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田都元帅
释义

田都元帅,俗称「相公爷」。与「西秦王爷」一样,是音乐界、戏剧界的保护神。一般来说戏剧界以音乐分类, 北管奉祀「西秦王爷」,南管奉祀「田都元帅」。

简介

田都元帅最通行的说法有三:

一是:田都元帅乃家喻户晓之忠烈乐官雷海青,是众多戏曲、南北管、西皮乱弹祖师、宋江阵守护神,是著名的戏神。

二是,田都元帅是汉朝的谋臣陈平,传说汉高祖讨伐匈奴时,被冒顿单于围困,陈平制造了许多美女形状的傀儡,在城头挥舞。并欺骗单于之妻阏氏:汉要献给匈奴大量的美女以媾和。阏氏怕自己从此失宠,于是劝冒顿单于退兵。而陈平也因此军功,被视为“元帅”,也被奉为戏剧之神。因“陈”、“田”古音相同,故世人尊称其为“田都元帅”。

三为:“田都元帅”为主音乐之神翼宿星君的隐晦称法,“田”来自“翼”字中间。

基本概述

断句

有人认为“都元帅”三字,乃代表最高阶级的元帅,或是禁军统帅,故该断句为“田,都元帅”。

另一派说法是,因为“田都元帅”生长于田地之间 ,所以断句应该是“田都,元帅”。

或言应断句为“田,都元帅”,道教中有不少“都元帅”,“都”为中心义。如首都。

起源

雷海青善于演奏霓裳羽衣曲,受宠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玄宗仓促奔蜀,安禄山称帝于洛邑设宴,传谕长安梨园子弟教坊乐工前来应承,雷海青托病不𫖸前往,禄山道:雷海青是乐部中极有名之人,他若不到不为全美,有病也扶之前来。雷海青到达时见禄山狂言悖语恐吓众人遂激起刚烈之性,把乐器尽抛于地,指著禄山大骂,众人惊愕,雷海青被押到试马殿处斩,756年八月殉国于洛阳凝碧池。雷海青虽屈身乐部,其平日与众不同,是位忠肝义胆之士,死节一事,人人传述,玄宗闻之感叹。

雷海青殉节后曾显灵护驾,帝见旗帜上有一“田”字,立即封他为田元帅,而实际上则为“雷”字因上半雨字被云层遮蔽之故。

安史之乱平定后,优恤有加,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唐肃宗褒赠“太常寺卿”,宋高宗加封为“大元帅”。

传说出生被丢弃田间因毛蟹濡沫喂食而存活,畲族人雷过抱回抚养,取名雷海青,幼时既能精通乐律。田都元帅乃东岳大帝义子,金鸡玉犬乃田都元帅左右护将。

禁忌

世人流传,田都元帅襁褓时,就与母亲失散在田边,喫毛蟹吐的唾沫为生。故其神像的脸上,常绘有一只毛蟹。而信奉他的剧团人员,也往往不喫毛蟹,以报毛蟹之恩。

另一说,田都元帅脸上所绘的蟹,是因为田都元帅生前,在皇宫御宴时,不胜酒力醉倒,於是在妃嫔戏弄之下,脸上被毛笔画上一只蟹。

人物历史

南安罗东镇振兴村有一处盛唐时期的千年古庙,庙里供奉著盛唐时期中央歌舞团成员之一的著名艺术大师雷海青。雷海青(696-765),原籍南安县埔头十七都坑口乡人氏(即现在的南安罗东镇振兴村坑口宫自然村),畲族(此处现已无其後人,也无畲族居民),唐开元二年,是年十八的雷海青被当年的中央歌舞团录取,由於勤奋好学受到兼任剧团团长唐明皇李隆基的多次表扬。天宝十四年,安史叛军兵临长安,玄宗离京奔蜀,弃乐工於京城。六月长安城破,梨园弟子遂被叛军俘获。安禄山攻陷长安後设庆功宴於凝碧池,露刃威逼沦为俘虏的梨园弟子歌舞共庆。以李龟年为首的众乐工不愿臣服,雷海青更是万分冲动,遂抛琵琶於地,一边面向西跪拜恸哭、一边大骂安贼。最後被安禄山五马分屍於长安戏马殿,是年雷海青60岁。安史之乱平定後,唐明皇返抵长安,深为梨园弟子宁死不屈所感动,为表扬雷海青忠君爱国的精神,特赐遗骨回闽安葬,筑庙祭祀,追封为田都元帅,农历正月十六为公祭日,食邑三百户,由坑口乡内坑林氏奉祀。雷海青是有史记载最早受过皇帝追封褒扬的泉州籍文艺人士之一,同时也是泉州文艺界的先驱。随著梨园戏从宫庭走向民间,雷海青也备受推崇,因此,雷海青成了文艺界的祖师爷─戏神。後来,随著奉祀了几百年田都元帅的林氏往晋江内坑迁徙,田都元帅的英灵也开始四处传播。现莆田、台湾等海内外寺庙凡供奉田都相公都发源於此。

在南安坑口宫的传说中,雷海青是同白须公、仁福王三人一同修道成神的。《泉州府志》载:白须公或称翁爷,为蜀地圣僧,来永春乐山蜕化成神,宋绍圣年间敕封福佑真君;仁福王为宋熙宁间巡检陈益,曾率兵抗御西夏,元丰间化身南安九日山,淳祜中敕封仁福王。田都元帅是否如福佑真君、仁福王一样受敕封,已难查考,但在泉地尊奉福佑真君、仁福王的宫庙中常见并祀田都元帅,并且认定三位神灵的形成同在宋代。

庙宇中的田都元帅头戴插满金花的学士纱帽,衣著红色蟒服,旁立两侍者,即金鸡、玉犬两舍人。正殿石柱刻联:「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学士醉青春」。拜亭刻联:「坑口化身参元相,宋代封位列三公」。宫对面50多米处有一古墓,碑刻「相公墓」三字,系明万历庚子年所立。据传为雷海青葬处。其墓现由南安市文管部门立碑保护。

宋元时期,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上交通发达,经济相当繁荣。戏剧也领闽地之先。宋南渡之後,把南外宗正司迁置泉州,一百馀年间,赵宋王室发展到「内外三千馀人」,这此王子皇孙从临安和温州带来歌舞乐伎,组成家庭戏班--」七子班」,所用的演员都童伶,到了一定年龄就得散棚重组,散棚後的伶人便於流入社会,重组班社,演出於民间,这就是福建南戏的开始.闽人本善於造神,宋代又是个造神的年代,福建曾造出妈祖吴真人等众多地方神。在南戏日趋发展向外传播过程中,出於行业竞争,艺人权益保护等需要,戏神的产生势成必然。最初戏班所崇祀的祖师的原型或者只是姓名不显的传授南戏的艺人,尊称为相公(木偶班的传说就比较接近原型),为提高戏神的声威,便又附会地方传说中的雷海青这位唐代尽忠而死的乐工,因为他既有忠义、壮烈的事迹,又是能歌善舞、会奏乐的伶人,符合「聪明正直是为神」正统观念,雷海青便理所当然地取代原来的戏剧祖师相公爷而被奉为戏剧之神了。戏神的信仰随著泉州南戏向外传播,其神源传说在传播过程式中虽经过种种加工而产生异化,但名地总还是称为「清源祖师」---泉州有清源山,五代是地属清源军。

宋代岳(岳飞孙,小时住泉州石龟外祖家)《桯史》记一故事:淳熙间,一考出题,错将「霈」字作「沛」,有考生指出,犹强辨:「有雨头也得,无雨头也得。」考後众官设宴观剧,优伶扮二儒辨古今人物,一人指雷万春为田万春,一人以为「历考史牒,未有经雷为田者」。问一教授,曰「有雨头也得,无雨头也得」。考官知讽己,大怒,「录优而诘之,杖而出诸境。」「然其语盛传至今。」这段记事,或可为戏班称雷海青为田相公、田元帅作一注脚--最初是一种诙谐的叫法,以示对压迫者的戏谑、讽刺,久而久之,就变为约定俗成了。

被称为戏神祖地的南安坑口村,山明水秀,处於泉州城北40公里处古大路边,该村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的道士和戏曲艺人,号称「道士窝」、「戏窝」。在这种环境中产生出戏神是十分自然的。坑口早年有畲族雷姓居信,畲族是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崇拜图腾,信仰道教,历来奉雷海青为家族神。戏神原型的产生与之不无关系,譬如田都元帅庙必奉有狗舍人(灵牙将军)。便带有狗图腾崇拜的痕迹。

闽地田都元帅信仰的广泛传播,是与地方戏剧盛行,戏班普及分不开的。

明代政治较稳定,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对於戏剧繁荣有很大的促进。福建一些地方剧种如闽剧、大腔戏、四平戏、词明戏等均产生於明代。明人陈懋仁《泉南杂志》记载泉州迎神赛会「妆阁」之盛:「迎神赛会,莫盛於泉,游闲子弟,每遇神圣诞期,经方木板搭成台案,索綯绮绘,周翼扶栏,置几於中,加幔於上,而经较童妆扮故事,衣经飞绡,设以古玩,如大士手提筐莒之属,悉经金珠为之,旗鼓杂沓,贵贱混并……明弘治间晋江人李聪曾言其家乡青阳石鼓庙祀神」旦夕锣鼓喧天,居住宅区民魂不安,神气多耗。「嘉靖间晋江青阳人庄用宾述其祖父」性僻喜戏剧……俦类私呼之,则侧门以去,吾父为人大类吾祖而不事事,喜戏剧尤甚。

泉州作为对外交贸的主要口岸,甚至将戏剧传至海外。明万历间莆田市面上布衣姚旅《露书》记载:「琉球国居常所演戏文,则闽子北为多,其宫眷喜闻华音,每作,辄从帘中窥……惟《姜诗》、《王祥》、《荆钗》之属,则所常演。」这里所举的戏文,就是泉州梨园戏的传统剧目。

其时闽地戏剧繁盛,班社众多,散布民间各地的戏班演员每常是「亦农亦艺「,平日务农,遇请则集中出演(因为演戏与节日、神诞、人家喜庆有关,不是每日薄西山都出演的)。所以有「凑脚老戏」之称,而那些童伶演员到成年「散棚」後,不再从事演艺了,亦只有务农或做小生意过程,由演员身份转变为农民、市民後,他们仍然保持著尊奉田都元帅的习俗,田都元帅信仰就由戏神过渡到民间福神,得地方财力,城乡众多田都元帅庙就建立起来了。

田都元帅信仰

向台湾传播

明末清初,是福建向台湾大量移民的时期。渡台的百姓把闽地的风俗习惯带往台岛,田都元帅信仰向台湾传播成为必然。

对台移民高潮有三次,一次是明崇祯年间,闽南灾荒,郑芝龙招集沿海百姓数万人入台开垦;一次是明末郑成功抗清,收复台湾队之後,大批漳泉沿海百姓随他东渡;第三次是康熙二十三年施琅收台湾统一之後,闽地特别人闽南百姓成千上万东渡往台开拓垦殖。田都元帅信仰就随著移民潮传往台地。开传播途径又有二种:一是经戏神身份由戏班带去,一是以当境保护神身份由渡过台垦殖者带去。

随郑成功举义的金门人卢若腾著《岛噫集》,有观剧诗:「老人年来爱看戏,看到三更不渴睡……只应饱看梨园剧,潦倒数杯陶然醉。」郑氏渡台,大批漳、泉百姓随迁台湾,梨园戏便传播到台地去了,所以康熙间修的《台湾府志》汉人风俗就记载台地有:「信鬼神,惑浮屠,好戏剧,竞赌博」之风--「元旦起至元宵止,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立春前一日薄西山有司迎春,东郊备仪仗踩棚,优伶前导,看春士女蜂出云集。」「元夕初十放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李遨游,丝竹肉经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内外土神」「中秋……山桥野店,歌吹相闻,谓之社戏。」…… 篇末还指出:「凡此岁时所载,多漳泉之人流寓於台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

清代,台湾流行的有歌舞小戏「车鼓弄」、梨园戏(有大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种)、乱弹(闽西汉剧所传)、四平戏、高甲戏(由「宋江阵」发展而成,流行闽南一带)、歌仔戏、提线傀儡和布袋戏(掌中木偶)等。清乾隆间,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日札》记台湾:「里巷靡日不演戏,鼓乐喧阗,相续於道,演唱多土班小戏,发声洁屈不可解,谱以丝竹,别有宫商。」写出台湾戏剧盛况。这些传入台湾的戏班都祀田都元帅为戏神,田都元帅信仰自是遍及台岛。台湾艺人旧时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要往田公元帅庙举行祭祀典礼,祭祀三天,歌舞器乐助兴,是台湾民间艺人的一大盛会。

统计资料表明,台湾汉族居民中,祖籍福建的占83%,其中泉属各县的占44.8%,漳州各县的占35.01%。早期渡台的漳、泉百姓,大多是赤贫的农民,前往台湾所带的一般只有两种东西,一是父母神主,二是乡村当境神香火(携带的形式是缝一小红布包,内中装一撮神庙香炉里的香灰)以作为他们披荆斩棘、开拓蛮荒的精神支柱。在能源工业地安居後,他们又为带去的保护神立庙塑像。这就是台湾宫庙所祀神灵大多与内地相同,而且要到内地谒祖的原因。闽地田都元帅信仰既盛,台地供奉相公宫庙相应也多。台湾最早供奉田都元帅的庙为台南县西势村蕃厝37号的元帅庙,建於雍正十三年(1735)。其次为鹿港大有里车围攻巷玉渠宫,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由祖籍晋江的人士分香到台,来鹿港演出的戏班都要往该庙拜祀,宫庙规模宏伟,流传雷海青成神故事与泉地一般,庙中还写著唐诗:「万户伤心发野烟,百官何晶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相传这是唐诗人王维悼念雷海青的诗句。再来为台北万华紫耒宫,建於嘉庆四年(1799)。此外,艺人将田都元帅神像供在其他神庙侧殿或住家厅堂的亦多。至今全台有200多座庙宇奉祀田都元帅。

福建民间信仰

在福建,除了南安戏神祖庙而外,各地区还分布著许多古老的田都元帅庙,其宫庙历史、建筑艺术、宗教仪式都富有特色。相传他是唐朝乐工雷海青,其奉祀源流可考者,是“三教搜神大全”一书:“田元帅唐时人,母苏氏某次偶至野外,感天上“翼宿”投内怀中,未嫁有孕。元帅生后,外苏老以无父之子,有辱门楣,遂弃诸田间,为雷姓农民拾得,收养为子,名雷海青。越二岁,苏老至乡收租,抵佃户雷家,见一孩裸戏于庭,视其所著红肚兜绣有莲花,认系己家物,始忆此童为己外孙。乃与雷翁商之,携归抚养。因当初曾弃之田间,寄养佃户,遂以田为姓。稍长,天赋异禀,聪颖绝伦,甫弱冠,擅长音乐,各类乐器无不精通,且善谱曲。唐玄宗天宝年间,为玄宗召为内廷乐工,曾谱霓裳羽衣一曲,有名于时。封为御前都尉,领梨园子弟事。”又据传说:“其在梨园饰演元帅一剧时,突暴毙,故身着戎装,头戴雉尾。”元帅死后,后人尊为音乐之神。

早先,福建省兴化县便有祭祀“田都元帅”的庙,庙碑叙述他曾荣获唐朝肃宗皇帝追封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为大元帅;据说,当玄宗皇帝蒙难长安,元帅曾三次显灵救驾,见空中浮现“田都”二字的旗旗,所以后人又冠以“田都”于其上,尊之为“三田都元帅”,奉为音乐界的祖师,福州一带亦有称之为“探花爷”的。

以田都元帅为戏神的剧种

福建

莆仙戏、闽剧(福州戏)、闽西汉剧、梨园戏、高甲戏、布袋戏、泉州木偶戏(傀儡戏)。

潮汕

潮剧、白字戏、正音戏、西秦戏、潮汕铁枝木偶戏、陆丰皮影戏、广东汉剧。

台湾

又称西路;新路的北管西皮派(北管福禄派;福路;古路;旧路奉祀西秦王爷)、南管、歌仔戏、宋江阵、布袋戏(台湾许多戏班同时还奉祀西秦王爷)、台湾皮影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