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海波 |
释义 | 唐海波,自少年时代学习书法已逾四十余年,由浅入深,由“技”到“艺”,循序淅进,渐有所成。自八十年代起,开始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其书法理论《“侧”与“偏”的辩言兼及“中锋”用笔》被选入古今经典书法论文。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鞍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中文名:唐海波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辽宁 职业:书画家 主要成就:书法理论被选入古今经典书法论文 代表作品:《“侧”与“偏”的辩言兼及“中锋”用笔》等 生平简介自少年时代学习书法已逾四十余年,从未间断对传统碑帖的临摹学习,由浅入深,由“技”到“艺”,循序淅进,渐有所成。在前辈先生们耳提面命的指导下,“天不负人”,自八十年代起,开始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书法展览。 八八年获全国青少年书神龙书法大赛金奖;八九年参加辽宁二十九人书法进京展; 九二年参加全国草行书研讨会及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扇面书法艺术大展; 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 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大展。 …… 书法作品为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 书法成就唐海波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并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赞誉。 著名人民鉴定家、书法家杨仁恺先生曾以有“晋唐人风骨,书卷气浓厚”评其书法并赐题“承晋书屋”斋名和“翰墨留芳”墨迹,予以褒奖和肯定。 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著名书法家张世刚先生曾撰文评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刚刚兴起的书法热潮中,辽宁书法群体异军突起,其影响远远超过了江南几个传统基础比较雄厚的文化大省,一跃成为了引导全国书法潮流的主力军。唐海波便是其中一支的主要成员。在“辽宁二十九人书法晋京展”的队伍里,海波作品在当时的展览中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他写得一手古雅一路的“二王”的书法,引起了在京的一些书法名家及全国各地前来参观者的好评和赞誉。 理论成就唐海波深识中国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位置,他认识到书法是最具中国文化精神精髓的代表。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前人“经典”浩如烟海,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建立在努力去解读古人,批判地继承上,要掌握中国文化与书法艺术精神的契合处,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书法。 多年来,在学习前人“技术”的同时,通过对前人书法论述深入地学习,唐海波撰写了一些关于书法的论述文章和书法评论刊登在各种报刊上。唐海波读书成癖,闲暇时,长手不释卷。读书勤,阅量大,记性好。正因如此,他的书法批评文章总能搔到问题的痒处,观点正,语言准,给人以痛快之感。唐海波的书法从初发心练字就没离开古帖,路子走得正,没有江湖气,格调高卷气足,有古风。即使在当下“妖艳书风”盛行之际依旧恪守初衷,俨然一副老僧念经之状,端庄静穆,用笔严循古法,从容不迫,往往书出的作品养心不抢眼,对书法的理解总能与古人暗合道妙,古典书法作品的精微之处他都能洞察秋毫而不爽。 发表的文章有: 《理念的启迪—观聂成文先生书法集》(《书法导报》二00一年第二期) 《勤于学敏于行——徐康岩印象》(《书法导报》二00一年第十期) 《弘鉴前贤经和且平——张世刚小照》(《书法导报》二00二年第三十期) 《理、质、韵——读张世刚书画集》(《艺术与收藏》二00二年第六期) 《心地平时韵自生——论王宏书法艺术》(《书法》二00四年第六期) 《当下书法 忧戚说略》(《艺术与收藏》二00四年第四期) 《赵孟 书法艺术成因浅探》《与张世刚合作》(《中国书画》二00四年第五期) 《“书画同源”点滴说》(《艺术投资》二00六年第四期) 《“侧”与“偏”的辩言兼及“中锋”用笔》被选入古今经典书法论文。 书法作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