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瑟·克拉克 |
释义 | 阿瑟·克拉克 (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 1917-2008)是英国及斯里兰卡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以及国际通讯卫星的奠基人。 阿瑟·克拉克1917年12月16日生于英格兰西部萨默塞特郡迈因赫德,幼时就喜欢仰望星空和阅读旧的美国科幻杂志。在中学和Huish语法学校毕业后,由于无法负担大学费用他在校董会的养老金部门得到一份审计员工作。 人物成就(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 太空题材科幻作家 克拉克基本定律 克拉克定律一的例子) 人物作品(知名著作 《童年的终结》 《2001:太空探险》) 人物简介阿瑟·克拉克1934年加入英国星际协会。1941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担任雷达技师,参与预警雷达防御系统的研制,它为英国皇家空军在不列颠之战中获胜做出了贡献。战时克拉克主要执行地面控制进场雷达工作,他早期的非科幻类小说、半自传体的《Glide Path》就以此为背景。克拉克在皇家空军的无线电学校No 9担任下士指导员,在1943年5月27日被任命为空军少尉(技术部门),1943年11月27日提拔为空军中尉,以空军上尉军衔退役。在克拉克服役的最后一年——1945年,他在《世界无线电》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卫星通信的科学设想论文《地球外的中继——卫星能给出全球范围的无线电覆盖吗?》,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为今后全球卫星通信奠定了理论基础。战争结束以后克拉克进入大学深造,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46年退伍,进入伦敦的国王学院,并以优异成绩毕业,取得数学和物理学士学位。1947年,担任英国星际协会主席至1950年。1948年获物理学学士,曾任英国星际学会主席。1949年担任《科学文摘》(Science Abstracts)的助理编辑至1951年。自1950年起克拉克开始创作科幻作品。他以“太阳风”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曾引起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60年代以后,这位科幻大师一直居住在岛国斯里兰卡,1952年克拉克成为全职作家,投入科幻创作。 1953年克拉克遇见了Marilyn Mayfield,22岁的美国离异女子并带有一个儿子,与之闪电结婚,6个月后分手。但婚姻一直持续到1964年才终结。克拉克评价,“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此后没有再婚,但与Leslie Ekanayake很亲密,后者在1977年去世。有新闻记者曾问是否是同性恋,克拉克否认。但Michael Moorcock说每个人都知道克拉克是同性恋,他还与他的男友喝过酒。 1956年移居斯里兰卡。出版《城市与星星》;短篇小说《星》(Star)获得雨果奖 1964年与库布里克共同构思《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小说在一些情节上与电影略有差异。 1968年《2001太空漫游 (电影)》上映,小说也以同年出版。 1973年出版《与拉玛相会》。 1974年《与拉玛相会》获星云、雨果、约翰坎贝尔奖。 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成立阿瑟克拉克奖,颁给英国出版的最佳科幻小说。 1988年经诊断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此后多半靠轮椅行动。 1995年获NASA“杰出公共服务奖”。 2000年受封英国爵士,由于身体不便,英国王室派高级专员亲临斯里兰卡赠与爵位。 2001年探测火星矿物的宇宙飞船被命名为“2001火星奥德赛”。并于2008年3月19日于病床上逝世,享年90岁。 人物成就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克拉克不仅是科幻大师,也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之一。 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克拉克就在《地外中继》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地球轨道上空的同步卫星传送通讯信号的设想。尽管同步卫星的技术概念并不是他第一个发明的,但卫星通信的设想,仍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预言之一。通信卫星所运行的轨道,后来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此后,他预言的用太阳风驱动的飞行器,也被欧洲空间局等在实际太空探索中验证。即使更加狂放的“太空梯”(把地面和空间轨道连接在一起的梯子)的设想,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纳米技术的进展,也已经不再是笑谈了。 作为英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克拉克获得3次雨果奖,3次星云奖。1986年克拉克被美国科幻与奇幻协会(SFWA)授予终生成就奖——大师奖。此外,克拉克还出资创建了“阿瑟·C·克拉克奖”,每年评选一次,以奖励前一年出版的最佳英文科幻小说。 阿瑟·克拉克逝世后,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句话:“阿瑟·克拉克在这里长眠。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 never grew up,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 太空题材科幻作家克拉克是迄今为止最著名的太空题材科幻作家,于1986年荣获象征终身成就的星云科幻大师奖。他的作品主要讨论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主题,其《童年的终结》(1953)、《城市和群星》(1956)、《2001:太空探险》(1968)、《与拉玛相会》(1972)、《天堂的喷泉》(1979)等作品无不寓意深刻、脍炙人口。克拉克的作品以其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以及海明威式的硬汉笔法而著称,此外克拉克还善于运用哲学的方式,使作品具有一定的哲理性,给读者以思考。 克拉克基本定律克拉克在其创作当中,还善于积累有关科学文化方面的经验,并以“定律”的方式加以总结,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被称为“克拉克基本定律”。 定律一:如果一个年高德劭的杰出科学家说,某件事情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他说,某件事情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 定律二:要发现某件事情是否可能的界限,唯一的途径是跨越这个界限,从不可能跑到可能中去; 定律三:任何非常先进的技术,初看都与魔法无异。 阿瑟·克拉克与阿西莫夫、海因莱因并称“二十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 附注: 克拉克定律一的例子当杰出但年老的科学家说什么东西有可能时,几乎一定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东西不可能时,他极有可能是错的。 ~亚瑟·克拉克(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2008)◆我根本不相信会有热气球以外的飞行航空器出现。 ~Lord Kelvin,1897年(凯尔文勋爵William Thompson Baron Kelvin,英物理学家,热力学权威) 飞机是种不错的玩具,可惜没有半点军事价值。 ~Ferdinand Foch,1911年(福煦,法国陆军元帅,军事战略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指挥官。) 不管未来科技多么进步,人类都不可能抵达月球 ~Lee De Forest,1957年(德福雷斯特,真空管发明者、被尊为「收音机之父」) 谁想听演员说话? ~Henry M. Warner,1911年(亨利·华纳,华纳兄弟创办人) 根据我的看法,大约只有五部电脑能够打进全球市场。 ~Thomas Watson,1943年(华生二世,IBM总裁) 孩子,你无法依赖弹吉他为生。 ~约翰列侬的姑妈对约翰列侬讲的话,1954年。 人类在五十年内都飞不起来。 ~Wilbur Wright,1901年(莱特兄弟哥哥对弟弟Orville Wright所讲的话,但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比空气重并且可以载人的动力飞行器。) 人物评价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科普、科幻两栖作家,英国的阿瑟·克拉克要比美国已故作家阿西莫夫略胜一筹。自1946年从事写作以来,他为读者写了60余部著作。就数量而言,虽不及阿西莫夫,然而这些作品为克拉克赢得的种种荣誉,却使阿西莫夫羡慕不已。 克拉克热心钻研科幻中的科学问题,并以瑰丽的想象,把自己的思想融于作品之中,把科学的思索和浪漫的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总的来说,克拉克主要探讨太空飞行、与外星人接触、科技奇观和核浩劫方面的题材。在以这些题材为主的作品里,读者既能看到希望,也可看到令人焦虑的东西,光明的前景和成就往往同怀疑和自我反省并存,这也许就是克拉克的辩证观的反映。 虽然预言不是科幻作家的使命,但以多少成为他们的习惯。由于克拉克博见多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故而他的预言实现率要比威尔斯高。 以卫星通讯为例:早在1945年,克拉克就撰文陈述通讯和电视传播的基本原理。20年后,通信卫星果然在轨道上运行。 他还预言:地球人与外星生命体将在2030年相遇;人类将在2060年创造人工人。事实上,科幻中的大多数设想都不会实现,但是,正是它们体现了科幻作家的想象力闪烁着生命的火花. 人物作品克拉克的主要科幻作品有:《童年的终结》(1953) 《城市和星星》(1956) 《2001年:太空探险》(1968) 《与蛇发女怪相见》(1971) 《与拉玛相会》(1973) 《帝国的土地》(1975) 天堂的喷泉》(1979) 《乐园之泉》(1986) 《大浅滩的鬼》(1990) 《不只一个宇宙:克拉克小说集》(1991) 克拉克最为辉煌的成就当推《2001:太空探险》,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场面宏大、气势雄伟,展现出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与另一位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1984》分享硬软科幻最佳作品的宝座。这部作品首先是以电影的形式展现给观众的,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影片一经公映便引起巨大反响,使科幻电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谁也看不起”一下提升到“谁也看不懂”,其中某些眩丽多彩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知名著作《太空前奏》(Prelude to Space,1951年) 《火星之沙》(The Sand of Mars,1951年) 《空中列岛》(Islands in the Sky,1952年)《童年的终结》(Childhood's End,1953年) 《地球反照》(Earthlight,1955年) 《城市与群星》(The City and the Stars,1956年) 《深海牧场》(The Deep Range,1957年) 《月尘如月》(A fall of Moondust,1961年) 《海豚岛》(Dolphin Island,1962年)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年) 《二零零一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of 2001,1972年) 《拉玛任务》(Rendezvous with Rama,1973年,雨果奖,星云奖) 《会见梅杜莎》(A Meeting with Medusa,1973年,星云奖) 《天堂的喷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1979年,雨果奖,星云奖) 《2010太空漫游》(2010: Odyssey Two,1982年) 《2061太空漫游》(2061: Odyssey Three,1988年) 《拉玛再现》(Rama II,1989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迷境》(The Garden of Rama,1991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拉玛真相》(Rama Revealed: The Ultimate Encounter,1993年)与简崔.李(Gentry Lee)合著 《3001太空漫游》(3001: The Final Odyssey,1997年) 《时光之眼》(Time's Eye,2003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太阳暴》(Sunstorm,2005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第一次出生》(Firstborn,2007年)与史蒂芬.巴塞特(Stephen Baxter)合著 《童年的终结》童年的终结 目录: 第一章 地球及其统治者 第二章 黄金岁月 第三章 末代人类 试阅 第一章:地球及其统治者 马上就要去发射场了。海伦娜·莉亚克弗离开行政大楼,穿过松林,来到尤里·加加林的塑像前。许多宇航员都有这样的习惯,出发前来这里看看,只是他们很少说而已。夜幕降临了,天空如水晶般剔透,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海伦娜不由自主地把视线投向月球上那片阴暗区,脑海中闪过几个星期来在被称为“小火星”的阿姆斯特朗基地接受训练的情形。“尤里,我出生时您早已去世了。如果您不是生活在冷战时期斯大林统治下,而是在今天,当您听到空间站中的不同语言时,会有何感想?一定会很高兴吧……“今天的一切,我想,您会满意的。如果您还活着——这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当然,岁数肯定很大了。没有看到人类在月球上行走,对您这位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来说,实在太遗憾!您一定也想过到火星上去吧……“现在,我们已经准备就绪,就要出发去那里了,又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等我回来,就可以告诉您火星上的一切了。”她正走在回办公室的途中。一辆满载游客的汽车突然一个急刹车,停在她身边。车门刚打开,兴奋的游客便手持相机蜂拥而出。海伦娜,这位火星探险计划的副总指挥,只得向他们露出专门用于应对公众的笑容。照片还没来得及拍,人们就指着月亮惊叫起来。海伦娜一抬头,正好看到月亮被夜空中一大片阴霾所吞噬。平生第一次,她心中涌起了对上帝的敬畏!总指挥莫安·卡利尔博士站在火山坑边放眼远眺。凝固的熔岩像浩瀚的大海,一直延伸到火山坑的另一头。当初,这些潮水般沸腾的熔岩不断地喷涌出来,形成了面前这种状如梯田的地貌。真难以想像那种自然的伟力,是何等壮观!然而,和自己未来一年中必须面对的火星火山比起来,眼前的雄伟壮观根本不算什么。基拉韦厄火山充其量只能算奥林匹斯火山的微缩模型而已。要应付火星上的情况,人们受到的专门训可能还远远不够。2001年,美国总统在宣誓就职时说,这个世纪将是“太阳系的世纪”。就像四十年前肯尼迪总统宣布的“我们一定要到月球上去”的誓言如期实现了一样,到2100年来临之际,这个新的誓言也完全可能实现,人类可以到达太阳系的各大行星,而且在其中一颗上长期居住下来。初升的几缕阳光映出岩缝问袅袅腾起的蒸汽,晨雾正在升起。此情此景,使卡利尔博士觉得自己和同伴们已经身在火星!这些同伴分别来自六个不同的国家。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完成火星登陆。莫安正要转身朝自己的直升机走去,眼角的余光突然瞥到什么东西一晃而过。他不由得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火山口,又抬头望了望天空。同海伦娜一样,他马上意识到人类熟悉的历史已经走到尽头。高高的云层之上,一群熠熠生辉的怪东西正在飞翔。有多少呢莫安想都不敢想。相形之下,拉格朗日发射场的那艘飞船不过是只原始的独木舟。这一刻显得格外漫长,莫安在看,所有的人都在看一那些君临万物的庞大飞船缓缓下降!毕生的心血顷刻间化为泡影。从此,现实与过去断开,犹如冰山中分,分裂的一块撇下母体,向海洋开始了自己孤独的航程。过去成就的一切已经不值一提了。莫安的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不住地荡着:人类从此不再孤独...... 《2001:太空探险》这部小说没有主人公,故事讲了三分之一后,两名宇航员出场,其中一人一直持续地活动到故事的结束。在作品中有一名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所谓的人类繁衍和创造的文明。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月面发现了磁异常现象,为了调查这种现象,弗洛伊德博士急忙奔向月球。博士一行,在自黎明时到达现场。在一瞬间开始吸收太阳光线的T·M·A-1产生锐利的能量辐射。第二部是2001年,宇航员鲍曼和普尔乘坐勘察者1号,飞向土星。飞船穿过小行星带,通过木星表面,再奔向远方。第三部,航行计划不能按原来的预想进行。电子计算机卡尔想要隐藏计划的真正目的。独自承担人类的责任,进行一系列的破坏活动。后来普尔和三个冬眠者死去,仅剩下鲍曼一人。第四部,鲍曼终于来到了土卫八亚佩特星球上,在亚佩特的表面耸立着星星之门。在接近星星之门的瞬间,那里就变成了通向宇宙彼方的走廊。在遥远的古代,促使人猿进化的高级生物,现在正把人类引向某处。 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不仅是科幻大师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他对国际通信卫星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大多以宇航和 太空为题材,但与前期的"太空剧"科幻相比,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更为真实可信,是硬派科幻小说的典范。其代表作有:《童年的终结》、《城市和星星》、《2001年太空探险》、《与拉玛相会》、《天堂的喷泉》、《2010年太空探险》、《2061年太空探险》等。 永远的克拉克:最终的奥德赛克拉克把提出同步卫星概念一事看得很淡,但这不妨碍他就此话题幽上一默,他的T恤上写着:“我发明了同步卫星,但我所得到的只是这件恶心的T恤”。 引言:克拉克作品中最富冲击力的就是他对文明命运的预言,还有神一般全知全能的智能物种。钟表般精确的科幻道具和庞大的时空尺度给人带来苍凉的使命感与宿命感。 太空船的挑战伴随着悠扬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空间站的巨轮优雅地缓缓自转,仿佛舞池中贵妇旋转的裙摆。这是电影《2001:太空奥德赛》中的经典场景之一。片中另一个经典蒙太奇是300万年前猿人抛出的骨头一下切换为公元2001年的一艘哑铃状飞船。1968年,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创作的这部电影因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而使科幻片从“谁都看不起”一下子跃入“谁都看不懂”的境界。 2008年3月18日,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在斯里兰卡去世,享年90岁。路透社是第一个向全球报道此事的通讯社——若是没有通信卫星的帮助,它很难拔得头筹。地球同步轨道通讯卫星正是克拉克在1945年一篇论文中设想出来的。刊登在英国《无线电世界》中的这篇名为《地球外的转播》的技术预测文章中,克拉克详细论述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这篇论文用一系列的图表和方程式,论证了“空间站”驻泊于距赤道36000千米的轨道上,就可以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转;多个“空间站”作为中继,就可以提供覆盖全球的通信网。 虽然一个常见的误会是克拉克“首创”了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的概念,但的确是他首先把这个想法系统化的。面对后人“同步卫星之父”的褒奖,他极其谦虚地对待此事。他总是主张:“无人可以预言未来”。 而他总用无比精细的技术细节预言着未来科技的发展。在《太阳帆船》(1972)一文中,他描写了利用太阳风作为飞船动力的故事。2005年美俄已经联手进行了“太阳帆”试验并取得成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真能如克拉克设想的那样,会有一场从地球到月球的太阳帆船比赛,甚至能成为奥运会的项目之一。 《天堂的喷泉》(1979)是另一部缜密地描述人类伟大工程的作品:不远的将来,人类集全球力量在位于赤道的岛国建造了一条通天电梯,人和货物可以搭乘电梯用几天的时间上升到36000千米高的同步轨道,这个一劳永逸的工程使昂贵的火箭发射成为了历史,任何人都有机会到太空一游。这部小说使他再次赢得了科幻最高奖“雨果奖”和“星云奖”。但来自工程界的肯定恐怕才是对克拉克技术预测式小说的最大褒奖。2000年,NASA发布了太空电梯概念图——这种用高强度碳纳米管制成的电梯可从地面直接通往位于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太空站,有望成为21世纪后期地面到太空的主要交通工具。虽然太阳帆和太空电梯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均是俄国的航天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但克拉克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搭建了科技界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并为这些科幻创意进入工程界视野而不遗余力地鼓吹。自从1969年7月克拉克应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邀作为嘉宾为亿万电视观众解说“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以来,他成了重大太空事件的发言人。美苏宇航员、杰出的科学家(如卡尔·萨根)和制片人都认为克拉克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太空探索态度。 正如现代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所说:“凡尔纳是我生活的总导演”,有不少航天专家也对克拉克的作品心存感激。航天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为NASA服务了35年,致力于完成木星和土星无人探测任务。他回忆起一次航天会议的情景:“火箭工程师们围着桌子坐成一圈,都说自己读过克拉克的小说,”约翰逊感慨道:“因此我们成为了火箭工程师。” 神的90亿个名字除了精准的技术描摹,克拉克作品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神秘。他喜欢把主人公置于他们克服不了的困境之中,然后又意外地得到超越人类理解力的神秘力量的帮助。在《2001:太空奥德赛》中,来自地外的神秘“黑色立方体”不但启发300万年前的猿人使用工具,还帮助刚刚进入太空的21世纪人类加入宇宙生命的大家庭。在《与拉玛相会》中,克拉克描写了一艘外星探测器光临太阳系,人类试图对其进行探索,却发现其中并无任何生命存在。面对人类对它或友好或敌意的行为,“拉玛”丝毫不为所动,在从太阳补充了能量后,悄然离去,留给人类无限的迷思。 作为无神论者,克拉克曾留下遗嘱,葬礼“绝对不要任何宗教仪式”。但是他自己却不断在作品中在创造神明般的宇宙智慧生物。这些高等生物如长辈般教育人类,引导人类走出蒙昧状态。 有评论家试图中克拉克的身世中寻找这种创作的潜在动机。克拉克13岁时,父亲去世了。也正在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美国的科幻杂志,其中混杂着男孩子奇异冒险和最新的科学进展。从此他被这种文学形式吸引,并成为个中里手。这令人想到克拉克的同乡艾萨克·牛顿,他生下来就没见过生父,在接受科学教育后终生致力于探寻宇宙的“第一推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称为丧父的代偿心理。克拉克是否也在试图从创作中寻找父亲般权威而充满力量的象征呢?我们不得而知。在这个问题上,克拉克身处时代背景也许更具说服力。文学创作很难脱离时代而存在,描绘未来的作品也得根植在当下语境中。克拉克科幻创作的高峰期(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正值冷战的高峰。苏美贮存的核武器可以毁灭人类数次。对人类命运充满关切的科幻作家不满足于设想几万年后人类对银河系的“征服”,他希望找到不同政体间的和解之道。终于,自幼便乐于观测星空的克拉克自认探索太阳系将是战争的替代物。在《2001:太空奥德赛》中,克拉克把太空探索描绘为“经过了一万年,人类终于找到了同战争一样激动人心的事业。”20世纪60年代星系有机分子的发现使科学界认为生命出现的条件并非地球所独有。克拉克也坚信地球人迟早要与更具智慧的宇宙文明相遇。那个慈父般的高等文明将帮助人类提升科技水平、特别是道德水平。 他设想外星高等文明用人类未知的力量解除了美苏核武装,同时也解除了冷战的物质基础。进而,在《2010:奥德赛之二》(1982)中,“黑色立方体”引爆了木星,天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太阳,阳光普照在克里姆林宫和华盛顿纪念碑上,促使地球上的渺小人类开始超越小小星球上的内部纷争,转而关注更为重要的事情。 童年的终结尽管克拉克的作品如此地贴近现实,他也清醒地意识到科幻小说的价值在于启迪心智而非预测未来。如果故事的背景紧扣现实世界,只能加速它的过时。但作为一个受过科学训练的作家,他情不自禁地要写出他所谓的“可能的历史”,他对技术的乐观看起来是无边无际的。这种乐观体现在人类对技术的和平运用上——这从他1945年预言原子能火箭将在20年内实现,1999年时深信“冷核聚变”会在新千年之初成为“清洁、安全的能源”可以看出。他之所以敢下如此大胆之结论,恐怕与他的“克拉克三定律”有关,第一条定律就是:“一个年长的杰出科学家,如果他说某件事是可能的,那他可能是正确的;如果他说某件事是不可能的,那他也许是非常错误的。”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克拉克是最后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持技术乐观主义的科幻作家,他相信技术带来的困境只有更高超的技术可以解决。他是和平主义者,更是人类主义者。他的小说中体现出的普世情怀为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类所共有——他的100本书被译为40多种语言,行销五千万册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之前,只有儒勒·凡尔纳曾达到过这一高度;在他的同侪中,自视甚高的阿西莫夫理智地甘居“世界上最优秀的科普作家”,而尊克拉克为“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 1953年,克拉克出版了科幻小说《童年的终结》。这也是一部“近未来”科幻小说,描写了千禧年之际外星智慧生物来到地球并引导地球文明进步。在外星智慧与人类智慧的共同努力下,人类文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飞跃,人类终于摆脱了童年期的种种烦恼。但事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样美好。在他的有生之年曾目睹了核武器、DDT、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的麻烦,在他身后,人类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技术困境。在克拉克心中,更为可行的解决之道是渐进的积累而非外来的帮助:“现代科学给我们上的重要一课就是千禧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瞬间而已。那些终极问题不大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得到解决。”而且,年轻有什么不好?克拉克认为,相对于那些具有高度智慧的苍老的宇宙文明,地球文明的最大优势就是时间:“他们会沐浴在万物的夕照中嫉妒着我们人类,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年轻时的样子。” 在克拉克之后,人类乐观的童年结束了,在没有更具智慧的物种“拯救”我们之前,渐渐长大的人类只能自我救赎。 留给我们的预见2008年3月19日凌晨,全球卫星通信理论的奠定人、著名科幻小说《2001年:太空漫游》的作者阿瑟·克拉克,因呼吸问题和心脏衰竭,在斯里兰卡一家医院逝世,享年90岁。 终其一生勤于探索未来的克拉克,是一位极具象征意义的科幻大师。他代表了技术派科幻的最高成就。在某种程度上,他可以说是一位科学先知。 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1945年,克拉克提出“全球卫星通信理论”时年仅28岁,如今42000千米高的同步卫星轨道已被国际天文学协会命名为“克拉克轨道”。据说,至今世界各大卫星通信公司每年都要向克拉克支付数美元或数美分的象征性红利。不过,他当时并未为这一技术理论申请专利。克拉克曾在一篇题为《通信卫星简史——我是如何在太空中失去10亿美元的》的文章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回顾。不过他凭创作科幻作品也成了富翁。在克拉克享有盛名之后,他的长篇作品往往只需交出一份提纲,就能获得上百万元的预支稿酬。 克拉克的科幻作品大多以宇航和太空为题材,但与前期的“太空剧”科幻相比,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更为真实可信,是硬派科幻小说的典范。他的《2001年太空探险》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幻作品之一,1968年其同名电影上映时曾轰动一时。该片被认为是人类对未来的一种倒数,是人类命运的图腾,是人们对茫茫未知的探索。它成功地表现了人类与机器之间永恒的依赖和争斗,吸引、激励、启发着整整一代人的思考。 如何乘坐缆车登天克拉克的一部以太阳光能利用为题材的科幻作品《太阳帆船》,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它具体描述了利用太阳光能遨游宇宙的想法,即无须携带任何能源,只要依靠太阳光能就可使宇宙帆船驰骋太空。该小说发表后曾引起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注意,并因此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而在有关“登天”的科幻作品当中,阿瑟·克拉克创作的《天堂的喷泉》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克拉克的这部获奖名作从1968年开始动手写作,历时10年之久。小说的主题思想是这样的:从位于赤道上空36000公里高处的同步宇宙空间站上,可以将一条缆索放到地面上来。通过这条缆索,人们将可以乘坐特殊的缆车或升降机进入宇宙空间。这种思想实际上是由苏联列宁格勒的一位工程师尤里·阿尔楚丹诺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提出来的(小说中有介绍)。但是克拉克首次对此做了艺术加工。如今,小说中的“宇宙升降机”或者说“太空梯”的设想,正一步步向现实迈进。 如何与外星文明接触克拉克一直专注于与外星人接触的主题,寻求对人类文明本质的解答。他认为外星生命提供了一个正确认识人类的视角。在这一想法的驱动下,他创作了堪称外星人文学经典之作的《童年的终结》。外星人将一个世界政府强加于地球人之上。地球逐渐成为一个乌托邦,人类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但由此也失去了个性和创造力。克拉克的另一部作品《城市与星球》描写的是在极遥远的未来,主人公认为他所在的文明已经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于是他飞越银河,找到了另一种外星智慧并开始了文化的复兴。但对坊间流传的神秘事件,他断言:100%的“飞碟事件”以及99%的“超自然现象”都是假的! 此外,克拉克早在50年前就在科幻小说中描述了人类进化的一幅前景:人早晚会抛弃掉大自然赋予他们的易朽躯壳,在自然形体耗损之前,就代之以金属和塑料结构,用比盲目进化所能达到的程度更加精细而完善的电子感官去体验宇宙。早晚大脑也会死亡,但作为知觉的物质基础,它并不是不可缺少的,因为人类有可能又会发展出电子智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