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铁山镇 |
释义 | 1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铁山镇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东郊,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带,东部与岩石乡相接,南与龙岩市区相连,西与江山乡毗邻,北与雁石镇交界,地理位置优越,距龙岩市城区4.5km,交通便捷,漳龙铁路穿境而过,省道福三线纵贯本镇,是龙岩铁路货运编组站所在地,交通物流便利,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镇交通网络。 ◎ 简要介绍铁山镇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近邻赣南和粤东地区,是东南沿海和内地山区的结合部,在发达地区向内陆山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中,可以优先接收沿海的资金、技术、信息的辐射。新设的个私企业开发区被龙岩市列为第一个乡镇工业示范区,足见其区位之有利,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龙岩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通往中国西部、南部、中北部的交通枢纽地位已经确立。铁山镇距龙岩市中心5公里,省道福三线和龙梅(龙岩至梅州)、漳龙(漳平至龙岩)和龙厦(龙岩至厦门)铁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是连接龙岩东西大通道的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 位于铁山集镇附近的铁山洋站,日均接发列车达108辆,办理 辆数2100辆,负责龙岩向塘西、漳平、梅州及龙岩东部方向货流的组织、运输,是龙岩市交通运输线上的重要环节,为发展规模工业、商贸、休闲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 铁山镇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郊,北纬25°06´02´´~25°16´22´´,东经117°41´29´´~117°47´00´´之间。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带,东部与岩石乡相接,南与龙岩市区相连,西与江山乡毗邻,北与雁石镇交界。镇域总面积125km2,全境略似长条形状,东西宽约8km,南北长约16km。铁山镇地理位置优越,距龙岩市城区4.5km,交通便捷,漳龙铁路穿境而过,省道福三线纵贯本镇,是龙岩铁路货运编组站所在地,交通物流便利,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镇交通网络。 地形地势 铁山镇位于新罗区东北部,地势沿龙津河两岸依次升高,形成中间低,东南西北两头高的“V”字形地形,起伏较大,海拔高程在430米左右。西北部的林邦村为河心滩,龙津河两岸的上洋、溪西、外洋、洋头、洋美、隔口等村为冲积平原和阶地,东南部的陆家地、岭后、谢家邦等村为缓慢抬升的丘陵山地。主要地貌类型有平原和山地两大类,地貌间阶梯显著,相对高差大,土地切割深。山地面积约占全镇总面积80%,平原面积约占20%,山地多平地少,地形地貌。 气候类型 铁山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变化明显,早春升温快,秋季降温迟。光热资源充足,年平均气温19℃,平均降水量1700mm,无霜期291天,大于10℃的积温为4600~6000℃,能满足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以及一些速生树种的生长需要。 ◎ 资源概况水资源 铁山镇水资源比较丰富,辖区内主要河流为龙津河、白板溪和弥勒溪,河道全长14公里,集雨面积70km2。现有水库6座,总库容85万m3,已建电站5座,分别是平林津头电站、双溪口2、3、4级电站、平林电站;在建电站1座,总装机容量6920kw。铁山镇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水温较高(孔口温度52℃),水量达每日3000m3。温泉水系硅酸矿泉水,水质良好,可用于卫生医疗、洗涤、热水浴。铁山镇矿泉水是龙岩著名桶装水“水来运”和“聚象”的取水源地。 土地资源 全镇辖区总面积为125km2,占新罗区土地面积的4.46%。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可将铁山镇分为山区片和平原片两部分,平原区土壤主要为水稻土和砂质壤土;山区以红壤、黄壤为主。土壤肥沃度普遍偏低,耕地中氮、磷和有机质普遍缺乏,影响本镇土壤水、肥、气、热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对农业用地的生产影响较大。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园地等形式。耕地面积658.1hm2(9871亩),占全镇总面积的5.26%,其中水田8607亩,旱地1264亩,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林地分布面积10091.5hm2,占全镇总面积的80.73%,主要分布在山区;园地有157.27hm2,占全镇总面积的1.26%。 森林资源 铁山镇林业用地面积15.17万亩,自然植被主要有常绿针叶林、常绿阔 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和次生灌丛为主;其中有林地11.82万亩,疏林地23855亩,未成林造林地7540亩,荒山荒地2105亩;有林地中用材林9.22万亩,毛竹林2.6万亩;2006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8%,林木蓄积量38万立方米,年出产木材2万立方米,毛竹25万根。铁山镇属重点生态保护区域,森林资源总量不多,可伐资源少,中幼林比例占60%。2000年,已划定生态公益林4.2万亩,主要分布于省道和龙津河两侧,目的是为了防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 矿产资源 铁山镇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高岭土等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片的陈罗、谢家邦、罗厝山、陆家地、许岭等11个村。其中无烟煤储量近3640万吨,其中探明储量2000万吨,人均占有率1500吨/人,目前约开采40%,剩余开采时限为15年。石灰石储量6800万吨,已探明储量约为1500万吨,人均占有量1000吨/人;已开采比例约为40%,经过几年开采,剩余储量约为900万吨,剩余开采时限为15年。2007年的年开采量达60万吨,同比增长10%,产值达到1500万元,非煤矿产开采利用率在85%左右。另外,铁山镇的高岭土以其自然白度高,铁、钛等有害杂质含量低,烧成亮度和强度高,成瓷性能好而出名,是我国四大高岭土主产地之一。 ◎ 基础设施公路网基本形成。到2007年末,全镇所有园区内外实现水泥公路直通,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公路网基本形成。农村公路硬化建设取得新成效,筹集近2000多万元资金,硬化了乡村28.6公里路面,还有5公里道路已完成路基拓宽改造,7公里即将进行水泥硬化,群众行路难问题基本解决。 农村水电设施逐步完善。农村电网改造率达100%,实现城乡供电网同价;实施“明亮工程”,村主干道路灯照明里程达9公里。结合人畜饮水工程和农村小水利建设工程,整修农田水渠及河渠塘坝,确保水源水质优良和饮水安全。 现代通讯较发达。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视、户户通电话”工程,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家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85%,手机信号覆盖率达100%,8个行政村实现宽带接入,19个行政村邮政工作实现直接送达,有效地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 经济建设简介 铁山依托优越的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经济建设,全镇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02387万元,人口1.35万人,财政总收入5375万元;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2007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5:62:22;人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6416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村财平均收入41.2万元。 第一产业发展 铁山镇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按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挥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着力通过“四个抓手”实现农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即:抓好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生物质产业、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改变目前重增长轻发展、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思路,从大产业、大生态、大农业的角度,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符合现代农业经济理念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模式,建立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 1、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铁山镇紧紧围绕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努力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一是加强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动态管理,加快改造中低产田。铁山镇积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逐步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有效地巩固、保护和提高我镇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稳定我镇粮食的生产能力。目前,铁山镇有标准化渠道140多公里,建设高产优质葡萄、无公害蔬菜种植等基地5个,累计改造中低产农田 亩。二是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健康、肥沃的优质土壤,营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我镇一方面积极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引导农民使用优质有机肥料,重点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减少农药使用的次数和数量;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新型植保器械,淘汰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问题的植保器械;推广低容量喷雾技术,节约水源,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通过引导,铁山镇建立无公害蔬菜面积约600亩,茶叶150多亩,水果2359亩。 2、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铁山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以农民为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紧密对接,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依托金源木业、悦华竹木等林木加工龙头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火德坑、增坪、陈罗等山区各村建立了木材、毛竹种植基地。铁山镇现有林地面积11.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38万立方米,年出产木材2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6万亩,年出产毛竹25万根。丰富的林木、毛竹资源,为林木、毛竹深加工项目强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金源木业大力拓展出口定单业务,年产木制园艺系列15万件,年产值达5000万元;悦华竹木公司开发竹地板、竹贴板等家装材料和竹制工艺品等产品,年产值3000万元,进一步拓宽了产业链条。二是大力发展生猪、肉鸡养殖产业。铁山镇坚持从调优养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依托龙岩生猪产业的优势,在洋美、隔口、平林、林邦、富溪等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目前为止,铁山镇有生猪养殖专业户450户,年生猪存栏近7.5万头,年出栏生猪11万头,年产值达1.1亿元。同时依托龙岩森宝公司肉鸡加工项目,在洋头、隔口、林邦、富溪等村大力发展肉鸡养殖,全镇建有肉鸡养殖基地11个,年存栏肉鸡5万只,年出栏肉鸡18万只,年产值428万元。三是大力发展果蔬生产。铁山镇充分发挥近郊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果蔬产业,支持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果茶基地,大力发展绿色食品,逐步推进果蔬产品结构和种植技术向自然、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型方向发展。在平原片各村成片建立商品菜基地,重点发展大棚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其中大棚蔬菜500亩以上;在山区片大力推广金针菇、茶树等食用菌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在发展水果生产方面,大力发展林邦的枇杷、隔口的葡萄、增坪的芦柑、陆家地的早熟桃,并向周边地区扩大,逐渐形成一村一品,实现面积上规模,品质上档次;在发展茶叶生产方面,以富溪村100亩茶场为龙头,逐步向山区推广,利用山区地理优势,发展茶叶种植,促进山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3、抓好农业生物质产业。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一是加强农村沼气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我镇结合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重点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在隔口、富溪、外洋、平林、溪西等村通过“三结合”、“一池三改”,综合利用沼气、沼液、沼渣,采用“猪-沼-生化塘”、“猪-沼-果(林)”、“猪-沼-草-猪(草食动物)”、“猪-沼-无土栽培蔬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铁山镇可持续养殖业的发展。2006年,铁山镇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基本完成年存栏数生猪 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污染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实现既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条件,有效解决养猪业污染,又能产生清洁能源,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据统计,铁山镇现建有标准化沼气池665个,年实现治理畜禽粪便等污染9.3万吨,年提供沼气6.65万立方米。二是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生物技术。铁山镇通过大力实施畜禽粪污能源利用工程,积极推广干湿分离和设施化处理技术,使畜禽粪尿转化为农村清洁能源和有机肥。重点扶持了“绿哈哈”及“阳光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采用袋式发酵免烘干技术,年处理猪粪120万吨,年产生物有机肥12万吨,年实现产值9000万元。扶持三达油脂有限公司通过先进生物技术,处理烟草废弃物生产草酸、乙醇、茄尼醇等产品,年可处理烟草废弃物3万吨,年产值达1000万元。 4、抓好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铁山镇是我区重要的矿产乡镇,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山区各村农田抛荒十分严重,为切实解决山区农田抛荒问题,铁山镇大力改革农田承包经营方式,改变土地流转方式,将抛荒、闲置农田集中回收,由村集体集中发包,大力发展食用菌、反季节蔬菜、及毛竹果树等经济作物,提高抛荒农田的利用率;同时铁山镇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修复,努力解决水毁农田及农业灌溉问题,并组织开展科技备耕工作,下派技术人员深入山区各村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及时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并积极加强优质良种及农业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储备,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优质服务,提高山区群众种养热情和信心。通过引导,铁山镇共开发再利用抛荒农田320亩,种植果蔬68亩,林木170亩,毛竹82亩,有效解决了山区农村农田抛荒问题。 特色农业 一是大力发展竹木加工产业。依托金源木业、悦华竹木等林木加工龙头企业的优势,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火德坑、增坪、陈罗等山区各村建立了木材、毛竹种植基地。铁山镇现有林地面积11.8万亩,林木蓄积量达38万立方米,年出产木材2万立方米;毛竹面积2.6万亩,年出产毛竹25万根。丰富的林木、毛竹资源,为林木、毛竹深加工项目强势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是大力发展生猪、肉鸡养殖业。铁山镇坚持从调优养殖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依托龙岩生猪产业的优势,在洋美、隔口、平林、林邦、富溪等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铁山镇有生猪养殖专业户450户,年生猪存栏近7.5万头,年出栏生猪11万头,年产值达1.1亿元。 实力工业 加快产业集群,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是铁山镇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铁山镇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做大做强”战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先后引进了卓越新能源、豪迪化工、成冠化纤、通立叉车、山力液压、御林机械、亿丰粉碎等一批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机械制造、化工、能源、建材等一批产品制造业基地和优质企业的竞争力凸现出来。目前,全镇拥有卓越、成冠、亿丰、山力等重点企业10家,卓越新能源通过二期、三期项目的改造,可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重点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示范带动将更加突出,对全镇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奠定铁山镇打造龙岩工业重镇的基础。 第三产业 物流业。铁山镇位于龙岩中心城市东大门,境内有省道福三线和龙(岩) 梅(州)铁路、漳(平)龙(岩)铁路和已经开工的龙(岩)厦(门)铁路贯穿境域,形成了铁山境内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网络,是连接龙岩东西大通道的枢纽,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位于铁山集镇附近的铁山洋站,担负着龙岩向塘西、漳平、梅州及龙岩东部方向货物流的运输组织和畅通,日均接发列车达108列,日办理辆数2100辆。铁山镇充分发挥龙岩城市近郊区位、交通、资源优势,以铁山洋站和东方三洋城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大型物流中心,整合存量物流资源,完善优化物流网络,改造提升传统物流,拓展物流业发展空间,推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全力打造我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房地产业。为加快铁山城镇化进程,铁山镇依托行政中心“农科教大楼”建设的契机,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民间资金在铁山投资兴建各项基础设施。2003年,铁山镇引进龙岩华亿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5000万元对洋头、外洋、洋美省道福三线沿线区域进行成片开发,建设集商住为一体的“东方三洋城”,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共开发土地面积31485平方米,建设商用店面160个,商品房159套、专业市场2个。“东方三洋城”及“农科教大楼”的建成使用,有利地引导铁山镇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向交通更便捷、市场化更专业、城镇化更集中方向发展。 旅游娱乐业。铁山镇富溪旅游区是新罗区为数不多的毗邻中心城市的自然风景旅游区,近年来,铁山镇不断投入资金,加强对旅游区内吃、住、行、玩等基础设施的改造,相继投资50万元对通往旅游区内的2.5公里主干道进行水泥硬化,投资190万元建设2座旅游区宾馆,投资45万元对旅游区内7公里河道进行改造,建立起3公里长的皮艇漂流项目、500米沿河烧烤区和2个天然游泳池,购置了竹排、水上游艇等设施,大大丰富了旅游区内游玩项目,提高了旅游区的吸引力。据统计,铁山富溪旅游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达2.5万人次以上。 ◎ 社会事业教育 整合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网络。完成了小学教学网点布局调整工作,撤并了林邦等5所小学校点,学生就学逐步向中心校、完小集中,并适度减少村小学容量,让更多学生接受更优质的教育。 完善教育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办学质量。积极营造社会助学、办学氛围,先后筹集50万元,为镇中心小学配备25台电脑及相关辅助教学设施;筹集35万元,改造危旧厕所、食堂、教学楼5座;筹集62万元,建设塑胶操场1个。集中财力物力改善保留学校的办学条件,选派优秀校长,调派优秀教师,加强薄弱学校的领导力量和师资建设,并组织开展对口帮扶。铁山中学、铁山中心小学先后通过“双高普九”验收,并被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评为“文明学校”、“双高普九”先进单位、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铁山中心小学还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级农村示范校”称号,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初中毕业生中考成绩各科三率(平均分、及格率、高分率)处于全区农村中学前列。 文体事业 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方针,坚持重在建设、重在创新,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支持、鼓励业余创作,繁荣农村文艺舞台,农村业余文艺团体不断涌现,演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节目,深受群众好评。老人活动协会不断增加,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人文体活动。积极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镇电影放映队每年深入各村10余次。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在辖区内建设了3条健身路径,篮球场6处,地掷球场1处,门球场1处,塑胶田径场1处,游泳池2处,并成立民间乒乓球队3支、篮球队5支、地掷球队2支、门球队1支;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极大提高了群众体育健身的热情;促进了群众性体育事业的发展。 区位优势 铁山镇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既是东南沿海的腹地,又近邻赣南和粤东地区,是东南沿海和内地山区的结合部,在发达地区向内陆山区的产业梯度转移中,可以优先接收沿海的资金、技术、信息的辐射。新设的个私企业开发区被龙岩市列为第一个乡镇工业示范区,足见其区位之有利,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开发提供了便利条件。 龙岩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通往我国西部、南部、中北部的交通枢纽地位已经确立。铁山镇距龙岩市中心5公里,省道福三线和龙梅(龙岩至梅州)、漳龙(漳平至龙岩)和龙厦(龙岩至厦门)铁路贯穿境内,交通便利,是连接龙岩东西大通道的枢纽,区位优势明显。 位于铁山集镇附近的铁山洋站,日均接发列车达108辆,办理辆数2100辆,负责龙岩向塘西、漳平、梅州及龙岩东部方向货流的组织、运输,是龙岩市交通运输线上的重要环节,为发展规模工业、商贸、休闲生态旅游等二、三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民政事业 重点推进四项工作的落实:(1)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5年1月份起,在全镇范围内建立并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镇19个行政村98户199人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2)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促进优抚工作社会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义务兵家属优待工作,大幅提高义务兵优待金,户均达3963元;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关心优抚对象,积极帮助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积极开展与部队共建活动,组织开展慰问活动,加深军民鱼水情,促进党群、军群关系。(3)积极开展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五保户”供养及敬老院建设工作,制定了供养标准,“五保”户口粮每年达600多斤,生活费1200多元。积极开展助残活动,共成立三支助残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帮扶。多方争取支持,组织白内障患者到医院检查、医治,已有35名白内障患者通过免费手术重获光明。 2 福建省政和县铁山镇“闽北竹乡”铁山镇,地处闽浙交界,南依政和城关,西邻松溪县,北和浙江省庆元县毗邻,全镇方圆132.6平方公里,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分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三种区域,入闽战备通道穿境而过,是闽东北通往浙西南的咽喉之地。全镇辖14个村5366户2.2万人,土地面积132.6平方公里,境内铁、锌、铅等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的竹、茶、锥、菜等产品品质极佳,适宜加工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矿产业。 与浙江省庆元县接壤,民风民俗相通,边贸往来十分活跃。全镇有林地面积15.6万亩,毛竹林6.2万亩,茶山7500亩,锥栗2.1万亩。已探明的矿藏有铁、磷、黄金、铅锌、脉英石、钾、明矾、水晶等。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分山地、丘陵、河谷盆地。最高行政村海拔1000米,最低234米,14个村中有9个村海拔超过500米,受海拔高差影响,自然灾害频繁,素有“十年九灾”之称。历史悠久。境内有千年古刹宝福寺、护国寺,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明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卢亮墓。有百年树龄的银杏群和树抱竹景观。凤林古道是闽北通往浙江和闽东唯一的官家驿道,自古就留下许多文人骚客的足迹和墨宝。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乡村公路硬里程达6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绝大部份村巷铺设了水泥路面,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教科文卫并肩发展,电视、电话全面开通,投资200多万元的铁山中学综合教学楼竣工使用;中心卫生院全面装修改造,引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殿下林全民健身场建成;新建了一个3.5万伏变电站,满足工业发展用电需求。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东干至张屯工业走廊初具雏形,铁山、东干两个县级工业平台一期开发面积300多亩,已实现“三通一平”,工业走廊现拥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年产值200-500万元的企业8家,竹、茶、锥等半成品加工企业100多家。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7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240万元,工业产值10438万元,各项税收2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 3 重庆市大足区铁山镇铁山镇,曾名九区,又名双河场。东与三驱镇相连,西与荣昌县十烈乡相接,北与四川省安岳县合义乡相毗,南与季家镇相邻。铁山镇位于大足区的最西端,距县城26公里,是大足区的西大门,位于大足、荣昌、安岳三区县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相对重要。 铁山镇幅员面积59.6平方千米,下辖双河社区、晋元社区两个街道居委会和继光村、双桥村、麒麟村、油坊村、连科村、西北村、多宝村、高龙村、胜丰村、桂香村、建角村、三寨村12个村委会,共90个居民组,总人口33751人。铁山镇的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具有热量丰富日照时数少,雨量充沛但季节分配不均,冬暖春早夏季长,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铁山镇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大荣公路(大足→荣昌)穿境而过,主要公路还有双邮公路(铁山→龙水、邮亭)、铁季公路(铁山→季家)、铁合公路(铁山→安岳合义)、铁西公路(铁山→安岳努力)等。铁山镇村村通公路,几乎社社通公路,公路交通十分方便。 铁山葡萄基地全区有名,所产优质巨峰、红富士和无核葡萄,品质不亚于成都龙泉驿葡萄;基地现已种植葡萄2500余亩,预计今后五年年递增种植面积1000亩以上;葡萄产业链逐步延伸,除鲜销葡萄外,还自酿葡萄酒,今年自酿葡萄酒10余万斤。铁山黑山羊全身乌黑发亮,体格高大,四肢发达,肌肉丰满,抗病力强,繁殖率高,是我国 亚热带地区的优良山羊品种;基地现已养殖黑山羊4000余只。笋竹产业得到发展,现已种植笋竹6000余亩。枇杷基地不断扩大,现已种植枇杷2000余亩。铁山镇是大足西部的边贸重镇,成为很多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年交易量白芷达1000余吨,黑山羊6000余只,仔猪10000余只,鸡鸭鹅20余万只,竹席40余万张。 铁山镇的中药材资源较丰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白芷、柴胡、荆芥等;天然野生的中药材主要有半夏、夏枯草、金钱草、车前草、鱼腥草、地灯草(蒲公英)、杜仲、蝉蜕、青蒿、薄荷、前胡、陈艾、石菖蒲等。其中白芷、柴胡的产量较大,每年总有不少药商前来批量购买。铁山镇的半夏(又名川半夏),药效极好,全国有名,只在铁山镇及其周边地区出产,属铁山特产药材。 铁山石刻是大足石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有1处:尖山子石刻;大足区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菩萨岩石刻、大佛寺石刻。铁山镇建角村的尖山子石刻开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是现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开凿的摩崖造像。铁山镇涌现了国大代表沈庸、国大代表郑雪,当代书画家、诗人方滨生,革命烈士黄天元、唐友国、唐益平,解放军大校黄戍坤等著名人物。铁山镇于2002年4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4 福建省南平市铁山镇“闽北竹乡”铁山镇,地处闽浙交界,南依政和城关,西邻松溪县,北和浙江省庆元县毗邻,全镇方圆132.6平方公里,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分山地、丘陵、河谷盆地三种区域,入闽战备通道穿境而过,是闽东北通往浙西南的咽喉之地。全镇辖14个村5366户2.2万人,土地面积132.6平方公里,境内铁、锌、铅等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的竹、茶、锥、菜等产品品质极佳,适宜加工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矿产业。一是省际边界乡镇。与浙江省庆元县接壤,民风民俗相通,边贸往来十分活跃;二是资源相对丰富。全镇有林地面积15.6万亩,毛竹林6.2万亩,茶山7500亩,锥栗2.1万亩。已探明的矿藏有铁、磷、黄金、铅锌、脉英石、钾、明矾、水晶等;三是地形地貌独特。整个地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分山地、丘陵、河谷盆地。最高行政村海拔1000米,最低234米,14个村中有9个村海拔超过500米,受海拔高差影响,自然灾害频繁,素有“十年九灾”之称;四是历史悠久。境内有千年古刹宝福寺、护国寺,有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祖父朱森墓和明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卢亮墓。有百年树龄的银杏群和树抱竹景观。凤林古道是闽北通往浙江和闽东唯一的官家驿道,自古就留下许多文人骚客的足迹和墨宝。 近年来,铁山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中央、省上加大扶持欠发达地区为契机,突出突破工业,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有效促进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一是特色主导产业凸现优势。全镇建立竹、茶、锥科技示范片12片,管护水平全面提高,实现竹山产值3000多万元,茶山产值2500万元,锥山产值1000万元。畜禽养殖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另一重点产业,兔、鹅、鸡、羊都有较大规模饲养。二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乡村公路硬里程达6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绝大部份村巷铺设了水泥路面,人居环境大大改善。教科文卫并肩发展,电视、电话全面开通,投资200多万元的铁山中学综合教学楼竣工使用;中心卫生院全面装修改造,引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殿下林全民健身场建成;新建了一个3.5万伏变电站,满足工业发展用电需求。三是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东干至张屯工业走廊初具雏形,铁山、东干两个县级工业平台一期开发面积300多亩,已实现“三通一平”,工业走廊现拥有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年产值200-500万元的企业8家,竹、茶、锥等半成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四是和谐平安铁山深入人心,干群关系融洽,民风淳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67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240万元,工业产值10438万元,各项税收291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 5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铁山镇镇政府驻南鸦户嘴,人口1.82万人,面积62.69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南鸦户嘴、北鸦户嘴、张家、中鸦户嘴、杨树沟、张家沟、大兴、对庄沟、韭菜房、金家、牧羊城、郭家、王家、柏岚子。 6 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市铁山镇铁山镇致力于生态经济建设,形成了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城镇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体系。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0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10.1%7.3%和24%,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 青岛临港产业加工区铁山工业园始建于1998年,2003年被为“青岛市城郊重点工业园”。该工业园内有包括温州工业园、青岛东方工业品(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泰和嘉服装有限公司等40多家企业,总投资在20亿元以上,主要有橡胶、太阳能、电子、服装加工、纺织品、皮件箱包、纺织机械等产业。目前全镇已实现道路、排水、通讯、供电、有线电视、宽带和场地平整“六通一平”,形成了“四纵五横”为主干道的5平方公里的发展框架,近期将陆续开通供暖、供液化气,达到“八通一平”。 铁山镇供水配套设施完善,供水条件优越,国家二级水库铁山水库座落于镇内,水库水质良好,镇内水价按国家统一标准收取;电力配套设施完善,用电价格按青岛市供电部门低价格收取;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较高。铁山镇及周边地区有可利用劳动力10万余人,其中25岁左右、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劳动力达3万余人;畜牧资源丰富,铁山镇“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之说,山广草多,有雄厚的畜牧业基础,有利于反刍动物的养殖,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近年来该镇调整了对畜牧业的优惠政策,把发展畜牧业经济作为建设经济强市的龙头行业,以“公司+农户”为主要模式,培植了康大食品等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成为有名的畜牧业养殖基地。 2004年,铁山镇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该镇主要旅游区有:青岛水乡威尼斯旅游度假村。该项目位于铁山镇工业园西侧,风河河畔,以人工开打挖的平湖为依托,建设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餐饮于一体的四星级度假村酒店。总占地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占1/3,林木覆盖率达到40%,别墅区15公顷。九上沟生态园。该项目位于胶南市第二大高山—铁橛山内,总面积3平方公里,九上沟花果满山,百年老树,虬枝盘曲,蔚为壮观。涵盖九条樱花沟,人间四月,芳菲始盛。每年盛花期,盈谷的樱桃、杏树花潮涌动,芬芳四溢,游人叹为观止。盛果期又别有一番景色,红的樱桃,黄的杏子,满目绿色,甘美的果汁沁人心脾,令游人乐而忘返。九上沟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蕴涵丰富的人文资源。被列为古胶州八景之一的“铁橛悬泉”便以其“溽暑不溢,大旱不涸”的神奇,令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铁橛山还有大小不同的三十六峰,风采各异的七十二悬泉。虽无丝竹雅乐,却有山水清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