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 |
释义 | 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DonaldHenryRumsfeld)1932年7月9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美国前国防部长(1975年-1977年,2001年-2005年)。他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小布什内阁中的鹰派代表,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中文名: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 外文名:DonaldHenryRumsfeld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芝加哥 出生日期:1932年7月9日 职业: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 代表作品:《已知与未知》 人物评价(“五角大楼的军阀” 拉氏口头禅:杀!杀!杀! 曾给老布什下过绊 重返政坛,锋芒不减 成美国军阀多数军官愤愤不平 “倒萨”———拉姆斯菲尔德的战争 从摔跤手到反恐代言人 精力充沛的工作狂 布什反恐的代言人 充满自信的常青树 战争政策招来族人不满) 个人履历(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3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7年 1983年 1985年 1990年 2000年 2001年 2006年) 简介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Henry Rumsfeld) 1932年7月9日生于芝加哥。19 54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54年至1957年在美国海军当飞行员和飞行教官。在校期间是橄榄球队的主力,并曾获海军摔跤比赛冠军。 拉姆斯菲尔德乃德裔美国人,祖先在十九世纪由德国的不来梅移居到美国的伊利诺伊州,而拉姆斯菲尔德则在伊利诺伊州长大,家人现时都在当地居住。 拉姆斯菲尔德早在年青时代已加入美国国防部工作,专责海军事务,并取得军衔,1975年已被当时美国总统福特委任作国防部长,乃历届内阁最年轻的国防部长。下台后仍留在国防部工作,并担任多项与国防有关的公职。当乔治·布什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时,拉姆斯菲尔德被布什委任再出任国防部长一职,成为历届内阁中最年长的国防部长。 生平拉姆斯菲尔德乃德裔美国人,祖先在十九世纪由德国的不莱梅移居到美国的伊利诺州,而拉姆斯菲尔德则在伊利诺州长大,家人现时都在当地居住。拉姆斯菲尔德生于芝加哥的一个房地产商家庭。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54年至1957年在美国海军当飞行员和飞行教官。在校期间是橄榄球队的主力,并曾获海军摔跤比赛冠军。 1963年1月至1969年5月,拉姆斯菲尔德任国会众议员。1969年5月,他被尼克松总统看中,出任总统助理和“经济机会办公室”主任,1970年至1973年任总统顾问。1971年10月任财产调查局局长和生活费用委员会主任。1973年1月任美国常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代表。1974年8月任白宫办公厅主任。 1975年11月至1977年1月,拉姆斯菲尔德在福特政府中任国防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此后,他转往企业界发展,先后出任西尔医药和通用仪器两家大公司的总裁。 2001年1月,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拉姆斯菲尔德在布什内阁中出任国防部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度出任国防部长的人。2004年12月,他留任国防部长职务。 2006年,随着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美军伤亡数字不断攀升,美国民众对布什政府的对伊政策普遍感到不满。作为对伊政策主要制定者之一的拉姆斯菲尔德,一直面临舆论要求其辞职的巨大压力。此外,在他任内发生的美军一系列虐囚事件曝光,也使得拉姆斯菲尔德饱受各界批评。11月8日,拉姆斯菲尔德辞去国防部长的职务。 拉姆斯菲尔德是布什政府中“鹰派”力量的代表。出任国防部长后,拉姆斯菲尔德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并且策划和指挥了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被普遍认为是布什政府中的强硬派人物之一。 1977年获总统自由勋章。曾任政府工作委员会、科学和星际航行委员会和两院经济联合委员会等委员。他还是兰德公司理事会理事长,东方航空公司、人民能源公司、本迪克斯公司、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董事。 1954年与乔伊斯结婚,他们有三个孩子。 1974年11月、1994年9月和1999年10月访问中国。200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人物评价“五角大楼的军阀”一场新的海湾战争眼看就要爆发,关于伊拉克问题的新闻充斥了整个美国。在媒体铺天盖地的“轰炸”之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布什总统的一举一动。但在布什之后,另一个受人关注的人物却不是副总统切尼,也不是国务卿鲍威尔,而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拉氏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他咄咄逼人的霸气、毫不遮掩的好战心理。《新闻周刊》曾经评价说,即将发生的美国对伊拉克之战是“拉姆斯菲尔德的战争”。一期《时代》周刊也发表封面文章,将拉姆斯菲尔德描述为“五角大楼的军阀”。这位在五角大楼“二进宫”的一把手,曾经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也打破了美国国防部长最年长的纪录。他还当过白宫办公厅主任、《财富》500家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翻开其数十年从政、从商的履历,人们不难发现:拉姆斯菲尔德既精明绝顶,但又是一个厉害角色。“狠如刀”三个字很能反映他的个性。 拉氏口头禅:杀!杀!杀!拉姆斯菲尔德也许是美国历史上最“杀气腾腾”的国防部长了。2001年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动武,拉姆斯菲尔德是急先锋。他不只打仗出手快而狠,就是对外公开表态,也毫不掩盖自己赤裸裸的杀气。在阿富汗战争之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曾问他为何战机选择炸某些地方,他简洁地答了一句:“杀死他们!”在另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更是用了9个“杀”字。 当时,伊拉克战争又是箭在弦上,作为国防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更是凶得很。他今天说,萨达姆不除不行;明天又说,只要萨达姆流亡,也不失为解决伊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据报道,他对制定入侵伊拉克的计划也是大权独揽。中央司令部司令、四星将军汤米·弗兰克斯是对伊作战计划实际起草人,但五角大楼有官员说,“这种说法不对头,弗兰克斯也许是草拟者,但拉姆斯菲尔德才是真正的设计师”。 拉姆斯菲尔德对作战计划干预过多,早已引起了美国军中将军们的抱怨;对重大军事决策,他也是我行我素,曾多次引起美国国会议员的批评。拉姆斯菲尔德的亲密助手、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说自己的上司“是永不停息的能量源泉”,但当拉姆斯菲尔德去了一个地方时,沃尔福威茨又加了一句,“他可能又要引发一场小风暴了”。 曾给老布什下过绊拉氏在30岁时就当上了国会议员,与当时年龄差不多的多尔、福特、老布什等人成为政坛受人关注的未来之星。1974年,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年”而辞职,福特接任总统,福特将在北约当大使的拉姆斯菲尔德召回,让他担任白宫过渡班子主席。拉姆斯菲尔德在福特的宠幸之下,显示出极其强悍的风格。他向政治对手频频攻击而又不露痕迹,据说连威名远播的基辛格他都不放在眼里,时不时要干预外交事务。有一回,拉姆斯菲尔德和基辛格谈完话起身之际,老基狠狠地挖苦了一句:“你太太那天来丈量过我的办公室。”拉姆斯菲尔德也曾给老布什使过绊子。老布什当年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在华盛顿政治圈中也是正在上升的明星。可拉姆斯菲尔德总是怕老布什抢了风头,建议总统将其安排当中央情报局局长。这个职位当时被公认为是一项“政治毒药”的差事,谁干了,就甭想以后再度高升。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福特竞选总统输给了民主党的卡特,拉姆斯菲尔德的好运也告终结。1980年,里根出马代表共和党与民主党再次决战,拉姆斯菲尔德又与老布什打了一仗。他们两人曾经都是里根竞选搭档的考虑人选,没想到这回老布什运气很好,当了副总统候选人。1988年,里根连任两届后,共和党内为争夺本党候选人又是打得头破血流,拉姆斯菲尔德很想给老布什还以颜色,可还是不走运,让老布什没怎么费力就挑落马下。拉姆斯菲尔德恨得咬牙。他给老布什寄了一张100美元支票,支持其竞选总统,这本不算坏事,但他还附带写了封短笺,表示自己支持老布什的同时,也给其他候选人寄上了支票,这样可以降低压注的风险。他们俩这么斗来斗去,当然不会让老布什高兴。老布什当了4年总统,拉姆斯菲尔德没能返回政府任职。 进入商界也手狠随着卡特入主白宫,拉氏转身投入商界。他一“下海”就是25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早年在政坛上以手段厉害著称的人物,进入商界也是以凶狠出名。 1977年,拉姆斯菲尔德离开五角大楼当起了著名制药公司舍尔勒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一上任就对该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裁减员工差不多有一半。如此动作对舍尔勒公司是好事,可拉氏被那些工人们骂破了头,有人称他是“医药界的刽子手”。拉姆斯菲尔德后来荣升该公司董事长,对公司的发展贡献不少,一度获得过“医药界的杰出首席执行官”的荣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拉姆斯菲尔德进入私人企业界干了几年。1990年至1993年,他担任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同样对员工也是毫不留情地裁减。平心而论,拉氏的管理作风是狠了点,但他也是位精明的商人,他管理的企业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自己也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至于其不受人称道的管理手段,拉姆斯菲尔德有自己的道理,他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你不仅要请不听话者走人,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做。让人人都知道违反规则就要立即受罚,这样,我们就杀一儆百了!” 重返政坛,锋芒不减2000年总统大选让布什进了白宫,作为副总统的切尼没忘25年前的知遇之恩,将“理念与私人关系上的至交”拉姆斯菲尔德也推荐给了布什。布什也算豁达,不计老父的恩怨,决定重用拉姆斯菲尔德,将至关重要的五角大楼帅印交到了这位年近70的老鹰派手中。拉姆斯菲尔德重回政界,大有要将压抑了20多年的政治抱负一股脑实现的劲头。据说,他每天早晨6点半就到了办公室,一干就是12个小时。晚上回到家中,还是不忘公务,往往也要加班几小时。他进入政府几个月,就推出了锋芒毕露的军事战略,美国不顾世界反对,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拉姆斯菲尔德是卖力的倡导者;布什推行霸气实足的单边主义,拉姆斯菲尔德又是主要的捉刀人。“9·11”事件之后,拉姆斯菲尔德更是影响力不断上升,成为布什眼中的大红人。 有消息说,在拉姆斯菲尔德五角大楼办公桌上常放着一块铜匾,上面刻着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格言:“为正确之事奋力而战,乃世界可负担的最高尚运动。”但他又喜欢引用20世纪初芝加哥最著名黑手党首领艾尔·卡朋的言辞:“一句好话再加上一把枪,比单用一句好话有效得多。” 成美国军阀多数军官愤愤不平曾在慕尼黑参加第39届国际安全政策年会的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利用在会议演说的机会再度向一些国家发起攻势。会议前,拉姆斯菲尔德对记者说,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对“老”这个字眼这么敏感。他数日前曾指责德国属于老派欧洲。他说,在伊拉克问题上,德美人民之间没有意见分歧;分歧只存在于两国政府之间。数日前他曾将古巴、利比亚和德国划为同一类国家,因为这3国都坚决反对以战争方式解决伊拉克目前的危机。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70岁高龄的美国前任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作为一位曾在四届前共和党政府中任过职的“四朝元老”,他不仅拥有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和最老的国防部长的双重头衔,还成了娱乐杂志和电视节目的明星。他喜欢插手一切事务,特别是最近在“倒萨”作战计划上过于独断专行,引起了美国军方极大的不满,被称为“五角大楼的军阀”。 曾经拉姆斯菲尔德几乎每天都在自己位于五角大楼E角那间宽敞的办公室内的立式办公桌旁,凝视着一份只有圈内几个人知道的绝密文件:177号派兵令。尽管听起来就像是一份只需一览而过的一纸文件,但实际上177号却是一系列文件,每份都长达10到20页,内容详细到精确注明了对伊开战时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营一级部队、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和空军战斗机中队开拔或者布防海外的时间、地点及方式。 通常情况下,类似177号的命令都是提前经过彻底审查后由国防部长一览而过。但是,拉姆斯菲尔德却以自己谨小慎微的方式仔细审阅着美国为“倒萨”之战而采取的每一个步骤。过去几周,他总是把每份兵力部署文件在手中放到最后一刻,要求回答和解释每一支部队部署的地点和原因。几个月来,美国的那些将军们对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了。表面上看来,实际准备这份计划的是即将以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的身份指挥这场战争的美国陆军四星上将汤米·弗兰克斯,其实,正如五角大楼的一位官员所说的那样:“这根本不是事实,弗兰克斯可能只是起草人,拉姆斯菲尔德才是设计师。” “倒萨”———拉姆斯菲尔德的战争应该说,当美国为一场需要25倍于击败塔利班所用兵力的战争做准备之时,拉姆斯菲尔德也正冒着在他漫长而又充满故事的职业生涯中还从未遇到过的风险。阿富汗反恐战绝对是一场非常规战,部分依靠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工带着装满美元的钱袋收买反塔利班派别来完成。而把萨达姆赶下台则是一场需要成千上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和步兵携带步枪和手榴弹的旧式战争,是拉姆斯菲尔德极力想留下的杰作。成败与否,这都将是一场拉姆斯菲尔德的战争。 自从拉姆斯菲尔德成为一名每天都要开战况发布会的“午场剧明星”后,他与所属军方的关系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他那常常挂在脸上的微笑和那副闪闪发光的小眼镜中间,人们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弗兰克林·D·罗斯福的影子,总是洋溢着那么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自信。他那缩略式、没有任何废话的说话方式常常夹杂着许多“天哪”以及“去他的”之类的口头禅,使阿富汗战争期间的新闻发布会简明扼要。这位拥有美国历史上最年轻和最老的国防部长双重头衔的人还成了一位明星,美国著名的娱乐杂志《名利场》对他做过特别报道;他还成为NBC黄金档搞笑电视节目《周末午夜现场》中的一个角色。 但是,一旦你把层次上升到为这场“倒萨”之战制定计划的那些美军高级军官,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确信拉姆斯菲尔德能够将一兵一卒都安排得很好了。 指挥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的陆军退休上将诺曼·施瓦茨柯普夫也对拉姆斯菲尔德在布兵方面独揽大权的做法十分“不安”。“看起来就像拉姆斯菲尔德100%地完全负责了。”施瓦茨柯普夫说,“他似乎对这次作战计划插手太深了,这让大多数军官愤愤不平。” 从摔跤手到反恐代言人在布什政府中,有这样一位人物:大学时代,他曾是名凶狠的摔跤手;冷战时期,他又是位冷酷的战士;如今反恐时代他已是美国军事计划的制定者——他就是美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手段高超的摔跤手 拉姆斯菲尔德1932年7月9日生于芝加哥,1954年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在校期间,由于拉姆斯菲尔德掌握了一套被同学们称为“消防队员招式”的摔跤手段而令人刮目相看,被推举为大学四年级的摔跤队队长。同学们还给拉姆斯菲尔德取了一个“三下五下打倒对方的专家”的绰号。一位名叫谢利·伊艾维的同班同学生动地回忆说:“我曾与拉姆斯菲尔德交过手。拉姆斯菲尔德一上来就像老鹰抓小鸡似地将我的手臂和大腿抓住,再快速地将它们反剪到背后,最后使劲地把我往地垫子上一推。结果,我的头部重重地撞到了垫子上,摔成了脑震荡。” 一位当年的摔跤同行、后来成为海军飞行员的布拉德·格拉斯回忆说,拉姆斯菲尔德每次出场时都极有信心,对于那些人高马大的对手总是施予那套难度较大的“消防员招式”。大学毕业后,拉姆斯菲尔德进入海军,成为航空兵飞行员。从军期间,取得过全海军摔跤冠军。 许多了解拉姆斯菲尔德的人,包括他的妻子都说,拉姆斯菲尔德本质上就是名摔跤手:极富对抗性,特别钟情一对一的搏斗,极端自信自己赢得比赛的能力。即使现在,拉姆斯菲尔德的这种气质和性格仍十分突显。 精力充沛的工作狂拉姆斯菲尔德的精力充沛得惊人,几乎每天清晨4时45分就翻身起床,6时半就抵达五角大楼。他喜欢那一身行头的打扮:脚蹬一双徒步旅行靴,上身套一件开襟羊毛衫。他喜欢站在办公桌的后面办公。在家里,他往往要在一间房间工作到晚上,房间里摆放着一台大型电视机和一张上面堆放着文件的大桌。他的妻子总是劝他在晚上9时半上床休息。他往往旋风式地走访其他国家,乘机越过几个时区和大陆,当年龄只有他一半的记者都在机舱后座呼呼大睡时,他仍在工作。有位记者惊叹说,尽管他旅途没有休息,但即便他刚出国回来出现在五角大楼的情报简报会上时,也总是显得精神饱满。 “尽管现在他不再玩摔跤或者蹦床运动,但他仍玩着滑雪和打些简单的壁球,比年纪轻的人还要贪玩。”曾四次协助拉姆斯菲尔德竞选国会议员的挚友尼德·贾诺塔说:“他打壁球就像把球拍当作武器似的。”拉姆斯菲尔德曾说:“如果我离开球场时头还在,那么,就会赢的。” 布什反恐的代言人布什当初相中拉姆斯菲尔德的主要原因是他相信拉氏会积极推行他的导弹防御计划。尽管拉氏退出江湖已有23年,但他“心怀华府,放眼四海”,对美国国家安全事务甚是了解,并颇有心得。近年来,美国保守主义思潮上升,提倡发展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呼声有不小市场。但中央情报局于1995年发表的报告,却称“15年内不会出现对美国新的导弹威胁”,这使美国国会保守势力大为不满。于是,国会于1997年通过《国防授权法》,成立以拉氏为首的跨党派机构——弹道导弹威胁委员会,就美国所受导弹威胁的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建议。他的评估报告完全推翻了中情局先前的结论。中情局认为,美国在2010年前不会遭到导弹威胁。而他则强调,伊朗、朝鲜和伊拉克等“无赖”国家都可能用携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弹道导弹“对美国发动突然袭击”。这一结论给了“国家导弹防御”鼓吹者以强有力的炒作依据,并迫使中情局在1999年的新版评估中,改变调门,以同“拉姆斯菲尔德报告”呼应。因此美国有媒体称,拉氏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总设计师、首席推销员和奠基人”。 在“9·11”之前,拉姆斯菲尔德就被公认为美国政坛的“鹰派旗帜”,他与副总统切尼、副国防部长沃尔福威茨一起被称为“强硬三人帮”,在主导着布什政府的安全与防务政策。“9·11”事件无疑给了拉氏一次千载难逢的充分发挥其影响的机会。作为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直接策划并指挥着美国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他是坚决的主战派。他在公开场合的讲话完全不同于政府高级官员谨慎而含蓄的惯常做法。他经常说:“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恐怖分子,一定要斩草除根,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有无辜者受伤,责任在恐怖分子一方。” 充满自信的常青树拉姆斯菲尔德是美国历史上惟一两度执掌五角大楼的人。在他1975年出任福特政府的国防部长时,创造了美国历史上43岁担任国防部长的最年轻纪录。拉姆斯菲尔德对总统布什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布什对他不算是言听计从,也算是青睐有加。有一件事颇能说明他跟布什之间非同寻常的关系:一次周末,布什和他的主要助手到戴维营度假,晚上在那里舒适的电影小厅中看电影,拉姆斯菲尔德恰巧和布什坐在一起。让布什的年轻助手们颇为吃惊的是,电影放映到一半的时候,拉姆斯菲尔德径自站了起来,走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处理文件去了。在华盛顿只有“真正最自信的人”才会在总统面前这么做。 在近50年的政坛拚搏中,拉姆斯菲尔德形成了富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政治理念,他强调美国必须在反对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他相信只要美国带头了,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跟进。去年8月,他在回忆二战时期丘吉尔首相对希特勒发出的警告时,对一批海军陆战队员说,“作出正确的决定和实施正确的事,这比取得一致要重要得多。”他指出,“要想取得意见一致,我们往往发现就失去了严谨的思考。”在五角大楼的办公室里,他每每给来访者看一块写有罗斯福总统名言的黄铜纪念牌,“为正义的事业而大无畏地去战斗,这是这个世界所提供的最高尚的运动。” 拉姆斯菲尔德的朋友、同学、雇主以及同事在谈到他时说,拉氏是个多种性格混合的不寻常人。他是名坚定的保守者,他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但又比较实际,他保持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但又能向前看。他能很镇定地看待世界的危险,但对处理这些危险又充满乐观态度。 美国《纽约时报》的一名资深记者这样评价拉姆斯菲尔德的风格:我们记者欣赏拉姆斯菲尔德的做法,对于记者的任何问题,他只有三种答案:“我知道问题的答案,我现在就告诉你们”、“我知道,但我不能告诉你们”或者“我不知道”。这些答案很简单,但合情合理。而好多其他的政府官员不想回答问题时就离开主题,乱说一气。人们喜欢收看或收听拉姆斯菲尔德的记者招待会,他是一个讲话直率的人,没有人怀疑他讲话的真实性。拉氏最爱引用的是丘吉尔在二战期间讲过的一句话,“胜利不是最后的结局,失败也不是最后的宿命,重要的是勇气。” 战争政策招来族人不满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就因为他积极推动布什“倒萨”政策,他在德国北部老家的亲戚竟决定与他断绝关系。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玛格丽特·拉姆斯菲尔德一家住在德国港口城市不来梅。他们坚决拥护总理施罗德在伊拉克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的反战者。 据玛格丽特介绍,自拉姆斯菲尔德的爷爷19世纪移民美国后,两家就失去了联系。25年前,像其他到欧洲寻根的美国人一样,时任美国驻北约代表的拉姆斯菲尔德多方打听到玛格丽特一家的消息,专程前往不来梅探望表亲。玛格丽特的小女儿卡伦至今还记得拉姆斯菲尔德初访时的情景:“那天我们吃的是烤肉,妈妈还特意给他烧了鸡汤……就像庆祝婚礼一样。”此后,拉姆斯菲尔德曾先后3次拜访过玛格丽特家。 不过,现在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年逾85岁的玛格丽特气愤地说:“他居然费尽心机要发动战争,简直太可怕了……我们现在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对我们来说,他只是美国的国防部长。不过,看在上帝的分上,他最好不要发动战争。” 对德国民众来说,拉姆斯菲尔德除了积极推动战争外,更大的错还在于随意批评德国的政策。他在参加一次会议时,竟公然嘲笑德国是“老掉牙”的旧欧洲国家,在德国上下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平息众怒,拉姆斯菲尔德事后也不得不解释说:“我老家就在德国北部。大家都知道,那里的人素以讲话直接、坦诚而闻名。”但德国普通百姓根本就不买账。就连玛格丽特也反驳说:“我们说话是很坦诚,但我们的亲戚未必有点太出格了吧。” 从政格言拉姆斯菲尔德的“从政格言”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为人严谨,在从政和日常生活中自有一套行事准则,被人们誉为“拉姆斯菲尔德信条”。 ***管理“五角大楼” --"国防部长不是一名超级陆军或海军上将。他的任务是替国家的武装部队总司令对国防部进行文人控制。” --"保留插手每一件事的权力并全力行使这种权力。让你的副手或下级意识到,虽然有很多职责都委任下去了,但是如果国防部长插手了一件重要事情,任何人都不要感到奇怪。” **为白宫服务 --"不要接受一个职位或在一个位子上留着不走,除非你和总统达成默契说,即使他‘咆哮如雷’时,你也可以随意向他进言,而且你自己也有胆量这么做。” --"保留总统自己的选择意见。他或许会需要这些选择方案。” --"如果你不同意总统的意见或者怀疑他没把问题的主要因素考虑周全,那么就不要机械地执行总统的命令。” ***在政府履职 --"如果有疑问点,就不要去做它。” --"如果还有疑问点,就做你认为正确的事。” ***论政治、国会和媒体 --"不要把整个世界分为‘他们’和‘我们’。不要对新闻媒体、国会、对手或敌人产生糊涂或怨恨情绪。要把他们作为实际存在来看待。他们有他们的工作,而你有你自己的工作。” --"不要在必要时躲避锋芒毕露的难点。有时候,它们会有助于熏陶你的领导能力。” ***论人生 --"如果你自己要定下什么信条,那么千万不要超过10条。” 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武器时,拉氏说道:“我一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有关报道感兴趣,因为就象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知道一些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还知道一些很明显的未知事情;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也有没人知道的未知事情-----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的未知事情。”这就是著名不蒙死你不罢休的“知道论”。 伊拉克战争前夕拉氏在五角大楼新闻发布会上受记者提问“美国是否会发动伊拉克战争?”。 拉氏于是答出让世界头晕的“发生论”:“你们知道许多新闻,你们每天都被告知事实上没有发生的新闻,大家似乎也不觉得麻烦:把它们印刷成了报纸,于是,全世界便认为这些新闻真的发生了,其实,它们没有发生。每一个人都渴望获知这些新闻,在这些新闻还没有发生的时候。于是,全世界长期都在获知一些没有发生的新闻,其实,它们没有发生。我能告诉你们的是,它还没有发生,只是快发生了。” ———拉姆斯菲尔德2003年2月28日五角大楼新闻发布会 “我不会说未来一定比过去更难预测。在我看来,过去的那些事情在它们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曾经是不可预测的。”-2003年 “我们确实知道,拉登要么在阿富汗,要么在其它国家,要么已经死亡。” “死亡更容易使人们对战争产生悲观看法。”-2003年。 “你在说好话的同时带上枪会比你只说好话获得更多的东西。”-1998年就国际外交政策发表观点时引用美国黑手党首领艾尔·卡彭曾经说过的话,也反映出拉氏凶残的个性。 “正如你所知道的,你是用你现有的军队去打仗,而不是你希望以后能够拥有的那种军队。”-2004年。 “我们有一句格言:‘如果你已在洞里,就不要再挖了。’哦,我不确定我是否说过这句话。”-2002年拉氏的“不知所云论”。 “要有能力去辞职,这将提高你对总统的价值,这会有助于你的工作表现。”-1974年拉氏一句奴相尽露的惊世之语。 失势下台曾多次被要求下台遭海陆空三军集体“逼宫”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遭遇海陆空三军集体“逼宫”,4家军方报纸集体发表社论,要其下台。作为总统布什的左膀右臂,拉姆斯菲尔德此刻受到这种待遇,无疑给共和党在2006年11月7日中期选举中的前景又蒙了一层灰,“布什可能丢了国会”的预测在美国铺天盖地。 多名退伍将军要求拉姆斯菲尔德下台 美国退伍将军约翰·巴蒂斯特在2006年4月12日要求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辞职。他是近几周来第四名要求拉氏辞职的退伍将军。 激怒公众过半美国人要他下台 2004年:至少已有6位联邦参议员公开批评拉姆斯菲尔德,其中4位是属于共和党人。 称布什曾见面力挺不考虑辞职 据美国《侨报》报道,在伊拉克战争问题上,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正在经受新一轮的攻击。他2006年10月1日表明自己没有考虑要辞职,近日以来总统布什和他私人谈话,继续表示对他的支持。 伊拉克问题使拉姆斯菲尔德失势 2003年:美国《华盛顿邮报》9月14日发表文章说,自三年前重返五角大楼以来一直走红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现在受到美国国会和军事机构中很多人批评的批评。人们批评他应对美国在伊拉克面临的问题承担责任,包括美军伤亡不断上升以及每周超过10亿美元的费用。 布什拉姆斯菲尔德唇亡齿寒“丢车保帅”何其难 2004年:前赖斯,现有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最近美国总统布什的爱将相继成为听证会的“风头”人物。如果说赖斯曾经处在“暴风口”,那么拉姆斯菲尔德眼下的日子用“火山口”来形容并不为过:他所必须面对的不是文字资料,而是被公之于众、具有极大冲击力和杀伤力的图片与录像带;他所需要交待的也不只是事实,而是事实背后的责任和道义。 最终下台在2006年11月7日举行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不敌民主党的围攻,输掉了国会参众两院多数党的地位。民主党12年以来首次获得两院控制权。美国总统布什在对这一选举结果表示惊讶、失望和承担“大部分责任”之余,还向媒体公布了内阁重臣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的消息。 民主党最终在美国中期选举后的第一天确认夺回国会参众两院的控制权。但当天真正让华盛顿感到震动的消息是拉姆斯菲尔德辞去美国防部长。中期选举是美国选民对伊拉克战争的一次全民公决,身为总统的布什不得不顺应民意。只是大多数人没想到布什“低头认错”来得这么突然。 选举前一天美军报发表拉氏该下台了的社论 就在中期选举前不久,布什还在媒体前信誓旦旦地表示:拉姆斯菲尔德在任满前不会下台。没料到在中期选举前,布什就已决定无论选举结果如何,拉姆斯菲尔德都要走人。他和拉姆斯菲尔德及接替人罗伯特·盖茨在克劳福德农场已进行过密谈。2006年11月8日,布什在白宫记者会上透露说:“在和拉姆斯菲尔德进行了一系列深思熟虑的谈话后,我们一致认为,现在是更换国防部领导人的适当时机。” 发动伊拉克战争是布什上台6年来最重大的一个决策行动,也是最受非议的一个决策。随着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事得到证实,伊拉克境内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美军在伊拉克的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美国国内对布什的伊拉克政策批评声不断升级,布什的民意支持率不断下滑。作为伊拉克战争的设计师,拉姆斯菲尔德自然成为人们攻击的直接对象,该不该下台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拉氏本人。性格倔强的他在国会议员的逼问下也公开表示自己曾两次提交了辞呈,但都被布什挽留。 此次中期选举,伊战成为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辩论的焦点话题。布什不受欢迎的伊拉克政策已让共和党候选人感到大势不妙,“倒拉”再成风潮。在选举的前一天,美军四大兵种的军报同时刊载“是拉姆斯菲尔德下台的时候了”的社论,批评拉氏已失去了美军方领导人、国会和民众对他的信任。民主党人取得选举胜利后即表示,布什在中选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应是将拉氏撤职。 早在一个月前布什就有了撤换拉氏的迹象 拉氏已成为不受欢迎的伊拉克战争的“象征”,布什顺应民意撤换了拉氏。对于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一向桀骜不驯的拉氏显得有些无奈和黯然神伤。但拉氏在白宫的告别讲话还是不忘展现其幽默的一面,他引用邱吉尔的话说:“批评让我受益匪浅,但我也决不会因为没有批评而痛苦。”拉氏同时意有所指地表示:“它(伊拉克战争)不被了解,它太复杂了,人们难以明白。”在拉氏离开白宫时,布什用手轻轻拍打拉氏的后背表示安慰。 拉氏两任国防部长,是切尼从政的启蒙老师,布什撤换这样一个内阁重臣说明在未来两年里布什将不得不调整其伊拉克政策。白宫的助手透露说,实际上早在一个月前就有了撤换拉氏的迹象,布什在与拉氏每周的会晤中都会商讨伊拉克问题下一步该怎么办,布什以这种方式向拉氏表达了他要换人的想法。切尼的发言人拒绝透露切尼是否是一如既往地反对撤换拉氏。 布什承认选举失利是一次重击但仍希望驻伊美军“得胜归来” 布什总统在8日的新闻会上承认,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的失利对他是一次重击。他同时说,伊拉克战争进展不利是共和党失利的主要原因。“我承认许多美国人昨天投票表达了他们对那里进展的不满。”他说。他认为他的伊拉克政策推动速度过慢或者说没有带来足够的进展。但是布什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军队现在就会撤离伊拉克,“我也希望部队回来,但我要他们得胜归来”。 布什警告美国的敌人不要因为民主党即将接掌国会众议院而感到高兴。他说:“不管谁是美国总统,他都不会放弃保卫国家的职责。我们在如何保卫国家的问题上看法不同,但是我们都致力于保卫美国。这就是我的信念。” 布什在9日开始与民主党领导人举行磋商。他强调说:“让我们走出这次选举,摆脱党派分歧,我们就可以开创一个新的合作时代,在今后两年,为美国人民创造一个富有成果的两年。” 即将成为众议院议长的佩洛西表示,拉姆斯菲尔德的离任是努力解决伊拉克局势的一个新开端。不过她表示:“民主党不会找共和党报仇,而是要帮助美国人民向前迈进,这就是我们的议程。” 新提名的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曾在1991年至1993年在老布什政府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目前担任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校长。盖茨1966年就进入了CIA,在那里工作了27年,服务于多位美国总统。2004年布什曾提名他担任首任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但遭其婉拒。 拥有丰富情报工作经验的盖茨在华盛顿被广泛接受,他的行为方式与拉姆斯菲尔德截然不同,军方领导相信他们的意见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尊重。盖茨将如何扭转美军在伊拉克所面临的被动局势还不得而知,但可以确信他不会像拉姆斯菲尔德那样成为伊战失败的“避雷针”和“替罪羊”。 个人履历1958年1958年任俄亥俄州众议员戴维·丹尼森的行政助理。 1959年1959年任密歇根州众议员罗伯特·格里芬的行政助理。 1960年1960年至1962年在芝加哥贝克尔公司所属的投资银行任投资经纪人。 1963年1963年1月至1969年5月任国会众议员。 1969年1969年5月任经济机会办公室主任和总统助理。 1970年1970年至1973年任总统顾问。 1971年1971年10月任财产调查局局长和生活费用委员会主任。 1973年1973年1月任美国常驻北约组织代表。 1974年1974年8月任白宫办公厅主任。 1975年1975年11月至1977年1月任国防部长,当时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防部长。 1977年1977年6月至1985年任伊利诺伊州瑟尔和斯科基公司首席执行官。 1983年1983年至1984年任总统武器控制顾问委员会和政府安全事务顾问。1983年11月至1984年5月曾任美国总统中东特使。 1985年1985至1990任威廉·布莱尔公司高级顾问。 1990年1990年至1993年任通用仪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00年2000年12月28日,被当选总统乔治·布什提名为国防部长。 2001年2001年1月20日获参议院批准。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两次出任国防部长的人。 2006年2006年美国期中选举前夕,军方报章社论要求拉氏辞职,而其亦于2006年11月8日,选举后翌日宣布辞职。 前任: 前任: 前任: 前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