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谭熹 |
释义 | 谭熹,字启东,1896年出生于宾县枷板站北陈家楼屯的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少年读私塾。1921年,考入哈尔滨私立东华中学。1926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29年毕业。1930年,任吉林省女子师范校教员,同年加入反帝大同盟,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31年夏,任宾县中学校长(1939年,中学改为国民高等学校,谭熹仍任校长)。谭熹任宾县中学校长初期,目睹宾县教育腐败现状,联合陈焕锦、吴秀等人大闹教育局,怒斥教育局是"新葫芦装旧酒",县督学吕树声实感内疚,被迫辞职,由陈焕锦接替。 谭熹有浓厚的爱国思想。"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他在县长孙象乾召开的各界首脑会议上,发表了积极抗日救国的演说,驳斥一些人消极等待,依靠国联交涉,反对轻举妄动的论调。他慷慨陈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依靠国民政府不把握,指望国联交涉也没希望,我们不能坐视亡国,只有发动全民,武装起来,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9月22日,他和赵濯华、邓秀琳、刘斌、赵再田、刘哲民、马志清等7人组织东北义勇军军事委员会,赵濯华为司令,谭熹6人为委员,组织1 500余人的抗日武装。其中,他动员中学学生40一一50人参加抗日队伍。这支抗日武装后来编入吉林抗日义勇军冯占海部。 谭熹的一生以振兴教育为己任。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占领宾县,政局混乱,学校被迫停课。他夜以继日地护守学校,使学校的设备、教具、房舍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1933年,为了复学上课,他四处奔走,到伪县公署要求经费,四方聘请教师,通知催促学生入学,对城里住的学生,还亲自登门动员,经过二番准备,于3月正式复学上课。 他在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课余活动,生活管理等方面,都很规范严禁,学校办的较有起色。他要求教师尽心竭力,学生刻苦攻读,常对学生说:"光阴似白驹过隙,一去不返。”激励学生珍惜时间,学好各科课程,得到真才实学,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他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免收学费,使不少学生免遭失学之苦。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很活跃,如组织学生讲演会,歌咏比赛和演话剧等。为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组织学友会,伙食管委会和办理图书借阅,创办化学工艺社等。学生毕业后,他帮助物色学校,鼓励学生深造。对不能继续求学的学生,千方百计地帮助介绍职业,对家居农村,就业无门的尤秉恒,他极力推荐去伪县公署工作。把失业的学生孙永海留校工作。他对毕业后就业的学生有严格要求,不准当伪警察,不准做坏事。 谭熹支持共产党在中学的反满抗日活动。县中学中共工委支部(或党支部)为了宣传革命理论,壮大反满抗日队伍,扩充了学校图书室,增填一些进步书刊、歌曲和唱片。图书室向学生开放,学生进步思想增涨很快,有的学生和青年教师还参加了共产党和共青团。学校的反满抗日活动愈加活跃。这些活动得到谭熹的支持。但受到教务主任石云鹏的反对,一再向校长谭熹提出整顿学校的建议。他说:"学生应以读书为木,不应参与政治活动,否则将给学校带来意外的麻烦,那时,大家都要受牵连,甚至坐牢,你是一校之长,更是首当其冲。"他主张停止几名学生的学籍,解雇几名进步青年教师。谭熹听后激动地说:"我们是老同学老同事,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师长。你看他们所做的那件事不是对民族有益的?你不要害怕,我是一校之长,出事由我负责。你觉得在这里不安全,那么,你看哪里是安全之地呢?"谭的一席义正词严的话说得石云鹏哑口无言而退。 1937年5月13日,宾县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训育主任吕大千被捕,他非常痛心。共产党员教师李梦九以治病为理由,辞职转移,他极力支持,说:"你走吧!少惹是非。" 同年7月,吕大千被害牺牲的消息传回宾县,谭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教师募集钱物,并亲自对烈士的母亲吕老太太进行慰问,对烈士进行哀悼。 在东北沦陷的复杂情况下,他忍辱负重,关心教师,爱护学生,机智地与日本侵略者对抗。1939年,日伪为了进行奴化教育,派日本人熊谷八郎任学校教谕,后改任副校长,谭熹假意对"犯过失"的学生进行责罚,一面低声说:"还不快跑!"使学生得以解脱,免遭日本人副校长的严厉殴打责罚。 谭熹爱国爱人民的思想行为,以及在宾县各界和学生中的影响,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注意,被定为"要视察人",受到监视。1944年3月,吉林省国民党部领导人被捕,牵连谭熹,亦在宾县被捕入狱。他被捕的第二天,被押送伪滨江省警务厅,同年8月,在狱中受重刑致死,时年49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