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桃花源风景区
释义

桃花源简介

常德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重庆酉阳桃花源系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评定酉阳桃花源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继大足石刻、巫山小三峡、武隆天生三硚后重庆市第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桃花源规划面积200公顷,重庆阳桃花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分为古桃源区、新桃源区和森林区三部分,以大酉洞为中心,有松峰耸翠、石室藏书、飞泉洒玉、玉盘仙迹等大酉八景。

湖南常德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誉。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1995年3月24日,江泽民主席视察桃花源并题字。

沿革概述

桃花源这个名胜古迹,神洲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久负盛名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权威工具书在有关"桃源山"条目的解释中明确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马洞",是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的遗址."

公元前2000多年,桃花源风景区在三一九国道境内,风景幽寂,林壑优美.据传说,上古唐尧时,善卷先生由中原南下,隐居在与桃花源一水(沅江)相依,相距不足百里的今常德德山,这位虞舜以天下相让而受德高望重隐者,给湘沅之地带来了中原文化,人们把他隐居的山称为"德山",因而民间流传有"常德德山山有德"之说.善卷先生晚年经桃花源到溆浦,寓居庐峰山,后又移居大酉山,常往来于两地,影响和教育两地人民.

夏,商两代,这里属百濮.同朝时,周成王大封诸侯,封熊绎为楚子.楚国是子爵,姓熊,故有"熊楚"之称.楚国处于南荒.王化所不及,可以擅自开拓疆土.于是楚子侵占百濮,将这一带改为"黔中",桃花源即在黔中境内.春秋后期,楚平王(公元前528-516年在位)在今桃源县境内筑了采菱城.从发掘出的采菱城遗址来看,桃花源这一带虽属南荒,但开发较早,文化相当发达.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春申君黄歇初封于武陵,曾把这一带治理成礼仪之邦.加之物腴粮丰,桃花源这一带后来便成秦时避难场所.公元前3世纪,伟大有爱国诗人楚三闾大夫屈原被除顷襄王流放于江南,他又步善卷的后尘,在沅江一带流浪很久."乘令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沅有芷兮澧有兰"(),这些名句都是他在沅水生活的写照.他从枉渚(德山)出发,溯沅江经桃花源至辰阳,最后入溆浦居留了很久.现在常德还有以他的官职命名的"三闾桥","三闾巷".他继承和发展了楚文化,在长期流放生涯中,到处行呤,创造了骚体文学,上承国风雅颂,下吸楚风民谣,独树一帜,成为南方文学之祖和我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花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伏特将军马援南征五溪"蛮",曾驻军乌头村,今桃花源附近尚留有他避暑的"马援石室"以及他曾设帐蓬的"营盘洲".他的将士曾患瘟疫,当地老百姓献"三生汤"(即擂茶)为将士治愈瘟疫,因而桃花源这一带,留下关于擂茶的传说和以擂茶待客人的习俗,相沿至今.就在此后两年,即东汉建武帝二十六年,从临沅县中析置沅南县,禁属武陵郡,桃花源属沅南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桃花源均属武陵郡沅南县.就在这一历史阶段的晋代(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5世纪初),桃花源这处山水风光地便开始有了建筑.明陈洪谟编纂的载:桃源观,晋人建."道观因建在桃源山上,故名"桃源山"即是桃花之源

或者桃树之源的山,是桃林茂密,桃花缤纷,美不胜收之处.南北朝宋初二年(公元421年),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了千古杰作,他用浪漫主义的大手笔构造了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丰衣足食,怡然自乐的理想王国--桃花源,反映了人民群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暗社会的抗议.陶渊明从小受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又有道家"小民寡民"的思想的影子.陶渊明继承了楚文化和屈原的"楚风",问世之后,石破天机,使桃花源声名大起,现实中的桃源山,桃源观,桃花山,桃川宫(即桃源山滨临之沅江一带)等名胜景物随之暇迩闻名.

惜桃源观于隋末被兵所毁,但风光秀丽的桃源山,桃花山却依然烂漫在奔流不息桃川之滨,陶老先生勾勒的桃花源更深深地刻在世人的心中.当朝,应武陵郡.改郞洲.合临沅.沅南.汉寿3县为武陵县,桃花源属武陵县.进入唐朝,桃花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唐初,大约公元730年,于桃花源重建桃源观,并免除附近20户农民的徭税(公元748年)夏五

月十三日,又增至免除附近30户赋税.桃源观道人瞿柏庭,在桃源山建坛,和瞿仙馆.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桃花源以道观为主的建筑群已具一定规模,并由官方确定下山界范围,据狄中立于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所撰称:东西阔七里,南北长九里,东至厮罗溪五里,西至水溪二里,南至障山四里,北至沅江五里.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的云:"三十五洞桃源山,周廻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之天,在朗州武陵县."在唐代,桃花源进人初兴时期.特别是在元和初年(公元807年左右),著名文学家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时常到桃花源浏览,题下并刻碑之后,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这晋代留下的名胜古迹和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原址,更被官宦,文人,道士乃至百姓为之向往和探寻.桃源观道士陈通微与道友王志言乞准武随陵太守,将桃源观改为石级祠坛,并配置多处建筑,使桃花源愈展名胜姿容.

由于陶渊明的深远影响,凡唐之著名诗人,文学家,士宦,道人等,对桃源山,桃源洞,桃源观几乎都向往顷心向往.据史记记载,在桃花源留下诗文的唐代名人多达四.五十名,其中有:孟浩然.张旭.王维.李白.刘长卿,刘禹锡.王昌龄,李群玉等.

文物古迹

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桃花源的山川之间繁衍生息,从事渔猎活勤。在桃花源这块土地上,由于历代祖先们的辛勤治理和开发,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遣存.

周家岗遗址

位于桃花源奇观“三日同辉”处,亦是“潇湘八景”之一的“渔村夕照”的所在地。l985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文物有磨制石斧、石锛,石球,陶制渔网陲、红陶答皿等,纹饰有水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戳印纹、印纹等。属新石器时期人溪文化遣址。距今约6000一70000年。

毛家桥遗址

位于桃花源至张家界旅游途中的陬市镇毛家桥村,距桃花源40公里,面积200平方米。1978年和1983年,常德市。桃源县文物部门先后进行了两次拭掘,发现有麽制石斧、石锛、灰陶罐、敞口折肩罐多件,饰有“人”字纹、条带纹、印纹等。属新石器时期大溪文化遗址。

鲇民丘遗址

位于桃花源西北面的深水港乡子贤村,面积为5000平方米。1983年文物普查肘发现。出土文物有孔石铲、石镞、灰衣红陶片等,装饰方法主要为刻画、戳印,压印,拍印等,纹饰有连狐纹、菱形纹、圆圈纹,波浪纹,波折纹、锯齿纹、羽状纹等。属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

采菱城古城址

位于距桃花源16公里的青林回族,维吾尔族乡黄楚村。l984—1985年,湖南省博物馆和桃缠县文化馆联合发掘,发现残存城墙10段,总长1425米,高3—7米,厚7—9米。城外护城河遗址宽20一30米,经湖南省博物馆和考古所鉴定为春秋时期至汉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叶)的城址。为湖南省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东周古城址,其中以东南角保存较为完整,曾出十绳纹以及素面的圆形小管,瓦当。清同治年间《直属澧洲志》载,(城)“为楚平王出巡时所筑”,故亦有楚王城之称.1981年l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风民俗

桃花源上接五强溪,下连武陵,相传是古代秦人躲逃连年战乱和苛捐兵役的避难之所。他们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自劳自食,繁衍子孙,独成一方风水。至今这里古扑的民风民俗,仍展示着她作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庄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数十户人家,他们大都姓秦,因此该村也叫秦人村。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进洞避乱的古代秦人的后裔?没有谁去做具体的考证,反正一个“秦”字贯古今,他们的衣食住行习俗确实与当今现代社会风尚有许多不同。

衣:以前这里人们的衣料全为家织土布。各家备有纺车、织机,自产棉花,自纺自织,织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兰或灰或紫的颜色。衣裳多为自家制做,将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针一线用手工连缀。也有上门做衣的裁缝,一个灰包,几根针,几络线,一双形似当今带把小铝锅的生铁熨斗就是他们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样是男为封襟衣。女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裤子全为大折裆裤,4尺大的裤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系上布带。如今,村里年轻人的服式与洞外人的几乎没什么两样,但不少老年人仍穿着对襟衣,大件衣,折裆裤。不过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纺土织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选。去村里走走,仍可寻见木制的纺车和织机。虽然这些都闲置不再用,但也展示着历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缝纫机的今天,村里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缝。

食:当然是主食大米,与洞外的村民几乎没什么两样。这里所指的“食”,是专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里的村民们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风车。碟子圆形,有上下两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间有一硬木轴,上扇绕木轴在下扇上转动。上下两扇磨擦的面有规则地嵌有许多硬木片以为齿,齿缝间用黄土夯紧将齿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将壳肃去粗壳。用碟子加工时将稻壳堆在上扇盛壳的容斗内,以人力推动上扇转动,稻壳通过木齿磨擦,从上下礧面的缝隙间洒下去了粗壳的糙米。糙米再经过石碓加工便成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机器加工的,但村里仍有作坊可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确实有的村民原来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们(特别是老年人)认为,这比机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质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篱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独立,确是“鸡犬两相闻”。屋内存设简陋,石板木块是凳,木板相拼为床,葫芦(俗称芦瓜)剖开成瓢,砖头砌垒即灶。如今茅屋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墙,仍具古代遗风。家家户户虽然有了电视机、电冰箱,那剖开的芦瓜瓢却一脉相沿。

行:秦人村虽紧临国道,但村里不通公路,在田园上纵横交织的是阡陌交通田园上的这些阡陌并非说优于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确也有它的优点。它透着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湿气,赤脚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温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脉搏的跳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9: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