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奥匈帝国领事馆旧址
释义

位于建国道与海河东路交口东南侧,原天津奥租界内。两座庭院式德奥风格二层建筑,其中一座于1976年被拆除,目前保留下来的是其沿建国道的主楼。

奥匈帝国在津领事馆旧址在原金汤大马路与沿河马路把角儿处,与美商裴士住宅为邻。今为建国道153号和海河东路33号。该楼始建于1869年,但奥匈帝国自清同治八年七月(1869年8月)起在津设领事,至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华各地的领事均由英国在华各地领事兼任。从1900年起,奥匈帝国驻津领事才由该国派员实授。1900年,奥国军队驻守天津河东地界后,奥政府即命驻华公使通知各国公使团,宣称其应获与西方列强相同的在华特权。于是在天津筹建领事馆、开辟专管租界。1902年底,天津海关道与奥国驻津副领事订立《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划订天津奥租界为1000亩左右,范围为京山铁路以西、海河以东、金钟河(今为狮子林大街)以南。奥租界划定后,领事馆始迁入该地。至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中国军警进驻天津奥租界止,奥匈帝国共派驻天津领事4任。后中国政府与协约国达成协议,中国收回奥国在华租界。

此建筑建于1908年,为带花园式庭园的两座西式二层洋楼,砖木结构,灰瓦坡顶,混水墙面有浮雕装饰,立面称不对称构图,砂浆水泥罩面,断块墙身,鱼鳞石片小方瓦顶,外廊式格局,前有院落,后有月台,造型典雅浪漫,颇具欧式风格。建筑中最为令人叫绝的是其主楼内的楼梯,该楼梯是由石材砌筑、每一凳为一块整石料、为悬挑式,乍看起来整座楼梯像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仔细观察实为石材,楼梯在有外力时其受力均匀,并通过每凳楼梯的联接点逐级传递,最终传至地面。该楼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市民的使用,又经历了1976年7月的大地震,其墙面、地面均受损严重,但楼梯却丝毫未损,堪称奇迹。该建筑为庭院花园式建筑,环境幽美,正栋建筑的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院落占地7.093亩,是较典型的欧式建筑。

1923年4月,奥地利驻华领事包办代表奥地利政府将该建筑房地产全部售予“天津县纪锦斋名下管业”,卖价为白银四万三千零七十九两。纪锦斋即开办锦隆纱布庄,并在邻建国道一侧增建二层砖灰门面楼房36间,在小马路(今大昌兴胡同)一侧兴建平房19间出租,另扩建两座二层楼房,充为仓库。1945年初,纪锦斋后人以“锦润堂”名义将全部房地产卖到永义公司名下。后在院内两座西式建筑之间砌墙一道,又在海河边辟门,从此形成两个院落。伪区公所曾一度占据此地。解放后,该房产陆续归公。1976年地震后,海河边的院落震损,西式楼房拆除,河北区房管局在此建起办公楼。如今保留的是建国道一侧的西式二层楼,尽管墙面、瓦顶发生变化,但原有格局依稀可见。2005年进行修复,现已改建成奥式商务区欧式建筑群。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