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汀泗桥战役
释义

1926年8月25日国民革命军到达湖北咸宁境内的汀泗桥以南。这座铁路桥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北伐军必经之路。直系军阀吴佩孚在这里部署重兵固守。国民革命军第 4军以独立团和第 35团正面强攻,其他各部两翼配合。26日,北伐军对汀泗桥发起猛烈攻击,敌军据险顽抗。北伐军连续冲锋10多次,汀泗桥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午夜时分,叶挺请一位当地农民作向导,攀山过岭,迂回到敌人后方,于27日凌晨突然发起攻击。直军乱了阵脚。第4军正面部队乘势冲锋,夺占铁桥。北伐军源源通过,直逼武昌城下。第 4军赢得了铁军称号,独立团声名大振。

名称:汀泗桥战役

地点:位于现咸宁市汀泗桥火车站北约500 米的京广铁路西侧山头上

时间:1926年8月25日-28日

参战方: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吴佩孚的北洋军阀

结果:展开一场空前激战,大败北洋军阀

参战方兵力: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洋军2万多

伤亡情况:革命军将士134人牺牲,

主要指挥官:陈可钰、陈铭枢、张发奎 宋大霈

战役经过

历史背景

一九二六年五月,国民革命军在北伐征战的征途中曾在咸宁的汀泗桥、咸宁县城、贺胜桥与直系军阀吴佩孚的军队进行过激烈战斗。其中的汀泗桥战役威震中外,闻名寰宇,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北伐战争由叶挺独立团一九二六年五月二十日奉命进入湖南,增援唐生智部而拉开序幕。七月九日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当时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力量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大军阀相比,显然是敌强我弱。据此,北伐军采取了先打吴佩孚,再打孙传芳的战略部署。于是,国民革命军入湘作战,攻克湖南以后便迅速形成挺进湖北、直逼武汉的态势。

为了打开通往武汉的道路,肃清湖北境内的军阀,国民革命军分几路军向武汉进逼,其中以共产党人叶挺率领的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从湖南进入湖北后,从蒲圻的中伙铺、官塘驿一带一直追敌至咸宁汀泗桥与敌人展开了激战,史称汀泗桥战役。

战场地形

汀泗桥镇是当时粤汉铁路线上的一个小镇,当年的汀泗桥镇以汀泗河为界,河西属蒲圻县,河东属咸宁县,解放后为了便于市政建设和管理统一划归咸宁县管理。汀泗桥镇是咸宁的南大门,也是通往武汉的必经要隘,镇东有一片比较陡峭和起伏连绵的山岗,其中最高的一座山名叫塔脑山,敌军的阵地就设在这片山岗之上。汀泗河蜿转曲折自西南向北斜穿汀泗桥镇,沿山岗西脚流过,时逢大水,全镇三面均被洪水包围,水深港阔,甚至街道部分路面亦被洪水淹没,人要通过尚需涉水而行,这样就为敌军阵地西面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这里可以通向敌军阵地的仅有自西向东北之粤汉铁路的一座铁桥,但又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难以逾越。在敌人阵地,汀泗河流经这里,当时因涨洪水,也是一片汪洋,这一形势又成为敌军阵地北面之屏障。但在敌人阵地之东南两面,地势较高,并未淹水,尽管敌军有居高临下之便,北伐军需要冒仰攻之险,但毕竟无隔水之难,北伐军还是可以在此布阵向敌人发起进攻。所以说就敌军的阵地而言并非三面环水,以往的一些史书均把汀泗桥镇的三面环水与敌军阵地也是否三面环水混为一谈实属误解。不过,敌军阵地虽然不是三面环水,但是其阵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堪称天险,这是不容置疑的。

战斗过程

为阻止北伐军向北挺进,敌军在汀泗桥一带集中了两万兵力,其中包括从湖南汨罗、岳阳一线溃逃下来的残部,也有从平江、通城一线溃逃下来的敌军,亦有从武汉增援过来的敌人。史书称汀泗桥战役吴佩孚亲自督阵应为不实,大量史料佐证,汀泗桥战役的过程中,吴佩孚当时在武汉,并未到达汀泗桥。

国民革命军以第十师为右翼,自古塘角至张兴国一线向敌人进攻;以第十二师为左翼自张兴国至铁路一线向敌人攻击。叶挺独立团为总预备队,独立团在攻打汀泗桥之前,于八月二十五日在蒲圻中伙铺截击了向汀泗桥退却之敌孙建业部之第二团,俘获自团长以下官兵四百多人,首立战功。二十六日清晨,北伐军第十二师以第三十五团为先锋,独立团、炮兵营及师部相随,自中伙铺出发向汀泗桥攻击。同时北伐军第十师以第三十团为先锋、第二十九团为中路、二十八团炮兵营及后备队,依次从山峡冲出发,向汀泗桥西南的赤岗亭方向挺进,第三十六团则从石坑渡起程,以其第一营为前锋向汀泗桥右翼前进。

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半左右,北伐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尖兵连进抵敌军前哨阵地高猪山,双方交火,汀泗桥战役正式打响。此时敌军欲退至铁路桥以东,第三十五团因受敌人机关枪封锁,无法越过铁路,两军隔河相峙。正午,第三十六团从上游越过汀泗河,进抵汀泗桥东南边高地附近梅董一带,因敌军居高临下大力扫射,不易前进,于是疏散队形,侦察敌人阵地配备情况,待增援部队到来,再作齐头并进。当第十师行至骆家湾附近时,听到汀泗桥方向枪炮声甚密,知第十二师己与敌军接战,部队迅速前进,并以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向三十六团右翼延伸,到达丝茅窝一带,三十团向三十六团左翼布阵。独立团一营同时在三十六团后方张兴国布阵,以便策应各方。北伐军在形成对敌军阵地半月形的包围之后,开始攻击,炮兵也开始向正面的敌军进行攻击,激战一天,北伐军无所进展,一时两军形成胶着状态。

当时吴佩孚的增援部队不日可到,孙传芳也正调兵进入江西,国民革命军士气旺盛,装备不良;勇于进攻,不长防御。此时如敌人援军一到,北伐军势必陷入被动,战斗只能速战速决。二十六日当晚北伐军接受三十六团团长黄琪翔的建议;全线夜袭,突破敌人高地,独立团团长叶挺也建议派部队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军背后,使敌军腹背受击。夜十二时,三十六团、二十八团、二十九团乘着黑暗逼近敌人阵地,敌人枪炮声不断,而国民革命军衔枚以进,一枪不发,待接近敌人阵地后,用刺刀冲破敌军中部阵地,占领了敌军阵地数处,为总攻夺得了有利的据点数处。二十七清晨,北伐军全线发起进攻,三十团及独立一营亦加入战斗。这时敌军数次组织反攻,妄图夺回失地,终因北伐军奋勇还击,未能得逞。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塔脑山、石鼓岭相继被北伐军占领,敌军阵线破裂,开始向咸宁城关方向撤退,其中一部分敌军被二十八团截击缴械。

二十七日晨四时,左翼的北伐军十二师隔铁路桥与敌相峙,实施抄攻敌人后背之计划。独立团在当地群众引导下经彭碑、尖山于二十七日上午七点多钟到达古塘角附近的铁路时,正值敌军有秩序地撤退,经独立团突然攻击,顿时变为溃逃,一部分敌军被缴械。应该说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抄攻敌后的军事行动,只是起到了加速敌人由有秩序撤退变为大溃逃的功效。

汀泗桥战役中北伐军共俘虏敌军官佐一百五十七人,士兵二千二百九十六人,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现汀泗桥战役陈列馆中所列缴获敌军枪械的数字,笔者认为有些无据可考。有资料证明,有数以千计的敌军被击毙、击伤或死于自己的督战队刀枪之下,也有在溃逃中慌不择路溺水丧命的,这应是事实。

整个汀泗桥战役,自二十六日上午十时半三十五团在高猪山与敌军接火,到二十七日上午九时汀泗桥东南高地战斗胜利结束,前后仅用二十二个半小时时间。

战役意义

意义及影响

北伐战争是在国共合作条件下举行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正义的革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北伐军广大官兵表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共产党人更是起了先锋模范作用。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风格,更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他们为那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出色的贡献。汀泗桥战役是北伐战争3个主要战役的第1个战役和关键战役,为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加速了中国革命进程,为在武汉建立国民政府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中,尤其是汀泗桥战役中,全国人民,特别是咸宁人民的大力支持,也是赢得那场战争的重要原因。咸宁人民长期处于反动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吴佩孚的军队和地方反动政权对咸宁人民长期横征暴敛,咸宁人民早已对他们恨之入骨。

烈士墓/纪念碑

汀泗桥战役前夕,一九二六年的七月,中共湖北省委派共产党员聂宏钧到咸宁,并在汀泗桥组织了有工会、农民协会会员参加的铁路破坏队,配合北伐,切断敌军后路。在战斗打响以后农协会员和群众,积极为北伐军送茶送饭,救护伤员,协助北伐军构筑工事,同时还主动为北伐军提供情报,担任向导。汀泗桥战役中,叶挺独立团绕道古塘角,从后路袭击敌军的这一军事行动,就是由当地居民提出建议并担任向导的。当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到达咸宁时,咸宁各界群众数万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表达了咸宁人民对北伐军的热烈欢迎和支持,给北伐军官兵以巨大鼓舞。在汀泗桥战役中,北伐军共有将士一百三十四人牺牲,咸宁人民将这些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汀泗桥的西山上,这些革命先烈把他们的鲜血洒在咸宁这块土地上,这是咸宁人民的光荣。一九二九年十月国民政府当局在汀泗桥西山为牺牲的革命烈士修建了烈士墓、烈士纪念碑、纪念亭。纪念碑碑文由当时国民政府官员胡汉民题写。碑文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

解放后遗址保护与纪念

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汀泗桥战役遗址进行了修缮,并派专人看护,1988年1月1日国务院将汀泗桥定为“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元帅题字;“北伐先锋”。

为纪念北伐战争六十五周年、七十周年和七十五周年,咸宁市邮政局于1990年、1996年、2001年分别刻制纪念邮戳各一枚,发行纪念封一枚,邮戳和纪念封分别以汀泗桥和纪念碑为主图案,以纪念、宣传汀泗桥战役和遗址。

汀泗古镇

鄂南明珠 周庄风韵

汀泗桥镇旅游资源丰富,有独特的历史、山水景观。

汀泗桥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面山峦重叠,中部丘陵起伏,西北河湖交叉。这种天赋的地理优势,使游人不仅可以领略到厚重的历史人文内涵,也可以处一地而全揽山水之胜境。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是国内外知名的战争遗址之一。1926年8月,国民革命军由湘向鄂挺进,军阀吴佩孚调集重兵扼守汀泗桥,企图阻拦国民革命军北上;汀泗桥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数番激战后,27日,叶挺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先遣队向吴佩孚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敌军全线溃退,国民革命军占领了汀泗桥,为攻取武汉打开了南大门,使革命的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此役十分惨烈,北伐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回忆:战后三个月,路过汀泗桥,依然觉得血腥扑鼻,必须用手绢掩口鼻方能通过。

汀泗桥北伐烈士陵园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战役及在战役中牺牲的烈士,1929年,国民革命政府在此修了烈士墓、纪念碑和纪念亭,建成“汀泗桥北伐烈士陵园”以示纪念。现在的塔垴山顶,仍有战争留下的碉堡与战壕遗址。2002年,数十名专家学者建议加强北伐战争研究,建立北伐汀泗战役纪念馆,收集、收藏北伐战争的历史资料和实物,用声光电手段制作战役模拟系统,重现战役经过,使之成为北伐战争文博和研究中心。同时,兴建北伐战争胜利广场,在广场上建立北伐战争胜利纪念碑,铸造叶挺铜像,使纪念馆、广场、纪念碑成为鄂南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纪念馆已经落成,其它工程正在续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与人们凭吊峰火战场,学习军事知识的旅游胜地。

万亩竹海

从纪念馆往东南方向二十多公里,就到了星星竹海风景区。这里既是联合国林业考察基地,又是湖北省最大的竹林风景区,总面积10万亩,人称“万亩竹海”。1996年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林茂、竹秀、松奇、石怪,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休憩地和避暑胜地。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胡耀邦、王任重、宋平、胡启立等都曾先后来此视察。现划分为五大景区,即百像园、迷你园、流芳园、情人岛、石龙景区。林海中翠竹亭、观竹台、半山泉、石龙、群仙会龙、石龙戏珠、王氏天葬、天深洞、古树林、柏树界、蔡仙崖等主要景点星罗棋布,各显千秋。

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

湖北省文物局昨日宣布,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指挥部旧址被列入文物保护范畴。据介绍,该旧址是咸宁市咸安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组近日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汀泗桥镇发现的。旧址为一栋欧式二层砖混楼房,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6米,面阔三间,整体结构保持完整(如图)。该旧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汀泗桥战役遗址的内容。1926年,叶挺率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北上发动汀泗桥战役,设指挥部于此。

汀泗桥战役遗址简介

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占地面积20 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一个是马家山,另一个是塔垴山。京广铁路从这两座山山脚下穿过。马家山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有大门楼、烈士纪念亭、碑、墓及陈列室,周边设有护栏。整座山柏树撑天,树木成排,花草成片,绿化规划布局合理。遗址大门和烈士纪念碑、亭的建筑风格,设计容为一体,门楼采用绿色花岗石,铁门用铸铁和方管烧接而成,门楼顶部有叶剑英亲笔题词“北伐先锋”楷体字样。烈士纪念碑位于烈士墓前5米处,与墓成中轴线对称布局,碑占地面积为9.33平方米,高5.2米,为乳白色麻质花岗岩砌制,基座高0.32米正方形,每角设方形立柱一根,高0.64米,边长0.275米,柱头为半球形,碑座为四边形,高1.5米,碑身为四方锥体型,在碑身四个面上都镌刻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胡以民题词的隶书字样,最上方有国民党党徽图案。烈士墓冢占地面积为54.67平方米,墓首为四柱三间式牌坊,中刻碑一块,其上刻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阵亡将士之墓,民间十八年十月立”等字样。

纪念馆经烈士墓冢前几步下五级台阶至陈列室门上挂有北伐汀泗桥战役遗址纪念馆,纪念馆内注有简介,图片及说明,内容分别为:“北伐风云、汀泗鏊战、名将风范和业绩永存”四大部分,左边是玻璃橱窗,橱窗内存放有当年北伐军用过的兵器及用品和一些实物资料。塔垴山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现存有老铁桥和古石桥、碉堡、炮台、战壕、猫耳洞,这里曾是北伐战役时期双方交战争夺的重要战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