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宝寨 |
释义 | 天宝寨,古寨名,目前我国有两处比较著名的天宝寨,一处位于河北省磁县,一处位于四川宜宾市蜀南竹海。 磁县天宝寨地理概况磁县天宝寨位于河北省磁县西部百余里的陶泉乡花驼村南约2华里处,经小十八盘拾级而上,即入古寨。 该寨占地约五、六亩,寨上有庙宇三座,宏伟壮观。玉皇庙、奶奶庙、文王庙等,还有民国时期的打虎英雄郭姓祠等。尤其是有一棵千年古柏植于玉皇顶,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据说,该寨始建较早,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故事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被官军追杀。一路上,损兵折将,士气不振。原河北起兵时的数万人马,这时,已剩下不足万人。 刘秀兵败南下,来到磁县西部山区,大队人马,兵困马乏,就在天宝寨上扎下大营。 天宝寨的地势十分险恶,寨高数十米,四面悬崖峭壁,通往寨上只有一条陡峭的小路,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刘秀上了寨子,看地势有利,本想休整几日再渡过漳河。谁想,第二天一早王莽带官兵便包围了天宝寨。 王莽数万兵马,粮草充足。当天就向天宝寨发起进攻。克城攻寨,官军很有经验,先是放火烧山,之后万箭齐发,随之数万人马开始攻寨。说来也怪,官军一连数日,竟没一人攻入寨子,官军倒是死伤惨重。 王莽看硬攻不成,就下令死困。王莽心想,这寨子上没水没粮,只要死死围住,就可不攻自破。 刘秀在寨子上坚守数日,这时,所带粮草已经耗尽,饮水无源,陷入困境。近万人马,饥饿难耐,军心不定,刘秀急的团团转。 这时,有人来报,说在寨子上发现一个山洞,洞中有粮有水。刘秀一听,立刻和众将前去查看。他们来到洞里,这洞不大,粮食和饮水存放不少,但要供应近万人马却是杯水车薪,难撑一日。到了这个地步,只能过一时算一时,走了一步说一步。刘秀命将士把洞里的粮食和饮水运出分发。不想,这洞里的粮草和饮水运出多少又有多少,怎么运也不见少。刘秀仰天连声大呼“天不灭我,天不灭我!” 这时,寨子下的王莽纳闷,他切指算算,山上无粮无水,刘秀早该死了。怎么,山上的人马一个个还活的好好地,不过,他深信,再困他七七四十九天,量他也撑不住。 时间一晃五十多天过去了,刘秀粮草充足,人马无一损伤。这时,王莽所带粮草已经耗尽,将士饥肠辘辘,东倒西歪,最后,不得不先鸣鼓收兵。 刘秀见官军收兵,趁夜率将士南下渡过了漳河。 后来,刘秀得了天下,传旨将此寨改名为天宝寨。这寨在炉峰山之东,寨上景色迷人,植物繁多。当年的山洞还保存完好,人们叫它“纺花洞”。为什么叫它“纺花洞”,众说不一,那那究其源,该寨今为游人盛夏避暑的一个好去处。 宜宾天宝寨位置简介天宝寨,又名天宝洞,位于四川宜宾市蜀南竹海景区内,地处竹海南缘仙寓洞东侧的悬岩峭壁中。据说,天宝寨是邵道人修仙的地方。 古寨长1500米,高20米,宽10米左右,洞的顶部均系岩石构成,大部分是半边天然山洞,部分是人工凿成的山洞。洞上绝壁凌空,洞下削壁千纫,陡不可攀。 相传是古代"蛮军"屯兵的山寨。又有传说说天宝寨建于1862年清代咸丰年间,是地方官府为防御石达开太平军入川而建。内有独具匠心的13道坚固的石寨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民国初年,匪盗为患,地方豪绅为了防匪防盗,也曾搬到此地居住。 旅游看点一九九七年,当地又历时半年,在天宝寨的悬崖绝壁之上,雕刻了《古代兵法精华——三十六计》。一幅幅摩崖石刻,按照每计的内容,精选群众比较熟悉的战例,雕刻成巨幅图画,巍然矗立于雄奇险峻的绝壁之上寓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蔚为壮观。 这三十六计分别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灭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离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天宝寨景色壮丽,晴天,红色砂石在阳光的照射下金碧辉煌,雨雾天气,云飘雾拂,景色奇丽。洞的四周翠竹周合,犹如天然屏障遮挡视线,沿山壁小路曲折前行,虽险不惊。 途中有块罕见的巨大蘑菇石,高有10多米,上面的石块如伞盖,危而不坠。传说此石原是仙寓洞道长使用的伞,放在此地后化作黄色的石头,故取名“黄伞石”。 有的绝壁实在无法通行,还在山崖上开凿了隧洞。有的寨门墙上还有箭眼,真可谓天险固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