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题芋
释义

此诗又名《蹲鸱》,是八大山人的一首题画诗。虽然只是简单描述了一幅雪中拨炭烤芋的场景,却于短短二十八字中,多处运用了禅典,平淡而又颇具禅味。

作品名称:题芋

作品别名:蹲鸱

创作年代:清朝

作品出处:传綮写生册

文学体裁:七言诗

作者:朱耷

名号:八大山人

作品原文

题芋

洪崖老夫煨榾柮(1),拨尽寒灰手加额(2)。

是谁敲破雪中门(3),愿举蹲鸱以奉客(4)。

作品注释

(1)洪崖:即洪崖。洪崖山又称西山。朱明南昌宁献王朱权及子孙的坟地。老夫:原为老年人的自称。但西周大夫致仕后出国时也自称“老夫”。此处指诗人自己。煨:原指盆中火。此处南昌土话,指将食物埋于火堆中煨熟。榾柮:煨火用的小短木柴棒。

(2)拨:指拨火。禅典熟语《五灯会元·龙门清远禅师》:“‘拨火悟平生’,缘禅师寒夜孤坐,拨炉见火一豆许,恍惚自喜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又司空本净禅师:‘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寒灰:已冷却的灰烬。犹死灰。手加额:拨动火及寒灰时,火灰会随风而起,此时多会用手斫在额前,以挡住灰尘掉入眼中的动作。诗人此处也暗含有额首祈盼之意。

(3)雪中门:一是指自己在野郊大雪天的环境,门已被大雪封住了。二是借禅中话头来说明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五灯会元》:“云居道膺禅师曾问雪峰义存:‘门外雪消也未?’答:‘一片也无,消个什么?’”

(4)蹲鸱:芋头的别称,即画中所绘之物。《史记》一二九·货殖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正义“蹲鸱,芋也。”同治江西《新城县志》(即江西黎川县)卷之一·土产:“芋,一名‘蹲鸱’,有二种,面芋、火芋,农人多种以助岁时计。”朱子曰:“沃野无凶年,正得蹲鸱力,区种万叶青,深煨奉朝食。”奉:恭敬的捧着,拿着,给予。

作品译文

我在用短小的木柴棒煨烤着芋头,寒冷的天气迫使我要时刻去拨尽寒灰,使火势旺盛些,寒风裹胁着寒灰四处飞扬,我不得不用手搁置额前以挡住寒灰掉入眼中。

在这种寒冷窘迫的日子里,又会有谁来敲我这已被大雪封住的门呢,即使有客来访,也仅能以此赖以裹腹的芋头相送,以尽奉客之道了。

作品简析

洪崖,是八大山人的祖坟所在地。(见《明史》卷一百二(二七二八页)·诸王世系表三:“尊……守西山祖坟。”《宁王圹志》:“先是豫营坟园于其国西山之原。”按陈鼎在《八大山人传》中:“甲申国亡,父随卒。”文献的记载说明,八大山人的父亲当死于1644年甲申国变期间。从该诗所反映的诗人情绪来看,诗人在西山的活动除避祸以外,正是为其父亲守孝的一个重要时间。诗人守孝之时,虽然仅是二十四岁左右的青年,但是写此诗的时侯已是三十四岁且竖佛称宗师多时了,因此自称“洪崖老夫”。

此诗又名《蹲鸱》,全诗给人的感觉是一片凄凉悲惨、落魄的景象。同时通过“手加额”的禅典运用,因此又暗含着祈盼尽早结束这种日子,迎来额手称庆的那一天之意。

《传綮写生册》是一本记叙八大山人甲申国变后十五年来颠沛流离生活以及遭遇、经历的总结性作品。洪崖则是八大山人一生当中最难以忘怀的地方之一。因此,在《传綮写生册》中,八大山人便将这一段永生难忘的事情以及当时的窘境叙述出来,使此诗成为了《传綮写生册》中意义突出、情感鲜明的一首题画诗。

作者简介

八大山人(1626-1705),明末清初人,杰出画家。原名朱耷,又名朱道朗,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个山驴、朗月、刃庵、传綮、破云樵者、人屋、驴屋和因是僧号良月,一生所用名号多达五十五个,八大山人是他晚年的文号。“八大山人”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尝持《八大人觉经》,因号八大”;另一说“八大者,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我者也”。 八大山人为清初“四大画僧(朱耷、石涛、石溪、渐江)”之一,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尤以花鸟画见长,以简略见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