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感效应 |
释义 | “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音乐的特性把它与之相关的舞蹈、文学、美术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将抽象的听觉艺术转化成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发挥一切意向之间的交错与混合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表现音乐作品。可以借助视觉、借助语言、借助场景等来发挥“通感效应”。 简介借助视觉—— 是指“以图像、画面等方式使音乐成为可观察的形象。”其中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音画结合体。故事里的人物诙谐、生动,再辅之以形象、立体的音响效果,便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学唱歌曲《井底的小青蛙》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卡通片《井底之蛙》,学生在体验了声像的完美结合后,那只“单纯”的小青蛙就在脑海中升成了,从而激发了对歌曲学习的无限兴趣。(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带给学生更真实体验。) 借助语言—— 指的是“以语言文字描述表达音乐作品的内容情节。”比如在歌曲《春天里》的歌唱教学前,我以这首乐曲为背景音乐,缓缓道来:“当春天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万物便宣告了它的苏醒。你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正悠然自得的飞来,它们左顾右盼,蹦跳雀跃,似乎在欢迎春天的来临。远处的花而竟相开放,树芽也悄悄的探出了它的脑袋……”学生便如痴如醉地进入到了春天的世界,使他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有了深刻的理解。 借助场景 ——是指“像戏剧舞台一样,用简单的道具和人物造型创设故事场景。”比如在欣赏乐曲《在钟表店里》时,我用墙上贴了各种各样的钟表图,有些指针甚至是可以活动的,一旦配上了《在钟表店里》的音乐,学生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实用的一种形式,能更容易的使学生进入角色。 味觉移借的通感效应味觉的移借现象贴近现实生活,使人倍感亲切。例如:“嗓音甜极了”,“语气中有一股怪怪的椒盐味”,“这样的动作是不是太酸了”…… 形容一个运动员击球诡谲多变而又神秘莫测,电视主持人常用“球路刁酸”一词进行表达。刁酸二字,将这击球手古怪善变之状,出落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议论凤姐:“脸酸心硬”,用味觉与触觉的互补互济,很准确地表达了凤姐的人格特征:---不留情面而又心肠狠毒。 “甜妞”、“辣妹”这就明显地表达出另一番含意。 “君子之交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交往淡白无味,而是:君子之间共济互处的原则应该清纯如水。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 酥软松脆是味觉领域的感受。酥是一种奶酪。诗句中的通感效应既清晰又朦胧,仿佛在依稀地诉说:春天的小雨如烟似雾,如油似脂,浸润着从封冻中苏醒的大地。春雨贵如油,春雨更似油,它对大地酥润华滋、呵护情深,催生着一片新绿。这种对春天的咏唱,是何等的优美,又是何等的切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