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塘东村
释义

村情概况

塘东村隶属福建省泉州晋江市金井镇一个行政村,也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围头半岛的西南隅,地理坐标东经118.6°,北纬24.5°,东连陆、西临海,倚山望洋,景色秀丽,隔海距金门岛15公里,北距金井镇4.5公里,海陆交通十分便利。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其中有塘东、下寮、寮头、西安、后埭、山柄,一个工业区,设14个村民小组,截止2008年,全村人口4679人,986户,村中姓氏有蔡、吴、谢、王、许、粘。

地名含义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塘东村始祖,以“我居塘之东”而名“我东”即我东公,我东公初居伏狮,即东井后迁于前踞“伏狮”后屏宝盖的池塘之东繁衍拓展,故称为塘东。雅称锦东。

历史沿革

明、清属十四都,民国33年(1944年)属金井镇塘东保,建国后1956年属金井区塘东乡,1961年属金井公社塘东大队,1984年改称金井镇塘东村委会。

气候与经济

年均气温20至23摄氏度,属亚热带气候,村中发展浅海养殖,有牡蛎、紫菜、海带,企业有纺织、服装、制衣、铸造、织造等企业。

名胜古迹

东蔡家庙——塘东村早有的蔡氏祖祠,兴建年代难以考查,原祖祠(下祠,也称大宗祠)大门悬有门额“东蔡家庙”。而据早期规定,须有乡人中式进士,祖祠可称为家庙。明代乡贤忠宪大夫、长沙知府蔡缵,系嘉靖辛丑(1541年)年中进士,授文林郎,于嘉靖戊申(1548年)创纂本宗族谱。估计宗祠建在这个年代,初建时的规模不详,后经几次翻修,更难稽其原貌。至清代末年,乡族某人居祠内,举炊不慎,酿成火灾,全祠夷为废墟。

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族人多次修葺,悉心经营,每年春冬两次进行祭祀。由于年久失修,后于1985年由海外侨亲集资重建,翌年落成。其结构高度、画栋雕梁、对联匾额、木石雕刻、神龛香案等。尽皆保持原貌:惟屋顶改盖绿瓦,更加灿烂夺目。脊高二丈三尺九寸,宽二丈三尺六寸:屋盖依急斜度而筑,史称“塘东高”,实为晋江宗祠第一高也。原厝形如顶落,据传当时因客观原因,东西两厢和下落没有基建,所以规模不大。

原祖祠内两壁画有“忠孝廉节”四大字,据传是仿南宗理学家朱熹的笔迹。祠内梁、墙悬有匾额25方:“祖孙进士”、“国师”、“都督”、“良二千石”、“进士”、“父子拔元”、“兄弟恩元”、“兄弟廷选”、“选魁”、“选元”、“定远将军”、“文魁”、“别驾”、“忠臣”、“都阃”、“孝廉方正”、“孝子”、“筠节森霜”、“期颐溢算”、“寿颐”、“今之仲建”、“重藨鹰扬”、“贤节楷模”等。另有一部分悬于蔡氏家庙,有科举中式,朝廷封赠等。于此可见吾乡先代名人之多。

西资岩寺——西资岩寺,在塘东村东侧。这里有一座卓望山,山不高,因其突兀于海滨而巍峨。山顶建西资岩寺,又名大石佛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塘东全村最宏伟的寺宇。寺东壁连着一座“慧觉山庄”,上下二十余室,是禅堂和僧舍。

西资岩寺名的由来:据乾隆三十年已酉(1765年)《重建西资岩纪德碑》记载:“初祖西来,少林西壁,越九年而后得慧,可授之衣钵,是愚俗资于西教,而西教及资中国。此西资岩所由名也。“至于大石佛寺之名,则因寺中的石佛依天然山岩巨石雕凿而成,故名石佛寺。

寺之历史悠久,大殿外有二处碑刻,一为南安吴增撰文并书之:“此寺自隋唐以来,阅世一千余载,有人于明清之际,著书数十万言”。一为衡阳沈琇莹撰文并书之:“古佛意云何,记否一千年前,石上现身初说法,名贤来隐此,赢得三百载后,山中历劫有遗书”。皆云此寺历史已有一千余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寺中石佛西侧的石壁上勒字称:“寺之创建不知起自何年。”旁有小碑载:“有宋绍兴期间,王国、蔡婆养修理石砌,由此以溯,则寺之建始起自隋唐之世矣。”《福建通志》、《泉州府志》均称寺建于宋绍兴十八年。宋绍兴十八年,即公元1148年,距今2009年已有861年,比“始建”与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的东石南天寺亦早68年,乃晋江有名的古寺。何况绍兴年间为“修理”,始建时间更为久远。

该寺大雄宝殿中三尊巍峨的大石佛,中为如来,左为观音,右为势至。均为站立姿势,身高4.5米,宽1.62米。民间有“西资岩石佛好坐不坐,南天寺石佛好站不站”之谚。如来低眉垂眼,脸部圆浑平满,两耳垂肩,额中有一吉祥痣:身披袈裟,袒胸露右臂,头上作螺鬓,慈眉善眼,端相庄严,表情安详闲适,体现出内心圆觉无疑,无上宁静的境界,袖甚宽,直垂过膝,衣纹轻飘拂,赤足立于双莲台上。莲作三层,左手弯在胸前,掌心向上,指微屈。左侧观音,亦披袈裟,不露臂,胸饰璎珞,发作高鬓,脸比如来略瘦,耳亦垂肩,两袖甚宽展,袖缀珠纹,右臂下垂,以拇指、无名指及小指夹宝瓶。左臂弯在胸前,掌心向前,指头微屈,亦赤足立于莲台上。右侧势至,姿态衣着,略似观音,但神情却迥然有别。大佛两侧,有二石雕巨像,立于石座上,身高稍逊于大石佛,披甲顶盔,作武士状,似为护卫侍者。瞻仰这三尊大石佛,令人不禁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无能祠——西资岩大石佛寺右侧为“无能祠”,即先贤“布衣参军”,无能公蔡鼎之祠。他被明朝奸臣魏忠贤逼害,微服潜引,归原隐里,在西资岩下筑室读书,著书《易蔡》。村人建祠以垂纪念,此“无能祠”之遗迹,给西资岩寺增添不少光彩。

在大石佛寺周围,还有“慧眼泉”、“白衣庵”、“放生池”、“北极玄天殿”、“文昌五夫子庙”、“通海井”、“阎罗殿”、“天门”、“石枕”、“观易亭”、“隐士桥”、“崇义庙”等胜景,他们像众心伴月一样,儒释道三教祠宇俱全,使西资岩构成佛国名山。如今,寺里僧尼清磬木鱼,晨钟暮鼓,与潮音海风相应和,重现了梵宇的庄严景象。

三山胜景——在塘东之东南临海之滨,有一条金黄闪烁的伸向碧波万顷大海之中的沙堤。长1700多米,宽500米,迤逦弯曲,从东南沿着的海岸弯弯延伸至西南,就像一道戏弄着雪白浪花的巨形月眉,瑰丽无比。自古以来,海堤是人们喜爱游览的海滨景区,也是盛夏游泳的天然场所。

这里有一片天然大石磐,覆盖在滨海海堤背后。似山非山,山石层次起伏。伫立在石山之间,观赏着层层叠叠、日夜翻滚不停的浪峰拍打沙堤,另有一番情趣。这就是濒海三山之一的“前山”。这前山历来有许多传说,据说石坡上留有“仙脚印”,乃八仙遨游天际时,俯瞰此处金沙碧海,甚然秀丽,即从云头降落前山游览,因而留下了“仙脚印”。白色石坡上还有一处黑色圆影,好像“猪八戒”的形象烙印在石坡上,大耳肥腰,右手撑一杆五爪耙搁置在肩:传说是猪八戒保唐僧过火焰山,大战铁扇公主,被铁扇公主用芭蕉扇一阵风搧到前山石坡上,留下来的痕迹。

沿海岸西走,就到“伏狮山”。因其形如世卧伏在滨海的一头猛狮,庞林雄伟的匍伏在海陆交界之间,故而名之。山势不高,沿天然石道而上,即在山头,俯身观览,伏狮山半身浸浴在大海中,岩隙生长着无数姿态各异、五花杂色的海藻、贝类和软骨动物,间有参差的怪石,潮退落时,游人即来俯拾贝壳、浮石、海峭石、小鹅卵石,引人入趣。

“后临山”与伏狮山,隔海南北对峙。山形如后屏,临海跨陆。故名“后临”。爬上后临山,境界豁然开阔,真乃“路尽平畴海阔天空,脚底跨海波涛汹涌”。在后临的山岩上,远眺碧蓝大海,汪洋无际,海天一色。潮落时,唯见牡蛎石株排列遍布滩涂,望无尽头,乍看胜似千军万马整装待发,甚然壮观。前山、伏狮山、后临山,这亘古已存的壮丽图景,叫人幽思连绵又赏心悦目。

昭福侯圣公宫——昭福侯圣公宫是旅菲、台、港、澳宗亲及该村部份善男信女捐款兴建的。1994年奠基,1995年8月落成。坐落福场山麓,坐东北朝西南。宫体二落,中间天井,宫埕埔石砖二百平方米左右,四周围墙。西面建一戏台及化妆室,宫北建储藏室:筑一条路桥10余米长,双面栏杆作城垛式,自大路直通圣公宫。

附:昭福侯公传略:

公倪姓讳国忠,南宋人也。原籍泉州南门外溪口倪厝围。少时聪颖好学,而智力过人,就师武馆学艺,磨练甚苦,武艺精进,遐迩慕公有文武双全之才。宋度宗元年(1265年),公赴武科试得中武探花,未授职。因心牵慈萱,回家侍母待命。甲戍(1274年)元军大举入寇,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半壁河山飘摇破碎。翌年恭宗立,临安危急。文天祥起兵勤王,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护赵昰,赵昺二王子及杨氏慈元皇太后入闽,公奋起乡应北上勤王。德佑二年(1276年)三月,元军入临安,俘宋恭帝及两太后北去,陆秀夫、张世杰等在福州拥赵正为帝,是为端宗,改年号为景炎。秋,文天祥率义军进取江西,公固守福州护驾。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端宗病逝,路秀夫、张世杰、文天祥拥赵丙为帝,改元祥兴。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分水陆二路入闽,情势危急,公即护帝丙入慈元皇太后南下泉州,立足未稳,胡兵已近。公见帝侧大臣寥寥无几,遂与秀夫、何进相约,誓死保驾。乃率艨艟迎敌,为御舟南逃争得分秒。元军自北而南,势如破竹,未逢阻挡。倪之先锋突遭狙击,猝不及防,数航沉没,余船向北逸去;公遂率航望南而下,见帝舟泊塔头,遂停舟登岸。讯知帝在南岳,即率军趋拜;甫探马报元军蜂拥而来,公即护圣驾往塔头而逃,时寇前锋已迫,倪奋起接战,所向披靡,元军退。帝感公两度退敌护驾之功,遂口封公为昭福侯圣公。其时元军大至,为保帝登舟逃难,公率军冲入敌阵,大战挞子于塔头南岳之间,自晨至午挡者辄床靡;然元军越来越多,围三四重,公力战不能脱,枪伤累累,体无完肤,力尽而亡。壮烈殉国时,祥兴二年(1279年)八月甘一日。其后英灵显赫,不时现身扶危救灾,民感公义,为建庙塑像春秋永祀。

有楹联一对颂公曰:

考武夺探花老母牵怀待命家门全孝道; 勤王走南岳孤军奋战淋沙碧血尽忠心。

宫中对联云:

唯行仁积善何必诚呈佳肴美酒;但扶弱拯倾岂须敬奉银帑金圆。

天知地知我知你知天下尽知;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有所报。

吴明妈宫——塘东村的金安、中厝、霞里、寮江等村落的先人,于明代合力,倡建了俗称三乡古地的吴明妈宫。吴明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7-984年),是漳州府龙县角美镇白礁村人,乃诰封“圣父协成元君”吴通公之女,名叫吴英明;圣医“保生大帝”吴真人就是她的哥哥。据世代相传,圣娘吴明妈禀性聪颖,心地善良,“法力”无穷,学医以普济众生,活人无数,曾辅兄吴真人调治太后乳疾痊安,蒙圣上嘉封“夫人”冠带荣身,其懿范深受世人崇仰。

长福寺——长福寺,又名观音宫。坐落在三乡古地吴明妈宫左边,内供奉观音佛祖神像及十八罗汉。宫庙不大,香火长盛,是该村和邻近村落善男信女崇敬叩拜的一座神庙。每逢初一、十五,宫内宫外烧香膜拜的男女老幼络绎不绝。每年二月十九日及九月十九日,为观音佛祖的纪念日,长年香火不断。

东蔡家庙

“塘东崎,檗谷大,庄厝祠堂盖南门外”,这是一句在泉南耳熟能详的俗语。其中所说的“塘东崎”即指晋江金井镇塘东村东蔡家庙,其建筑屋顶高斜峻峭,富于特色,因而名闻遐迩,蜚声海外。

塘东蔡氏属青阳衍派。据谱牒记载,“用明公开基青阳蔡氏为第一世祖,传至第九世有兄弟四人,其第四蔡仲宝分居泉州新门外蔡庄,第十三世蔡起东分居大仑。至第十六世有兄弟三人,长日仑山,居大仑;次日梅林,分居型厝前埔;三日我东,名三,号杨梓,即塘东始祖,以我居塘之东故名目我东。”蔡我东于宋末,即公元1260年左右,从大仑移居杨梓坑,又徙居玉狮(即东井),娶英林洪氏,生二子:长玉山,次洪基,诛茅辟土,拓地建屋于池塘之东,传衍子孙,故村名塘东。

塘东地处晋江围头半岛西南海滨,东面、北面为丘陵山坡,西、南濒海,乡人多以耕作、殖蚵和讨小杂海为生,由于山地瘠薄,人口增多,收成难以糊口,生活大多穷窘。明清以来多有漂洋过海,往吕宋、仰光、安南谋生者。明末清初,又有大批移民往台湾垦拓。20世纪70年代,侨属占80%以上的塘东村又有不少侨眷申请赴香港、澳门定居。至1996年统计,自蔡我东开基以来700余年,本村蔡氏传至27世,人口3300余人,而旅居国外的华侨华裔和台、港、澳同胞近两万人。还不算历代析居于沈前埔、杨宅、岑张、刘宅、围头、泉州洛阳、南安溪南、大嶝田头、厦门刘坂吕厝、金门等地的传裔。可见其人丁之兴旺。

明代以来,晋江文风昌盛,塘东虽僻在海隅,犹是学文习武,人才辈出。如:

蔡缵,字丕承,号海东,明嘉靖十年(1531)举人,由同知升任湖广长沙知府,补授云南临安知府,诰赠忠宪大夫。嘉靖二十年部试(考绩)第一。嘉靖廿七年(1548)年始建塘东蔡氏族谱,溯本源,嗣昭穆,晰宗支,世系分明。

蔡鼎(1588—1655),字可挹,号无能,明末著名理学家。少有远志,常以经世自任,潜心于《易》学。其学上承宋代程朱理学,下及明代晋江蔡清、陈紫峰诸大儒的学说,著有《易蔡集解》十卷50万言,阐其秉圣人之心以医世之志,“多发前人所未发”。尝游京师,见朝政腐败,边防松弛,感慨殊深。蓟辽督师孙承宗识其才,特聘为山海关阁部参谋,多所赞画。天启六年,皇帝赐他为“白衣参军”。因上疏条陈阉监魏忠贤罪行,触怒当轴,遂微服潜行,南归故里,在卓望山西资岩下筑室读书。未几,崇祯皇帝即位,魏党受到惩治。崇祯帝绘像访求,命无能复职。无能知时局难以挽回,辞不拜命。帝赐茶,称为“蔡布衣”,旋回归故里。明亡,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帝位,改元隆武,拜漳浦黄道周为相,道周力荐无能可用,帝驰诏三聘,拜为左军之师(故蔡氏祠堂匾称“国师”)。时南明小朝廷靠地方武装郑芝龙支持,但郑氏跋扈,文武不和,无能见事无可为,遂拜辞,隐居卓岩著书讲学。清顺治十二年(1855),无能卒于家。其族人及门生为建祠于卓岩南麓大石佛寺西侧,额题:“无能蔡先生祠”,门联:“帝称布衣,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书名《易蔡》,往圣由此继,后学由此开。” 295 匠王维禄,主持建筑了这座具有特色的“塘东崎”东蔡家庙。当时埋在中厅后墙的一段中梁头,记录着祠堂的规制:“祠坐巽向乾兼辰戌,分金丙辰丙戌……通梁深二丈亢四寸,后半堵三尺五寸,总深丁二丈三尺九寸。……阔丁皆配吉字,三丈二三尺六寸,拜亭八尺四寸,高二丈三尺九寸。后轩深丁一丈亢二寸,阔二丈三尺六寸。前后大堵一丈亢二寸……四路脊高二丈九尺九寸 ……”尽管祠堂面积不大,但二丈九尺九寸的脊高在当时实为晋江宗祠之最。相传因为屋顶急斜,当年粘瓦的工人施工时都要在腰上系上保险索,以防立足不稳,滑落下来。

1985年,因祠堂年久失修,菲律宾锦东同乡会理事长蔡玉峰会同乡里各房份族人,再行重修。其结构高度、画栋雕梁,对联匾额、木石雕刻、神龛香案尽皆保持原来的风格,惟屋顶改盖绿瓦,更增美观。祠堂开=三通门,中门悬红漆金字匾额“东蔡家庙”,门墙用木雕漆画的笼扇组成。门廊石柱镌刻着楹联:“源出济阳系迁莆阳派衍青阳;分支仑里居卜梓里族聚东里。”“西资雄峙春祀秋赏绵世泽;宝盖灵钟左昭右穆衍家声。”祠堂内两侧粉壁大书“忠、孝、廉、节”,据说仿自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手迹。祠内梁枋间悬挂着“祖孙进士”、“国师”、“都督”、“良二千石”、“进士”、“父子拔元”、“兄弟恩元”、“兄弟廷选”、“选魁”、“选元”、“定远将军”、“孝廉方正”、“忠臣”、“孝子”、“都阃”、“寿颐”等20多方科举中式、朝廷封赠的匾额,显示祖宗之显耀。还有菲律宾锦东同乡会重修祖祠立的“名垂乡史”匾额、缅甸族亲为祠堂立的诗题贺匾,以及在台乡贤蔡炳昆撰写的重修东蔡家庙献言和楹联。表现塘东蔡氏海内外传裔之兴盛。

除了往菲律宾的华侨众多之外,在台的族裔繁盛也是塘东金井塘东东蔡家庙蔡氏的一个特色。塘东蔡氏族人迁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郑成功据闽南沿海抗清,而后挥师往台驱逐荷兰侵略者,开发台湾宝岛,塘东蔡氏族人随之人台者不少。

《锦东蔡氏族谱》中记:“嘉贤公之子应龙公,名妈养……公自幼从戍居海岛,迨国朝底定,投诚授把总……”。

“嘉俊公之子应春公,妣许氏,子一秉安,住东宁(郑氏据台时称台湾为东宁)。”

“禹升公之子御德公,讳民永,生万历己未年(1619)……卒康熙癸卯年(康熙二年(1663),台湾在郑氏治下),公殁台省,葬新港西,坐东北向西南。”

禹异公次子御邦公,生崇祯己巳年(1629),妣王氏,继刘氏,子二:长恺、长悌……“公殁台湾,王氏葬台湾鲲身,坐西向东。”

“有齐公次子宪伯公,卒台湾,世系莫详。”可殿公次子迈宗公,字明拔,号拙斋……“公自幼从举业,遭迁入台,厥后归家,恂恂居乡,尘俗不染,号功名未获所愿,庶无负书香一脉矣。”

以上为早期塘东蔡氏迁台的部分记录。

至于清康熙间台湾收入清朝版图后,塘东帆船频繁往来于台湾海峡,族人往台经商、开垦者,以及往台教书读书者,难以胜数,仅就其族谱中十三至十五世的纪录就有:

“乔和公次子普宗公,号天宗……公殁台湾。”

“乔和公三子鹏宗公,号台归……公殁在台湾新塭溪尾埔”。

“大亥公之孙正直公……往台湾。”

“文英公之子成历公,字希尧……考葬澎湖统领营。”

“明成公长子周正公,名进,号宗器,住台湾彰化县。”

“明玉公长子周章公,号彦远……卒于台省。”

“开宗公次子周菊公……公殁台湾香山。”

“周梅公子鲁苏、鲁聘住台湾。”

“秉忠公次子周寻公……住台湾香山厝。”

“开祯公五子周辐公……公殁台湾。”

“乌历公四子周淡公,号周祥……殁于旧港。”

“鸣雷公三子周瑶公名谋官、四子周璃公讳饷官,住台湾大棚顶豆腐寮。”

“鸣雷公六子周承公名宠官……殁台湾嘉义县。”

“鸣清公次子周总公、三子周放公、四子周斗公住台大棚顶。”

“鸣宰公次子周兴公,号义直……卒台省。”

“周先公四子鲁拱公,号顺亭……考卒台湾。”

“周求公次子鲁武公,讳世武,号敦原,住台湾……考妣合葬台之彰化八卦山坐北向南。”

“周享公之子鲁龙公……住台。”

“周鸾公之子鲁求公……住台。”

“周宣公长子鲁晋公、次子鲁成公、三子鲁兴公、四子鲁德公、五子鲁展公、六子鲁时公住台。”

“周韬公长子鲁德公、次子鲁思公住台。”

“周雅公次子鲁旺公,考殁台省深厝。”

“周璋公三子鲁铉公……考因往台沉舟而殁。”

“周诰公长子鲁东公……考与弟鲁材驾船往台被风吹不知去向。”

“周改公长子鲁波公……考葬台湾竹堑。”

“周志公四子鲁衍公……考葬台省安平澳。”

“周机公三子鲁房公……考殁台省……。”

“周机公五子鲁醉公……往台。”

“周承公长子鲁炳公,号元直……考殁于台。”

“周承公次子鲁煌公……往台嘉义。”

“周环公次子鲁赓公名变,官号忠厚……考葬台省淡水大彬顶豆腐寮西畔。”

“周瑶公长子鲁寿公……与诸弟同往台湾大棚顶豆腐寮。”

“周钦公长子鲁质公……与诸弟同住台湾大棚顶。”

“周兴公之子鲁万公……考葬台省大棚顶。”

以上所录仅为塘东蔡氏于康熙——乾隆年间渡台者。后来往台的还有不少。

清代众多渡台蔡氏族人中,较有名气的是同治年间中进士的蔡德芳。

蔡德芳(1824—1899),字英其,号香邻,出生于塘东。其父蔡文波是饱学的宿儒,屡考不中,为家计抛妻离子,于道光十六年(1836)渡台,设帐授徒于彰化鹿港。蔡德芳十三岁亦随父往台侍学。十八岁时,父亲抱病归里,他就在台教书,并于咸丰九年(1859)考中举人。咸丰十一年(1861),彰化戴春潮反,攻陷县城,当地泉人多为官兵助饷出力,蔡德芳也因助军克复彰化城有功,得到保举。同治十三年(1874)蔡德芳考中进士,派任安徽即用知县,以母老请求就近任官,改任广东肇庆府新兴县正堂,诰授朝议大夫。在任未三年,因母亲去世归乡守制,在家读礼,修族谱。后又赴台掌教于鹿港文开书院,彰化白沙、蓝田、鳌山书院,噶玛兰仰山书院,培养不少人才,并著有《易经便览》一书行世。

蔡德芳为人正气。光绪十三年(1887),彰化县官李嘉棠借土地清丈之机贪墨索民,迫令乡里向县买丈单,激起民变。蔡德芳率鹿港绅士向官府报告李嘉棠贪酷害民之事,李嘉棠贿赂官署中人,反诬告蔡德芳等包庇匪徒。蔡德芳遂被拘辕门集讯,终无“比匪”实据,最后以罚鹿港商民出资三万两为军糈了事。

光绪廿一年(1895),台湾被日人侵占,蔡德芳悲愤地抛弃在台家业,告别妻子的茔墓,挈眷内渡,住居家乡。其长子谷元,台湾彰化县优贡生,光绪乙酉(1885)科拔元,候选直隶州州判;次子谷仁,台湾彰化县优廪生,光绪十一年(1895)归籍晋江县,补充岁贡、内阁中书,历任泉郡中学堂监督,善书法,泉地有名。至今,塘东的蔡德芳故宅“进士第”犹存。

1945年,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后,塘东又有不少人东渡台湾经商、任教、就学。据不完全统计,现居台湾的塘东人约1000人以上,有些人取得较大的成就和发展。如:原福建省音乐学院院长蔡继琨,曾任台中市议会主任秘书、世界柯蔡宗亲总会秘书长;企业家蔡实鼎,在美、台、港各地创立贸易投资公司及生产企业多家,历任美国太平洋联合旅馆集团董事长,台北出版的《企业家》一书将他列入“十大企业家”之一。

台胞蔡实鼎回到故乡,捐资兴建全长3300米的 “锦东大道”,并和蔡炳琨捐资锦东中小学奖学奖教基金,为桑梓献上一片爱心。

基础设施

村中设有老人活动健身设施,文化活动中心,设九年义务制学校一所(锦东华侨学校),下属单位有老人协会、计生协会、治安大队、文化活动中心、校友会、慈善会、旅外“三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