一个,男女都一样,都是生命的延续,都是掌上明珠。到这里丢石子的人基本上没有了。保护文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了。社会应该倡导这种良好的风气,希望大家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爱护这里的文物! 这些工艺精湛、神态各异的罗汉像,有的是被风化、有的是被破坏了。那尊双手合十、胸前挂着一串佛珠的罗汉是捻珠罗汉,它是十八罗汉中保存最好的一尊。这得归功于当地百姓。在“文革”期间,他们用泥巴把整尊罗汉像敷住,这才使这尊罗汉像秋毫无损。再往前走,大家看到的这幢建筑,就是蒋经国先生在赣州任国民党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时建造的赣南最早的一个舞厅。1939年蒋经国先生来到赣南,他提倡新生活运动。通天岩离赣州不远,风景又秀丽,他在这里建一座舞厅,每逢周末,他就带着属下官员到这里跳舞,这也是他的新生活的一项内容,前面还有一处他的避暑山房。舞厅边上这块碑上,书写“江南第一石窟”六个大字,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秘书袁清夷先生题写的,他没有去台湾,解放后他是齿轮箱厂的职工,现在还健在,常教小孩子们学学书法。 沿着林荫小道前行,步入龙虎岩。龙虎岩是一处丹霞洞穴,长约一百米,因有金龙和双虎石雕而得名。这尊造像叫龙树王,他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金龙和双虎是其护卫神。在他的左边刻着一条金龙,金龙的后身掩在石岩之中,前爪张开象在悠闲行走的样子。右边是两只白虎石雕,它们好象在龙树王身边玩耍嬉戏。整座雕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龙虎闲情嬉戏图》。在这组造像的旁边岩石上,刻着“同心岩”三个字,这是明代刘昭文题写的。当时他游通天岩,看到这组雕像后颇有感触,慨然题下了“同心岩”三字于岩石上,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希望朝廷上下官员不要“龙虎相斗”、“龙虎相争”,要友好相处,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另外山 岩上这两尊降龙、伏虎罗汉像,同属于沿忘归岩一线的十八罗汉系更,都是宋代造像。 龙虎岩也是通天岩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岩穴。共有历代名人题刻39品。其文体形式有题名、题记、诗词、造像记、吉祥文字等,其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是研究中国书法石刻艺术和地方历史的宝贵资料。其中有一篇游记是通天岩文字最多的刻,全文406字。在这众多的题刻中,宋代陈世雄的题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篇游记作于南宋绍兴期间。其时,赣南山区多次发生农民起义,而这篇游记的前半部分,记述的就是朝廷派兵镇压发生在大余县境内的一次农民起义,其时间、地点、人物都确凿可信。这对于农民战争史和赣南地方史的研究,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明朝万历年间的唐邦佐,在通天岩留下了三品诗文,其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造诣。他的手迹,是通天岩摩崖题刻中的艺术精品,其书法笔力沉雄刚健,气势飘逸洒脱,融诸家之长,无论是运笔、结构还是章法,都有独到之处。唐邦佐是浙江兰溪人,进士出身,因得罪权贵,被贬到赣州任通判,相当于幕僚顾问这类职务,是个闲职。此公虽才华横溢,但有一个坏毛病,就是自以为怀才不遇而目空一切,他在镌刻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是刻在比他官职大的人旁边,并将前人的题刻凿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一点,自然要受到后人的指责。 再往前走,就是石窟的中心景区——通天岩了,这是一处天然环形山壁。 在通天岩的悬崖峭壁上,雕凿着8尊唐代的造像,是通天岩石窟最早的作品。这尊双手合十的观音造像,她头戴宝冠,面像丰圆,披垂肩,佩项圈臂钏,短璎珍,裙带穿环从腰际垂下,足踏莲台,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栩栩如生,沈从文先生称其为价值连城。中科院专家宿白于1991年对通天岩石龛造像考察后曾作诗:“早刊菩萨像,晚补罗汉群,创始云晚唐,千古映赣江”。 在悬崖峭壁中,有一组石龛造像,佛主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作禅定状,左边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右边是骑象的普贤菩萨,他们面相方圆,神态庄严。由这组造像向两侧延伸的是悬崖上刻有层层排列的浮雕五百罗汉像,体态自然,表情各异形成拱卫格局,气势恢宏,是北宋中期的作品。这里,集中了佛国世界的精华,是佛教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场所。 南宋工部尚书明榘(时任赣州知军)在《游通天岩》一诗中写道“万龛石佛坐观空,安用悬崖架梵宫;纵使风雷窒岩窦,此心元自与天通。”说明通天岩早在唐、宋时期就佛龛遍布,香客不断。 关于这万龛石佛的壮观图景,有这样一个故事:通天岩广福禅林的僧尼在这块远离红尘的宝刹,禅坐念佛。天长日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能亲眼见到佛祖,聆听佛祖说法。于是,他们在每天功课完毕后,都要面向西方,默默地诉说自己的心愿。俗话说,心诚则为,通天岩僧尼的虔诚,感动了如来佛祖,这一天,佛祖率诸位菩萨,还有十八罗汉、五百比丘,降临通天岩,亲自为这里的僧尼讲述佛法。亲眼见到佛祖,这是僧尼一生中最幸福的事,为了永远记住这难忘的一天,通天岩僧尼便外出苦行,广募善缘,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请来了最好的工匠,将佛祖亲临通天岩的场景雕刻下来,如来佛祖命令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的坐骑—神狮和神象守护在通天岩进山的山口。千百年来,这两只神兽一直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天长日久,终于化成了两座大山。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东岩狮形山和西岩的象鼻山。 在通天岩这一中心景区,还有依山而建的“广福禅林”、蒋介石打算关押张学良将军的“双桂堂”苏东坡与阳孝本会谈的遗址“阳公祠”、“蒋经国避暑山房”等。 在广福寺内岩顶有一天然漏米洞。相传,古时候这个洞每天都会漏出一些白米来,漏出的白米不多也不少,正好够住持和尚及香客一天食用,香客多就多漏一点,香客少则少漏一些,有一天,方丈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一个在厨房烧火的和尚,但这和尚后来想,如果把洞凿大一些,一定会漏下更多的米,米多了就可以换钱,以后就不用再劈柴种地了。于是,这个贪心的和尚就真动手把洞凿大了许多,可是,从这以后,白米一粒也不漏了,倒是漏了三天三夜的砻糠,就什么也不漏了。这就是赣州民间至今流传的一句俗话,叫做“和尚贪心吃砻糠”,告诫人们切切不可贪婪。当年和尚留下的斧凿之印,仍历历在目。 如今,广福禅林香客云集,前来祈福求愿的人络绎不绝。 在广福禅林的西侧,有一“阳公祠”,原为“广福寺”禅房,为祭祀本地名人阳孝本而立为祠。 北宋时期,博学高行的名士阳孝本,因不愿为官,归隐通天岩二十余年。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苏东坡路过赣州时,还专程前往通天岩拜访阳孝本,两人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日间游览,夜则长谈,遂成至交,并诗赠阳孝本曰:“室内唯法喜,心定有天游,摩洁原无病,须洹不入流,若嫌寻直枉,坐待寸田秋。虽未麒麟阁,已逃鹦鹉洲。酒醒风动竹,梦断月窥楼。众谓元德秀,自称阳道洲。拨葵终相鲁,飘然不系舟”。现在这阳公祠就是为了纪念苏阳会晤这段佳话所建。阳公祠亦成为后代文人墨客相聚唱和泼墨所在。位于通天岩石窟翠微岩附近的山坡上,有一石穴墓。阳孝本葬后曾迁葬黄金村,南宋淳熙年间复葬通天岩旧穴,阳孝本墓是通天岩石窟最重要的遗迹之一。 广福禅林东侧这幢房,叫双杜堂,原来是方丈室。1946年,蒋经国联员蒋介石游览了通天岩。当时,蒋介石发现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非常险要,且不被外人注意,于是密令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将原来方丈室的双桂堂改建成一幢二层的小洋房,准备将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转囚于此。该建筑分张学良及赵四小姐卧室、警卫室、卫生间、更衣室四个部分,上下楼均要经过寺内的山洞,警卫室设在山洞口。然而,小洋楼竣工时,解放大军已进逼江南,张学良将军也就没有到此居住,所以,这是一幢“没有住过将军的将军楼”。 寺庙后面有好几个洞穴,当年就是寺庙的藏经洞。洞口出来,看到的这个水池,是广福寺的放生池,在这山崖下有几间依崖而建的房,就是蒋经国先生当年的避暑山房了。 紧邻通天岩,是翠微岩,这里有宋代李大正所题“通天岩”三字。岩窟下,相传为宋代隐士阳孝本的隐居处。岩壁之上,刻有宋代虔州(赣州)知州林颜、丞相薄宗孟和阳孝本三人唱和的诗词。这里还有通天岩年代最早的一品题刻,它雕刻于熙宁六年(即1073年),距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了。 位于翠微岩的大肚弥勒佛造像,其题材特异,完成于南宋,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终曲。 到这里,古代石刻就游完了,可以一起对这些古代石窟艺术作一归纳。通天岩石窟的摩崖造像一共可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唐代末年的8尊菩萨造像,位于通天岩与翠微岩相交处,这是开通天岩摩崖造像之先河。第二组是北宋中期在通天岩山岩上部开凿的五百罗汉拱卫毗卢遮那组群造像,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可惜现在只能隐约见其影子了。第三组是北宋后期以明鉴和尚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洞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张分布,是通天岩摩崖造像的精华。第四组是南宋妆年赣州城内居民朱氏施造的这尊大肚弥勒佛造像。而摩崖题刻,上起北宋,下至民国,900余年从未间断,最早的就是翠微岩上部正中这幅,时间为1073年,“菁阳陈进之率温陵林安节、杨子堂、肖如晦、曾宝臣,熙宁癸丑孟春二十六日同来”。年代最晚就是忘归岩正面的“可归”两字,时间为1948年。 从这里往前走,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山顶往东,到望江亭。另一条是一直往西,到现代休闲区。山巅的望江亭,明代叫“元武殿”(俗称“雷公殿”)。1963年重建时,改成仿天坛形式的三层楼阁。1964年,著名戏剧家田汉视察赣州市,题为“群玉阁”,游人登阁远眺,但见“赣江如带、群山若瓜、瓠蔓引烟、气迥薄隐”,一派山川秀色,尽收眼底。等会回到忘归岩时如有兴趣还可以从那里上山,现在我们去看看现代休闲区。 翠微岩往西数百米,沿着绿荫小道前行,可见红色丹岩上23.66米的卧佛,神情静谥,一副安详休闲的睡姿,使人看了忍不住羡慕佛家的超凡脱俗,这尊佛是继南宋以来通天岩的又一巨型造像,是1998年雕刻的。 从卧佛景点往前行是通天岩新开辟的现代名人造像区。这些名人造像取材为在赣州历史上作出杰出贡献或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上起西汉,下至清代。从汉代灌婴筑城、晋代高琰迁场面,到唐代卢光稠扩城,有唐代佛教禅宗高僧马祖、中国风水术的祖师杨筠松、历史上唯一到过赣州的皇室要人隆礻右太后、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隐居通天岩二十余载的北宋名士阳孝本、散文名篇《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南宋搞金名将岳飞、赣州籍状元池梦鲤、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菩萨蛮》的作者辛弃疾、《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众多栩栩如生的造像映入你的眼帘,仿佛向你讲述着一部赣州的历史沿革,更加深了你热爱家乡的情感! 这一路往前走,还可以看到千佛洞、地藏殿、财神庙等人造景观,在地藏殿还可以品尝到用八仙泉做出的客家擂茶。 人间真情之兄弟情、夫妻情、同志情、恋情、爱情,情感交融,下一个景点:“情苑”。这风动石的门楼,从风动、石动到心动、行动,将人间各种情在通天岩的情苑里演绎出来。相伴着蓝天、白云和芳草,仰卧在草地上,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鸳鸯戏水”、“心心相印”、“丘比特神箭”、“情窦初开”等一组组生机勃勃的植物艺术造型带给您星星点点的回味任您陶醉、任你释怀和遐想。此外,在情苑绿草地上,9.99米高的滴水观音正接受天下众生的祈盼。 与情苑相连的景点是龙凤苑,这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工作者曾在此采集过石斧、石锛、石镞和较多的料石及打制石坯后抛弃的石料残片,还有篮纹、绳纹等纹饰的印纹陶片。证明早在四千多年前,通天岩就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 龙凤苑高坡处,座落着高12.99米高的如意塔,塔上雕刻着“风调雨顺”四大开王。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通天岩景区又建了生态迷品、喷水叠泉、嬉水旱泉、人生荟萃园、通天桂、百米长廊、十二生肖园等一批游乐休闲景点。 当将结束一日行程,重返忘归岩时,一定会体会到忘归的感觉。清风阵阵,拂走一路的辛劳,留给忘归的心境,感慨古代历史的神奇与现代园林建设的完美组合。 现通天岩正以她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以及自身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览观光者。 游哉于斯,无论是参祥拜佛,还是品读古代题刻;也无论是在沟谷掩映中的通天湖泛舟赏景,还是登上峰顶的群玉阁远眺赣江,你都可以领略到通天岩这座江南石窟的卓约风姿,感受到浓郁的宋城文化气息。 江西兴国通天岩 又名对嵩岩、双龙岩,位于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墟北。其藏身于绵延数十里的丹霞地貌之中。因其险要的位置和隘口,还曾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和苏区时的战场。岩深30米,阔60米,高7.5米,前后为绝壁悬崖,奇险万状。岩内一泉,注入石池,四时不竭。岩顶平坦处有石桌、石凳,系山石自然形成,称此“仙人下棋”,石桌上棋局隐约可辨。因岩内有一洞口可通往山峰背后而得名通天岩,在幽深的岩洞里能看见远方穿射进来的亮光。附近有腊石诸峰36座。 通天岩依山而建的通慧寺始建年代是南宋末年。相传,通慧寺的建立还源于当年文天祥率军撤往广东时,为作战方便,暂时将一些行动不便的将士遗孤留在了岩洞内,并依着岩洞建了一座房屋掩护他们。后来佛家人又在旧址上建了这座通慧寺。通慧寺的几间房屋全都隐身于通天岩之内,只需一堵墙,一扇门就成了一间房子。寺内的佛龛、神台、香案、供桌都是依着岩体而凿建。 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1704~1715年),史学家张尚瑗在兴国任知县期间,曾登临通慧寺,极目眺望对面山峰有36座,即兴吟诗一首,又题下了“对嵩岩”三个大字,意思是通天岩面对着36座山峰。楷书刻“对嵩岩”于岩侧巨石上,字高1米,宽0.8米,明丽劲练,为一胜景。 广东英德简介通天岩位于英德市区西南3公里处的石角头山,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一千多年以来,通天岩以其雄伟壮丽、震撼人心的景观、奇异瑰丽的造型、韵味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人前来参观游览,是英德乃至岭南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特色通天岩洞内总面积6600多平方米,由洞口拾级而入,由小到大,分为四个厅,由神奇诡异的石林长廊相连接。每个大厅各具特色,厅内石钟、石笋、石幔形态各异,变化万千,极尽造物之神奇。洞中云盘层层叠叠,如绾龙盘虬;云盘内清水涟涟,碧波倒影,流金溢彩,似海市蜃楼一般,视之深不见底,触之掬不盈手,尤其是最后一个大厅,开阔明朗,巨石相峙而立,厅顶有双洞通天,洞口树荫蔽日,“垂蔓摇丝,云在木叶间”,阳光透过树叶下泻,使大厅内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洞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北宋石刻,字迹流畅清晰,为通天岩内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南宋著名文学家洪适游通天岩后,为其雄壮神奇的景观和鬼斧神工般的造型所折服,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通天岩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