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塘头 |
释义 | 贵州省塘头镇塘头概况塘头(Tángtóu)在思南县城南30公里。 历史悠久 据历史记载塘头在唐代为洋川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属义州;贞观四年(630年)改属贵州为乐源县;明洪武十年(1337年)置苗民司,属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改属石阡府;民国三年(1914年),印江、沿河、务川、德江、凤泉、石阡等县互拔插花地,塘头由石阡拔入思南;解放后(1950年2月)塘头成立区公所,1992年底建镇并乡撤区后建为塘头镇。 塘头镇位于思南县城西南部,距思南县城31公里。地跨东经108°6′_108°16′,北纬27°41′_27°48′之间,东西长16.8公里,南北宽12.4公里,总面积109.8平方千米,东与兴隆土家族苗族乡相连,南同板桥苗族乡共界,西和三道水土家族乡接壤,北与思林土家族苗族乡隔河相望,辖34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共计277个村民小组。 地貌——黔东小盆地 镇域内属乌江中南温夏旱低岗平坝地区,多属溶蚀及侵蚀堆积平坝地区。地貌组合以溶蚀堆积阶地平坝和垄岗谷地为主,西高东低,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是一个高原地带的小盆地,平均海拔600米左右。龙底江自东向西迂回向东北穿镇而过,在两江口处注入乌江,沿河两岸的芭蕉、尧民、唐乔、仁和均为坝区,海拔在400米左右。 自然资源丰富 土壤 根据1980年土壤普查测定,本镇土壤主要为淋溶黄色石灰土,黄泥土、大泥土、大眼泥土、岩泥等,共分5个大类9个亚类12个土种。土壤酸碱度的PH值在6.0至8.0之间。 矿产资源 塘头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铜矿,分布在官渡河,仡佬坝等地,煤矿分布在青杠坝、两河口,官渡河、仁和场、平坝等地,根据勘测量在82.3万吨;铁矿主要分布在桃山、青杠坝等地,藏量4万吨左右。 水资源 塘头镇水资源主要有龙底江和其支流小溪河,其次是山泉(最大的山泉有:龙清湾、龙塘等)。龙底江在镇境内流段15公里,一般枯水流量每秒7立方米,可供沿河两岸农田提水灌溉。小溪河流经境内4.5公里,枯水流量为每秒1立方米。另外,东有龙井沟水库,设计容量37万立方米,西有岩门水库,蓄水量325万立方米。有山塘16口,合计蓄水量41600立方米。 气候条件 塘头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具有水热同季,温湿共节,夏季较热,冬季较冷,夏季天气较长,冬季较短的特点。年平均温度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9.85℃,极端最低温度为-5.25℃。最热天气出现在七、八两个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27.95℃,欍最冷气温在11月至次年元月之间,月平均气温在6℃。 由于镇境内的海拔较低,年平均温度变化不大,积温较高,所以霜期短,一般霜期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无霜期在294天左右。年平均雨量为1142毫米,雨季一般始于四月中旬,多集中在6月~7月。全年累计日照时数为1349.8小时左右,太阳辐射总量为86.73千卡 植被 全镇有林地27424亩,其中用材林11393亩,防护林13374亩,薪炭林1622亩,灌木森1850亩,总蓄积量为14214立方米,经济林木822亩,森林覆盖率17.27%。 交通 塘头镇境内水陆交通方便,水路可达石阡,下可沿乌江直入长江。陆路北达思南,南抵石阡。镇境内除卢山村外,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集镇有铜仁地区唯一乡镇车站1个,每天都有客车开往贵阳、都匀、铜仁,也有开往广东等地的客车。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集镇区建有占地400平方米、容量400立方米的高水位水池一座,年供水量为100万立方米。有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3559KW,变电站1座。现北邻有思林水电站是乌江干流水电梯级开发中的第8级,设计装机100万千瓦,库容12.05亿立方米,规划投资78亿元,年设计发电40.64亿千瓦时,有我省在建最大的500吨船舶过坝通航建筑物。目前,工程已完成投资17.46亿元,建设者们正为建设“和谐、安全、环保、一流”电站,鏖战在深山峡谷。全镇34个村,村村有办公用房、计生服务室。 文化、教育、卫生 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90%,电视收视率95%,文化设施3处;有中小学32所(其中高中有思南县塘头中学,到2010年,在校生人数将接近4000人,教职工将增至258人,校舍建筑总面积将达到36480平方米。根据思南县人民政府及地、县教育局的安排,塘头中学将于2010年前后申报省级农村示范性高中。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塘头中学全体教职工已紧锣密鼓地积极投身于准备工作之中,届时一所省级农村示范性高中象一颗璀璨的明珠将闪耀在龙底江畔!),在校学生9415人,专职教师52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医疗机构2个,卫生技术人员103人,病床81张,有村级卫生室46个。 石狮市塘头因位于象畔塘之前,故取名“塘头”。辖塘头、后厅两个自然,村委会设在塘头。 雅称“龙塘”。宋代太原王氏一支迁居于此,称为“龙塘王氏”。民国《茂夏王氏族谱》记载,“开闽三王”王审邽后裔一支于宋代迁居“晋江县之锦塘茂夏里”。三世祖均畴公,“出赘二十四都龙塘乡吴良二家。吴氏无出,又娶周氏,生五子,开族龙塘,至今子孙昌茂”。 明初,陈江(陈埭)倪氏迁居塘头。民国《龙塘倪氏家谱》记载,陈江倪仲泰,“成化八年(1472年)移居本邑二十四都塘头乡居住”。其孙倪伯就,“自龙塘分支安平,即为安平(安海)之始祖”。 清代,塘头以盛产“甜粿”而闻名,“塘头甜粿”成为石狮最有名的地方特产之一。创办于咸丰年间的塘头王氏“义兴”号“甜粿铺”更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塘头”随着“塘头甜粿”的畅销而扬名于闽台及东南亚一带。 “塘头”以象畔塘而得名,而“象畔”则因位于伏象山之侧而得名。道光《晋江县志》卷八《水利志》记载:“象畔塘,长九百七十八丈,阔七十丈,深一丈。东至龙窟村(洪窟),西至大洋,南至后头村,北至象畔村。” 新厅 古称“象畔”,系入闽吴氏始祖聚居地之一。清代《晋江象畔肇基始祖十一郎公世系图》记载:“十一郎公,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南唐间官居兵部尚书,英敏方略,从王氏入闽。择晋江南门外龟湖象畔居住,即今新厅乡。” 吴氏入住象畔后,“置田宅数十里,筑堤为塘,灌溉阡陌”,象畔塘即开创于此时。据称,吴氏原先暂居于兴化(莆田)塘下七井星,迁居象畔后,在东阳山(即东林山)建造新居,故有“新厅”之称。《象畔吴氏倡修宗祠募捐启》记载:“(始祖)复于东阳山之右,广建厦宇,而新厅乡由是而得名。” 后厅 以位于新厅之后而得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宋代,敦煌洪氏聚居于此。取“忠厚福泽,贻谋阙后”之意,雅称“厚福”。后厅洪氏英才辈出,仅南宋嘉定元年至淳祐七年(1208—1247年)即先后出了5位进士:洪飞英、洪天锡、洪佐、洪天骥、洪濯。其中,洪天锡官居刑部尚书,加端明殿大学士,《宋史》立传。“后厅”从此名闻遐迩。 增城市塘头 增城市塘头村,村民多为萧(肖)姓,所以也被当地人称为肖塘头。全村约有2000人左右。务农和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靠近广惠高速公路,增石公路等,所以交通方便! 也因塘头村靠近石滩变电站,所以输电铁架特别多,抬头便有至少十多个铁架入眼帘,是一番特别的景象。所以当地村民也戏称塘头村为铁架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