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萨耶战役 |
释义 | 在18世纪,印度由多个王国组成,中部的马拉塔王国较强悍,占有辽阔领土。但是马拉塔的各位有实力的王公长期不合,为争夺统治权,你攻我打,内战频繁。英国为了扩大在印度的控制,采用了分而制之的战略,1799年,英国先扫平了印度南部的莫索尔,有“莫索尔之虎”之称的土王提普毙命。恰在不久后,马拉塔发生了重大事变。1802年10月,马拉塔国的实力派王公辛迪亚和霍尔卡赶走了名义上的国王巴吉.拉奥二世,这位国王从首都普那(POONA)仓皇逃到英国控制区求助。英印总督莫宁顿爵士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把马拉塔变为附庸国,削弱各王公的势力。12月,与逃亡国王拉奥二世签订了《伯塞恩条约》,并保护他返回首都。然而事与愿违,王公们更认为拉奥二世是个英国傀儡,停止了互相争斗,一致反对国王。1803年8月6日,英国与王公们和谈破裂,战争爆发。英总督莫宁顿爵士的计划是分南北两路进军马拉塔,南路的前线指挥就是他的弟弟,在扫平莫索尔立下大功的阿瑟.韦尔斯利,将来的威灵顿。 他面对的是马拉塔王公辛迪亚,这位王公有一支较精良的部队。法国军官伯埃尼(de Boigne)在20年前开始以欧洲标准给辛迪亚练兵,后来由另一个法国军官皮尔隆(Francois Perron)接手。辛迪亚在这两人帮助下,组织了4个旅1万5千的正规军,全部欧式组织训练,装备欧洲的枪炮,并雇用了一些法国,葡萄牙,甚至英国军官。正规军总指挥由汉诺威军官普尔曼担任。除了这支正规军,辛迪亚还有2万多骑兵,和2万多非正规部队。 阿瑟.韦尔斯利的主力部队由1万人左右英印军组成,其副手斯蒂文森上校还有9千海德拉巴联军。其中只有不到二千是英国人,分别是第74,78,94团(此团配属斯蒂文森)各一个步兵营,加上第19轻龙骑兵团。韦尔斯利深知敌我两军的特点,自己的部队训练普遍比较好,英国部队虽少但善战。辛迪亚正规部队训练装备较精良,不过其余2万骑兵和众多非正规部队组织差,在袭扰时能很好发挥作用,大战能力则低。所以要击败他们,最好的方式是机动进攻,并寻求机会在有利条件下打决战。 韦尔斯利首先挥兵攻击马拉塔的山地城堡阿梅努格尔。8月8日,战争开始第3天,韦尔斯利率部强行军到达,当日就拿下了城堡外围。四天后,1400守军便在连续打击下缴械投降。攻城期间,韦尔斯利看到一名候补军官当先爬上云梯接近护墙,但是云梯立刻被守城者推倒了,那名候补军官被从最高处甩到空中,重重摔了下来。只见那个人不顾伤痛,从地上爬起,大步赶过了众人,不久又站在云梯最高处。韦尔斯利问部下,这人是谁?部下告诉他这是78团的柯林.坎贝尔。韦尔斯利记住了这个名字,坎贝尔不久获得提升,后跟随韦尔斯利到了半岛,一直征战到滑铁卢。多年后,韦尔斯利成为威灵顿公爵,坎贝尔也成了锡兰总督,威灵顿见到这位老部下时开玩笑说,他们第一次认识时坎贝尔总督阁下正在空中。 占领阿梅努格尔,韦尔斯利没有停步。他得到情报辛迪亚军在海德拉巴北面的伯克顿扎营,决定过戈达瓦里河,向敌军快速进击。9月20日,为了更好利用道路和补给物资,他在贝纳普尔和副手斯蒂文森上校分兵行军。韦尔斯利率7000英印军行动,斯蒂文森在距韦尔斯利14英里的山谷平行进军,按计划两军在距离伯克顿12英里的一个村庄会合,然后在24日和敌军决战。23日,韦尔斯利按时到达了会合点,但分开行动三天的斯蒂文森上校没有了一点踪影。原来附近有两个镇重名,斯蒂文森搞混地名迷了路,这个意外让韦尔斯利只剩了计划中一半的兵力。在韦尔斯利急切等待斯蒂文森时,一份情报送到了他手里:辛迪亚的骑兵已经离开了营地,步兵扎营未动,但敌军此时距他不是原先报告的12~14英里,而是在阿萨耶附近,只有6英里。 韦尔斯利立刻亲自进行侦察。快马奔驰了4英里后,这位年轻的将军看到了惊人的景象。面对的不只是原先被告知的步兵,是包括大量骑兵和炮兵的几乎全部辛迪亚军主力,还加上一部分庞斯拉王公的士兵。共有包括3个旅精锐步兵,两万骑兵的4万多部队。这支大军绵延展开在近7英里的平原上,隔凯特纳河在对岸安营扎寨。步兵和炮队在阿萨耶村中央,周围是骑兵。凯特纳河保护着部队正面,约阿河保护着部队后方。这是个相当稳固的位置,不易受突袭,法国人训练的队伍看来不简单。韦尔斯利开始快速思索对策,斯蒂文森踪迹皆无,敌军比原来情报报告的要强大,距离又是这么近。撤退未尝不是个选择,但敌军有20倍于己的骑兵,很难全身而退,辎重会损失,这支印度人为主的部队赖以作战的士气会彻底失掉。如果进攻,韦尔斯利只有7000人,其中1500英军,炮22门,敌军有4万之众,炮100门。实力悬殊外,英印部队在酷暑下经过40公里连续行军后人困马乏,进攻看似以卵击石。沉思中的韦尔斯利忽然转头问一名随军印度使节怎么想,印度人礼貌地答:“强的不一定胜弱的。”一句很得体的场面话。不料韦尔斯利真下令了--进攻! 惊讶中的印度人几乎认为这位将军疯了。 韦尔斯利并非在作一场冒险赌博,他在观察中发现了辛迪亚军一个不易察觉的破绽。两条一前一后保护马拉塔军的河流在偏东一些的地方汇合,河之间的平地逐渐变窄。如果能从这一带渡过河,不但可以侧击马拉塔军,敌军抵抗时,无法在两河交汇较窄的地域内展开庞大的部队,另外两条河让马拉塔骑兵机动受限制。只要能从东侧渡河迂回,英印军就能形成绝对的地形优势。计已定,韦尔斯利直向马拉塔侧翼进发。 在靠近横在前面的凯特纳河时,向导带来了令人失望的消息: 河岸很高也很陡峭,没地方可以涉渡。韦尔斯利一言不发,举起望远镜,延河岸慢慢扫视。忽然,他的视线停住了,两个看似不很特别的小村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两个小村庄就在他准备渡河的地区内,隔河相对。韦尔斯利立刻想到两个村隔河而建,一定是因为那里渡河交通方便,很可能可以涉渡。韦尔斯利派出了工兵勘测,工兵们很快证实那是个涉渡口,炮兵都可以过去。 部队向新发现的涉渡口急进,但辛迪亚部队已察觉了英印军的出现,炮弹开始向这边射来。韦尔斯利把部队迅速带过了河,布置成三线,步兵在前两线,骑兵在第三线。现在的形势是英印军左翼靠着刚渡过的凯特纳河,右翼接近远端的约阿河,对着阿萨耶镇。他的作战方案是从中央和左翼主攻,如果这两个方向成功突破,敌军会被挤压到约阿河边,前拥后挤的马拉塔军将崩溃,阿萨耶镇会不攻自破。在英印军部署的同时,辛迪亚军也快速变换着队形,大炮和步兵不断转向了侧翼和英印军相对,一切作得井井有条。即使知道他们经过欧式训练,这样的战术素质仍很让英印军吃惊。韦尔斯利调整了一下部署,命令右翼的奥拉克上校向右前方向移动,后续部队填补进来,扩展战线以防出现漏洞。同时他告诫奥拉克不要冒进。辛迪亚军火炮越来越多地转过方向,每分钟都会有更多炮弹打来,事不宜迟,韦尔斯利没有犹豫,现在立刻总攻击。他的队伍在炽烈的炮火下前进,辛迪亚军很顽强,但仓促转过来的队伍挡不住韦尔斯利的凌厉攻势。英印部队迅速夺取了第一线的炮阵地,一些顽强敌军炮兵佯装中弹倒地,待英印军冲过,捡起地上的枪从后面射击,但马上被第二线英军打倒。失去了火炮的马拉塔人逐渐失去了斗志,象韦尔斯利预计的那样,向约阿河边的阿萨耶溃退。 在中央和左翼进展顺利时,一个意外的危机发生了。英印军右翼的奥拉克上校不知是被硝烟所迷惑,还是没理解命令,不顾韦尔斯利的告诫,过于突前,直冲向阿萨耶镇的马拉塔火炮前,损失惨重。辛迪亚王乘机亲自督队反击,大队骑兵压向英印军右翼。英74团勉强组成方阵拼命抵抗,但寡不敌众。现在形势变得微妙,英印军左翼中央突破成功,但右翼危在旦夕。韦尔斯利不假思索,跃马赶到后备骑兵前,亲自带骑兵向右翼反冲锋。韦尔斯利带领本地骑兵4团,麦克斯韦尔上校带领英19轻龙骑兵团并排杀入敌阵。激战中,韦尔斯利的坐马两次被打倒--一匹被炮弹打翻,一匹被名马拉塔炮兵用矛戳倒。但他仍身先士卒战斗在前列。在英勇的骑兵和中央得胜的步兵联合进攻下,被挤压到约阿河边的马拉塔人彻底崩溃了,他们的汉诺威总指挥勉强溜走,其余的人争先恐后地逃过约阿河。 英印军取得全胜,歼灭敌军6千人,缴获约100门大炮,敌军阵亡者包括辛迪亚王公的首相加多恩.拉奥,法国上校多桑。英印军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损失1584人,其中英军650人。这是威灵顿(韦尔斯利)第一次指挥大型战役。情报的差错,副手的失误使他不得不面对近在眼前的6倍敌军。但他以巧妙的战术,过人的洞察力和胆识赢得了一场决定性的大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