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斯塔纳 |
释义 | 阿斯塔纳(哈萨克语:Астана)原名阿克莫拉,是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心脏,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也是中亚最现代化的城市,阿斯塔纳位于哈萨克斯坦中心位置而略偏北,距原首都阿拉木图约1300多公里,伊希姆河穿城而过,四季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全国铁路交通枢纽。阿斯塔纳在13年间,由一个只有20万人口的荒凉小镇,如今崛起为一座现代化都市,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它也是哈萨克斯坦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还申办了2017年世博会等国际盛会,国际地位与日俱增。 中文名称:阿斯塔纳 外文名称:Astana(英)、Астана(哈) 别名:阿克莫拉、欧亚明珠 行政区类别:直辖市 所属地区:哈萨克斯坦 下辖地区:全市下辖6个区 政府驻地:阿克奥尔达宫(总统府) 电话区号:007-7172 地理位置:哈萨克斯坦北部 面积:755平方千米(扩建中) 人口:约100万(2011年)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阿布扎比广场、巴伊捷列克塔、可汗沙特尔、阿克奥尔达宫、和平宫 机场:阿斯塔纳国际机场 火车站:阿斯塔纳轻轨公司 建立时间:1832年 主要街道:阿布扎比广场、共和国街 地标:巴伊捷列克塔、可汗沙特尔 友好城市:北京、安卡拉、华沙、堪培拉等 著名高校:欧亚大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等 历史沿革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是哈萨克斯坦首都,位于哈萨克斯坦中部偏北的平原丘陵地带,距离原首都阿拉木图1300余公里,基本上处于哈萨克斯坦的地理中心,座标是北纬51.1度、东经71.5度。美丽的耶希耳河绕城而过,四季气候宜人,是哈萨克斯坦工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人口80万(2012年)。哈萨克语中“阿斯塔纳”解作“首都”。历史上阿克莫拉曾是一座军事要塞,其名字也多次变更。18世纪,从亚洲国家去往欧洲的商贾们都把阿克莫拉作为中途休息的地方,因此,阿克莫拉曾是欧亚大陆上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1832年阿克莫拉开始建市,1832-1961年,改称阿克莫林斯克。20世纪50年代,原苏联很多热血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这里开垦荒地,使这里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于是从 1961年起阿克莫拉又被称为切利诺格勒(俄文意思为“垦荒城”)。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后,把切利诺格勒恢复了原名“阿克莫拉”。 由于哈萨克斯坦原首都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1997年10月底,纳扎尔巴耶夫总统签署命令,宣布由阿拉木图迁都阿克莫拉。作出这项历史决定,是由于新首府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恰处于全国中心和主要交通要道的交汇处。这次迁都,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年轻国家的发展前途。 在隆重的新首府宣布典礼上,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宣布:“自现在起,在这里,我国的中心处,将开始着手制定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决策。现在,在这里,跳动着我们祖国的心脏。在这里,哈萨克斯坦决定自己的历史命运。” 1997年11月8日,哈国家象征物──国旗、国徽和总统旗向新都移交的仪式在哈总统府举行。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郑重宣布,阿克莫拉市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永久性首都”。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新首都,成为全国政治中心,阿拉木图尽管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但今后仍将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仍将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科学院--科学部、教育、文化和卫生部以及国家银行将长期留在阿拉木图。1998年5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阿克莫拉改称为阿斯塔纳,因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而“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这不利于首都的形象。但阿克莫拉州的名字没有改变。现在,阿斯塔纳已发展得焕然一新,并且在国际上逐渐建立威信,开始成为哈萨克斯坦渴望革新的象征。 阿斯塔纳建筑群阿斯塔纳拥有极为奇特且唯美的建筑群,但建筑群仍在施工当中。迁都13年来,阿斯塔纳的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它已成为发展中的哈萨克斯坦的象征。从城区前往阿斯塔纳国际机场的沿途,可以看到伊希姆河左岸的经济开发区和一片片拔地而起的建筑群,似乎在展示这座城市活力无限的今天,也预示着城市美好的明天,曾经被称为中亚第一高楼、世界第十四高楼的巴伊捷列克塔,被一个又一个大厦超过。 世界之最建筑可汗沙特尔(Khan shater)被称作世界最大帐篷,高150米,位于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这座大帐篷,内部建有人造沙滩、瀑布、一座迷你高尔夫球场和植物园,2010年7月6日建成启用。可汗沙特尔大帐篷位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KazMunaiGas)阿斯塔纳总部的拱道中央。贯穿阿斯塔纳城区中轴线的人行道的终点,另一端则是被称为“和平与复和之殿”的金字塔状文化研究中心。 阿斯塔纳气候阿斯塔纳市的气候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通常在11月中旬左右开始形成积雪,积雪期长达130—140天,冬季为5—5.5个月有时寒期长达245天,1月份的平均气温为—17℃,最冷的冬季绝对气温曾达—52℃。多年平均积雪厚度为30厘米。每年的日照时间有2200小时,无霜期为120天。7月份的平均气温为20℃,最高气温曾达42℃。年均降水量为400毫米,其中的30%发生在春季,66%在秋冬季。7月份的降水量最大(55毫米),12月的降水量最小(20毫米)。 阿斯塔纳城市建设走在阿斯塔纳的街道上,你会觉得这里的建筑比起欧洲各大城市,毫不逊色,这里建筑风格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欧式建筑,另一类是伊斯兰风格建筑。阿斯塔纳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哈萨克斯坦北部的重要公路和铁路枢纽,同时还建立起机器制造业、轻工业、以及大学剧院等文化教育设施。自1994年7月哈政府决定迁都以后,阿斯塔纳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和扩建工程,交通、通讯、能源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使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1996年,一位日本建筑师的总体设计方案在阿斯塔纳城市设计国际招标中被选中。1998年用于城市改造的投资达4700万美元。伊希姆河两岸是宽阔的大理石街道,其风格很象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市内遍布着花坛、草坪、微型公园和城市广场。 阿斯塔纳经济阿斯塔纳市是哈萨克斯坦的大型工业中心,这里有重要的机械加工企业(主要生产农机及其配件、牧业机械及饲料加工设备)、金属加工企业、磨粉碾米企业、食品加工企业,还形成了强大、发达的建筑业。1997年该市的工业企业生产了9.51亿千瓦时的电能、1127台机引式割草机、7.7万多立方米钢筋混凝土构件和100多万块建筑用砖,加工了1937吨肉食、2730吨香肠制品、4882吨全奶制品、12万吨面粉、1685吨糖果、842万升白酒和甜酒。截至1997年底,阿斯塔纳市共有40家外资和合资企业。该市1997年的对外贸易总额达2260万美元,其中进口额为2160万美元,出口额为100万美元。出口商品以粮食及磨粉米业产品为主,销往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从1997年1月1日起在阿斯塔纳市行政区范围内设立的特别经济区对于该市经济及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个特别经济区的建设已经被列为哈萨克斯坦吸引国内外资金的优先经济项目。1997年该市获得的基本建设投资比1996年多5倍。 阿斯塔纳文化教育阿斯塔纳市拥有牢固的社会文化基础。截至1998年初,全市的住房面积达490万平方米,其中87%是私有住房;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超过17平方米。市内有18家医院和29所门诊部,有2所医科学校和1所医学院培训医务人员,1997年底,该市共有49所幼儿教育机构、43所普通教育中学、7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综合大学、2所科学院|5所私立大学、1所内务部的职业培训学校。就在哈萨克斯坦新首都落成前夕,该市25层高的五层级宾馆“国际大陆”,迎来了首批参观者。 该市还有3座博物馆,2家剧院,3家大型文化馆,几家俱乐部、电影院和图书馆,1个文化休息公园,2座体育馆,3座游泳馆,10座运动场。现在正在修建国家博物馆和图书馆。改造共和国宫。哈萨克斯坦第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也将投入使用。楼内设有贸易金融服务中心。 阿斯塔纳著名建筑2009年7月,哈萨克斯坦议会批准了哈国政府与阿联酋签署的关于在首都阿斯塔纳建设中亚第一高楼——“阿布扎比广场”的协议。阿布扎比广场是一组塔式综合建筑群,紧邻阿斯塔纳标志性建筑“巴伊捷列克塔”,位于阿斯塔纳市中心的黄金地段。凭借最高主体建筑88层382米的高度,建成后的阿布扎比广场将成为中亚第一高楼,世界第14大高楼。阿布扎比广场建筑群总体造价高达10亿美元,2009年7月1日动工,2014年底竣工。其实,阿布扎比广场仅是阿斯塔纳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但从中不难看出哈国政府将阿斯塔纳发展成为欧亚中心及中亚现代化城市的雄心壮志。 阿斯塔纳体育2011年,第七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阿斯塔纳及哈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两地同时举行。体育部副部长塔尔加特·叶而梅吉亚耶夫曾透露,阿斯塔纳将主要承办亚冬会冰上比赛的项目,包括滑冰、冰球等,而阿拉木图主要进行雪上项目。目前(指2009年12月),阿斯塔纳市亚冬会相关场馆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阿斯塔纳交通阿斯塔纳市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枢纽,它将中亚、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东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北部连接起来。此外,同样走向的公路干线也从该市经过。1998年阿斯塔纳市的飞机场进行了彻底 改造和扩建,现在来自世界各国的任何型号的飞机都可以在这里降落了。现在已经开通了从该市到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许多城市的空中交通线路,以及通往德国、土耳其、波兰、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航班。 阿斯塔纳饮食从事畜牧业的阿斯塔纳的人们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阿斯塔纳的人们热情好客,招待来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割下右颊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网放进盘子,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 阿斯塔纳信仰阿斯塔纳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东正教、基督教及佛教。 引阿斯塔纳风俗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宜,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极为接近。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婚姻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此外,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姑娘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禁忌哈族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应注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 阿斯塔纳主要节日哈萨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即开斋节。“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纪念安拉。 阿斯塔纳“中国元素”2008年以来,阿斯塔纳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而其中的“中国元素”也越来越受人关注:从总统府不远处的“北京大厦”到街头飞驰而过的中国造载重车,从出租车司机口中的“你好”到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青年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痴迷,从精品店内高档的中国商品到哈境内油气区块上中国石油工人的忙碌身影…… 阿斯塔纳荣誉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阿斯塔纳为“世界城市”。 2008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独联体最佳城市”比赛中,阿斯塔纳一举拿下了16项大奖中的9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