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王俑 |
释义 | 简介甘肃宁县政平蔡墨墓出土的彩绘天王俑通高122厘米。陶俑头戴盔,身着铠甲,脚蹬靴子,右手握拳侧举,左手叉腰,两臂上的龙头露齿,双腿呈箭步,右腿踏在小鬼臂上,左腿踩在小鬼的臀部,一派威武雄壮的模样。脚下的小鬼骨瘦如柴,一手撑地,口吐长舌,其痛苦挣扎、求救的神态表现得极其生动。工匠通过小鬼的神态来表现武士的力量。俑的面部表情刻划得很逼真:方面阔额、浓眉上撩,双目圆睁,高鼻大口,十分凶悍。 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逐步汉化。佛 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中国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辟邪,保护墓主的安宁。因此天王俑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在众多墓葬考古发掘中,天王俑是出现较多的镇墓俑。这件天王俑,制造艺术技巧娴熟,造型既夸张又真实自然。无论面部表情,还是姿态动作,甚至着装、腰带、臂上凸起的雕饰,无不和谐一致,体现了武士外表和内在的完整统一,唐代艺术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和高超的雕塑技术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对我们研究唐代的葬俗,艺术雕塑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三彩天王俑说明: 高97厘米 这件唐三彩天王俑高97厘米,浓眉大眼,眉、眼、胡须具以墨绘。其头戴 兜鍪,护耳上翻,顶部有一展翅欲飞的朱雀,右手叉腰,左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披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鹘尾,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此俑与长安三年(703年)元氏墓出土的天王俑接近,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类俑一般置放在有身份的人物的墓室内,起镇墓作用。它们的级别比武士俑要高,本领也大,更受人尊敬,故尊称为天王俑。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祗,并非凡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