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题惠山寺 |
释义 | 《题惠山寺》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共八句四十个字,叙写了诗人漫游惠山寺时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对静谧幽深,秀美悠远的惠山山水无限喜爱之情。 作品名称:题惠山寺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出处:《全唐诗》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张祜 字数:40字 作品原文题惠山寺⑴ 旧宅人何在,空门客自过⑵。 泉声到池尽,山色上楼多。 小洞生斜竹,重阶夹细莎。 殷勤望城市,云水暮钟和。 作品注释⑴惠山——在今江苏无锡市西郊,江西名山之一;惠山寺——在今惠山东麓。 ⑵空门——俗称佛教为空门。 作品评析这首诗开篇即以问句起笔,对句用“空门”与“客过”一动一静两个意象作答,不但轻灵可喜,且把环境的静谧点染得恰到好处。首联还用对仗句式,颇有意趣。颔联与颈联采用工笔细描,写出了江南秀美风光的神韵,十分耐人寻味。泉声、山色、小池、阁楼、小洞、斜竹、重阶、细莎无一不具江南特色,“到池尽”、“上楼多”颇能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细致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小洞斜竹、重阶细莎则巧妙地表现出佛寺净土的清幽特征。诗人顺着淙淙的泉流来至惠山寺外,又缓步登上寺内小楼,极目眺望,先西观峰峦峻秀的惠山,然后慢慢转移视线,这时映入眼帘的便是繁华的都市(即今无锡市)了。诗人殷勤相望,意态恳切。惠山既如此秀美,居住在相邻在无锡一定十分惬意。诗人曾寓居姑苏,对江南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十分喜爱,故曰“殷勤望城市”。末句写佛寺钟声悠扬而起。在云水之间荡漾。诗人流连于美景秀色,在不知不觉中已时至日暮了。那悠扬的钟声,传达出光阴流逝之感,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诗味愈发醇永,言有尽而意无穷。 全诗意境优美,格调淡雅绝俗,语言纯净自然,音韵和谐流畅,诗味似淡实浓,堪称山水佳作。 作者简介张祜(约785—849),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享年70岁。 张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在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