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陶楼乡 |
释义 | 陶楼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中南部,西与吴山、杨庙接壤,南连国家综合改革示范镇双墩镇8公里,距省会城市合肥30公里,距省级双凤经济技术开发区12公里,合肥市重点工程蒙城北路延伸段穿越该乡东南部四村,陶四路穿乡而过。全乡12个行政村,236个村民组,2.8万人,96平方公里。乡域内有两座面积近万亩的中型水库,小水库12座,大中型当家塘168口;村村通硬,里程6.5公里。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简介基本信息陶楼乡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中南部,西与吴山、杨庙接壤,南连国家综合改革示范镇双墩镇8公里,距省会城市合肥30公里,距省级双凤经济技术开发区12公里,合肥市重点工程蒙城北路延伸段穿越该乡东南部四村,里程6.5公里,庄墓至双墩县级公路穿乡而过,合淮路、合淮阜高速,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全乡已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公路网形成,总里程达62公里。乡域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可耕地80000余亩。全乡辖12个行政村,236个村民组,人口26411人。 经济特色该乡属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乡镇,典型易旱不易涝,农业生产用水依提灌为主。水源有国有中型水库龙门寺和陶老坝提供,其中龙门水面7000亩,蓄水能力1200万M3,陶老坝水库水面4000余亩,蓄水能力750万M3。同时乡内还有1座<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水源基本有保证。大宗农作物有水稻、油菜、小麦、棉花、花生、山芋等,是群众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特色农业有无公害甘蓝菜、经果林、有机水稻、雪山草鸡、奶牛养殖等。 区划沿革1949年属寿县,设陶楼乡,1961年成立公社。1965年划归长丰县,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96平方千米,人口2.6万,辖陶楼、许岗、陈圩、杭岗、陈祠、二郎、王庄、高塘、石集、沙井、观美、前高、大塘、陶西、老庄、新丰、经郢、古城18个村委会。 特色经济2006年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在陶西、古城两村开发了5000亩有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在品种上有水稻和蔬菜,示范一举成功,获得国家环保总局OFDC和日本JAS认证,产品营养价值高,倍受消费者青睐.标准粮田整理项目区在新丰、古城、陶楼、陶西四村启动,国土总面积42668.6亩,耕地面积16622.7亩,人口9230人。 陶楼乡区域以传统的“稻、油、麦、棉”生产为主,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5000亩,水果生产1500亩,养殖大棚89个,年出栏雪山草鸡200万只。 标准粮田整理项目区在新丰、古城、陶楼、陶西四村启动,国土总面积42668.6亩,耕地面积16622.7亩,人口9230人。区域内有陶新路、陶下路两条,水泥路横跨南北,北部由一条砂石路将两路连接,交通较为便利;依托龙门寺水库和瓦东干渠供水,水源丰沛,装机总容量1420Kw,流量6M3/秒的陶楼电灌站是该地区的主要水利设施。近年来,区域以传统的“稻、油、麦、棉”生产为主,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5000亩,水果生产1500亩,养殖大棚89个,年出栏雪山草鸡200万只。 全乡种植甘蓝菜2000多亩,年产蔬菜3万吨 。蔬菜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蔬菜,产品通过合肥市顶绿公司深加工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属外向型蔬菜生产基地。,05年又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开发有机农业,建设270亩有机水稻 、100亩有机蔬菜,养殖业发展也较快,发展万只养鸡大棚26个,规模奶牛养殖小区1个,水产养殖120亩,实现了种养齐发展的局面,打造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特色村”,人均纯收入3400元以上,是远近闻名的富裕乡。 农业发展陶楼乡近几年在中央关注“三农”和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下功夫,先后与合肥顶绿食品公司合作,建立以陶西村为核心区的无公海甘蓝生产基地,现发展面积3000余亩,年生产能力5万吨,产品经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经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备案,确定为进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深加工后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属出口创汇产品,直接给群众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另外还发展了新丰经果林种植面积3000亩。品种有巨丰葡萄、美国布郎李、德国凯特杏、油桃等系列品种十余种,水果远销合肥、淮南、蚌埠等周边地区,市场供不应求,前景广阔。同时依托龙门寺水源优势、瓦东干渠十里槐林,结合新丰村千亩经果林打造生态农家乐旅游基地。2006年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在陶西、古城两村开发了5000亩有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在品种上有水稻和蔬菜,示范一举成功,获得国家环保总局OFDC和日本JAS认证,产品营养价值高,倍受消费者青睐. 标准粮田整理项目区在新丰、古城、陶楼、陶西四村启动,国土总面积42668.6亩,耕地面积16622.7亩,人口9230人。区域内有陶新路、陶下路两条,水泥路横跨南北,北部由一条砂石路将两路连接,交通较为便利;依托龙门寺水库和瓦东干渠供水,水源丰沛,装机总容量1420Kw,流量6M3/秒的陶楼电灌站是该地区的主要水利设施。 近年来,区域以传统的“稻、油、麦、棉”生产为主,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000亩,有机水稻生产基地5000亩,水果生产1500亩,养殖大棚89个,年出栏雪山草鸡200万只。 陶楼乡加大农业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下功夫,先后与合肥顶绿食品公司合作,建立以陶西村为核心区的无公海甘蓝生产基地,现发展面积3000余亩,年生产能力5万吨,产品经中国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经省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备案,确定为进出口蔬菜生产基地,深加工后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属出口创汇产品,直接给群众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另外还发展了新丰经果林种植面积3000亩。品种有巨丰葡萄、美国布郎李、德国凯特杏、油桃等系列品种十余种,水果远销合肥、淮南、蚌埠等周边地区,市场供不应求,前景广阔。同时依托龙门寺水源优势、瓦东干渠十里槐林,结合新丰村千亩经果林打造生态农家乐旅游基地。2006年与安徽省农科院合作,在陶西、古城两村开发了5000亩有机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在品种上有水稻和蔬菜,示范一举成功,获得国家环保总局OFDC和日本JAS认证,产品营养价值高,倍受消费者青睐. 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高投入、低回报、风险大,生产条件、市场因素直接制约农业产业发展。自然灾害侵袭频繁发生,特别是旱灾尤为突出,水利设施落后、交通不畅、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陶楼乡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停滞不前。97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着力以“四把工程”为突破口,抓好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陶楼乡在过去十年间,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经过十年不懈努力,陶楼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取得了良好成效,涌现了以陶西无公害蔬菜特色村和新丰经果林特色村,并获得了省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先行村、第一村”等称号。从生产基础设施到产业结构调整得到了飞跃发展。又经五至十年艰苦奋斗,江淮分水岭地区落后面貌会彻底摆脱,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呈现世人面前。 乡镇建设长丰县水务部门在全市率先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将陶楼供水公司由县管改为乡管,双方签订协议,在用水调度、处理水事纠纷、保护水利工程上细化了乡里责任。一步改革,改出了和谐新天地,乡里把供水公司视为“自家孩子”呵护,把渠道维修视为分内之事,把为群众管好水视为旱季的第一要务。在水费收取上,组织村民代表,按照省规定的收费标准,议定水费预收额度,农户按田亩计费,由电脑控制。确定标准后,分户下发水费收缴通知书,让农户直接到乡水费大厅直接交费。如此由于透明度高,深受农民欢迎。在此基础上,乡里于4月份专门组织机械,对1.6万米长的渠道进行了全面清淤。 乡村两级高度重视建设为新农村落,认真谋划,召开乡村干部动员大会,宣传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组织群众代表到周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增强群众新农村建设积极性,汲取好的经验和做法,听取民意。 总体规划陶楼乡新农村建设,制定总体建设规划在省规划设计院的关心和支持下对陶楼乡新农村建设制定了具体的近期、远期规划蓝图,将现有9个自然村庄逐步采取撤并、迁移建立4个居民集中区,每个居民区标准为100户、400人以上,统一配套生活公共设施,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社区。方便农业生产,拆迁后村庄都要修通生产砂石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方便 、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