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芥菜 |
释义 | 中文学名:天芥菜 拉丁学名:Heliotropium europaeum L. 别称:苦龙胆草、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草鞋底、牛插鼻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唇形目 科:紫草科 属:天芥菜属 英文名:European Heliotrope 原产地:欧洲 入侵地:北京、河南、西藏 形态特征草本或亚灌木;叶互生,很少近对生;聚伞花序顶生,穗状或分叉,弯卷如蝎尾;花小,两性,白色或淡蓝色;尊5裂;花冠管状或漏斗状,裂片短,广展;雄蕊5,内藏;子房完全或不完全的4室,有胚珠4颗;花柱顶生,顶冠以扁圆锥状或平坦的盘状体;果干燥,开裂为4个单种子的或2个具双种子的分核。 地理分布原产地:欧洲。 中国分布现状:1.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及云南等地。 2.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的沿海地区。 栽培技术生物学特性适生于较湿润而肥沃的土壤,为农田和果园的一般杂草,危害较轻。 种植要点夏天遮阴、冬季入室。香水花喜肥,每10天左右追肥1次。天芥菜根系发达,吸收强、生长快,苗期始就应进行摘芯,使株形丰满。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路旁、山谷疏林中。 2.生于山坡旷野、路边或灌丛中。 采收和储藏夏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药用价值中药化学成分1.地胆草全草含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羽扇豆醇(lupeol),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去氧地胆草内酯(deoxyelephantopin),地胆草内酯(elephantopin),异去氧地胆草内酯(isodeoxyelephantopin),豆甾醇(stigmas-terol),豆甾醇-3-β-吡喃葡萄糖甙(stigmasteryl-3-β-glucopyra-noside),去酰洋蓟苦素(deacylcynaropicrin),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还阳参属甙(crepiside)E。还含4,5-二咖啡酰奎宁酸(4,5-dicaffeoyl quinic acid),3,5-二咖啡酰奎宁酸(3,5-dicaffeoyl quinic acid),11,13-二氢去氧地胆草内酯(11-13-di-hydrodeoxyelephantopin)。 2.白花地胆草含士气以地胆草内酯(dihydroelephantopin),白花地胆草内酯(tomenphantopin)A、B,地胆草内酯及地胆草新内酯(elephantin)。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m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ml含生药18-24g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2.抗炎:煎剂10g/kg灌胃,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剂5g/kg灌胃,对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 3.抗肿瘤:地胆草内酯及地胆草新内酯在体内、外对KB细胞有细胞毒性活性,地胆草内酯对小鼠白血病P388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地胆草内酯、地胆草新内酯分别为50-100mg/kg,对大鼠瓦克肉瘤-256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对人鼻咽癌-KB细胞半效抑制浓度为0.28-2.0μg/ml;去氧地胆草内酯对大鼠瓦克瘤-256亦有显着抑制作用。 药性味苦;辛;性寒 归经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功效分类清热药;凉血药 主治感冒;百日咏;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炎;黄疸;肾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用药禁忌《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各家论述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2.《本草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3.《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4.《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5.《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6.《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7.《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