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释义

本品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但肠溶片剂吸收慢。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时结合率也低。t1/2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t1/2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值,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可20小时以上,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通用名: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曾用名:

英文名: ASPIRIN DELAYED-RELEASE CAPSULES

拼音名: ASIPILIN CHANGRONG JIAONANG

药品类别: 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镇痛药

成份:阿司匹林。

药物分析

方法名称: 阿司匹林肠溶胶囊-阿司匹林-高效液相色谱法

应用范围: 本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胶囊中阿司匹林的含量。

本方法适用于阿司匹林肠溶胶囊。

方法原理: 供试品经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进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色谱分离,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80nm处检测阿司匹林的峰面积,计算出其含量。

试剂: 1. 1%冰醋酸溶液

2. 甲醇

3. 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

仪器设备: 1. 仪器

1.1 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色谱柱

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理论塔板数按阿司匹林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3 紫外吸收检测器

2. 色谱条件

2.1 流动相:1%冰醋酸溶液 甲醇=50 50

2.2 检测波长:280nm

2.3 柱温:室温

试样制备: 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0µg的溶液,即为对照品溶液。

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装量差异项下的内容物,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g),置1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100mL量瓶中,用1%冰醋酸无水甲醇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即为供试品溶液。

注:“精密称取”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称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操作步骤: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m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用紫外吸收检测器于波长280nm处测定阿司匹林(C9H8O4)的峰面积,计算出其含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版,二部,p.284。

药理毒理

本品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适应症

(1)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和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2)抗炎、抗风湿: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3)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但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此外,本品也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但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4)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性状

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肠溶包衣小丸,除去肠溶包衣显白色。

药理毒理

药理学 (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3)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4)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代动力学

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萄醛酸结合物,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抗风湿、抗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一般需7天,但需2~3周或更长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径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以结合的代谢物和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判别。尿的pH值对排泄速度有影响,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

用法用量

1.用于抗血栓形成应用小剂量,每日75~300mg,每日1次。 2.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 3.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

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μ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症,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

禁忌症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下列情况应禁用: 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临床研究

【功效主治】 本品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可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司匹林,其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

【药理作用】 (1)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 (2)抗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抗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趋化性等也可能与其有关。 (3)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 (4)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抗炎作用。 (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起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同用时,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而疗效并不加强。 2.抗酸药(长时大量应用)或尿碱化药:因便尿液碱化可增加本品排泄,使血药浓度降低。 3.与口服抗凝药同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4.与其他水杨酸类药同用,可使水杨酸血浆浓度升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的水平。 5.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不仅能导致水杨酸盐排泄增加,血药浓度降低,而且因继发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加,出现毒性反应。 6.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增加本品的剂量。 7.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药效,可因与大量的水杨酸类药同用而更加明显。 8.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 9.尿酸化药:酸性尿可减低水杨酸盐的排泄,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水杨酸血浓度已 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水杨酸盐血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1)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3%~9%),停药后多可消失。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有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2)中枢神经:出现可逆性耳鸣、听力下降,多在服用一定疗程,血药浓度达200~300 μg/L后出现。 (3)过敏反应:出现于0.2%的病人,表现为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休克。多为易感者,服药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致死亡,称为阿司匹林哮喘。有的是阿司匹林过敏、哮喘和鼻息肉三联症,往往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4)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但有引起肾乳头坏死的报道。

【禁忌症】 (1)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下列情况应禁用: ①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③有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血管性水肿或休克者。

注意事项

(1)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或另一种非水杨酸类的非甾体抗炎药过敏。但非绝对。必须警惕交叉过敏的可能性。 (2)对诊断的干扰: ①长期每日用量超过2.4g时,硫酸铜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阳性。葡萄糖酶尿糖试验可出现假阴性;②可干扰尿酮体试验;③当血药浓度超过130μg/ml时,用比色法测定血尿酸可得假性高值,但用尿酸酶法则不受影响;④用荧光法测定尿5-羟吲哚醋酸(5-HIAA)时可受本品干扰;⑤尿香草基杏仁酸(VMA)的测定,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结果可高可低;⑥由于本品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剂量小到40mg/日也会影响血小板功能,但是临床上尚未见小剂量(<150mg/日)引起出血的报道;⑦肝功能试验,当血药浓度>250μg/ml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碱性磷酸酶可有异常改变,剂量减少时可恢复正常;⑧大剂量应用,尤其是血药浓度>300μg/ml时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⑨每天用量超过5g时血清胆固醇低;⑩由于本品作用于肾小管,使钾排泄增多,可导致血钾降低;大剂量应用本品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甲状腺素(T4)及三碘甲状腺素(T3)可得较低结果;?由于本品与酚磺酞在肾小管竞争性排泄,而使酚磺酞排泄减少(即PSP排泄试验) (3)下列情况应慎用: 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③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于,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④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⑤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⑥肾功能不全时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⑦血小板减少者。 (4)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 1.与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同用时,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而疗效并不加强。 2.抗酸药(长时大量应用)或尿碱化药:因便尿液碱化可增加本品排泄,使血药浓度降低。 3.与口服抗凝药同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危险。 4.与其他水杨酸类药同用,可使水杨酸血浆浓度升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的水平。 5.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不仅能导致水杨酸盐排泄增加,血药浓度降低,而且因继发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加,出现毒性反应。 6.糖皮质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增加本品的剂量。 7.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药效,可因与大量的水杨酸类药同用而更加明显。 8.与甲氨蝶呤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 9.尿酸化药:酸性尿可减低水杨酸盐的排泄,使后者血药浓度升高。水杨酸血浓度已 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水杨酸盐血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药物过量:

贮藏: 遮光,密封,在干燥处保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4: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