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朱公
释义

陶朱公:春秋末期人。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简介

范蠡,被人们奉为文财神范蠡因为善于聚财致富而又乐于施财济众,所以被世人奉为财神。范蠡最初是楚国的一介平民,后来做了越王勾践的大臣。他有建邦立业的宏才伟略,在越王最落魄的时候来到越王身边。他辅佐越王励精图治,雪会稽之耻,最后终成霸业。范蠡后来功成身退,舍弃高官厚禄,不辞而别,因为他知道越王可以共患难不可共欢乐,退隐才能自保。

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当然入选,推荐为“中国十大富豪”之首。

生平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但是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人们称他陶朱公。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

但是价格涨落的原因在哪里呢?

陶朱公生长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的最大宗、最主要的商品。农业有很强的季节性,每年气候不同,产量也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所以满足农业需要、为农业服务,就成为他经商的主要方向。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季节和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他引用我国早已有的一条关于气候变化的规律性的古语,作为预知农业丰歉的依据。这条古语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这是说,每六年有一年风调雨顺的上好年景,也有一个旱年,每十二年有个大旱年,也有一个水年。

根据这个规律,他丰年就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谷贱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陶朱公的故事告诉我们,气候资源的变化会造成丰收与歉收两种状况,对人们都有不利影响,并且通过商品交流这种不利影响会扩展到全国、全社会,但是,只要人们掌握了这个规律性,采用商业手段,通过贱买贵卖,是可以协调的。陶朱公也许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注意到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对市场的影响,以及在该领域的对策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

经商秘诀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 懒惰则百事费

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 散慢则查点难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 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 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 躁暴则交易少

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 潦草则错误多

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 拖延则机宜失

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 滥入则售价减

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 含糊则争执多

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 讹延则枝节生

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 马虎则失信用

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 滥出则血本亏

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 糊涂则弊买生

帐目要稽查——切忌懈怠 懈怠则资本滞

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 放弃则权力损

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 糊浑则判断繁

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 浮躁则失事多

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 粗糙则出品劣

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 惊惶则忘决断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 虚假则害己终

评价

中华民族曾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指导古代经济发展的经济思想占有重要位置。有些经济思想,在当时先于世界各国而早熟,在世界文明史上处于领先地位。在17世纪和18世纪曾对欧美经济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创造这些经济思想的先贤也不乏其人,其中吴越时期的范蠡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陶朱公故事

琉璃的诞生历程,曾是范蠡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第一次从一个新的侧面来审视身边的世界。

《吴越春秋》载:(范蠡)谓大夫种日:“天运历纪,千万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已,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吴越之邦同风共俗,地户之位非吴则越”

从认定地户之位、择越国而谋终成霸业,到认定陶为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均包含了范蠡对地理天机准确而独到的认知。如果说当年“良禽择木而栖”的他还确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话,那么在越国近二十五年的经历,则让他对于“人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或许是造化弄人,许多年后,在他对天下、对人生的感悟中,“火里来,水里去,凝天地之灵气”的琉璃,也渐渐成为了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也许正是“不经火里来、水里去的历炼”,就不会有真金一样的价值,所以当已成为陶朱公的范蠡在感悟天下之后,会选择用琉璃和真金来凝炼自己一生的感悟。

《列仙传》记载:陶朱公晚年大彻大悟,将毕生全部的心血与感悟,凝炼于一方室宝之中,取名“聚宝天下”。

实物炼成之日,流光溢彩,直冲霄汉,第二天,陶朱公最后一次散尽了自己的百万家财,最终“怀其重宝、升仙而去”。从那以后,天下就有了财神。

“聚宝天下”则正是传说中的财神重器——“聚宝盆”

近二千五百年来,人们拜神祈愿,希望能像陶朱公、像财神那样拥有能生财、保平安、求风调雨顺、聚福纳财的聚宝盆。

一代代求福者曾百般努力,但是,由于自古只能为皇室工匠所掌控的中国古法琉璃工艺,在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火中失传,所以重现陶朱公之宝(也是文财神之宝)--聚宝盆的愿望始终无法重现。

直到二十一世纪,天工坊古法琉璃悄然风华再现。

财神与聚宝盆的传说在中国由来已久,今天,人们所请、所拜的财神一般有三位,三位骑黑虎、持银鞭,顶盔贯甲的,是武财神赵公明,一位则是人所熟知的关帝。

不过,每逢年节,人们请得最多的往往是文财神,文财神锦衣玉带,冠冕朝靴,白脸长须,温文而雅。手执“如意”,身携“聚宝盆”,常有“招财进宝”相随。这也是从古至今,出现年代最早、供奉的人最多的财神形象。

但是,三位财神究竟源起于何时,应该如何供奉,香火鼎盛的文财神的名议以及聚宝盆、玉如意的由来,包括家中供奉财神的方法与禁忌等,人们却知之甚少。

武财神文化的本源

从渊源上看,无论赵西元帅还是关帝爷,生平都与财富没有什么瓜葛,他们成为财神的原因除了明清“话本”文学强大的传播功能以外,统治者意识形态的动因尤为重要。

关帝最突出的是“忠义”二字,《封神演义》中的赵公明虽“且纣为虐”,但也是以将领之身殉职。他们所体现出来的“忠诚”,正是统治阶层最为需要的“纲常之道”。

相反,另一位财神,虽然“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但他却视功名粪土、视钱财如无物,作为帝王的股肱之臣,大业初具即“挂帆远去”,作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贾,却数次尽散千金,普渡天下穷人,俨然是第二个救世主,这一切,绝非帝王所求。因此文财神的渊源往往被历代帝王刻意淡化。

不过,如果“财神”沦为“为帝王尽忠”的傀儡,那么神仙也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虽然清代的正统说教淡化了“文财神”的名议,但他依然是人们供奉得最多的神祇之一。

尤其是真正的商人,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浙商、锡商、徽商、晋商,包括天下闻名的“宁绍帮”,干脆将“文财神”奉为商圣。所以在中国“武财神文化”流传最广的近代,商界却一度出现供奉“商圣”而不是“钦定”的财神现象。

天下商圣

筐子绍兴又名“蠡城”,是范蠡亲手设计并率众建成的。

被世人尊崇为“商圣”的陶朱公范蠡,在绍兴留下众多的流风遗竟,是绍兴历史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彩的一页。他经商致富的“陶朱遗风”更被永久地留传下来。民间商会世代祭祀陶朱公这一习俗,千年如一,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难忘。

旧时商会是商界各行各业的总会,民国时期,绍兴商会藏有一幅装裱讲究的高圣像,系著名画家李鸿梁先生手笔,画面上那位衣冠古朴,和蔼可亲的长者,即陶朱公。

每逢年节,这幅画象悬于中堂。供品之中,例必有鱼,这即是对范蠡在绍兴南池首创人工养鱼的纪念,又因“鱼”字与“余”同音,寓“年年吃过有余”、“经商可致富裕”之意。其它供品亦甚丰盛。点香焚烛后,自会长开始,依次向陶朱公像行跪拜之礼,其典礼之隆重,较之民祭拜祖宗神位,远有胜之。

商会祭拜陶朱公,一是为了不忘圣祖,二是为了秉承祖训。盖因陶朱公在经商贸易上的薄利多销、四通贸易、物价之贵*源于供求之余缺等等,后来均被视作商界久久奉行的商业首先和准则,而陶朱公的散财济贫也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共同推崇的一种美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宁绍帮”之所以能在国内外商场上十分活跃并且成就卓著,与崇尚“陶朱遗风”和虔诚祭拜陶朱公密不可分。

聚财有法

根据这个规律,范蠡“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即干旱的时节,他已经预期到了来年的水运所需,洪涝之年他已经在为旱季早作准备;丰年时他大胆收进,因为不会年年丰收,收进的货物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在大旱年物价上涨时,他就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就这样,他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收年物*伤农与饥荒年民不聊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连齐王也闻其贤名,请他出山为相。这时,曾经沧海的范蠡再一次重新审视了身边的这个世界。

他将相印送还,还将财产分给亲戚朋友和乡里邻居,“闲行以去”《史记》中??有法,却又视钱财如无物的胸怀刻画得淋漓尽致。

陶朱公之宝

从伏义八卦到文王的甲骨占卜,及至春秋末年,是中国古代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蓬勃兴起的时代,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十分活跃,阴阳、八卦、五行、元气等诸多学术百家争鸣,陶朱公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陶朱公的聚宝天下,正是他玄学思想的结晶,可惜的是,由于年代远,真正的聚宝盆早已失传,民间只有这首奇诗流世。

“天下第一宝”是天工坊根据民间流传的这首《陶朱公聚宝诗》,并以传说中的陶朱公聚宝盆的主要材料--古法琉璃和千足真金制。

陶朱公商训

物以稀为贵 人弃我取 人取我弃

囤积货物 垄断居奇 把握时机 聚散适宜

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商场教训

生意要勒紧,懒惰则百事废。

接纳要温和,躁暴则交易少。

议价要订明,含糊则争执多。

帐目要稽查,懒怠则资本滞。

货物要整理,散漫则必废残。

出纳要谨慎,大意则错漏多。

期限要约定,延迟则信用失。

临事要责任,放弃则受害大。

用度要节俭,奢侈则用途竭。

买卖要随时,拖延则机宜失。

赊欠要识人,滥出则血本亏。

优劣要分清,苟且则必糊涂。

用人要方正,诡谲则受其累。

货物要面验,淮由则售价低。

钱财要清楚,糊涂则弊窦生。

主心要针定,妄作则误事多。

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陶朱公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

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

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

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

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

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

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卖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

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尽是抛出。

他根据季节规律,提早储备物资,即所谓”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

。就是说,像作战之前要做好准备一样,根据季节的需要(时用)就可

以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知物)。

经商十八忌

范蠡在助楚王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不久发家致富,富可敌国又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即便在今天亦堪为楷模,挖掘并发扬“商圣”的商略、商德、商文化,后人归纳出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1.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2.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3.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4.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5.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6.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7.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8.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9.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10.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11.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12.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13.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14.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15.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16.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17.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18.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经商十二则

一是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

二是能接纳。礼文相待,交往者众;

三是能安业。厌故喜新,商贾大病;

四是能整顿。货物整齐,夺人心目;

五是能敏捷。犹豫不决,终归无成;

六是能讨帐。勤谨不怠,取行自多;

七是能用人。因才四用,任事有赖;

八是能辨论。生财有道,阐发愚蒙;

九是能办货。置货不苛,蚀本便经;

十是能知机。售宁随时,可称名哲;

十一是能倡率。躬行必律,亲感自生;

十二是能运数。多寡宽紧,酌中而行。

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勿鄙陋,勿虚华,勿优柔,勿强辨,勿懒惰,勿固执,

勿轻出,勿贪赊,勿争趣,勿薄育,勿昧时,勿痴赁

生平大事年表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楚灵王五年)范蠡出生宛地三户邑,其时孔子十五岁。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五年、楚平王十三年、吴王僚十一年);宛令文种见范蠡,范蠡时年二十岁。

公元前511(鲁昭公三十一年、楚昭王五年、吴阖闾四年);范蠡邀文种入越,时年范蠡二十五岁。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三年、楚昭王二十二年、越勾践三年);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范蠡时年42岁。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楚昭王二十三年、越勾践四年);勾践、范蠡君臣入吴为奴,范蠡时年43岁。

公元前490年(鲁哀公五年、楚昭王二十六年、越勾践七年、吴夫差六年);勾践、范蠡君臣离吴返越,范蠡时年46岁。

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勾践欲起兵伐吴,范蠡劝阻,范蠡时年50岁。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楚惠王五年、越勾践十三年、吴夫差十二年);吴再次伐齐,占于艾陵,越王君臣朝见吴王,君臣皆有贿赂,进一步麻痹吴人,夫差杀伍子胥。范蠡时年52岁。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楚惠王七年、越勾践十五年、吴夫差十四年);吴、晋黄池之会,越师乘机袭击吴国,大败之,杀吴太子等,年底吴越讲和。范蠡时年54岁。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楚惠王十年、越勾践十八年、吴夫差十七年);越兴师伐吴,兵至于五湖。范蠡时年57岁。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十一年、越勾践十九年、吴夫差十八年);三月,越伐吴、吴师还战于笠泽、双方夹吴松江而阵、越人大败吴师。范蠡时年58岁。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楚惠王十四年,越勾践二十二年,吴夫差二十一年);十一月越围吴、范蠡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令吴师自溃。范蠡时年61岁。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楚惠王十六年,越勾践二十四年,吴夫差二十三年);年底,越灭吴,夫差自杀,范蠡时年63岁。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楚惠王二十一年,越勾践二十九年);越王实现霸业,范蠡即泛舟五湖,时年68岁。

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卒,时年范蠡71岁。

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4: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