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桃园村 |
释义 | 1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桃园村桃园村位于秀洲区新塍镇的东北部,南连康和桥村,东靠小金港村,西临钱码头村,北接江苏盛泽镇。桃园村隶属新塍镇,共有15个小组,至2005年末,全村总户数720户,总人口2828人,村域总面积5.18平方公里。其中水田4857亩,苗木376亩,鱼塘521亩。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261.1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28.13万元,人均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 2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63元。 2 浙江省桐乡市百桃乡桃园村◎ 村庄简介桃园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东南部,距县城7.3公里。湖盐公路由西北向东南斜贯村北,南抵长山河,东靠屠甸镇,西至康泾塘。全村辖桃园头、倪家浜、薛家湾、朱家兜、施家桥、李家埭、王家门、沈家村、淡竹园、顾家埭、莫家里、姚罗庵、范家埭、蒋家桥、北木杨、朝东埭、鸟船村、香水浜18个自然村。各自然村民聚族而居,形成村落。隶属于百桃乡。1992年,全村有597户、2372人。耕地2725亩,其中水田1720亩,旱地1005亩(包括桑地818亩),作物有水稻、大小麦、油菜籽、络麻、榨菜、晒红烟、杭白菊、蚕茧,饲养猪、羊、兔、家禽。是一个综合性农业地区。 ◎ 特色产业桃园村是桐乡李的唯一的原产地。村落位于2500年前的李城遗址处。据《春秋》杜预注曰:吴郡嘉兴县西南有?李城,其地产佳李,故名。其西原是荒原百里,俗称天荒荡,曾是春秋时吴越交兵之地。《大清一统志》载:李城在秀水县西南七十里,为吴越战地。今城址虽早已湮没,然其村落往往依城为名,民国时期曾以此命名过李乡。 桃园村地处百桃乡李中心产区。村因境内盛产桃、李而得名,曾称桃源村,现主要果树有李、桃、梨、葡萄等,以李为最多,尚有潘园李、夫人李、美人李、黄姑李、鸡血李、石灰李等品种。历史上还有好多名贵李种,由于产量稀少,经济价值低而绝种。李其果,形状扁圆,果大核小,表皮殷红,密缀黄点。成熟时,视其红晕透澈,鲜润如琥珀者,则已果肉化浆,如破其皮,浆液可一吸而尽,此时色、香、味三者皆全,真所谓甘美绝伦,世罕其匹,尝甘露醴泉亦未必能过之也(朱梦仙《李谱》)。由于李生长时,蕊圈粘附于果皮,久而所成之痕纹,形似指痕,别称西施指痕。传说吴王醉西施于此。西施出游李城,看到成片李林,满树红李,摘了一颗,用指甲在李子顶部轻轻一掐,顿时,琼浆横溢,酒香甚烈,连吮几颗,竟有醉意,从此人们亦称醉李。清朝朱彝尊曾在《鸳鸯湖棹歌》中写道:闻说西施曾一掐,至今颗颗爪痕添。李果品优质,极为名贵,人称珍果,早在春秋时就为吴宫贡品,久负盛名。1949年后曾将果子赠送北京,请中央首长品尝,朱德委员长亲自写信将李种引至北京试栽。80年代已运销香港、日本等地。但是李树性特殊,非处处皆可栽植,移栽异乡口味必淡,果形变小。又产区狭小,产量甚少,故有衰弱之势。桐乡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李种质资源,由县农业局专门派员到李产地考查,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搞好苗木繁育,建立优良母本树,推广塑料棚屋和人工授粉试验,提高坐果率,取得了较好效果。1984年省农科院在桐乡县召开的全省李杏果品鉴评会上,李被列为优质果品。目前,桃园村栽种李面积约45亩共2500余株。村办果园占地面积33.6亩,其中有10亩为李园,约600余株,农户零星种植少则数株,多则50株以上,可望李生产将有较大发展。 ◎ 特色工业本世纪70年代以前,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原只有一只小土窑。1984年村里筹集2万元资金,利用旧礼堂,办起塑料编织厂,但效益不佳。1985年村里干部看到羊毛衫市场较紧俏。而针织横机机身小,操作方便,便于转产。于是购进粗纺横机10台,套口机2台,缝纫机4台,组织40名职工,生产羊毛衫。由于产品适销对路,到年底产值30万元,利润2万多元。村里继而增添设备和加强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又连续两年获得较好成效,1987年利润总额达14.8万元。 1988年面临激烈竞争形势,桃园人意识到企业潜在的活力是要能面向大城市闯出去和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力量。厂长马建成带领企业管理一班人,走南闯北学习外地经验,寻找合作伙伴。开始与上海石化总厂下属美灵羊毛衫厂,本着互利的原则,进行横向联营,签订了三年合同,用美灵商标、挂美灵招牌,把村办厂更名为上海美灵羊毛衫厂百桃一分厂,当年双方投入资金24万元,国家扶持贷款36.2万元,用于增添新型设备,新建厂房。派出人员去上海学习先进技术,经过一番努力,使生产和销售出现新突破,到年底实现利税57.11万元,联营三年实现总税利152.33万元。 1991年又与上海求真羊毛衫厂联营,试制开拓大哥大和海纶衫新品种,当年出产羊毛衫20多万件,获得税利214.12万元,跃居桐乡县同行业之首。 1992年又同香港东海企业公司联营,成立中外合资绵海纶服装有限公司,筹集200多万元资金,引进日本、意大利产的先进设备,进行技术革新,全年生产羊毛衫38万件,销售额达到3331万元,实现税利502.38万元,成为省市闻名的羊毛衫骨干企业。全厂有大小圆机22台,其中NT-7型电脑提花大圆机6台,电脑提花横编织机3台,多头电脑电视荧屏显示控制操作绣花机1台,还有高速缝纫机110台,套口车25台,速绒机2台,进口高速三线、五线包缝机9台,锁眼机3台,合缝机20台,双排横机10台,9~12针横机90台,门裙机3台等,形成了针织、制片、拉绒、裁剪、锁缝、套口、绣花、合缝、定型一条龙生产流水线。他们在全国十多个大中城市中建立了点多、面广、线长的信息传递和产品销售网络,及时掌握信息动态,把住产品更替关。每当新产品问世,就捷足先登,占领市场。在生产安排上争早,在式样款式上争新,在质量规格上争优,做到春装冬做,秋装夏做,以货源充足取胜,使产品畅销不衰。他们仿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韩国服装款式,在全国首家利用精纺毛纱通过圆机加工成针织坯布,再生产为圆机衫。并试制成功精梳提花拉绒羊毛衫,填补全省空白,获省、市科技进步奖。产品一投放市场就畅销于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哈尔滨、包头、郑州、成都、昆明等地。该厂生产的长方领女大衣、彩条披、人人衫、935和921男开衫、华人衫、提花茄克、健美裤等50多种新产品,都深受广大客户青睐,每逢春秋季节,外路客商蜂拥而至,争相采购,顾客坐等提货,常供不应求。 随着村办羊毛衫厂的发展,桃园村个体羊毛衫企业也似雨后春笋地涌现,1992年全村有54家羊毛衫个体户。有好多个体户还摆了家庭圆机,日产值可达3000至4000元。已有20多人长期在京、沪、津、豫、蜀以及东北等地大城市承包柜台,经营羊毛衫;有13人在外乡村羊毛衫企业当厂长或被聘任技术骨干,他们的年收入少则万元以上,多则高达10多万元。村里男女老少无不与羊毛衫联系着,忙碌着,甚至有的全家人都投入羊毛衫生产,有的自然村已普及到户户摇横机。全村共有个体圆机10台、横机200余台。还有不少村民户购置了高速电动缝纫机、套口机、蒸气整烫设备。桃园村的羊毛衫业发展,也波及旁村近乡,若乘车从湖盐公路经过这里,两旁不时可看到耸立着一幢幢漂亮的羊毛衫厂房,无数客户为运载羊毛衫原料或产品奔忙着。 ◎ 生活状况桃园村委会驻地坐落在原铁店村废墟的庄稼地上,1979年建造大礼堂含办公室。当时靠西是果园、机埠和几间破旧的小学校舍。北面一条机耕道通往公路,南面新开长山河每天有两班客轮往返经过。 1988年以后,随着村企业经济发展,这里新建二幢三层漂亮别致的羊毛衫厂房。全厂有大小汽车5辆,村级公路已筑通湖盐公路接上320国道线。连通18个自然村的主要道路都浇上了水泥路面。 近两年来,村里拿出50万元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村民生活福利,全村对4座电力排灌机埠更新设备。建成2500米主干水泥渠道。1991年又投资20万元,辟地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的学校教学楼。小学现有263名学生,9名教师。还特请青年时期曾在桃园头小学当过教师的著名书画金石篆刻家、装帧艺术家钱君?为桃园小学题字。村里对企业和农户实行了家庭财产保险,办起了初级卫生保健站,全村人均收入1992年为1483元(不包括外出经商和个体企业收入),比1978年人均155.12元增长8.5倍。一幢幢崭新的两层三层农民住宅新楼拔地而起,各类高档家用电器拥入农家。目前村里正在湖盐公路南侧,新建一座投资达1000万元以上的梦腾针织厂厂房,桃园村人正迎接着新的腾飞。 ◎ 地图3 浙江省上虞市长塘镇桃园村介绍桃园村位于上虞市长塘镇西面,与绍兴县富盛镇毗邻,地域面积6.3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6403亩,耕地面积1328亩,水面400余亩,下辖梅园等十三个自然点,生态区位十分优越。树立在村中心点的雕塑上这样刻着“红果翠竹铺方圆,绿色碧波汇龙潭,更喜金鼎村中颂,乐业安居桃花源。”这是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桃园村自然生态风光的真实写照。桃园村自2003年被市委市府列入新农村建设百村整治的“整治村”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村党总支、村委会带领全体党员、村民群策群力,立足该村实际,开展了“八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换善一新,并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小康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绍兴市全面小康示范村、绍兴市“五好”基层党组织、绍兴市级文明村、上虞市先进党(总)支部等荣誉称号。 位于村内的上虞市桃花源生态旅游区是以自然山水风光为特色的一个生态景区,是上虞市两家获得国家AA级景区称号的景区之一。随着桃园村对景区的开发建设,景区已逐渐成为绍兴市及国内外游客休闲、旅游、度假的场所。去年共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31人次,创利润30余万元。桃花源生态旅游区先后获得了省级百强休闲农庄、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绍兴市十佳农业园区、绍兴市农家乐休闲示范点、上虞市星级休闲农庄等荣誉称号。 地图4 山西省闻喜县桐城镇桃园村介绍闻喜县桐城镇桃园村位于县城西郊,交通便利,地块平整,是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230户、820口人,耕地面积1300亩,驻村企业14家,从业人员380余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 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窗口"和"门面",支村委一班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等不靠,因村制宜,高标准规划,快速度实施,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修一条大路:启动修建一条宽18米,连接城西大街的千米工业大道,目前首期工程已经完工,硬化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建两个广场:占地10余亩,新建高标准的体育健身广场和休闲娱乐广场各一个,栽植花卉6种6000余株、风景树6种340余棵。办三件实事:一是在新村安装路灯23个;二是对主街道进行绿化,形成三条绿化带;三是修建完善排污渠等配套设施,改造新村住宅厕所,并对老村重点实施环境净化整治。 "十一五"期间,本着"规划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倾立建好3个园区:一是在村西南建设一个高标准的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力度,壮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西北建设一个大规模的养殖区,大力发展养殖业,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在村南在新建一个绿色生态住宅区,逐步把老村剩余的住户全部迁至新村,打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新桃园。 地图5 山西省芮城县永乐镇桃园村桃园村又称长寿村、吕洞宾故里、状元村。是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滩的一个纯自然,生态富足,乡邻和谐,文化浓厚,民风淳朴,诚信守纪的小村庄. 桃园村距永乐镇2公里,距县城20公里.风陵渡20公里.村子紧邻著名的芮风沿河路不足百米. 桃园村是北靠中条山,南临黄河滩,是一个典型的光照充足,气候适宜,雨量充沛的纯农业小村,是符合联合国生态居住标准的生态型村庄.全村人以居住此处为荣. 桃园村全村仅有150余人,49户人口.由姚\\刘\\左\\郭\\李\\张等6姓组成.是1978年由时任西营大队的主任姚建刚提议,从招贤村的招东队迁移到此。因选址在生产队的桃园,故得名‘桃园村’。 学风浓厚是本村的特点,自恢复高考以来,桃园村虽然人口少,但每茬年令段的孩子,都有考上‘状元’的故在远近较为知名。 永乐宫清以前的9名寺院主持就埋莽于桃园村东非余米处。 6 山东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街道桃园村桃园村隶属于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辖区的东北方,位于李沧区北面的城乡结合部,距李村4.7公里。东为险峻的窗户棱子山,西是连绵的老虎山,北依丹山岭余脉,南接上王埠社区。是李沧区最北面的社区,与夏庄区接壤。该村三面环山,土地200余亩,山林1400余亩。清顺治年间,毛氏由王连庄迁此立毛家岚子,后又以涧命村艾儿涧。 由于此名不雅,一度改为卧云村,1934年以村周围多桃树,改为桃源村,后演变为桃园村。 桃园村有纪、毛、王三大姓,也有李、许、陈、毕等姓。占山户是毛姓,据本村毛氏族谱载:“毛氏于明永乐二年由云南迁既墨王连庄至太世祖第四支毛定本来此建村。”后纪氏第十世祖由城阳大北曲迁来,青岛有四大姓之说:“海西矫、夏庄栾、北曲纪、皂户袁”,桃园纪和北曲纪是同宗。后王金成从姜哥庄迁来,逐渐形成多姓村。 从桃园村朝东去,就是窗户棱子山,这山是周围最高的山,也是李沧区和城阳区的分界线。因为山顶岩石如一根根石柱,很像以前老辈糊窗户纸的窗户棱子,故名。窗户棱子山分大窗户棱子和小窗户棱子山,西面的为小,东面的为大。过了窗户棱子山北下是云头崮,霸王台水库在山上看起来像明珠一般,霸王台遗址被水四面包围孤岛样的漂浮在水中。窗户棱子山南和恶狼齿山连接,在山梁上东去可到太和峰和霸王寨,山上看姜公背姜婆如在眼前,还能到玄阳观和三清洞。在窗户棱子山的余脉有著名的“要儿石”,山顶上几个儿童或爬或跪,或站或立,玩耍打闹嬉戏成凝固的石头。旧时周围村民有企求多儿子的愿望,常不畏艰苦,攀登到这里,看中哪个孩子,就在心里默装起来,回去后果然有效,现在成了著名的景点。游人爬山至此,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悬崖处还有“要儿石”的石刻,不知道是谁的手笔。在这里还有个豆枕崮,有个很像睡觉用的枕头的一样的岩石,微妙微俏。从要儿石西下,有一条长涧,在这条涧里有一道长30来米的瀑布,名叫“响水流”,雨水大的时候,在村里就能听见声响和看见瀑布流水的闪光,不过瀑布虽然很壮观,但由于林深山陡,鲜为人知。到山下平坦处是52年建的103基地,是有名的物资局化学危险品仓库,过去储藏了很多炸药和其他危险品,周围密闭的铁丝网,还能看出过去的辉煌,如今这里部分被利用起来做了公墓,过去的房子很多都已经坍塌,唯有高大粗状的树木还在这里坚守。其实这里是上王埠的地盘,103基地的北坡才是桃园的地方。203基地则完全占据桃园村的土地,65年建成,一部分是外贸食品仓库,一部分是医疗器械仓库。这些代号的后面隐藏着过去很多的军事秘密,很多年过去了,代号依旧,秘密却随着时间烟消云灭。桃园村的北面叫北山,北大涧北现在是城阳区云头崮村。55年合作化,云头崮村在桃园的北山种树,树是云头崮的,山是桃园的,为此两村一直争论不休,到80年代,因为都属于崂山县的,县领导把桃园、云头崮、云瑞三村领导找到一块,重新划界。近几年,又重新分区,交界的地区,成了三不管的真空地带,炸山炸石头砍伐树木网鸟,屡禁不绝,是市里头疼的大问题。桃园的西面和李家庵子接壤,劈石口为两村山的分界线,这里的名字叫凉快岭,估计山上风大,又是一个风口,所以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过岭北下就是十梅庵了。 解放前桃园村没有学校,只有一个私塾,三间房,只学国语,教材轮换着用,那时候对书纸先生都很敬畏,都是互相传着看。30年代,上王埠建立农村公立小学,这时候开始到上王埠上小学,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现在。唯一的差别是,过去上学是来回步行3公里,而目前村里上学到金水路小学(原王埠小学),小学生乘坐社区免费包的公交车,既安全又快捷,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桃园村过去有著名文物,是一个石支门,坐落在进村的大道上,上有龙碑,所以过去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习俗,上有四个石刻大字,门高4米,宽3米左右,门柱都有字。可惜的是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拉倒破坏了,使我们不能了解石支门的出处,真是非常遗憾。与此遭破坏的还有纪英传家门的护门板,上面有木雕刻字,一把火,珍贵的文物成了灰烬,由于过去人们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有年岁大的人还津津乐道,可很多老人已经作古,给我们留下很多未解的哑谜。石支门到底为谁而立,上面的文字记录了什么,期望有知情人早日为我们解答。 桃园村解放前主要以地为生,因为封建剥削和生产落后,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贫困生活。也有以山为生的,看山,养山,靠山上的果树及柴草换取粮食,在山上挖些草药换点零钱,生活是极端贫困的,遇到荒年更是民不聊生。粮食产量很低,小麦亩产百来斤,还不敢种,80%种地瓜。解放初期,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吃的还很差,连种玉米都是奢望。合作化后,农民能每年每人分到100多斤小麦,标志着吃的方面来了个跃进,这在过去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好事。55年成立初级社,属楼山区王埠乡政府。街北为第5初级社,街南为第6初级社。56年成立高级合作社,上王埠、东王埠、桃园、李家庵子为一个社,在上王埠办公。58年52个村成立红旗人民公社既后来的李村人民公社。61年为崂山县李村镇,桃园属王埠公社。62年改为王埠乡,桃园为11个生产大队之一。后来,划为李沧区,现在为虎山办事处桃园社区。 村里有500多亩土地,但由于缺水,粮食产量一直上不去。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历届村级领导,带领村民四处打井,先后打了八九口之多,但都无功而返。后请来省里的水利专家,了解到这里是贫水区,打到一定深度,就是岩石,继续打,还是没水。为了解决吃水难,没水的季节,政府经常送水到村。老人传说,在村西北过去有泉,老村长带领村民打井14米深,好呆打出水,但解决全村生活和生产用水还是有很大困难,于是在村西开展了修水库的活动,连干几年修了三座水库,其中最大的一座蓄水80万立方米。但经常是干旱时,水库也没了水。这种缺水的状况,直到308国道占用桃园村土地,给以经济补偿,村里利用这笔资金打了一口100米深的机井才缓解了吃水难。由于打的是深水,水质很好,附近村民经常到这里要水泡茶喝,味道好极了。 桃园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村庄,春天桃、梨、苹果花漫山遍野,秋天各种果实压弯了枝头,果农们沉浸在丰收的欢乐中。一座大水库矗立在村西,水清鱼欢,孩子们嬉戏水中。村中几家村办工厂热火朝天,一派兴旺景象。这里不再有农民,也不再有往日贫穷村落的破败景象,老人都有了养老金,平均500多元,还有医疗保险。近年来社区投资8万余元,建立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健身路径等场所;投资30余万元硬化道路8900余平米,翻修、硬化道路2条,对主要街道进行亮化、绿化设立垃圾池,成立保洁队,在这里再也看不出农村模样。这里也是万亩桃源北路景观地,阳春三月,春风拂面,沿着308国道从李村步行走来,但见东西两边山坡如梯,桃花如云似霞,连绵十几里,游人畅游其中,真是一幅美丽的风景图画。 7 山东省平度市张舍镇桃园村村庄由来 明成化十六年(1430年),阎姓来此拓荒安居。因此处有许多桃树,村立其旁,故取名桃园。 政区人口 位于镇驻地西南约2公里,村民90户,255人,耕地884亩,该村南靠孟埠岭,聚落长方形。 经济状况 该村以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年产粮食520吨,花生产量85吨,蔬菜产量110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88万元,人均纯收入5182元。 社会事业 村民全部喝上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95%。农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8 山东省郯城县黄山镇桃园村桃园村地处黄山镇东北部,东面与李庄镇隔河相望,北面与册山镇接壤,该村现有居民137户,人口599人,村庄版图面积583.3亩,其中耕地面积283.3亩,村庄面积115亩,该村大多数居民从事木材加工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此处原为木柞村李姓桃园,故得名桃园。因与庙山镇的桃园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方位更名为北桃园。 现在该村共有葛,李,梁,杜,肖,王等八种姓氏,葛,李,梁,杜所占较多,其中葛,李两姓分别占村里人口的三分之一。 9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蕉庄乡桃园村桃园位于蕉庄乡政府驻地蕉庄西北3.2公里, 地处瑚山之左。地势西高东低,沟壑颇多。村中有突出的孤山头,屹立古松一株。村西北有恨虎台、盔甲山。地下有煤炭、 陶土等矿物资源。设一村民委员会。共193户,773人。耕地815亩。主产小麦、玉米。有花椒林100亩,年产花椒两万斤。1984年退耕发展林果100亩。工副业原有耐火材料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新建了石灰窑、喷漆、玻璃微珠等厂。 年产值16万元。从业人员60人。1978年人均收入140元;l983年提高到433元,较前增长2.1倍。 清咸丰四年(1854年)该村《贾氏先茔墓碑》载:“吾先世自明初居淄川之荫柳庄。……庄之西有祖茔,皆太高祖之先人。”据此,明初已有人在此定居。据该村会计李长顺讲:桃园原是荫柳庄的一个地名,后村中居民日众,遂独立成村。当初村中有片桃林,下出一泉,村民汲饮于此,故名“桃源”。清乾隆 八年(1743年)《续修淄川县志》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淄川县志》,均载“桃源”村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演变为“桃园”。 10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桃园村◎ 4、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桃园村◎ 村庄简介该行政村隶属五华区沙朗乡,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乡道路为路,交通方便,距五华区15公里。东邻小麦溪,南邻普吉,西邻沙朗东村,北邻三多。辖甸头、姚家冲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77户,有乡村人口4105人,其中农业人口4105人,劳动力242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23人。 全村国土面积14.21平方公里,海拔1991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合种植水果、甘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698亩,人均耕地 0.41亩,林地15193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177.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6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二、三产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98亩(其中:水田1552亩,旱地146 亩),人均耕地0.41亩,主要种植粮食、蔬菜 等作物;拥有林地15193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41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亩,主要种植桃、梨、苹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99亩,其中养殖面积13亩;荒山荒地 3850亩,其他面积380亩。有页岩等资源。 ◎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076户通自来水,有196户饮用井水。有1077户通电,有103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104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6.1 %和97.0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3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03户(分别占总数的95.72%和74.5%)。 该村到乡道路为公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110辆,拖拉机6辆,摩托车8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97亩,有效灌溉率为70.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1007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5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84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49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9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614.4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3.22%。拥有企业 27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1个。 桃园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876平方米,拥有教师24人,在校学生844人,距离沙朗乡民族中学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44人,其中小学生594人,中学生25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 ◎ 20、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桃园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五华区沙朗乡,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乡道路为路,交通方便,距五华区15公里。东邻小麦溪,南邻普吉,西邻沙朗东村,北邻三多。辖甸头、姚家冲等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263户,有乡村人口4385人,其中农业人口4385人,劳动力249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82人。 全村国土面积24.44平方公里,海拔1991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合种植水果、甘果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2387.37亩,人均耕地2.91亩,林地28076亩。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17.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6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工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387.37亩(其中:水田2232.11亩,旱地154.99 亩),人均耕地2.91亩,主要种植粮食、蔬菜 等作物;拥有林地28076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41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亩,主要种植桃、梨、苹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62.72亩,其中养殖面积67.88亩;荒山荒地5680亩,其他面积0亩。有页岩等资源。 ◎ 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268户通自来水,有387户饮用井水。有1268户通电,有1058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11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3.77 %和87.8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5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34户(分别占总数的83.45%和81.87%)。 该村到乡道路为公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拥有汽车260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67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110亩,有效灌溉率为70.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74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5亩。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24户。全村有6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有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29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45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17.9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1.25万元,占总收入的11.71%;畜牧业收入465.3万元,占总收入的27.0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818头,肉牛16头,肉羊422头);渔业收入 10.5万元,占总收入的0.61%;第二、三产业收入279.87万元,占总收入的16.29%;工资性收入691.87万元,占总收入的40.27%。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农民收入以工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0.7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2人(占劳动力的21.19%),在省内务工50人,到省外务工 2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工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432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43.26%。拥有企业 50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1个。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236户,乡村人口4385人,其中男性2191人,女性2284人。其中农业人口4385人,劳动力249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白族120人,彝族16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973人,占人口总数的22.19%;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042人,参合率92.18%。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卫生所面积为8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5公里。该村建有公厕6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24个,人畜混居的农户699户,占农户总数的55.34%。 11 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桃园村(行政村)桃源村隶属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东瓜镇,地处东瓜镇东边,距东瓜镇政府所在地10.00 公里,到东瓜镇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市区6公里。东邻苍岭镇,南邻览经村委会,西邻詹家村委会,北邻邓官村委会。辖桃园 、朱家水井、张家湾等1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021户,其中农业人口2553人,劳动力280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43人。海拔1,800.00 米,年降水量820.00 毫米,适合种植桑树、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全村有耕地面积681亩,人均耕地0.16 亩,有林地20247亩。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9元。 中文名称:桃源村 行政区类别:乡村 所属地区:云南省楚雄州 面积:25.4平方公里 人口:4144人(2010年) 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 15.50 ℃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81亩(其中:田497亩,地 184亩),人均耕地 0.16 亩,主要种植桑树、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拥有林地 20247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74.00 亩,人均经济林果地 0.08 亩,主要种植核桃、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 633.00 亩,其中养殖面积 500.00 亩;草地 0.00 亩;荒山荒地 0.00 亩,其他面积 13,820.00 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10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 1021户通自来水,有 0 户饮用井水,有0 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1021户通电,有 525 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99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55 %和97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662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622 户(分别占总数的69%和65%)。 该村到东瓜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00 公里,距离集贸市场 5.00 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2辆,拖拉机10 辆,摩托车152 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97亩,有效灌溉率为9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97亩。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13.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88万元,占总收入的16%;畜牧业收入494万元,占总收入的1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3046 头,肉牛 158 头,肉羊269头);渔业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0.5%;林业收入28.8万元,占总收入的0.6%;第二、三产业收入2879.4万元,占总收入的58.6%;工资性收入 220万元,占总收入的4.5%。农民人均纯收入4629元,农民收入以从事第二、三产业 和栽桑养蚕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 22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17人(占劳动力的15.0%),在省内务工 411 人,到省外务工 6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蚕桑种植业、养殖业等,产品主要销售往市内。2010年蚕桑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391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8.0%。该村目前正在发展优质蚕桑基地建设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优质蚕桑产业。拥有企业 2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1个;专业合作组织 1 个,其中,已登记注册 1 个;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 946人 。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021户,共有乡村人口4144人,其中男性 2069人,女性2075 人。其中农业人口 2553人,劳动力 2809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彝族241人,白族2 人。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761 人(人员名单附后),占人口总数的19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3658 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92%;享受低保 563 人(人员名单附后)。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东瓜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 80 平方米,有乡村医生 2 人,该村距离东瓜镇卫生院1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 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 0 个,建有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0 个。无人畜混居的农户。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 2 所,校舍建筑面积 3,260.00 平方米,拥有教师 19 人,在校学生370人,距离永安中学10 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80人,其中小学生370 人,中学生210 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 个、图书室 0 个、业余文娱宣传队 1 个。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020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681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 ,年末村集体总收入864.72万元,有固定资产676.11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317.69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和召开会议等方式公开。 ◎ 基层组织该村建有党支部 1 个,下设 19 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16 人,少数民族党员 12 人,其中男党员 97人、女党员19人。2006年该村蚕桑协会被云南省科协、云南省民政厅评为先进农协会。村委会由支书、主任、副主任等组成,下设 19 个村民小组。该村建有团总支 1 个,团支部19个,共有团员 169 人。该村团总支2005年被团中央评为先进基层团总支。 ◎ 人文地理东瓜镇境内有彝、回、白、壮、傣、苗等18个少数民族,世居民族主要是汉族、回族和彝族。我镇居于边疆文化长廊,佛教和伊斯兰文化可追诉上千年。曾盛行过土主崇拜,土主庙多建于乾隆年间,土主文化其实质所表达的是广大群众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宅安康,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辖区内有宗教活动场所3个,即观音寺、朝阳寺和飞来寺。 每周五为东瓜镇集贸日,各方的私营小商贩、农民群众、游客集聚进行商品交易,主要交易的商品有服装、生活日用品、副食、百货、农具、农产品等,每次集市人流量均达万人以上。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培强做大优质蚕桑产业。 12 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桃园村(自然村)桃园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桃园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东瓜镇东边,距离桃园村委会1.00 公里,距离东瓜 镇11.00公里,国土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1,785.00米,年平均气温15.50 ℃,年降水量820.00毫米,适宜种植桑树、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139.40亩,其中人均耕地0.83亩;有林地752.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5户,有乡村人口168人,其中农业人口168人,劳动力11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5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36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从事种植业为主。 13 云南省楚雄市子午镇杞木村委会桃园村桃园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市子午镇杞木村委会,位于子午镇南边,距离子午镇6公里海拔1940米,年平均气温14.6 ℃,适合种植水稻、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21亩,林地2644.11亩,人均耕地1.7亩。全村有46户,共186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86人,劳动力135。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粮烟为主。 14 云南省泸西县白水镇桃园村该行政村隶属泸西县白水镇,地处白水镇西边,距白水镇政府所在地7.50公里,到白水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城25公里。东邻黑龙,南邻金马,北邻巨木、红杏。辖桃园、卫民、大华、木旧、小华西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92户,有乡村人口6958人,其中农业人口6802人,劳动力35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004人。 全村国土面积8.73平方公里,海拔1,780.00米,年平均气温14.70℃,年降水量980.00毫米,适合种植 水稻、烤烟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7,001.00 亩,人均耕地 0.1 亩,林地2,470.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50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6.1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水稻、烤烟为主。 15 云南省沾益县西平镇桃园村本行政村隶属沾益县西平镇,属于半山区,地处西平镇东南面,距离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到镇道路为沙石路面,交通方便,距县政府所在地13公里。东邻白水乡,南邻麒麟区珠街乡,西邻轩家村委会,北邻新海村委会。辖桃园村、张家营村及龙潭村等1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198户,有乡村人口5043人,其中农业人口5043人,劳动力310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816人。 全村国土面积24.28 平方公里,海拔1,858 米,年平均气温14.90 ℃,年降水量1,159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蚕豆、包谷、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682.00 亩,林地17059.70 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57.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8元。本村属于温饱型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和蔬菜种植为主。 16 福建省南安市东田镇桃园村桃园村位于东田镇政府驻地西南6.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宫尾,聚落东田溪上游西畔河谷间。有宫尾、官田洋、后溪、石路、新田、苦溪寮、内洋、洋宅、利罗庄、上房、三落、下洲埔、石埕、大祖、路内、竹杆尾、南葛沟、乌石、坝仔、赤溪、四落、草寮、枫脚、土楼、洋尾、格头、大丘林、官崎等28个自然村,有30个村民小组,村民1377户、4838人。 桃园村原名“桃源”,系取境内“桃园庙”为名,宋为归善乡经善里。元、明、清统于二十八都,民国年间辖于东田乡新溪保,解放初为桃园乡,1958年公社化时命名为桃源大队,因与邻社大队同名,于1981年改为桃园大队,1984年为东田乡桃园村委会,1991年改称东田镇桃园村委会。 桃园村有耕地2047亩,主产水稻。山地29548亩,以马尾松为主。土特产有龙眼、柚柑、荔枝、茶叶、中药等。域内有小学、芹山加油站、桃园加油站、渡假村等单位。南同公路贯穿全境,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民风淳朴,经济发达,楼房林立。 17 河北省深州市磨头镇桃园村位于石德线前么头站南1公里,全市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就坐落在该村,改革开放以来,桃园村和众多的农村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街道硬化,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井电双配套,为农业丰收奠定了基础;发展商贸流通,建成了年交易额达近五百万元的木材交易市场,新建门店近30家,全村人均收入达4000多元。 自2004年创建文明生态村以来,在以王更深为支部书记的村班子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努力建设新家园,使桃园村成为全市有名的生态文明先进村,村党支部连续三次被深州市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王更深2006年6月被衡水市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18 北京市平谷区镇罗营镇桃园村◎ 村庄介绍桃园村是平谷区北部的深山区村,与北京市密云县、河北省兴隆县交界,全村总面积3.38平方公里,有97户,327口人。该村山多、地少、土瘠,当地农民以种植核桃、红果、梨等干鲜果品为主要收入来源,生活比较贫困。然而,就在这个不出名的小山村,近年来,常年有50多户、200多农民勇敢地走出山区,带着自产和周边地区收购的干鲜果品,长途运销到东北的沈阳、长春、鞍山等地。从 1993年开始,每年销往东北的红肖梨和核桃等干鲜果品达200多万公斤。特别是核桃 ,以其品质优良,价格合理,占领了作为东北主要水果集散地之一的沈阳批发市场 80%以上的份额,为农民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桃园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果品运销专业村。1998年,该村由刘淑环书记牵头正式成立了农民出资型的“桃园村果品产销合作社”,建章立制,并组建了理事会和监事会。2001年该合作社成员已经发展到75户,200多人,主要经营果品优质化管理及干鲜果品储藏、包装、运输、销售等服务内容,资产总额达到68万元,并建造了大型储果窖、晾晒场、购置了2辆大中型运输车辆等基础设施(设备)。目前桃园村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北部山区干鲜果品的重要集散地,由此典范也带动了全镇乃至周边县乡1000多户农民自发的走上了果品运销之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中生产、储藏、保鲜和销售中的脱节问题,显著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脑时代的到来,桃园村果品产销合作社在购置大型运输车辆,实现汽运、空运、铁路运输销售果品的同时,紧紧抓住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全区农业信息网建设这一契机,利用全村已经形成的有线电视网,积极筹措资金,引导带动全村30户农户购买电脑,推广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互动联网,网络全球化,以信息的高速、大容量交流和营销专家市场决策支持系统等来弥补交通不便和区位偏僻的不足,使农民掌握了更多的技术信息、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并实现了网上销售,2002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鲜桃1200吨,核桃200万公斤,利润124万元,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营销收入。2003年,该村的网上销售额增加至1200吨,实现利润也增至180万元。2004年,该村实现核桃销售额增加至800吨,实现利润130万元,网上销售鲜桃700吨,总销售额增加至1500吨,到11月中旬,实现利润230万元,通过网络销往北京、辽宁、吉林、哈尔滨等全国各地。随着农民对信息技术的熟练使用,网络已经成为网络村村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助手。 ◎ 历史沿革清光绪年间成村。因所在地曾为古代镇罗营屯兵的桃园而得名。成村是因村址建在西台口,有改成西台。1991年恢复全称。1950年由密云县划归平谷。 ◎ 自然环境桃园村地处平谷与密云交界处,土地多为山坡台地,土壤均为硅质岩类淋溶褐土,地下水资源为山地基岩裂缝水弱富水区。有果园1616亩,林地面积1460亩,干鲜果品有红肖梨、核桃、栗子等。 村北帽儿山有一岩洞,高1.5米,宽2米,深长1000米。 ◎ 光荣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桃园村化名“杏核”。 村党支部1961年建立,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张玉坤。至今已历11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淑环,北京市劳动模范,京郊十大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三八”红旗手。全村现有党员24名。 桃园村党支部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该村多次荣获首都文明村和区级文明村等称号。被誉为京东第一果品运销专业村,京郊第一个电脑网络村。 经济发展 1997年,以“千里走单骑”而闻名的果品运销女能手刘淑环同志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以后,带领党支部一班人以果品运输为龙头,为村民发展果品运销增收致富搭建平台。 1997年底,桃园村成立果品运销协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筹措资金,为会员提供服务和解决果品运输问题。投资40万元建成3880米长的田间水泥路,解决果农运果难;投资38万元建起2个共容纳100吨的气调果品保鲜库和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干果晾晒场,同时以集体担保的形式筹集贴息贷款200多万元,解决村民搞果品运销资金不足问题。到1999年底,全村有66户加入果品运销合作社。 2000年,该村在果品运销合作组织的基础上进行改制,成立“北京仙谷桃园果品经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成立“平谷区私营个体经济协会桃园果品分会”,进一步规范组织行为,增强应对市场能力。 2001年,该村率先在本镇建成第一个电脑网络村,扶持30个果品运销专业户购买电脑,上因特网,建桃园村网页,实现干鲜果品网上销售。 如今,果品运销业已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品运销专业村。2005年,全村各种干鲜果品运销量达300万公斤,果品运销收入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80%。 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5437元。该村重视抓好村政建设,投资16万元建成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和村文明大院,投资15万元进行低压线路整改,投资6万元为全村户户安装有线电视。 19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杨园桃园村◎ 1、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辛庄镇杨园桃园村桃园村于2003年由桃园、沧泾二个村合并,辖区面积共1.62平方公里。地处杨园集镇周围,位于周塘河畔,沙洞线公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桃园村共有十个村民小组,590户,总人口为1531人,劳动力总数969人,耕地面积1285亩,村域内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物产丰富。 村党总支部下辖3个分支部,现有党员71名。桃园村两委会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村”总目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科学发展不动摇,富民强村不停步,抢速度,争效益,全村经济建设保持稳定持续发展。 2007年,全村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为2413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3805万元,农业总收入328万元,村级可分配资金达191万元,全村村民人均收入11463元。先后荣获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文明村、苏州市农村现代化示范村。 20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上村乡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村隶属于上村乡大户村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上村乡西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镇10公里。国土面积1.85亩,海拔2010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马玲薯、稻谷等农作物。有耕地70亩,其中人均耕地0.53亩;有林地9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户,有乡村人口132人,其中农业人口132人,劳动力8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1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1万元,占总收入的4074%;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55.56%(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0头,肉牛7头,肉羊2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3.7%;工资性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44.44%。农民人均纯收入870元,农民收入以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7人(占劳动力的28.03%),在省内务工30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无路灯。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有30户通电,不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56.6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户(分别占总数的23.33%和23.33%)。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1辆。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3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1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工山镇桃园村桃园村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工山镇,位于工山镇西部,西与何湾镇毗邻,南与春福村相接,东与乔村接壤,北与铜陵交界,南丫路穿境而过。全村耕地面积为3147亩,总人口为2412人,共688户,下辖15个村民组,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60人。 该村属丘陵地区,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石灰石远近闻名。在上级领导的领导下,村“两委”团结协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芜湖同辉石料有限公司在该村境内创办了路面集料生产线,年产各种规格石子20余吨,年产值800余万元,效益可观。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内极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建新屋、杨塔两座大桥,改善交通,方便群众。并对张家山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改造,为村内农业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22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村隶属于马街镇尹旗村委会。位于马街镇西边 , 距离镇6公里 , 国土面积2.5平方公里, 海拔1800米 , 年平均气温17.8℃ , 适合种植水稻、蚕豆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950.5亩 , 人均耕地1.22亩 。全村有农户546户 , 共2122人 , 其中农业人口为1592人 , 劳动力947人。 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9万元 , 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 , 农民收入以蚕桑、畜牧、食用菌为主。 ◎ 基础设施桃园村目前已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农户饮用井水,全部通电,501户拥有电视机,501户通有线电视,48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 , 其中390户拥有移动电话。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 , 到乡镇交通不方便,村内主干道为土路。整个村有85户建有沼气池, 48户装有太阳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70亩。 ◎ 农村经济2010年整个村农村经济总收入779万元 , 其中 : 种植业收入354万元 ,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5.44%;畜牧业收入253 万元 ,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2.48%;渔业收入3 万元 ,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0.39%;外出劳务收入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69元。 该村村民的住房以居住土木结构为主 ,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 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 村目前已有户居住砖57混结构住房 , 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430户 , 还有19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010年底整个村共拥有汽车6辆 , 拖拉机23辆 , 摩托车54辆。 23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板桥镇桃园村◎ 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板桥镇马军堡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板桥镇西北边,距离马军堡村委会1公里,距离板桥镇3公里。国土面积有1.51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118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包谷、蚕豆、洋芋、小麦 等农作物。有耕地372.3亩,其中人均耕地0.77亩;有林地1074.6亩。全村辖 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40户,有乡村人口483人,其中农业人口483人,劳动力32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8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2元。该村属于中等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二三产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0万元,占总收入的 34.48%;畜牧业收入75万元,占总收入的28.7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50 头,肉牛 8头);林业收入35万元,占总收入的6.22%;第二、三产业收入42万元,占总收入的16.09%;工资性收入17万元,占总收入的6.51%。农民人均纯收入 288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 人(占劳动力的 10.35%),在省内务工40人,到省外务工10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140户饮用井水,有14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 %)。有140户通电,有12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89.29%和89.2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50户(分别占总数的42.86%和35.71%)。该村到镇道路为通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15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 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89.2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9.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5亩。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7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4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通泉镇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村隶属于通泉镇桃园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通泉镇西边,距离桃园村委会0.5公里,距离通泉镇17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5.03平方公里,海拔2060米,年平均气温13.5℃,年降水量105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648.93亩,其中人均耕地1.26亩;有林地3827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29户,有乡村人口532人,其中农业人口532人,劳动力33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81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粮食、烤烟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3万元,占总收入的41.52%;畜牧业收入107万元,占总收入的47.7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389头,肉牛44头,肉羊542只);渔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0.89%;林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1.79%;第二、三产业收入11.65万元,占总收入的5.20%;工资性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7.14%。农民人均纯收入2755元,农民收入以粮食、烤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1人(占劳动力的7.53%),在省内务工25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有129户饮用井水(占农户总数的100%).有12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1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8.0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90户(分别占总数的74.4%和69.7%)。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6.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7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8辆,摩托车2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完成“一池三改”7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5.80亩,有效灌溉率为77.94%,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47.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7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5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马鸣乡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村隶属于马鸣乡瓦窑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 马鸣乡南边,距离村委会5.00公里,距离乡政府15.0公里。国土面积3.90平方公里,海拔1,94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 ℃,年降水量927.1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41.00亩,其中人均耕地1.13亩;有林地4,129.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2户,有乡村人口214人,其中农业人口214人,劳动力12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0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5.00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3.7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1.00万元,占总收入的55.63%;畜牧业收入23.00万元,占总收入的31.2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80头,肉牛21头,肉羊120头);渔业收入0.20万元,占总收入的0.27%;无林业收入;第二、三产业收入3.50万元,占总收入的4.75%;工资性收入6.00万元,占总收入的8.14%。农民人均纯收入1,895.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人(占劳动力的8%),在省内务工9人,到省外务工1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话四通,无路灯。全村有52户通自来水,没有农户饮用井水,没有农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0%)。有52户通电,不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80.7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1户(分别占总数的82.69%和40.38%)。 该村到乡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5辆,摩托车36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没有建有小水窖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0.00亩,有效灌溉率为29.0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4.2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0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没有其他结构的住房。 26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德泽乡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村隶属于德泽乡德泽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德泽乡东北边,距离村委会1公里,距离德泽乡1公里。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89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153亩,其中人均耕地1亩;有林地1672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户,有乡村人口154人,其中农业人口154人,劳动力8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54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2.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34%;畜牧业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2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79头,肉牛20头,肉羊69头);林业收入0.5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32%;工资性收入6万元,占总收入的8%。农民人均纯收入2454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占劳动力的2%),在省内务工3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41户通自来水,有1户饮用井水,有41户通电,有4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4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5%和9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5户(分别占总数的59%和5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6辆。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9亩,有效灌溉率为1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5.9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7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5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7 云南省宣威市来宾镇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 村隶属于 来宾镇 盘龙 行政村,属于 半山区。距离 村委会2 公里,距离 镇6.3公里。国土面积3.32亩,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3.6 ℃,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有耕地2354.63亩,其中人均耕地1.73亩;有林地1493.08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64户,有乡村人口1419人,其中农业人口1411人,劳动力85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07人。全村经济总收入38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380.2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57.1万元;畜牧业收入53.9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2181头,肉牛21头,肉羊52头);渔业收入1.8万元;林业收入9.9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58.5万元;工资性收入9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5元,农民收入以种、养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1.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85人,在省内务工73人,到省外务工12人。 ◎ 基础设施该村年底,已实现通电、路、电视、电话,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319户饮用井水,有31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319户通电,有209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09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9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4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6.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2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 亩。 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0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5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8 云南省宣威市杨柳乡桃园村◎ 村情概况桃园村隶属于 杨柳乡留田村委会,属于 山区。距离 村委会4 公里,距离 乡政府18公里。国土面积0.58平方公里,海拔1480米,年平均气温16.7 ℃,年降水量902.2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408亩,其中人均耕地1.74亩;有林地134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7户,有乡村人口235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人,劳动力11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5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玉米烤烟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9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91万元,占总收入的45.55%;畜牧业收入19万元,占总收入的41.39%(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5头,肉牛1头);林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1.89%;第二、三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3.77 %;工资性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1元,农民收入以玉米烤烟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人(占劳动力的1 %),在省内务工11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20户通自来水,有8户饮用井水,有37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64.91%)。有5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2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43.8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0户(分别占总数的35.09%和35.09 %)。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 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摩托车1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3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0户。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养(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售往本县。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万元。该村目前正在发展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干果产业。拥有企业2个。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364户,共乡村人口1419人,其中男性732人,女性687人。其中农业人口1411人,劳动力859人。该村以汉族为主。 到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7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221人(人员名单附后);享受低保23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5公里,距离镇卫生院1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桃园完小完小,中学生就读到来宾镇一、二、三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5公里,距离中学7.3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03,其中小学生112人,中学生91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18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829.1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14825元(人均10.74元),一事一议筹劳3706个(劳均4个)。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 黑板报、会议方式公开。 ◎ 发展重点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基中表现在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道路建设等方面。 2、文化教育亟需加强。全村只有完小校点一个,教学设备简陋,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医疗卫生设备简陋。全村只有卫生业务用房 220 平方米,医务人员3人,很难满足广大群众,医疗卫生的需要。 4、人畜饮水条件较差。全村人畜饮水水质差,水资源受季节性的影响较大。 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 1、加强以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硬化村庄道路11000平方米,总投资70万元;解决人畜饮水932户,总投资18.64万元。 2、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每年种植优质玉米 1300 亩,马铃薯1600亩,水稻730 亩,烤烟250 亩。 3、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全村每年计划出栏肥猪7750头,牛58头,羊95只,鸡3500只。 4、加大劳务技术培训力度,每年转移富裕劳动力350人。 5、认真实施"866"扶贫工程,计划改建危房82户 4535平方米,总投资133.05万元。 6、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种植业,种核桃100亩,花椒295亩,花卉10亩,雪莲果20亩,蔬菜 120亩。 到"十二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350元。 29 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桃园村大隗镇桃园村位于郑州市西南40公里处,双洎河(洧水河畔)自西向东穿过村南边,东临新郑国际机场,西望登封嵩山,南毗禹州市,北邻郑州市; 30 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桃园村桃园村委会隶属于安徽省郎溪县梅渚镇。位于梅渚镇西南面,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3216人,27个村民组。下辖第一、第二两个支部,全村共有党员86人,其中女党员11人,村两委干部5人,计生信息员1人。本村现已引进企业7户,其中轧钢企业2户,花炮企业2户,园艺厂1户,水泥构件厂1户,新型墙体材料厂1户。村集体年经济收入近10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4600元。2008年完成“村村通”工程2.9公里,2010年5月份完成凤凰至杨高的砂石路改造工程2.1公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