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云悖论 |
释义 | 天云悖论,是唯物论难以超越的认识思想悖论。辨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悖论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 “天云悖论”辨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悖论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本来物质和精神就是一性的,所以一元论的“世界是物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里的物质也必须包涵精神的范畴,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才是合理的认识。世界仍然是统一的、多彩的。 但辨证唯物论的思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无法理解精神和所看到的“物质”的表现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又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二元论”。将精神和物质的内涵割裂,违反了世界的统一存在,导致其辨证唯物论思想的逻辑混乱和自相矛盾。 如果“世界是物质的”是哲学元的话,“物质与意识的不同”就已经不是哲学元了。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不同”的所谓“二元”就已经否认了物质的“一元性”了,辨证唯物论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了。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 我认为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 老子说:无中生有,太极生阴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论的逻辑悖论为:把一个早已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当做了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因此也就把它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了。他们能举出一个他们不存在于他们意识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吗?这就是“天云悖论”。 科学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睁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位哲学爱好者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 唯物论不应回避的认识思想局限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做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做了客观存在,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做了客观存在,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集合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做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做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 辨证唯物论的影响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而真正“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哲学上也可以称为“无”,或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它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过程,而被人认识为一个杯子、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一团电子云团、一团粒子团、一团量子团……等等,这些存在现象都与人的认识过程不可分割,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局限,而这种认识局限正是人的认识能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一。然而,而辨证唯物主义将这些认识内涵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内涵时,这个所谓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唯物主义思想中自然是无法改变的、不能否定的,因而就制约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认识、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人所认识的物质的表现现象)的局限性。当你要去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的现象内容时,就会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纯粹客观的存在”思想相冲突,就会陷入否定“纯粹客观的存在”的思想和逻辑悖论中。 而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根本就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却将他们所认识反映到的事物内容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内涵。如此错误的认识思想实实在在地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在辨证唯物论思想重的地方,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成果都很贫乏。当别人搞出了什么创新,才能认识到这个创新是“客观的”,才去模仿,去填补空白。所以成为一种“填补空白”的文化,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发展,其根源在于辨证唯物论的错误思想的制约。 “天云悖论”09版证唯物认识论难以超越的认识思想悖论:“天云悖论” 09版 客观事物悖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科学证伪悖论科学成果和认识发展是具有可重复性和能够不断证伪的过程,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所认识到的科学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怎么能够被人的认识发展而不断证伪呢? 实践悖论1、辩证唯物论认为实践是客观对主观的检验,得到的是客观真理、客观反映。然而,在不断被证伪的现代科学发展中,人们发现并没有认识到任何“客观事物”内容的,而只是认识到了“人化世界”的的认识内容,他们用来检验主观认识内容的却是人们建构、认识的科学成果,他们用过任何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来检验过主观认识吗? 2、辩证唯物认识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检验主观”。霍金和强的那卡等科学家在用量子力学、相对论分析星球、黑洞等,而许多辩证唯物认识论的支持者却拒绝用客观的基本粒子来认识实体杯子和面包,反对用基本粒子来对他们要进行检验的客体长度的测量实践,从而陷入他们所认为的“客观事物”、“客观反映”、“能动实践”难以认识、难以实践的悖论。而如果他们能够从量子力学的基本粒子的角度来认识事物,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前人们所反映的实体杯子、颜色等内容还是对客观事物的客观反映吗?以前的各种实践活动还是“客观对主观的检验”吗? 客观真理悖论辩证唯物论认为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认识是客观真理(相对真理),因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反映。这样的客观真理内容除了有量的变化发展外,还能够象科学成果一样被不断证伪、被修正吗?还能够有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吗?那么能够被人的认识发展所不断证伪、不断修正的认识内容还能够是辩证唯物论所认为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反映吗? 或者说,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说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真理,怎么能够被人的认识发展所不断证伪呢? 颜色悖论如果辩证唯物认识论认为:颜色是光波的属性,一定波长的光波和颜色是对应的,所以是客观的,而不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由人的感官和意识建构的内容。那么,那么,我们就顺着辩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和思路进行分析和推理:既然颜色是光波的客观属性,是客观的,那么光波在全波段都应该有颜色的客观属性,颜色应该是客观的,所以,所以,你的意识能够反映出颜色来;那么紫外线、红外线的颜色,以至于更大光波波长范围内的颜色,并不能够说你的意识没有反映出来、你没有认识到,它们就不存在。而你们为什么就没有看见它们的颜色呢?说明你们也承认人类的感官结构有局限性,那也就说明在全波长的光波范围内,全人类都应该算是色盲,只能看见一小部分波长范围的颜色。你用很小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反映的颜色来认识世界,和色盲用一种颜色来认识世界只有50步与80步的区别,你能说一个色盲看任何人种、任何物体都是一种颜色是对客观世界的客观反映吗?所以,你还能说你用很小波长范围内的光波反映的颜色来认识世界的客观反映吗?那么,你们对世界的反映还是客观得吗? 再顺着这个思路给你们举更简单得例子:假如全人类都是色盲,只能看见一种颜色,他们看什么都是红色的,看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都是红色的,看树叶也是红色的,看天也是红色的,你们还能说你们看见的世界是客观世界吗?还能说绿色是树叶本身就有的客观存在吗? 产生悖论的原因世界的本体论中,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老子说:无中生有。古代还有太极生阴阳的思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 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辨证唯物论是以“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为本体的,又生出“意识是物质的属性”的命题,最后又演变为“意识不属于物质”的命题。于是其命题变换成了“物质的属性不属于物质”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命题,不仅偷换概念,而且实质否定了唯物论的“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的命题,通过“物质属性”的含混不清的概念和内涵将唯物论的物质一元论偷偷地演变成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二元论,为其辨证的思想找到一个基础。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的内涵被改变了,概念被偷换了。而导致命题矛盾和内涵混乱的过程是利用了“物质属性”来转换。 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中的“复写、摄影”的镜像反映,是意识能动的、直观的、本质的、理性的镜像反映,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分析辩证唯物论的认识反映论思想,必须基于被认识反映的参照物与认识结果之间不仅有一种确定性的对应关系,而且参照物还必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但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思想在将客观的材料(反映参照物)进行意识的加工的反映论思想中,已经忽略了在此之前就已经先对该材料(反映参照物)进行了意识的建构反映过程了。这是两步的意识建构过程。而没有被意识加工过的客观材料,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的;同时,量子力学在对事物存在的更本质的探索中也已经否定了认识结果与客体之间的确定性对应过程和确定性的客观材料。所以,认识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无法统一到唯物论哪里去的。 人们所认识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化世界”的存在内容。 “人化世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建构的认识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认识过程。 如颜色,只有主体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客体也不能形成颜色,而必须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意识所建构反映成颜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