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陶涛
释义

原化学工业部副部长

基本介绍

陶涛,化工专家。她长期致力于化工新材料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是发展我国化工新材料工业的组织领导者之一。组织了品种繁多的化工新材料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建设,为建立化工新材料工业、满足我国国防工业的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生平简介

陶涛原名肖如琴,1917年8月19日出生于上海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好学上进。她读初中时,恰逢“九·一八”事变,翌年1月28日日军又进攻上海,使她感到耻辱和痛心。她认为中国之所以长期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是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国力不强。于是立志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个科学家,用科学振兴国家。1936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8月13日日军进犯上海,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十分高涨。在新的形势面前,她感到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不能再等待读书救国了,必须首先参加抗日救亡,共赴国难。这时她的一个表舅(中共地下党员)对她进行了革命的启蒙教育,指引她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她参加中共上海地下党外围组织——上海市学生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同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在斗争中提高了政治觉悟,1940年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夏在大同大学化学系毕业。由于她在大学时的活动比较暴露,1940年12月,根据党组织指示撤出上海,到苏北参加新四军。

开始她在新四军财政经济部生产建设科当科员,不久即调江淮银行任营业科科长。为了支持抗日战争及与汪伪货币作斗争,上级决定由江淮银行发行“抗币”(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行的货币简称),并由江淮银行自办印钞厂印刷。该厂先用在上海秘密制造并运到根据地的印钞铜版印刷“抗币”,同时组织自制铜版。在制造印钞所需的凹印铜版时,最后一道工序在技术上遇到了困难。1944年8月,组织上派她去印钞厂帮助攻克这一难关。她凭着在大学学到的化学基础知识,参考了两本英文化学书籍,就因陋就简地组织起电解铸铜版的小试验,迅速掌握了技术,于同年12月自制出第1批凹印铜版,并在除夕之夜印制出了钞票。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涛调到解放区山东省人民政府财政厅任会计科科长。1947年3月调到大连搞军工,在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任资料室主任,主要翻译国外化工技术资料,为领导决策和工厂组织生产提供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任计划处副处长兼兵工局处长。1952年她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俄语,1954年去前苏联,先后在乌克兰鲁别什诺也染料厂和莫斯科染料厂实习生产副厂长的工作。1955年回国后任新建的吉林染料厂(属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副厂长,主管生产技术工作。她抓紧培训生产人员,做好各项生产准备,促进该厂顺利投产。

1956年6月化学工业部成立后,陶涛调任部有机化学工业局副局长,以后改任生产司副司长。她从1958年任技术司副司长以后,至1975年,长期负责为国防尖端技术配套的化工新材料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其间,1961年曾作为中国政府经济代表团团员,参加中苏经济科技协作项目的谈判;还去阿尔巴尼亚任中国化工专家组组长,负责援阿项目的谈判及选厂工作。1975年成立石油化学工业部,陶涛任副部长,主管化工新材料和医药工业。1978年恢复成立化学工业部,陶涛任副部长,主管化工新材料工业和化工生产工作。1982年退居二线,任化工部技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成就

50年代中期,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国防尖端技术和新式武器装备需要很多品种的化工新材料。当时这些新材料在国内还是空白,国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但对我国严密封锁禁运。为了保证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需要,化工部决定自力更生,发展我国的化工新材料工业。

陶涛自1958年在化工部任技术司副司长以后,即与化工新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初创化工新材料工业时期,科技力量薄弱,资料缺少,设备条件差,而国防科技工业对化工新材料的需要又很迫切。为此,她认真贯彻上级的决定,在化工部党组和主管副部长李苏的领导下,积极组织和具体领导化工新材料的科研开发工作,力争尽快地使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化工新材料能够基本立足于国内,在品种、质量和数量上满足军工急需。

为保证完成任务,她积极组织化工新材料的科研开发队伍。根据化工部直属的几个科技力量较强、装备条件较好、又各有擅长的科研单位及生产企业的情况,分别组织建立了各类化工新材料的专业研究室,如有机硅、有机氟等新型合成材料研究室,工程塑料研究室,辐照聚合高分子合成材料研究室,特种涂料研究室,特种橡胶制品研究室,稀有气体和特种气体研究室,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重水及其他稳定性同位素研究室,低温工程研究室,液体及固体推进剂原材料的研究室等,其中有的逐步扩大成为研究所、院。此外,她还积极协助上海市化工局组建了上海市合成橡胶研究所(以后改名为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合成树脂研究所、塑料研究所、橡胶制品研究所等,从事国防尖端技术所需的特种合成材料及制品的研究。同时,她根据化工部党组的要求,与各地化工部门及其科研单位密切联系,组织协调,使化工新材料的专业科技力量与民用化学工业的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化工新材料的科研开发网络。这支队伍的建立和发展,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化工新材料工业奠定了科技工作基础。

60年代初我国发展核工业急需重水。这是一种制造氢弹热核材料的原料,也是重水型原子反应堆优良的中子减速剂和冷却剂。重水在普通水中的含量仅为七千分之一,所以制取重水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同位素分离技术。1955年我国化工部门开始探索制取重水的方法。1961年9月国家科委和化工部联合在上海召开重水会议,讨论了我国开发重水的技术路线,制定了对4种制取重水的方法同时开展研究的规划。会后化工部抓紧了技术攻关和生产建设工作。

为了既能生产重水,又能生产高能燃料液氢,开展了液氢精馏法制取重水的研究开发工作。液氢的沸点很低(零下253℃),而制造液氢的氢气,其纯度则要求非常高(要达到99.9999%),因此需要采用极为严格的净化工艺。科研人员在攻克了原料气的纯化、深度冷冻、绝热保冷、分析检测等技术关键之后,于1964 年中间试验取得成功。但是陶涛对工艺中的气体纯化问题仍不太放心:一是采用活性炭作纯化氢气的吸附剂,易于造成吸附器粉碎及系统堵塞;二是吸附和脱吸的温度相差太大,达220℃,使吸附器的材质难以承受。这个问题不解决是不能进行工业生产的。为此陶涛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后,安排科研人员采用一种新的吸附剂进行试验,获得了很好效果。新吸附剂吸附能力强,不易造成吸附器碎裂和系统堵塞,工艺操作安全;吸附和脱吸的温度差也降到仅几十摄氏度,设备材质也好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之后,化工部根据陶涛的建议采用液氢精馏法改造了水电解交换法的重水生产装置,仅用了原来基建投资1/4的费用,使生产能力提高了1倍多。以后根据航天事业的需要,又将此装置改为专门生产高能燃料液氢,满足了为发射通信卫星而研制长征3号火箭的需要,并为新建液氢生产装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6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开发成功含氘化合物制取重水的新方法。此法的设备不需特殊钢材,投资省,能耗亦低,建设规模灵活性大,适合我国国情。根据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化工部建设了工业试验生产装置。化工试车时,陶涛到现场蹲点,试车出现半成品浓度低于设计指标40%~50%的问题。她细心观察和检测装置运转情况,终于找到问题症结所在,采取了措施,使半成品的浓度达到了设计指标,为打通全流程又解决了一个关键。

我国发展战略导弹和人造卫星,急需偏二甲肼。偏二甲肼是一种可以贮存的液体推进剂原料。化工部先采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成果,1965年建成了生产装置,产品满足了火箭发射试验的急需。但是由于此种生产方法所用的原料价格昂贵,成本高,生产过程的毒性很大,所以化工部同时安排了氯胺法制取偏二甲肼的研究。此种方法原料易得,成本低。1966年建成了此法的生产厂,可是在试车中遭到了严重的挫折。1967年春陶涛赶到现场,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工程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她决定将一部分设备和厂房加以修改,由设计人员重新进行设计。她在现场蹲点,帮助和促进搞好保温、消灭跑冒滴漏及改建工程的完成,直到1968年2月顺利投产。产品保证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的需要,生产成本约为前一种生产方法的1/3。

50年代国防科技工作要求化工部迅速研制供应聚四氟乙烯。这是一种耐高温、耐强腐蚀、电绝缘性能好,号称“塑料王”的高分子合成材料,从制造单体到聚合,工艺流程长,技术非常复杂,物料毒性大,各项控制要求都非常严格,稍有不慎即会酿成爆炸、中毒和强腐蚀等事故。为了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需要,50 年代末到60年代初,国家科委和化工部组织化工系统的有关研究、设计院所、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及部分高等学校,对聚四氟乙烯进行科研开发攻关会战。会战先后在上海鸿源化学厂和上海合成橡胶研究所进行。陶涛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情况,组织研究解决会战中的问题,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1964年,建成年产30 吨聚四氟乙烯的中间试验装置。试车前,陶涛到现场,对装置全系统组织了严格、细致的检查和返修,消除全系统的泄漏点,使系统中的含氧量低于设计要求值,坚持将设备、管道和仪表在安装中的缺陷都消灭在化工投料试车之前,保证了试车安全,促使化工试车达到一次成功。在中间试验装置试产出聚四氟乙烯树脂后,她又继续到加工树脂的塑料研究所蹲点劳动,仔细观察树脂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性能和制成品的检测性能,直到确信聚四氟乙烯树脂和塑料制品的质量都合格后她才回北京。

陶涛十分重视科研成果落实到工业生产的问题,经常对工作人员说:国防尖端技术向我们要的是“产品”,不是“展品”。对重点工程项目,她都亲自抓,从项目的确定、技术路线的选择、科研工作的进展,以及在设计和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等等,都一抓到底,直到科研成果转入生产、拿到合格产品。她抓住了设计这个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支持并鼓励工程设计人员参加到科研工作中去,了解攻关情况和技术难点,使科研和设计工作互相配合。在项目转入工程设计时,她又支持设计人员进行现场设计,使设计和施工互相配合。这样做,既缩短了科研开发周期,提高了效率,也培养和锻炼了人才,促进了我国化工新材料工业的高速发展。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中央决定,要想尽办法把毛泽东主席的遗体保护起来,让广大群众瞻仰吊唁。当天中午陶涛接到任务,迅速制作一个有有机玻璃罩的灵床,安放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在玻璃罩内要避免接触空气,并保持低温以进行保护。陶涛立即到有关单位进行部署。职工们忍住巨大的悲痛,星夜赶制完成了有机玻璃罩及灵床,次日送到现场。遗体移入后,在玻璃罩内缓缓通上氮气,使毛泽东主席的遗体在低温的氮气气流下得到保护。吊唁活动结束后,要将毛泽东主席的遗体移到永久性的保护设施内。为防止在转移时遗体再度接触空气可能发生的问题,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陶涛提出了一个在小范围内造成氮气环境以进行遗体转移的办法:先将放置遗体的有机玻璃罩灵床和准备转移安放遗体的钛棺摆在一间临时搭成的房内,房内再堆满充满氮气的聚乙烯袋子,刺破聚乙烯袋,即可在房内造成氮气环境,从而使遗体能够继续在氮气的保护下安全地完成转移工作。这一简便、科学、实用的办法,为以后长期保护毛泽东主席的遗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陶涛忠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组织上交给她的任务,无论熟悉与否都勇于承担,并且刻苦钻研,辛勤工作,不遗余力地去完成。她作风朴实,脚踏实地,严以律己,平易近人,热情地组织和带领广大职工,坚持不懈地为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需要攀登化工科学技术高峰。1990年她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党员。

人物荣誉

1964年起陶涛先后任第3届和第6届全国人大代表,第7届全国政协委员,第31届和32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从1983年开始,她组织编写《当代中国的化学工业》一书,任主编,此书已于1986年出版。为表彰陶涛为发展化工新材料、保证国防尖端技术需要所作出的贡献,1985年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联合授予陶涛“国防军工协作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化工部为她颁发“为化工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专家”荣誉证书。1992年化工部为表彰她在化工新材料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中作出的卓越贡献,为她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家具研究所

简 介

陶涛,男,汉族,197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副教授,副所长。1998年开始从事家具新产品开发设计、家具生产制造技术、家具企业管理、家具企业新技术推广、高等教育家具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科研

担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管理专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课《家具设计》和《家具制造工艺》课程的主讲教师。近年来,主持、参与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三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十多篇;编著出版教材6部,其中《家具制造工艺学》、《家具设计与开发》在两年内被化学工业出版社多次重印,发行量超过3万册,得到了业内专家及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社会贡献

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之余,自2002年起长期兼任国内多家家居上市企业、家具大型骨干企业董事长助理、营销总裁、设计总监、战略发展研究顾问等职务。具有较丰富的家具企业管理经验与较高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

近两年来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特等奖;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排名第一);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湖南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家具协会家具业科学发展大讨论“优秀论文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优秀教师一等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基本介绍

教授,博士生导师,所属学科:市政工程系 ,研究方向:水处理新技术

个人简历

陶涛,男,1955年9月生,中共党员,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就读于武汉工业大学给排水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5年调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任教,1985年9月至1988年2月就读于北京环科院环境工程专业并获工学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武汉城建学院任教。1993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先后任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环境工程系副系主任、主任、院长助理。华中科技大学成立以后,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社会兼职

现兼任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排水委员会委员。

科研方面

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共18项,其中已完成10项,近三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有6项。先后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专利一项。在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食品加工废水处理、印染废水处理、石油化工废水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等难降解的有机废水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对厌氧处理技术、射流曝气技术、水回用技术、污泥处置技术有较深入的研究; 1997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工程设计

主持和参加琼海市污水处理厂、钦州开发区给排水管线系统、南宁市垃圾填埋场、中山市垃圾填埋场等重大工程设计和工程改造项目数项,获省厅规划设计二等奖一项,中山市二等奖一项。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陶涛,女,副教授,现任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1968年生,湖北荆门人。1986年9月至1990年6月就读于湖北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及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及专著多种。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研员

陶 涛:1990年至1994年陕西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1994年至1999年北京古城旅游职业高中电脑动画教师,1999年至2003年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南京大学研究生

陶 涛,男,2009年7月,进入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学习、工作,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功能配合物的研究。9月9日,南京大学2011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在鼓楼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教授在典礼上以“责任、感恩与回报”为主题,勉励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能够脚踏实地,勤于治学,勇于承担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师长、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代表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对研究生群体特别是博士生在新形势下的社会定位和角色承担作了精辟的阐释,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和科研生活中秉执知识分子的信念,追求真理、潜心向学,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创造杰出成绩,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2011级博士生李玲同学代表全体新入学研究生发言。

中央戏剧学院讲师

陶涛,讲师,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纪录片研究方向,获硕士学位。论文《栏目纪录片特性研究》,获2003年中国电视金鹰节电视艺术论文理论类一等奖。学术专著《电视纪录片创作》(24万字)2003年12月由电影出版社出版。

创作概况:中央电视台《绿色空间》栏目策划;2004年大型纪录片《无人区报告》担任导演;2004年中央电视台《六·五国际环境日专题晚会》担任导演;纪录片《西藏班的新学生》导演、摄影,2002年获得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一等奖,参评2002年度日本国际教育节目评审“日本奖”;纪录片《曾经是神童》导演、摄影,获2001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科技教育节目奖文化类一等奖,获2000年度《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纪录片学术奖长片三等奖;电视公益广告《麦田守望者之环保篇》创意、文案、导演,获2000年全国公益广告评比湖南省二等奖。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师

陶涛:法学硕士、医学博士,宪法与行政法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要承担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立法学、人权法学等课程的讲授。

个人简介

1980至1991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工作、学习,担任过技术员、技师等

1991至1994年在四川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硕士研究生

1994年毕业留校至今在四川大学法学院工作

2002至2007年在职攻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医事法学和法医病理学

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访问学者

学术成果

著作:

《刑罚专论》(副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宪法学》,(副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基层组织依法行政的理论与实践》(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临床法医学理论与实践》(参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宪法新论》(参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

“城市管理‘困惑’的解惑——从”行政公开“的角度”,《学术前沿》(香港),2007,1

“人体死后不同时间玻璃体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趋势”,《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6)

“毒鼠强中毒大鼠脑GAGB及GAGBAR-α1表达的实验研究”,《法医学杂志》,2007,2

“析公民基本权利条款在宪法适用中的地位”,《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6

“论宪法渊源”,《社会科学研究》2002,2

“对建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诉讼制度的思考”,《社会科学研究》,2002,12

“单身女性生育权的法理学探讨”,《安徽大学学报》,2003,5

“论中国宪法监督的制度取向”,《中华学术论坛》(香港),2003,7

“欠薪问题面面观”,《经济与法》,2003,8

“从峨眉山门票价格案论行政诉讼之构成要件”,《理论月刊》,2003,12

“对小灵通引起的移动通信新格局的法律思考”,《中国教育改革》(香港)2004,10

“宪政视野下的中国刑事法制”,《刑事法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版

“论医学会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活动中的行政主体地位”,《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

“人权有多重——质疑朝阳区法院强制执行物业管理费案”,《学术前沿》(香港),2006,7

“论人民法院司法审查的对象”,《四川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依法行政在基层的现状及对策”,《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

“论中国宪法监督的制度取向”,《嘉应大学学报》,2002,1

参与研究的论文:

“细胞因子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变化与损伤时间推断关系的研究进展”,《法医学进展与实践》,第四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医疗损害诉讼中的电子病历作为证据相关问题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4

“呼和浩特地区夏秋季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研究”,《法医学杂志》,2004,3

“TGF—β1在皮肤创伤 表达变化与损伤时间关系”,《中国法医学杂志》2004,3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及其法医学应用前景”,《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4

“Snap-25 mRNA在毒鼠强中毒大鼠脑组织的表达”,《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5(5)

“嗜尸性蝇类DNA分子标记检测的研究”,《法医学杂志》,2005,1

“嗜尸性苍蝇mtDNA中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检测及法医学应用”,《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6(3)

“成都地区四种食尸性蝇mtDNA中COⅠ基因序列检测”,《昆虫学报》,2005,48(1)

获奖:

1997年四川省法学会优秀法学学术成果二等奖

2002年成都市检察官协会检察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2004年四川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成果奖

2004年度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

2006年度四川大学法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

2007年四川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