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剃头挑子
释义

简介

把为男人理发称作“剃头”是从清朝开始的。因为满族男子的发式,是剃去颅前的头发

在脑后留辫子。他们进入汉族地区后,明令汉族男子改变明朝留“全发”的习俗,剃头梳辫子以示归顺清朝,否则就视为反抗朝廷而被处死。清初有“留头不留发(指剃头),留发不留头(指杀头)”之说。所以清朝的近三百年间,除了和尚、道士之外,成年男子都是剃头梳辫的发式,于是就有了剃头匠这行手艺人。

近几十年随处可见的理发店,是从外国传进来的“洋玩艺儿”。在梳辫子的年代,剃头匠们的“店”,一种是在城镇某处固定地点——如街道的交叉路口头旁、向阳背风的城墙根儿等处搭个布棚子或棚子。另一种最为常见的是剃头挑子,把全部的剃头用具都挑在扁担的两头,走街串巷,上门服务。

挑子组成

剃头挑子上的东西,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剃头梳辫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辅助用具,如水盆、烧水的火罐,供顾客坐的凳子及围在他们身上的手巾和布单、收拾碎头发的笸箩等等。还有一件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钳形钢片和铁棍组成的“唤头”,剃头匠通过鸣“唤头”发出的“当啷——”声来招揽生意,而不是像一些买卖那样靠用嘴吆喝。

发展兴旺

梳辫子时代的剃头匠,最基本的技术当然是剃头、梳头编发辫和刮脸。此外,还要掌握一些相关的必要技术,包括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发、修整胡须和头、面、颈肩部的按摩。严格地说,剃一次头,并非只是修整一下发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项的全套服务,只有这些手艺都掌握才是合格的剃头匠。因此,剃完头的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头肩各部们都舒适清爽,可见剃头匠的钱挣得并不容易。

民国以后,男人们剪掉了辫子,留起了分头、背头、平头、光头……,虽然东北各城市也陆续开设了理发店,但街头巷尾的剃头匠仍然没有失业。不过,他们由于工具条件的限制,服务的主要对象已经转为老人和孩子了,因为梳那些“洋发式”的时髦中青年人,大部分都在理发店里修整他们的发型。与此相应,剃头匠挑挑子的也越来越少。由于发式的简化,他们的服务也渐渐改变。虽然还是拿着唤头“当啷、当啷”地走街串巷,但很多人都只是背着一只布包或箱子,里面除剃刀、布单、剪子、磨刀布、木梳、镜子等原有的工具外,又增加了理发推子。至于水盆、板凳、火罐一类的“大件”,则基本不再携带,到哪家剃头就用哪家的,既方便了自己也不算麻烦顾客。过去的掏耳、按摩等项也在新式理发店的影响下被逐渐减化掉了。近二三十年来,由于理发技术和工具的普及,流动的剃头匠已很难见到,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唤头”是什么东西。在中国存在了近三百年的一项手艺已经消失,转变成由穿白大褂的美发师们从事的新职业了。

改革开放后消失的10大职业之一

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傅.他们使用一种“唤头”。它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的大钉子,从两根条铁的缝隙中间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嗡嗡”声,这就算是剃头的叫卖声(即市声)。所谓“剃头的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挑子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剃头挑子的这种模式,不但在沈阳如此,就是从黑龙江直到四川也没有两样的。如今,在沈阳的街头巷尾还会看到类似的个体理发者,但这种剃头挑子已很难见到了。

用于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厢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恋爱中,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