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
释义 | 《题落星寺四首(其三)》是北宋诗人黄庭坚在游玩落星寺时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题落星寺》共有四首,这是第三首,也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此诗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而全凭诗人烹字炼句的娴熟技巧,以平淡的语言写出,像是一曲优雅的清唱,这在黄庭坚的诗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作品名称: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题落星寺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黄庭坚 诗词原文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① 落星开士②深结屋,龙阁老翁③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④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诗词注释①落星寺:在鄱阳湖北,庐山南。相传天降巨星化为岛,寺即因此得名。 ②开士:和尚。 ③龙阁老翁:黄庭坚的舅父李公择曾做过龙图阁直学士,所以这样说。实则泛指文人墨客。首两句诗人自注:“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 ④画图绝妙:诗人自注:“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 诗词赏析作品风格山谷诗千百年的确人气指数非常,进而之江西诗派,或讥呵者有之,或推崇者有之。何故? 元好问有诗:“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钱钟书在《谈艺录》里将“宁”字解为“宁可”,掌化偏锋,解虽解得通了,但也看出元好问还是以为山谷难亲少陵之古雅,全失玉溪之精纯,至少是钱钟书不能再化。其实,鲁直诗全在骨法,此“骨”乃《文心雕龙·风骨》里讲的“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纵观山谷三百多七律,竟然过半是拗体,这就如同那大力鹰爪功,厉是厉害了,却也未免太指骨突出,青筋曲张了点。此诗更是大拗大救,王渔洋所谓“苍莽历落自成音节”,算是山谷的金字招牌了。 作品鉴赏落星寺在鄱阳湖侧,庐山在其北。《题落星寺》诗本有四首,但最好的当然还是这首了。 “落星开士深结屋,龙阁老翁来赋诗”。“开士”就是和尚,而“龙阁老翁”指的是诗人的舅父李公择,李公择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故名。而诗人在第二句后有自注一:“寺僧择隆,作宴坐小轩,为落星之胜处。”小轩就是诗题中的“岚漪轩”。诗人妙笔,“深结屋”,下文便由这“深”字所带来的幽静寂寥铺展开来了。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一个“藏”字写活了雨和山。贾岛诗:“半旬藏雨里,今日到窗中”。是山藏于雨中,而诗人却是“雨藏山”。“藏山”之典本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蒙蒙细雨,从天空中飘撒下来,天地万物都象蒙上了层薄纱。因雨是跳动的,小雨更显得有些俏皮,一时淘气,把山都藏了起来,连绵的雨,不尽的山,一个“藏”字全部浑然一体。此处“雨藏山”妙过“山藏雨”,何故?很简单,若行于高山峻岭中,抬眼望去,茫茫青山,自是“山藏雨”;而诗人却身处长江之旁,极目楚天舒,江风浩荡,触目平川,宽阔异常,此时此地岂能不是雨的天下?“雨藏山”也。 寺结于幽深之处常人已是不易得见,现在,复有小雨遮掩了山峰,那么,其“深”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下雨天,留客天,诗人只能闲坐。既然是轩,自然八面风来。酒酣或许小醉,遥向天边一望,渺渺茫茫的大江上有星星点点风帆,加上个鄱阳湖,当然相距太远,于是乎好象永远也驶不到眼前。 这两句可以说是对立句的千古名句,前句收敛内缩,后句辽阔外拓。读起来令人神往,寺处深山,清幽宁静,然山却又围于雨中,整个山和寺全给人一种迷离恍倘的感觉,而那孤帆远影,离寺遥远的好象隔世,更显得诗人的冲淡平和孕于青山佛寺之中。这一句从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二句化出,写望久之景特别形象,同时,也反衬出落星寺的遥远,好像已经远离尘世。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妙绝无人知”。后句有诗人自注二:“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这个寒山。因“三隐”故事,民间是把寒山、拾得和丰干当为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弥陀佛化身的。 看来诗人小醉,移步于安寝便室,点清香一拄,淡淡氤氲。诗人闻名于世,庙里的和尚竟然捧出佛画给诗人赏玩。醉后闻香观佛画,外面却下着小雨,动的雨,冉冉却似乎不动的清香,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更加上看到了世人不知却妙绝无比的画,酒不醉人人自醉。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有“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韩愈《山石》有“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这二句分别从韦、韩诗中化出,而前者承上坐久,后者启下游观,章法严谨,层次分明。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画看完了,酒也醒。诗人于是走动,看见,寺里的僧房,密集如蜂房,到处都升起了缕缕青烟,那里正燃着枯藤在煮茶。枯藤为薪,方可取得茶与泉的真味。据传,黄庭坚早年嗜酒,中年因病止酒,越加爱茶,“煮茗当酒倾”。看来,诗人亦精于茶道。深山,佛寺,山泉,香茗,枯藤,文火,煮茶,真乃雅趣也。 末二句将各间僧房中敞开的窗户比作蜂房,运思非常新颖,而僧人们以藤烹煮香茗,一方面,见出丛林中的真正风雅,另一方面,也烘托了寺院的氛围,因而作品也令人如饮浓茶,久久回味。 作品律调这首诗所以能非常出色地写出了一个幽僻清绝的境界,除了意象、语言、构思外,声调的拗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的平仄是这样的: 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不仅没有一句完全合律,而且颈联还失粘,但虽拗峭,作者却不时以律救之,如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平,即为救第一句第六字以及本句第三字之拗,第六句结尾作三平调,然第五句的相应部分也用了三个仄声字。这就使得作品在拗峭中有一股顺畅之气。这种语言形式是黄庭坚通过对杜甫的学习,又加以自己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其艺术效果,正如我们所分析的,确是强化了对内容和主题的表现。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1072年(熙宁五年)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1080年(元丰三年)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1086年(元祐元年)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1097年(绍圣四年)移戎州(今四川宜宾)。1102年(崇宁元年),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宋史》有传。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艺术上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收录其词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