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和 |
释义 | 汤和自幼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并推荐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十四年,在滁州击败元军,升管军总管。次年,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渡长江,克太平(今当涂),俘元义兵元帅陈野先。 中文名:汤和 别名:鼎臣 国籍:明朝 出生地:濠州(今安徽凤阳) 出生日期:1326 逝世日期:1395 职业:征西将军 主要成就:明朝开国功臣之一 爵位:信国公 追封:东瓯王 谥号:襄武 简介(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征南将军,与吴祯讨方国珍,方国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击之于盘屿(今定海盘峙岛)。十二月,方国珍投降。浙东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进军闽中,陈友定留兵二万守福州,自领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汤和、廖永忠等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城破,陈友定自杀未果,执送应天处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晋封为中山侯。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从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晋封为信国公。 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山到沿海防备倭寇,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无法讲话,见到朱元璋时,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人物纪实扒着门缝看历史:“糊涂”立命之汤和 明朝洪武年间,做官可能是“高危行业”。历经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明朝被杀官员多达三万余人。洪武开国功臣,几乎被一网打尽了。邓愈、常遇春等人,若非早死,恐怕也难逃灭门之灾。然而,也有一个名人,位至信国公,一生富贵,亦一生谨慎,最后得以“功名终”。这个人叫汤和。汤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 《明史汤和传》说;“与太祖同里闬”。这个“闬”(读HAN)字的意思是“门”,这里则指里巷之门。也就是说,汤和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汤和“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这段话,至少说明几层意思。一是汤和从小有抱负;二是善骑射、会武功;三是有领袖欲,是个“孩子王”;四是高大英俊且有智有谋。显然,这是一个不同凡响之人。 据说,汤和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先生参加农民革命的引路人。郭子兴起事之时,胸有大志的汤和已“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他因作战勇敢而得一个小官,“以功授千户”。此时的朱元璋,仍然呆在一个皇觉寺里当小和尚。汤和念及旧情,曾写信给他的“发小”朱元璋,请他出来共谋义举、同享富贵。然而,《明史》之中,却没有提及此事。 《太祖本纪》只记载了朱元璋“卜神”之事。“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甲戌朔入濠见子兴”。意思是说,那年,朱元璋正在皇觉寺,思量去他乡躲避战乱。于是,他在菩萨像面前占卜。可是,去和留的卦相皆不吉利。怎么办?朱元璋自言自语:“难道是要我干一件大事吗?”于是再卜,结果是大吉签。当晚,朱元璋便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朱元璋从此发迹。呵呵,这样的描写,无非是想说明,朱元璋参加农民革命,完全是自觉的哦。 不过,史料之中,还是留下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 《汤和传》记载:“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朱元璋受郭子兴重视,其原因仅仅是“奇其状貌”也。看来,郭子兴也是一个会看相的人。他后来居然还将自己的养女嫁给了朱元璋(即马皇后)。但是,诸将根本不服。唯有这个汤和,自有先见之明,似乎早已看出这个小伙伴将来是要做皇帝的料儿,“独奉约束甚谨”。朱元璋自然十分高兴。对汤和的诸多好感,估计就是那个时候留下的。从此,汤和鞍前马后,为朱明天下汗马一生。以汤和之功,可能位列徐达常遇春之后,功莫大焉。对这位功盖一时、且资格最老的大功臣,朱元璋怎么就放下一百个心了呢?史书说他为人低调、小心谨慎等等。也有人说这是性格决定的。他不贪功、不图利、识相知趣等等。但是,这些说法都不准确。依我之见,汤和之善终,盖因其做人的大智慧。 其实,汤和是何等聪明之人。他从小有雄壮志,也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案发,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明史记载说:“帝(朱元璋)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徐达)、曹国(李文忠)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于是,汤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照理说,朱元璋应该有点挽留之意才是。毕竟,既是儿时伙伴,又是“革命引路人”。他的反应是大悦,然后就是“立赐”,居然立即准奏了,马上在凤阳替他修建府第,予其赏赐。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汤和小子拎得清。如果满朝功臣,都如汤和一般,还用得着我痛下杀手吗? 不过,朱元璋仍然是猜忌心很强的人。洪武一朝,告老还乡之人,依然有人逃不脱被杀的命运。因此,处处尽忠,处处小心,仍然是回家养老的基本原则之一。验校出没,又有谁逃得出朱元璋的视线呢?因此,聪明的汤和,辞官之后,仍然处处约束自己,最终令朱元璋解除了警惕之心。《汤和传》说:“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他从不以功臣自居,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避免授人以柄。对朝廷之事,他也守口如瓶。特别是其“妾百余”,他重病之后,全部给钱遣散回家,所得的朝廷封赏,也分送乡亲。最最重要的一条,据史料记载,汤和回乡之后,信守一条准则:从不结交地方官员和过问政事。他的生活,就是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给人一种只贪图安逸、百事一概不问的印象。这一点,都是朱元璋非常满意的。汤和毕生好酒。自古以来,酒可乱性,酒可坏事。史料之中,曾多有记载,说汤和“颇有酒过”。不过,汤和喝酒,虽常有过,但有些事似乎是刻意装出来的。《汤和传》曾记有一事:“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这件事,史家们似乎都是为了印衬汤和之过而写的。殊不知,此时的汤和,脑子清醒得很呢。当时,汤和镇守常州,曾经有事请示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郁闷之中,他照例是要喝酒的,然后说出了这一段怨言。以汤和之功大,何须主动表功之?我是怀疑的。其实,汤和的用意是清楚的。他只是想向朱元璋表明,我汤和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一点小事,可以酒后胡言,而且酒话中要争的,仅仅是一点点功劳而已。 有一个傍证。似乎可以说明问题。常州民间,有个“人口团子”的传说。大抵与此事有关。当年,汤和镇守常州,其时朱元璋诛杀功臣,人心惶惶。大将汤和也感到自危。因此,汤和常常借酒自隐。他往往在酒后理政,错杀无辜。汤和的副将为避免错杀,便做了几个假人头,染上血色,每当汤和酒醉发怒要杀人时,便把假人头当堂一献。汤和醉眼惺忪,掀鬓大笑。第二天便把事情全忘了。即使看到他要杀的人,也无事。因此,其副将暗暗传令,家家都用米粉做几个假人头,以防被汤和错杀,保人口平安,因此称“人口团子”,并流传为过年的习俗之一。汤和之所为,想证明什么?无非是想说明,他是一个酒鬼,是一个糊涂之人耳。 对汤和之醉酒,朱元璋是不是看透?恐不好推断。不过,朱元璋乐得顺水推舟。当年论功行赏之时,他还将汤和之过拿出来说事儿,居然找了碴,故意贬其功。其他的人,封为公爵,汤和只得了个侯。“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数年之后,汤和被封为信国公,朱元璋还不忘此事,历数其过失,并将其镌刻在免死铁券之上。这种做法,上海话叫“牵头皮”。其实,朱元璋此举也是做给其他人看的。以汤和功劳之大,我朱某尚且可以如此,况乎他人乎?汤和怎么办呢?他更聪明,“顿首谢”,一付战战兢兢、自我反省的样子。汤和和朱元璋一块长大,多年共事,知之深恐无出其右者。但是,既然看透了,汤和还决不能让朱元璋有所洞察,糊涂就要糊涂透顶,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可见其心智之高了。汤和告老之后,曾应朱元璋之请,重新出山在东南沿海“备倭”,共筑卫所城计59处,使“倭寇多年不敢轻犯”。他在此期间,汤和为官,亦在地方之上留下诸多名声。但是,事情一完,他即回家,决不恋栈。 洪武23年正月初一,汤和上朝给朱元璋拜年,突得急症,不能言语。洪武27年,汤和病重,估计是好不了。此时,朱元璋听闻之后,自然感慨万千。明史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朱元璋命人将汤和送到南京,手执汤和而抚摸之,不禁谈起儿时的情景,以及兴兵起事时候的艰难之处。此时的汤和,早已不能说话,只是点头。“糊涂”了一辈子的汤和,即使有什么肺腑之言,恐怕也说不出来了。其心之痛,只有他自己知道。之前,他的长子汤鼎随沐英入滇平乱不幸战死,其长孙汤晟、曾孙汤瑜皆死;他的老部下颖国公开国功臣傅友德也刚刚被朱元璋赐死,汤和同傅友德可是儿女亲家啊。他还能说什么?!朱元璋也是老泪纵横。儿时伙伴,故旧之人,杀得杀,死得死,只剩下一个汤和了。这份伤感,可以理解。可是,这又是谁人之过呢?!世上之人,似乎都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也是人之天性使然。洪武28年(1395年)八月二十八,汤和病逝于安徽凤阳,享年70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东瓯王,谥襄武,敕葬安徽蚌埠龙湖南岸的曹山南麓。汤和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墓园庄严肃穆,松风如涛。作为功臣封王者,汤和的墓葬规制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规格。观汤和一生,总算以其智慧,以糊涂人生,换得了一个好归宿。 历史传奇汤和为何幸免于朱元璋的屠刀 汤和成为明初政坛少有的“不倒翁” 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 猜忌刻薄的朱元璋上台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唯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杀人犹如猫玩耗子千古暴君朱元璋的残忍细节 香港文汇报今日刊文,对个中奥妙进行了剖析。文章认为,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文,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现来个赵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奠下莫大的福啊!”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激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它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认帐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他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其它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 《明史汤和传》记载“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功臣的,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奇迹。可见, 《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 封公事件汤和为何缓封公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略定,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臣。与朱元璋从小一起放牛、跟随他十几年打天下的大将汤和没有封公,只封侯。这让众人颇感奇怪。朝廷的解释是,汤和打仗有功也有过,其过之一是在舟山海上遇挫,致两位将军阵亡。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浙东(宁波、台州、温州)为方国珍割据十几年。舟山时设昌国州,也被方氏所据。1367年十月,汤和任征南将军,领三路大军讨方国珍。方氏大本营宁波被攻入,国珍逃入海。追及之盘屿(今定海盘峙岛),国珍又大败。十二月,方国珍投降,汤和得降卒二万四千,海舟四百余艘。其后,昌国州地方官达噜噶齐库哩吉斯也到汤和处投降,浙东悉定。同年,朱元璋命汤和领兵航海南下,平定福建。 汤和此次舟山海上作战未受挫折。最关键的盘屿一战,“自审至戌(下午3点至晚9点),败之,尽获其战舰士卒辎重”。这使得十几年“岁岁治海舟”,以为能据此与朱元璋长期作海上抗衡的方国珍一下子失去了信心,不得不降。 汤和在福建作战同样十分成功。1368年2月,他带领凯旋之师从闽坐船北还,然而,这一次,他在舟山海域遇到了麻烦。“还次昌国,会海寇劫兰秀山”,“为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兰秀山,即今岱山之秀山也。兰秀山事件看来使明朝廷非常震怒。《明史》兵志有记载,洪武四年十二月,“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元(今宁波)三府军士及兰秀山无田粮之民,凡十一万余人,隶各卫为军。”这显然是一种惩罚。而据《舟山市志》历代兵事载,洪武二年、三年,方国珍余部进攻过舟山县城,并攻打宁波等地。这使得当初汤和迅速平定海上的战果大为逊色,朱元璋不满意也是有依据的。 但是,《明史》认为,汤和此次不得封公,真正的原因并非在此,而是为了他此前发过一次牢骚,让朱元璋耿耿于怀。当时,汤和苦守常州,与劲敌张士诚对垒。“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太祖闻之衔之。”到了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就给了汤和点眼色看看。八年以后,汤和终于被封信国公。朱元璋“犹数落其常州时过失”。 朱元璋有雄才大略,得天下后,又以猜忌刻薄、屠杀众多功臣闻名。史称,汤和“沉敏多智数”,但“颇有酒过”。那次发牢骚,是由于喝了酒说漏了嘴,让人打了小报告。汤和此后小心做人。洪武十八年,他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深得太祖欢心,立马拨款为他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第二年,朱元璋请汤和出山谋划沿海抗倭方略。汤和这年已60岁,朱元璋说:“卿虽老,强为朕一行。”汤和要求与方国珍从子方鸣谦同行,作为顾问。根据方鸣谦的建议,汤和在沿海筑城59座,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凡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这一年,舟山除本岛外46岛居民3万余人被强制迁入大陆。第二年,昌国县被废,舟山成为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此事便与汤和设计的海抗倭大方案有关。 舟山“海禁”,一直延续到清初,时间长达300年。这不但人为中断了舟山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路径,给当时的舟山乡民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削弱了海防,其后倭寇猖獗,往往先犯舟山,而后入侵大陆,祸及东南各地。明中叶浙江总督胡宗宪在《舟山论》一文中因此说,“信国公汤和经略海上,区划周密,独于舟山似有未妥者。” 汤和其后“益为恭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八月去世,年七十。 人物生平元至正十六年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今属江苏),升统军元帅。二十四年,迁平章政事,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参见)。二十七年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苏州),执张士诚。十月,充征南将军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取海道入福建,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以偏将军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四年,任征西将军,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在征虏前将军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十一年,封信国公,参议军国大事。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十八年,任征蛮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十九年还师,得悉朱元璋欲解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二十一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终年70岁,葬于今蚌埠东郊曹山,名汤和墓。 汤和庙简介汤和庙位于海滨镇宁村十字街头。为纪念汤和而建。系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七间三进。照屏、月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后殿建于清乾隆年间。大殿通面宽17米,通进深62.5米。原宁村寨城已毁,尚留有护城、校场、游府墓与城内古井、古碑及兵营遗址。汤和(1326一1396年),字鼎臣,安徽凤阳人。为朱元璋的同乡好友,因作战勇敢,屡立战攻,封中山侯,进封信国公。明洪武19年,因倭寇侵犯海疆,汤和受命在浙闽沿海筑寨城,设卫所,以防倭寇侵扰。汤和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至今,宁村内尚有兵营、古井、上马石等。居民中共有70多种姓氏,这是当时抗倭士兵在宁村繁衍的见证。至今,永强一带仍留传着许多有关汤和抗倭的动人传说。在1989年以来,当地群众曾数次集资维修。汤和庙面临江海,紧靠机场,是较好的旅游点。 历史沿革汤和庙原名东瓯襄武王汤公庙,清时改称汤和庙至今。明嘉靖七年(1528年)巡按御史报经明朝廷批准,为表彰汤和筑城功绩而建。汤和庙从照壁到大殿始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后殿为清乾隆年间(1736-1795)扩建,此后不断集资维修,直到现在。 结构特点汤和庙坐北朝南,照壁在路南,上书巨大的“福”字。大门在路北,上悬刻有“汤和庙”三个金黄色大字的雕花竖匾。大门和二门之间,是一个院子。二门分左中右三座门,均为石础红柱红门,柱上悬有木刻黑底绿字的楹联,中门上方有两道横匾:一为“永康兆民”,另一为“第一功臣”。 进了二门又是一个较大的院子,坐北朝南的是一座大殿,殿上供奉着汤和的木质彩雕像,由一个巨大的镶玻璃的彩色木龛护卫着,上悬红底金字的横匾,刻有“英烈千秋”四字。殿顶有飞檐,由重重的雕梁画栋组成。殿前的月台上有两排红色木架,架上插着二十余种兵器和有信国公等字样的仪仗。殿侧悬挂着《民族英雄信国公列传》(其内容与《明史·汤和传》基本上一致,只是在信国公的爵号之前加上了“民族英雄”的尊称)和《秋月春风斗古城——记述宁村所的历史文物遗迹》。大殿两厢有彩绘壁画八幅。大殿的对面,紧靠着二门,有一座戏台,戏台的楼板是活的,不演戏时拆下走人,演戏时中门虽不能通行,但可以从左、右两座旁门出入,大殿、厢房和戏台连成一个整体。从大殿向北,还有一座后殿,供奉着汤和及胡氏夫人的彩塑像,殿西布置成汤和的书房,殿东布置成汤和的卧室,殿前凿有方形的水井可供饮用。 后殿背面屏风上抄录两首诗:一首是明嘉靖内阁首辅张璁(1475-1539)在汤和庙落成时所赋七言绝句:“铁壁铜墙屹海滨,江山万里耀英灵。雄名盖世传千古,秋月春风斗古城。”另一首是抗倭英雄戚继光(1528-1587)(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来浙抗倭,经过宁村所城,访问汤和庙时留下的)的七言律诗:“信国庙堂何处寻,宁村城内柏森森。数年雨化回天日,一剑霜寒震乾坤。入死出生披肝胆,餐风饮雪感民心。长缨慨奉经纶手,青史垂名耀古今。” 传统文化据当地老人介绍:汤和离去后,留下海防军驻扎在宁村所城。后来,军士们就在宁村落户,世代繁衍,使宁村人的姓氏达到八十来种,故而被称作“百家姓之村”。村民为缅怀汤和为民平倭的恩泽,将他尊如神灵,户户立牌供奉,上书“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春秋两度祭祀。直至嘉靖七年(1528年)立汤和庙以后,才将牌位集中到庙中供奉,并将每年春正月初九、秋七月十五两日定为祭祀日,称“宁城庙会”。尤其是七月十五日的庙会尤为热火,人们把汤和的雕像从庙中请出,前呼后拥地沿宁城四门巡游,途中还要举行“路祭”。到时附近各地群众都要前来参拜。1994、1995年七月十五曾开展纪念汤和活动,现已演变为“汤和文化周”。 汤和庙石碑汤和庙内有一块1990年列为瓯海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汤和庙石碑,石碑全文:“汤和庙,始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为纪念抗倭英雄汤和而立。汤和(1326-1395),字鼎臣,安徽凤阳人,乃明朝开国功臣,生前封中山候,进封信国公,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据明史载:和所筑沿海城戌,皆坚致,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宁城尚有护城河、游府墓等遗址。” 汤和墓简介汤和墓位于于安徽蚌埠市龙子河以东的曹山南麓,对龙子河,背负曹山,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墓室是一座依山构筑的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物,高3.米,宽3石6米,面积约40平方米。墓南神道,墓前神道长225米,前端立石碑一,两侧有石马两匹,高1.5米,长2.7米,侧立牵马士;跪羊一对,高1米,长1.7米;坐狮一对,高1.2米,长1.7米;文臣二人拱手执圭,高3米;护卫甲士二人,一手按剑,一手下垂,高3米。当代古建筑学家认为,此系明初石刻中的精品。 汤和,安徽钟离城(今凤阳东乡东湖村)人,字鼎臣,1326年生,幼习弓马,武艺高强,勇冠一乡。1352年2月汤和率族众投郭子兴领导的濠州义军反元,推荐幼年好友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为明朝开国名将、抗倭英雄。 汤和自26岁参加农民起义军,以功授千户,至63岁平倭返乡,37年征战,功勋卓著。在滁州、和州(今安徽和县)、太平(今当涂)、镇江(今属江苏)、平江(今江苏苏州)、浙东、福州、漳州、泉州等战役中屡建奇功。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仍征战不息,当年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八月,自山西渡黄河西征,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1370年征漠北,俘北元亲王、国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廓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内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封中山侯。1371年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克重庆,迫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 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今属陕西)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伯颜帖木儿乞和。1378年,封信国公。1381年征漠北,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1385年,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起事。1385年底自请解职归里。1387年应朱元璋之请,出巡山东、浙江沿海备倭,筑卫所城59处,征兵民5.8万余戍守,倭寇不敢轻犯。1389年,还居中都(今安徽凤阳)新第,将所得赏赐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1390年患病,1395年8月病逝,享年70岁,朱元璋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襄武”,敕葬安徽蚌埠龙湖南岸的曹山南麓。汤和墓高3.6米,宽3.9米,面积达40平方米,墓碑高6.25米,墓阶下有对称的石翁仲、石狮、石羊。汤和逝后,其子孙改信国公府为汤氏家祠,朱元璋御赐楹联曰:“千年不朽勋臣府,万古长青信国祠”。 历史沿革汤和墓始建于明代初期,距今已有600余年,其间至少两次被盗,久历沧桑磨难,早已面目全非,虽经精心修缮,但已难复当年原貌,1973年经抢救性考古发堀,汤和墓重见天日以来,已有诸多研究成果面世,但仍存一些谜团,或因历史久远无从考证,或因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墓室谜团至今尚有五大谜团:一是神道碑刻字为何被凿:神道碑碑文不知何时被何人逐字凿掉,附近明代墓碑也有类似遭遇,此迷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二是地面建筑原貌何样:墓区地面遗迹多已荡然无存,考古发掘只出土了部分柱础遗迹和建筑构件,难窥全貌;三是出土《圹志》与《明代·汤和传》在记载上存在数处差异:如汤和封信国公的时间,前者记载为“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而后者记载为“洪武十一年(1378年)春”,时间相差一年;四是侧室内女棺所葬何人:汤和墓后室右侧有一侧室,营建草率,葬一女棺,出土有女用金银饰品等,该女《圹志》未记,不见著录,不知何人?更不知她与墓主的关系;五是汤和墓随葬品有多丰厚:汤和久居显位,数受赏赐,理当厚葬,墓室至少两次被盗,仍出土百余件珍贵文物,其中青花瓷罐更是国之瑰宝,由此想见其被盗前的陪葬品一定非常惊人,只因早年遭窃,难知其详。 整修一新2006年10月,在汤和诞辰680周年之际,汤和墓被整修一新,墓园内矗立着新塑的汤和铜像,该墓区现己成蚌埠市的龙湖公园一景。并被列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简介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俗称“抬佛”。明朝时期,温州沿海一带是常遭倭寇侵扰的地区之一。汤和临危受命,指挥军民抗倭,为国建功,为民造福,东南沿海民众为感戴他的功德,于嘉靖7年(1528)在温州宁城所要塞城内建庙纪念,奉为民族英雄,并于每年正月初九和七月十五举行两次大型祭祀活动,称“宁城庙会”,由于汤和庙一度改称“城隍庙”,故而又衍化为“城隍爷出巡”活动,途径永强大部分地方,所到之处,众乡民夹道欢迎,当地人称之为“抬佛”,现今已演变为“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2004年对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的内容进行了整理,去除了其中的封建迷信成分,使其走上了健康向上的道路。当年的新的汤和民间文化艺术节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了,人们积极参与其中,在城隍爷出巡时,每到一个地方都会造成当地万人空巷,盛况空前。 基本内容汤和节的基本内容包括巡游和祭祖两部分,整个活动由农历七月十三日开始至十七日结束,为期5天。十五日为正日,汤和神像出巡。在汤和庙举行隆重的神像出巡仪式,“文武元帅”、“先锋土地”、“七星神将”等扮演者叩拜过神像,带领众“衙役”在庙内三进三出后,拥簇着汤和的香炉、神像出庙。庙门随即关闭,高挂“公务出巡”牌。 历年来大部分村民参加了巡游,人数在2000名左右,队伍逶迤两三公里。早上摸黑出发,晚上掌灯回来,历经龙湾永强的上横路、下横路共40多个村庄,行程约计25公里。所经村庄无不张灯结彩,备办香案,其中以村为单位的称“路祭”,一般一村一个,在村头用10来张方桌并排成一列,上摆三牲福礼、面桃纸烛等祭品,陈列各种琳琅满目的精巧摆设,无异如一年一度的私家珍品展览会。巡游队伍每过一村,都有祭拜仪式,气氛非常热烈。 特点“七月十五汤和节”以其突出的思想性区别于其他庙会,它的“祭祖”不是通常意义上以家族为单位的祖先祭拜仪式,而是对民族英雄汤和及在抵抗外族入侵中牺牲的祖辈和同胞的群体性祭奠行为,告诫后人牢记历史,闪烁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芒。这一内涵使“七月十五汤和节”在我国古老的中元祭祖送鬼习俗中脱颖而出,别具魅力。 保护传承汤和保境安民,功绩卓越,因而东南沿海一带对其敬仰万分。几百年来,“七月十五汤和节”凭借其自身强大的民族文化魅力和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得到了宁村人民的精心保护和完整传承。然而,从宏观上来说,“七月十五汤和节”仍属于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汤和在江浙一带建造的59座城池中,只有宁村将这种民俗活动很好地保存了下来。过去宁波、绍兴、嘉兴、台州一带均有各种方式的祭祀活动,由于时间的久远和环境变迁渐已消逝,包括汤和家乡风阳也是如此。但是宁村非但保留下来,而且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成为当地一大民俗文化盛事。宁村人对“七月十五汤和节”的保护传承方式,已接近“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层面,为群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了贡献。 《明史·汤和传》汤和,字鼎臣,濠人,与太祖同里闬。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及长,身长七尺,倜傥多计略。郭子兴初起,和帅壮士十余人归之,以功授千户。从太祖攻大洪山,克滁州,授管军总管。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从定太平,获马三百。从击陈野先,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野先。别下溧水、句容,从定集庆。从徐达取镇江,进统军元师。徇奔牛、吕城,降陈保二。取金坛、常州,以和为枢密院同佥守之。 常与吴接境,张士诚间谍百出,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再寇,再击却之,俘斩千计。进攻无锡,大破吴军于锡山,走莫天祐,获其妻子,进中书左丞。以舟师徇黄杨山,败吴水军,获千户四十九人,拜平章政事。援长兴,与张士信战城下。城中兵出夹击,大败之,俘卒八千,解围而还。讨平江西诸山寨。永新守将周安叛,进击败之,连破其十七寨,围城三月,克之,执安以献,还守常州。从大军伐士诚,克太湖水寨,下吴江州,围平江,战于阊门,飞礮伤左臂,召还应天,创愈复往,攻克之,论功赐金帛。 初建御史台,以和为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寻拜征南将军,与副将军吴祯帅常州、长兴、江阴诸军,讨方国珍。渡曹娥江,下余姚、上虞,取庆元。国珍走入海,追击败之,获其大帅二人、海舟二十五艘,斩馘无算,还定诸属城。遣使招国珍,国珍诣军门降,得卒二万四千,海舟四百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伐陈友定,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抵福州之五虎门,驻师南台,使人谕降。不应,遂围之。败平章曲出于城下。参政袁仁请降,遂乘城入。分兵徇兴化、漳、泉及福宁诸州县。进拔延平,执友定送京师。时洪武元年正月也。 大军方北伐,命造舟明州,运粮输直沽。海多飓风,输镇江而还。拜偏将军。从大将军西征,与右副将军冯胜自怀庆逾太行,取泽、潞、晋、绛诸州郡。从大将军拔河中。明年,渡河入潼关,分兵趋泾州,使部将招降张良臣,既而叛去。会大军围庆阳,执斩之。又明年,复以右副副将军从大将军败扩廓于定西,遂定宁夏,逐北至察罕脑儿,擒猛将虎陈,获马牛羊十余万。徇东胜、大同、宣府皆有功。还,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封中山侯,岁禄千五百石,予世券。 四年拜征西将军,与副将军廖永忠帅舟师溯江伐夏。夏人以兵扼险,攻不克。江水暴涨,驻师大溪口,久不进,而傅友德已自秦、陇深入,取汉中。永忠先驱破瞿塘关,入夔州。和乃引军继之,入重庆,降明升。师还,友德、永忠受上赏,而和不及。明年从大将军北伐,遇敌于断头山,战败,亡一指挥,帝不问。寻与李善长营中都宫阙。镇北平,甓彰德城。征察罕脑儿,大捷。九年,伯颜帖木儿为边患,以征西将军防延安。伯颜乞和,乃还。十一年春,进封信国公,岁禄三千石,议军国事。数出中都、临清、北平练军伍,完城郭。十四年以左副将军出塞,征乃儿不花,破敌灰山营,获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而还。十八年,思州蛮叛,以征虏将军从楚王讨平之,俘获四万,擒其酋以归。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伐蜀还,面数其逗挠罪。顿首谢,乃已。其封信国公也,犹数其常州时过失,镌之券。于时,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魏国、曹国皆前卒,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曰:“卿虽老,强为朕一行。”和请与方鸣谦俱。鸣谦,国珍从子也,习海事,常访以御倭策。鸣谦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帝以为然。和乃度地浙西东,并海设卫所城五十有九,选丁壮三万五千人筑之,尽发州县钱及籍罪人赀给役。役夫往往过望,而民不能无扰,浙人颇苦之。或谓和曰:“民讟矣,奈何?”和曰:“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复有讟者,齿吾剑。”逾年而城成。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浙东民四丁以上者,户取一丁戍之,凡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明年,闽中并海城工竣,和还报命,中都新第亦成。和帅妻子陛辞,赐黄金三百两、白金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有副,夫人胡氏赐亦称是。并降玺书褒谕,诸功臣莫得比焉。自是和岁一朝京师。 二十三年朝正旦,感疾失音。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遣还里。疾小间,复命其子迎至都,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丽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嘉靖间,东南苦倭患,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己,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巡按御史请于朝,立庙以祀。 游戏《新问鼎》中的汤和吉比特2.5D回合制网游《新问鼎》中出现。 人物位置:燕京 武将类型:战斗 初始等级:50级 资质偏向:兵法 武将特技:无 专属技能:无 武力:39 谋略:33 兵法:65 政治:5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