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亭林八景 |
释义 | 亭湖八景,《松江府志》记载其名,历来传说亦有之。今仅存"读书堆(墩)"之半及"楞严塔"中柱和"松雪碑"碑帽及碑文残块。 概述亭林人杰地灵,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名镇,它位于金山区的东北部,是一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鱼米之乡。 亭林市河由东到西、由西向东,如同一条美丽的绸带镶嵌在小镇的肌肤里;又是母亲柔软的臂弯紧紧怀抱着小镇的人们;这是亭林的血脉,她给了亭林人民永远鲜活的生命和永远富有的营养和精神。这是一条富有灵气的小河,她陪伴着亭林走过了长长的历史,并滋养了小镇几千年的灿烂文化。 亭林人杰地灵,是历史悠久的江南名镇,它位于金山区的东北部,是一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鱼米之乡。 金山博物馆中的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亭林是上海地区“良渚文化”的主要发现地之一。位于镇区西部祝家港东岸、大寺场及原亭林中心小学周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四次挖掘中,共出土墓葬23座,石器制作场1处,出土文物近500件,这些文物目前主要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金山博物馆中。良渚文化充分印证了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著名景点一、读书堆读书堆,俗呼大寺山,位于中山街寺平南路与大通路交汇处。南北朝梁陈时期顾野王晚年隐居于此,于茂林深处,结茅筑舍,读书、修《舆地志》而得名。大寺山原高10丈,占地数十亩,树木茂密,历经砍伐,主峰于1968年取土填河被削平,现仍形似土山,北麓紧靠笔尖厂。今读书堆上,仍有蓬蓬勃勃的树木数十株。 二、松雪碑松雪碑(又名子昂碑),系元代书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所书。碑文共953字(不包括碑首与文题14字),记述重修宝云寺事宜。元至大元年(1308年)立石。赵体书法遒劲清秀。"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仅剩碑帽及碑文残块(占原碑的1/20)。碑帽呈半圆形,高49厘米,宽108厘米,今存镇政府内。碑身高170厘米,宽108厘米,厚22厘米,中间有裂纹。有拓印碑文在民间流传。 三、楞严塔楞严塔(又称飞来塔),在宝云寺内西南隅(今大寺新村)。竖有石幢一座,幢身以青石雕凿制成,座基莲花纹,浮雕佛像,犹如仙子,姿势优美,中柱六角形,镌刻陀罗尼经,覆顶雕有莲花,高约丈许。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于1956年底因上半部倾斜危险而拆除,下半部又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除。后因保管不善,以致散失,仅存中柱竖于亭林中心小学内。 四、仙人洞仙人洞洞址,相传有二说:其中,在本镇东街栖霞道院内(今复兴东路94号)。据传明清时,院宇宏敞,有园亭假山,曲径通幽,后人凑景附会,称仙人洞在此;其二,据考实,位于"读书堆"下。据清代肖中素诗咏宝云寺周围八景时,曾有诗句云:"封来仙洞一泥丸"。 五、墨池墨池(又名洗砚池),历代民间相传读书堆西麓,有小池通向山门之外,终年积水,清澈见底,因顾野王平素在小池洗砚而得名。墨池早已湮没,成陆建屋。 六、八角井八角井,井栏呈八角形,栏下用瓦砌直至井底,外直径0.25米,高0.3米,边刻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4字可辩。井在读书堆东侧,抗日战争前,有八景茶园,设于井处。八角井因井栏凿有八角而得名。70年代在此处建设邮电局,挖掘地基时,曾挖出八角井之残栏。 七、览翠楼览翠楼,自古流传,位于读书堆西面,据民间传说,位置各异。一谓在宝云寺内,一谓乃防倭举烽火为信号之楼。据《华亭县志》载,肖中素游宝云寺题诗云:"欲知览胜楼何处,衰草寒烟野寺西"。据此,该楼当在宝云寺之西,其兴废年代无考。 八、剔牙松剔牙松,据松江府志引"淞故述"云:"读书堆旧有大树剔牙松,成化初(1465年)犹存"。九峰曹先生有咏亭林古松诗,则同善食(今古松园)之松。现园内古树"罗汉松",又名"铁崖松",俗称"骨碑松"。此松系杨铁崖手植,非八景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