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假 |
释义 | 名词解释词目:通假 拼音:tōng jǐa 基本解释 [interchangeability of words or characters] 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 详细解释 1. 互相借用。 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录>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2.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3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细究通假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遇到通假的现象。王力先生说:“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 。但是很多人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朋友们会问:“为什么古人写错字就是古音通假,我们写错了就是错别字呢?” 假借与通假先来看假借和通假的关系,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假借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而通假,则是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是本有其字,只是用另一个字代替本字来写而已。很多人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差别,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本来已有 “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其意义是“智慧”的意思,这种情况是通假。再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假借和通假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没有本字,如果有就是通假,没有就是假借。 通假产生由来那么通假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联系通假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1、通假现象与造字时代文字系统不成熟有关。古人在记录语言时“仓促无用字”,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只好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就像在我们生活中,尽管已有了成熟的文字系统,也会有提笔忘字,或者不会写某个字的时候,这时就会用另外一个同音字来代替。这些在我们听来是不影响意义的表达的,这就是说别字也达到了我们记录语言的目的。后来人或者不知,或者效仿,以至于积非成是,流传下来,成了合法的用字。现代汉语中也有一些字会流传下去,那我们的后来人也会说我们使用了通假字。 2、通假的现象与古人写别字、不规范字的用字习惯有关 。古人在使用文字的时候,规范观念不强,为了书写简便,使用通假字已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因为一般通假字都比本字形体简单、易写,书写效率高很多,所以人们爱写通假字,不觉得写通假字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3、没有相应的规范字典也是造成通假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才针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文字进行统一规范。许慎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汉字的正字学著作,不仅对当时的文字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字政策。人们对文字的规范性越来越看重,不断地进行正字工作,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规范字典,使得我们的汉字规范有章可循。而在古代,由于没有实用的规范字典,人们在书写过程中没有一个标准可供参照,自然容易出现同声异形的现象。 4、从个体差异上来说,每个人的思维角度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字形的理解也是这样。对于同一个意义比如说感叹的“叹”,有的人用了口字旁,有的人用了欠字旁,于是就造出来两个字:“叹”和“叹”。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一个作为正字,也就是标准字体,那另一个就可以被看做是通假字。所以二者的地位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对于古代哪个是本字,哪个是通假,也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 假借造字古文字学家黄现璠先生说:“假借为六书造字法之一。朱骏声说:‘天地间有形而后有声,有形声而后有意与事,四者(形、声、意、事),文字之体也,意之所通,而转注起焉。声之所比,而假借生焉,二者(指转注和假借),文字之用也。……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鹧《说文通训定声》一书所为记也。’(《说文通训定声·自叙》)所谓‘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充分地说明了假借于解读古书的重要意义。假借,为字之音同音近,义亦通。《说文·叙》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所言:‘本无其字’,本字应为‘卒’字,即仓卒无其字,借同音的字用之。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长’原为‘令良’,为避刘秀(光武帝)叔父‘良’讳,改‘良’为长。令读零音,平声,良也平声,是双声。对于假借,王引之又说:‘诂训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经义述闻·序》)古文字同音通假本身,有其发展规律,主要有三:第一,同出于一源,同音同义而形体有些改变,它们借用,是当时社会生活变化的反映,如‘失’借用为‘屎’,‘昏’借用为‘婚’(详后)。第二,假借主要是同音,所谓同音不是毫无内容抽象性的相同,而是有时间地点条件,即‘约定俗成’。而且同音假借一般具有时代性,例如‘彼’‘匪’同音通假,周代可用;‘池’‘饰’通假,宋代可用,假借不能随时到处乱用。第三,借简化字代替繁体字,或意义相近,且又常用的,可以通假。如‘个’“个”借用为字,‘丰’借用为“豊”字,……‘缴纳’借用为‘交纳’,‘师傅’借用为‘师父’等,此类简化借用,并非毫无根据,肆意所为。第一、第二两个规律,适合于古代的通假,后一规律,适用于现代。现推行简化字,故繁体字已少用了。解读古书,前两个规律,必须掌握。古人为什么多用假借字?一因古字较少,非假借不可。三代古器铭文,“眉寿”已假借用“麋寿”。麋同眉音,可以通用。” 现代通假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情况都与通假很相似,比如说我们的网络聊天。在网络交际中,文字输入的速度会对网友之间的交流产生重大影响,为了追求速度,我们就可能会不顾文字的精确,而容忍和助长错别字的使用。但是因为有语境,可能我们无意中把一句话说错了,但是听话人没有意识到,双方都会按照说话人本来的意思来理解,所以说这些错字和别字基本不会影响交际效果,这也就是语言的粗略性。所以“斑竹”“大虾”之类的网络语言便有了广泛的使用土壤。仔细想想,古人在记录语言的时候也是这样的,速度与质量总是矛盾,我们总是想在保证能看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速度,所以一时情急想不出具体是哪个字了,就会使用别字。这个别字使用得久了,就可能会使人一看就懂,甚至以为它就是本字,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有规律的通假现象。 通假和现代汉语中的别字现象也是不同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像现代这样,我们用文字交流,要求很快的速度,而在古代,他们的文字工作大多数是知识分子来做的,而这些人又都是位置显赫,不从事劳动的上层阶级,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好好研究文字,研究语言,所以通假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而且规律性比较强。而随着人们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文字广泛地被普通人所使用,人民群众对文字的改造作用也愈加明显,所以国家对于文字的规范也就更加地重要,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规,整理异形词,以及各种考试来进行规范。当一个别字的使用已经成为主流,国家也会根据实际的使用情况对正字和别字进行取舍。 常用通假例一、通假字与本字或音同或双声(声母相同)、或叠韵(韵母相同)。例如: ⑴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六则》) 【解析】句中“殆”与“怠”字音相同。 ⑵亡何,其人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解析】句中第一个“亡”与“无”的声母相同。 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解析】句中的“扳”与本字“攀”的韵母相同。 二、通假字与本字形体相似。出现通假现象时,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例如: ⑴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解析】句中的“火”与本字“伙”的声旁相同。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例如: ⑵徐以杓酌油沥之(《卖油翁》) 【解析】句中的“杓”与本字“勺”的声旁相同。 3、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例如: 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解析】句中的“帖”与本字“贴”的声旁都相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