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堂灯 |
释义 | 名词堂灯,是民间的一种灯戏,相传始于唐代,有人称“唐灯”。这种灯戏常在人家户的堂屋里演出,又称“堂灯”,俗称“施公戏”。明、清时期已在四川省洪雅县各地流行。明嘉靖《洪雅县志》载:“元夕张灯放花结彩棚聚歌儿演戏剧”。清嘉庆《洪雅县志》载:“二月初三祀文昌遂有娱神演剧者”。当时的戏剧,大多是民间流行的灯戏,即“堂灯”。 来历相传唐朝太宗皇帝厌倦了宫娥彩女的歌舞表演,日渐苦闷。皇后见状,便召集妃子们商议办法。刘妃说:“我来自乡间,我们乡间有很多种灯戏,逗人喜爱,不如召几个艺人进宫表演,看能否博得皇上欢心。”于是皇后就给皇上请奏,皇上准奏后,召灯戏进宫表演。皇上看后,龙颜大悦,遂把灯戏命名为唐灯。后来唐灯盛行,农户堂屋里都演,所以唐灯亦称堂灯。 堂灯戏属川剧分支抑或川剧前身,是川剧和灯戏的“混血儿”,有独特的曲牌,演唱时配以纯粹的川剧锣鼓、唢呐、二胡、笛子以及磬、钹等,其唱词通俗易懂,多为农民生活中的口头语,轻松诙谐,表演滑稽,常令人捧腹大笑。堂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较风光,有六七十个剧目。后来由于政治浪潮,堂灯戏被视为“毒草”禁演,堂灯艺人被打成“牛鬼蛇神”,堂灯资料、服装道具也被付之一炬,所以今天,收集整理出的堂灯已不多见。 特点洪雅堂灯戏小型、轻便、灵活,富于生活气息,乡土味很浓,语言通俗易懂。民国时期,堂灯在民间流行较广,盛行的有柳江、高庙、花溪、天宫、新民(东岳)、将军、三宝、桃源一带。他们经常演出的节目有《豆狗绞索》、《张烂子送亲》、《鲤鱼哥哥讨亲》、《三儿子送嫂》、《打渡》等。解放后,堂灯仍在民间流传。1956年,将军乡火花俱乐部参加县上的文艺调演,演出堂灯《三儿子点瓜》、《三难新郎》等节目。由于堂灯较古老,其内容和表演不适应新形势要求,逐步被新的文艺形式所代替,因此,堂灯的演出活动越来越少。至1985年,全县只有花溪镇的王岩、万湖两村有堂灯演出活动,他们常与夹江县麻柳乡的堂灯队联合演出。 堂灯的主调是“胖筒筒”(又称正调),还有小调,在唱法上男七字一气唱完,女七字两段唱完。曲牌有几十种。表演时像戏剧一样,根据内容装扮角色,使用的打击乐器与川戏的打击乐器大体相同,还有胡琴、笛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