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庆 |
释义 | 著名海派笑星,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滑稽剧团表演艺术家,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理事,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委员,中国上海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上海市“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上海演出家协会会员,上海滑稽笑朋友工作室演艺创作中心艺术顾问,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广播电视局艺术顾问 中文名:陈国庆 别名:阿庆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上虞市 出生日期:1953年10月1日 职业:演艺、主持人 毕业院校:上海市戏曲学校曲艺 代表作品:滑稽西北风》、 《时代歌星》、 《阿木林》 、《请演员》等 主要成就: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政党:民建 一、海派滑稽表演艺术家1953年10月,陈国庆生于滑稽世家,耳濡目染父兄在滑稽舞台上表演的同时,自幼生活在一个充满滑稽细胞的天地里,使自己身上举手投足都自然地形成了立志投身让人们欢乐起来的事业的人生观;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幼时起,就开始不断在舞台上证实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年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滑稽表演风格,至今从艺30余年受到同行和专家及观众的肯定,其”冷面滑稽“不温不火,颇多“活口”,并善于运用“吃进吐出”技巧制造笑料。他亦庄亦谐的滑稽功夫将各式各样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因此被观众亲切地称为“戏迷爷叔”。 “文革”结束后,从师滑稽大师龚一飞,成为龚老的高足后,经恩师传授在艺术上有了新的飞跃。在80年代90年代先后创作和演出50多个小品和独脚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滑稽西北风》、《时代歌星》、《请演员》、《笑星与歌星》、《十字街头》、《无言的结局》)等作品“噱头”十足,获得“上海首届滑稽小品大赛优秀演员奖”及“上海电视台举办首届滑稽小品大赛二等奖”等二十多个奖项。 曾先后作为特邀笑星,参加上海滑稽剧团、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上海青艺滑稽剧团、浙江杭州滑稽剧团的演出,80年代中期正式加入上海青年滑稽剧团,先后演出《十字街头》、《119>118》、《请把微笑留下》《无言的结局》、《真假济公》等多部滑稽大戏。现加盟上海滑稽剧团。 主要经历从小酷爱滑稽 以“冷面滑稽”著称的陈国庆,在他从艺30余年中,不管在早期的舞台历练或是现今电视屏幕扮演任何角色,他都已认真的态度栩栩如生的演绎着每一个人物。 当时文艺舞台上除了八只样板戏还是八只样板戏,年幼的陈国庆在置身于八只样板戏中,耳熟能详,可以把八只样板戏倒背如流,使他对文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其9岁的时候就是上海市徐汇区少年宫的一位评弹小演员。为其今天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执着与梦想 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剧团被迫解散,想考滑稽剧团的陈国庆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梦想。70年代初期,文艺舞台得到了复兴,爱好文艺的他如鱼得水,活跃在上海各阶层的大小舞台上,他从市工人文化宫、静安区曲艺队一路走来唱滑稽,直到进入”大世界“(上海市青年宫)。他在大世界一唱近20年。“大世界”成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大世界有着他许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虽然当时无资历、末拜师、也没能人指点,但他却十分执着,可以说放弃一切,无怨无悔的追求着自己儿时的梦想。 70年代末文艺团体恢复,作为滑稽演员的兄长原大众滑稽剧团陈惠良重返舞台,进入当时的上海青年滑稽剧团(现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对陈国庆影响很大。当时观众能接受的是许多老前辈的演员和一些名演员,当时陈国庆作为小字辈没人理睬,但只要哪里有观众,不管路远,不论报酬,环境好坏,随叫随到。休息时间从不在家待着,哪里有滑稽戏、有老前辈就到哪里学习和演出。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时碰到二十年后重返滑稽舞台的老牌滑稽龚一飞老师,一次陈国庆看完滑稽老前辈龚一飞老师的表演后,既欣赏又佩服,就下决心天天跟他学,最后拜在他老人家门下,成了他一位学生。也为其今天在舞台上的表演打下扎实的基础。有了兄长陈惠良和恩师龚一飞指点对表演有了新的认识,于80年代初考入上海青年滑稽剧团,先后被应邀上海滑稽剧团,杭州滑稽剧团(现杭州滑稽艺术剧院),参加了多部滑稽戏的演出和多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得到同行认可和好评。 90年代各种戏剧曲艺陷入不景气的低谷,陈国庆觉得滑稽只在舞台上表演对戏迷渲染力不够,只有电视台这里演过来才能把滑稽很好的发扬。所以于1996年6月离开上海青年滑稽剧团,走向市场,在当时也就成了滑稽界第一位个体户,也是滑稽界第一位上电视台的滑稽演员。他回忆当初说道自己既是演员、又是编剧、联络员、导演。当初的市场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经费、观众都要靠他自己去争取......。经过几年磨练打拼,走出一条自已的道路,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已的表演风挌。在1998年由于表演与众不同被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台选中,拍摄都市喜剧《阿木林》三年共拍摄了200多集,在表演上又前进了一步。千禧年之际,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名牌栏目《红茶坊》,后被上海著名电视制作人屠耀麟看中,正式加盟上海东方电视台名牌情景剧《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和著名导演沈刚,上海著名滑稽名家毛猛达二位好友合作,使得《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收视率居高不下,在江、浙、沪家喻户晓。特别在上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里的阿德(毛猛达)和阿庆(陈国庆)。其中的故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得到圈里圈外的一致好评。在2004年9月加盟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台《百姓戏台》工作,成为该栏目的中心人物戏迷爷叔,边演边学,收视率5.2% 得到领导和同行的肯定。2007年特邀主持SMG新闻娱乐沪语栏目剧《百家心·阿庆讲故事》,上海第二档以主持人命名的百家心阿庆讲故事,自主持以后晋升为上海品牌栏目,收视率4.62%受观众领导好评,曾获第二届全国电视栏目据一等奖,优秀栏目奖。如今同行也道他在艺术上有今天的成就,不易。 演出剧目《王老虎抢亲》、《滑稽西北风》、《时代歌星》、《请把微笑留下》、《真假济公》、 《总算认得侬》、《今朝困不着》、《可苦可乐》、《食全食美》、《太太万岁》、 《无言的结局》、《请勿嘴馋》、《卖包子》、《朋友遍天下》、《夫妻之间》、 《方言漫谈》、《吃螃蟹的故事》、《十字街头》、《地铁站》、《大花轿》、 《学说普通话》、《主角与配角》、《笑星与歌星》、《送礼》、《请演员》、 《可怜天下父母心》、《免费》、《门》、《119>118》、《恭喜曲》、《新婚》、 《养生之道》、《说一》、《宠物》等。 电视艺术1994年---1998年参加上海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有线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百家姓》、《老娘舅》、《滑稽王小毛》等30多个小品和独脚戏的的拍摄和播音。 1995年参加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天涯歌女》饰:小扬州。 1997年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相煎上海滩》饰:李阿狗。 1997年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无法悲伤》饰:李正昌。 1998年参加香港明派影视公司拍摄的四十集电视连续剧《中华大大夫》饰:木村。 1998年参加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二十二集电视连续剧《三毛流浪记》饰:笑半天。 1998年参加中福会拍摄十五集电视连续剧《戏说珍珠塔》饰:陈福。 1998年--2000年阿木林系列小品(280集)饰:阿木林。 2000--2001年《红茶坊》中饰:阿灵。 2001-- 《老娘舅和他的儿孙们》饰阿庆 2004年9月开始参加《百姓戏台》节目,饰“戏迷爷叔” 所获荣誉1984年《上海首届电视小 品大奖赛》获“优秀表演奖” 1994年小品《烟圈》荣获全国短剧“新光”奖。 2003年短剧《健身男女》荣获中国电视剧最高“政府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短剧奖)。 2007年百家心——《谁是我爸爸》获第二届全国电视栏目据一等奖 2008年参加由SMG举办的笑林大会,荣获“上海十大笑星”桂冠。 200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正教授级) 2010年《百家心》栏目——荣获“优秀栏目奖” 2011年被评为第六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 二、音乐制作人简历艺名:阿庆实名:王国庆 籍贯:四川乐山 性别:男 身高:175cm 体重:55kg 生日:10.1 生肖:猴 星座:天枰 粉丝名: 芹菜 专长:作曲、作词、音乐制作、录音、后期混音 学历:广州星海音乐学院 职业:乐山蟹子流行音乐基地编曲、老师、录音师 性格:幽默 活泼 开朗 坚强 最喜欢的地方:家、工作室 喜爱的音乐类型:抒情 喜爱的乐器:钢琴、吉他、贝斯、鼓 最喜爱的食物:洋葱 最擅长的乐器:吉他、键盘、架子鼓 主要作品:《放弃》《他们说的没有错》《只唱给你听》《分手合约》 业绩2009年6月成立银幻乐队 担任乐队中的吉他手 2009年9月开始学习音乐编曲制作 2010年7月至2011年三月与数位网络歌手、音乐人合作,作品爆红于虫虫吉他网 2010年12月为网络歌手蔡永生编曲的《亲爱的别走》上线中国移动彩铃官方网站 2011年5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与网络歌手许杨合作的《他们说的没有错》也随之走红 2011年6月为乐山新闻综合频率102.8编曲制作了台宣 2011年7月加入广州贝贝酷音乐有限公司乐山分部,以编曲的身份正式踏入华语音乐圈 2011年8月担任马边彝族组合阿根与给布的首张纯彝语专辑《彝人的爱》七首歌的编曲 2011年9月担任国产动画片《花精灵战队》主题曲编曲2011年11月为四川融都会“有爱就有希望”爱心慈善千组系列活动主题曲《孩子梦》编曲 2011年10月为歌手金霖新歌《男人不流泪》编曲 2011年11月为四川融都会“有爱就有希望”爱心慈善千组系列活动主题曲《孩子梦》编曲 2011年12月在乐山师范学院举行了蟹子流行音乐基地音乐讲座,在2012年年初又开始了全市的巡回讲座,新乐山网也是同步跟踪报道 2012年1月与网络歌手shelly佳合作一曲《分手合约》同时也踏入了网络音乐圈,并带着这首歌在乐山音乐交通频率做客宣传 2012年2月为乐山电视台《乐山乐水》主题曲《相约乐山》录音 三、文章《阿庆》作者:丰子恺 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 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 商贾辐辏的市场。 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 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 须有一个“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 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 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 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 或喝酒了。 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 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 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 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 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 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 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 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 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 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 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 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 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教给他。此人按字眼 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 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 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 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 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 亦犹是也。 阿庆是个很平凡的人,他做“柴主人”只是为了生存,目的不在于赚钱,而是能使 自己沉醉在胡琴声中。而他对古琴的造诣极深。 全文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语言平淡自然 从白描写人、状物、绘景中,显示出这一技法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中国优秀的古典小说和古典戏曲,就具有这种特点:不注重写背景,而着力于描写人物。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突现出来。如《三国演义》中,对赵子龙肖像的勾勒:“忽马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马挺枪,直取文丑。公孙瓒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仅用“身长八尺……”寥寥十二个字,就将赵子龙这位“威风凛凛”英俊勇武的少年将军的神态突现了出来。 (二)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它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朱自清的散文极善于用白描手法勾勒人物,如他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歌妓船上伙计形象的勾画:“那时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我真窘了!我也装出大方的样子,向歌妓们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我勉强将那歌折翻了一翻,却不曾看清几个字,便赶紧递还那伙计,一面不好意思地说,‘不要,我们……不要。’他便塞给平伯。平伯掉转头去,摇手说,‘不要!’那人还腻着不走。平伯又回过脸来,摇着头不要,‘不要’,于是那人重到我处。我窘着再拒绝了他。他这才有所不屑似的走了。”作者通过对这位伙计硬来兜揽生意的少许动作、神情和语言的描写,将他的职业及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出来,虽着墨不多,但颇为传神。 (三)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开端咱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往下写风送雁声,反增添了她思乡的惆怅,还透露她惜花将谢的情怀,最后写她独坐无聊、内心极为苦闷之状。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占滴滴”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秉笔直书,情真意切,如见肺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