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涯过客
释义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书名

天涯过客

【Passenger to Frankfurt】

题词

To Margaret Guillaume

献给玛格丽特·纪尧姆

Leadership, besides being a great creative force, can be diabolical.

领导能力除了创造性以外,也可能是具有毁灭性的。

【南非政治家、总理扬·史末资将军Jan Smuts(1870~1950)的名言】

首版时间

英国:Collins, 1970.09

美国:Dodd Mead, 1970

版本收藏

《天涯过客》(合订本增补本2) 华文出版社 1995.12 杨孟华 译

《天涯过客》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8.10 朱辉军 译

作者简介

简介

生平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战时她担任志愿救护队员。在这部小说中她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小个子比利时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成为继福尔摩斯之后侦探小说中最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形象。

1926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写出了自己的成名作《罗杰疑案》(又译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1952年,她最著名的剧本《捕鼠器》被搬上舞台,此后连续上演,时间之长久,创下了世界戏剧史上空前的纪录。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

1975年,英格丽·褒曼凭借根据阿加莎·克里斯蒂同名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改编的影片获得了第三座奥斯卡奖杯。

阿加莎·克里斯蒂数以亿计的仰慕者中不乏显赫的人物,其中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

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

故事简介

故事提要

斯塔福德·奈爵士出身高贵,在外交部供职。虽然身世显赫,又刚刚步入中年,斯塔福德爵士仍保留一份童心和顽皮。

衣着方面他喜欢标新立异,尤其出门旅行时爱披海盗式的斗篷。这两样都叫他那些循规道矩的同事们皱眉头,也使得他的上级有些担心他对于敏感的外交事务的认真程度是否足够。尽管如此.斯塔福德爵士依然自得其乐。他身上那种十八世纪贵族特有的自信和闲情逸致将别人的侧目转变成他日常生活中别样的乐趣。

外交部的职务使得他长年累月在各国间穿梭,新闻媒介对于他的一举一动都相当敏感。爵士乐得偶尔让他们胡乱猜疑他的行踪而不去多加解释。一方面对于外交事务的官僚与呆板有些厌倦,另一方面他那颗不安稳的心也时时期待着新的体验。

这一天斯塔福德刚从马来西亚出使归来,在法兰克福转机时,很偶然的一位陌生的女客请他帮忙。她不光看中他身上那件招摇的斗篷,还想要借用他的机票和护照;并且说如果斯塔福德不出手相救的话她会有生命危险。好奇心终究占了上风,斯塔福德喝下神秘女客的迷药,让她取代自己登机。

回到伦敦后,斯塔福德在法兰克福的遭遇一下子传了开来,有人认为他是遇着小偷,有人认为是他一贯的吊儿郎当作风,也有人开始怀疑他的忠诚。

外交部的高级官员担心这不是单纯的普通盗窃,安全部门也开始严密调查他的行踪。斯塔福德发现自己的公寓被搜查,衣物被人盗去;走在路上几次被人跟踪、并险被行刺。这种种反而教他亦发得意自己当时的决定。

不久他开始挂念起那位神秘的女客,对她的安危、行踪念念不忘。他希望这次遭遇并不就此结束,他希望她并非就此从他的生命中消失。他急切地盼望着能和她再次相遇。然而,他的生活好象日渐朝着老样子恢复。闲来探望一下上了年纪的玛蒂尔达姑婆,听她讲述古老家族的逸事。或是和朋友共进晚餐;再就是没完没了的外交晚宴。

在一次美国大使馆的晚宴上,斯塔福德认识了高贵的雷纳塔·泽科夫斯基女伯爵。女伯爵将他引见给几位神秘人物,从此他的平静生活被搅乱。

从英国的乡村到巴伐利亚的古堡,到南美洲,到美国,他和女伯爵一起周游各国、拜见各种各样的人。他如愿以偿开始了一种从未尝试过的冒险,但另一方面心中的疑惑也日深。究竟那位神秘女客是什么人,女伯爵又要向他展现一个怎样的世界。

玛丽安到底是谁,富裕的古堡主人夏洛特对他又有什么样的安排和期待。还有年轻英俊的约瑟夫和他的崇拜者。为什么无论他走到哪里身边的人都向他提及瓦格纳的《年轻的齐格菲》……

这一切将怎样影响他的生活和事业? 这一切对于英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英版简介

作者本人说道:

一个作家首先被问及的问题,或者是当面提出,或者是通过邮件书面提出,是:

“您的灵感是从何而来?”

几乎要冲口而出“我总是去哈洛德”或者“大多数是在海军商场”,更或者,不屑一顾地回答:“试试马克和斯班瑟商店”。

公众理所当然地以为有那么一个蓄满灵感的神奇宝藏、而作家找到了如何轻轻一敲来开启大门的秘诀。

一个人不可能让时间倒流,以莎翁的名言将她的提问人送回到伊丽莎白的时代,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

是在心房还是在脑海?

如何发生,如何成长?

回答我,回答呀。

你唯一能做到,是语气坚定地回答:“我自己的头脑里”。

当然,这样的答案是不能满足任何人的好奇心的。如果你不讨厌你的发问人的尊容,你也许会解释得稍稍详细些。

“如果某个主意看上去不错,并且你也认为你可以将它派上用场,那么你就把它翻来复去、添油加醋一番,扔上抛下直到它慢慢成形。这时候,当然你就要开始写它了。这并不似想像中的那么有意思——写作是很辛苦的劳动。另一种方式则是将这主意束之高阁,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放上一年、两年的再取出来。”

第二个问题——或者更恰当地,断言——是这样的:

“我猜,您小说里的角色大多是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的?”

对于这样恐怖的建议你只能报以坚决的否认。

“不是的。我才不呢。我发明了他们。他们是我的。他们非得是我的不可——做我要他们做的事,成为我要他们成为的人——为我而活生生地具有了生命,偶尔地有时也会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但那只是因为我使他们显得真实了。”

如此地,作者创造了情节和人物角色——紧接着第三个必要——背景。前面两个是由内生成,这第三个则是来自外界的——它一定要已经在那儿——正在那里等候——已然存在了。你不必凭空捏造——它已经发生——它是真实的。

你也许曾经沿着尼罗河泛舟游览——你记忆尤新——正好适合于你的某个故事。你曾去切尔西咖啡厅吃饭。当时邻座有场争执——一个女孩狠狠一把拉扯着另一个女孩的头发。你想,不错,正好可以做你的下一部书的开头。你乘坐过东方快车。你正在构思某段故事情节。难道这不是个绝妙的好主意,让你的故事发生在这列车上!你去朋友家饮茶。刚一进门,正巧她的哥哥合上手中的书——将它扔在一旁,说道:“不赖。不过为什么他们不请教艾文斯?”

那一瞬间,你马上决定了不久的将来你所要写的书就叫<<为什么他们不请教艾文斯?>>

你还不知道艾文斯将是什么样的呢。不过没关系。时候到了,艾文斯自然会出场——关键是书名定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你没有凭空捏造你的故事背景。它们在你之外,真实地存在着,举目皆是——你只要伸出手去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一列火车,一座医院,一家伦敦的旅馆,加勒比海的沙滩,田园乡村,鸡尾酒会,一所女子学校。

但是有一样先决条件必须符合——它们必须在那儿——真实地存在。真实的人,真实的地方。一个时间和空间可以确切定义的地方。如果它们是你的耳听目视达不到的,那么你要如何去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呢?答案是如此令人心惊的简单。

每日新闻。每天由你的晨报送来的头版头条。世界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其他的每个人在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这些你都可以在头版中找到答案。看看镜子里映射的1970年的英国。

坚持阅读一个月的头版头条,每天做好笔记,分文别类。

每天里都有杀戮。

一个女孩被掐死。

一个上了年纪的女人受到袭击,养老金被抢走。

年轻的男子或是男孩子——不是攻击别人就是被人袭击。

公用电话被砸烂。

毒品被走私。

盗窃和人身攻击。

小孩子失踪和失踪孩子的尸体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被人发现。

难道这就是英格兰?难道英国真是这样的?人禁不住会觉得——不——还没有,但是有可能。

恐惧被唤醒——对于将来的恐惧。真实的发生并非那么的恐怖,而是那些隐藏其后的未知的可能更叫人心惊肉跳。有的知道,有的还没有,但是已经叫人有所察觉了、感受到了。不仅仅在我们自己的国家内部,报上一小段这里一小段那里、还有其它的报章杂志上、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的新闻,世界新闻。

劫持飞机。

绑架。

暴力。

动乱。

仇恨。

反政府——各式各样愈演愈烈。

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朝着一个方向,对于毁灭的崇拜和在残酷中生成的乐趣。

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伊丽莎白时代另一句有关生命的名言响辙耳际:

……这只是个故事,

出自一个愚人之口,充满喧哗和骚动,

却没有一点意义

与此同时大家心里很明白——根据一个人自己的常识——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好心美意。世上有多少慈善的事,有多少善意的心,有多少充满同情的行为,邻里间的友好和谐,男孩女孩的乐于助人。

那么为什么报章杂志渲染着一股这样不可思议的气氛——这些发生的事——它们是事实吗?

在这样的1970年写一个故事——你一定要尊重你所处的时代背景。如果背景是不可思议的,那么故事一定要接受这样的设计并与之相符合。故事本身也要是不可思议的——并且有所夸张。背景一定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不可思议。

一个人真能想像出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缘由吗?一场秘密的争权夺利的运动?一个想要毁灭世界的疯狂野心是否真能创造一个新世界?一个人能不能再更进一步发明出听起来完全不可能的方式呢?

世上没有什么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学早就教会了我们这一条。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虚构的。这一点是没有丝毫的遮遮掩掩。

但是这个故事里发生的很多事早已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发生了,或是正要发生。

这不是个不可能的故事——这只是个虚构的故事。

本书章节

第一部 中断的旅程

( Interrupted Journey)

第一章 法兰克福过客(Passenger to Frankfurt )

第二章 伦敦 (London )

第三章 洗衣店来的人(The Man from the Cleaners)

第四章 与埃里克共进晚餐( Dinner with Eric)

第五章 瓦格纳主调( Wagnerian Motif )

第六章 一位女士的肖像一位女士的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第七章 马蒂尔达姑婆的忠告(Advice from Great-Aunt Matilda)

第八章 大使馆之宴 (An Embassy Dinner )

第九章 戈德尔明古屋 (The House near Godalming )

第二部 西格弗里德之旅

(Journey to Siegfried)

第十章 施洛斯的女王9The Woman in the Schloss)

第十一章 青年和美女(The Young and the Lovely)

第十二章 朝廷弄臣(Court Jester)

第三部 国内和国外

(At Home and Abroad)

第十三章 巴黎会议(Conference in Paris)

第十四章 伦敦会议(Conference in London)

第十五章 马蒂尔达姑婆的疗程(Aunt Matilda Takes a Cure)

第十六章 派克韦的说法(Pikeaway Talks)

第十七章 德国首相赫尔·海因里希·斯皮斯(Herr Heinrich Spiess)

第十八章 派克韦的附言(Pikeaway';s Postscript)

第十九章 斯塔弗德·奈爵士的客人(Sir Stafford Nye Has Visitors)

第二十章 故友重逢(The Admiral Visits an Old Friend)

第二十一章 B计划(Project Benvo)

第二十二章 胡妮塔(Juanita)

第二十三章 苏格兰之行(Journey to Scotland)

尾声

(Epilogue)

出场人物

爱德华勋爵(Lord Edward)

阿尔塔芒(Altamount)

卡尔·艾格勒里斯(Karl Arguilerus)

克利福德·本特(Cliford Bent)

菲利普·布伦特上将(Admiral Philip Blunt)

马蒂尔达·克莱克希顿姑婆(Lady Mathilda Checkheaton)

米利·琼·柯曼(Mildred Jean Cortman)

萨姆·柯曼(Sam Cortman)

唐纳森医生(Dr. Donaldson)

埃克斯坦教授(Professor Eckstein)

格罗斯让总理(Monsieur le President Grosjean)

亨利·霍沙姆(Henry Horsham)

詹姆斯·克利克爵士(Sir James Kleek)

德里克·拉曾比(Cedric Lazenby)

艾米·莱瑟兰(Amy Leatheran)

利莎·纽曼(Lisa Neumann)

斯塔福德·奈爵士(Sir Stafford Nye)

派克韦上校(Colonel Ephraim Pikeaway)

埃里克·皮尤(Eric Pugh)

赖卡特博士(Dr. Reichardt)

鲁宾逊先生(Mr. Robinson)

罗伯特·肖汉姆(Robert Shoreham)

赫尔·海因里希·斯皮斯(Herr Heinrich Spiess)

赛诺·维特利(Signor Vitelli)

夏洛特·冯·沃尔德索森女公爵(the Grafin Charlotte von Waldsausen)

雷纳塔·泽科夫斯基女伯爵(Countess Renata Zerkowski)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