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谭柘寺 |
释义 | 基本简介潭柘寺位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山山腰,距市区45公里。潭柘寺始建于晋代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当时叫嘉福寺,唐代叫龙泉寺,金代重修之后称大万寿寺,元、明、清三代都有修建,清康熙重建赐名岫云禅寺。寺名历代更改不一,独潭柘一名,传久不衰。潭柘寺是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而得名。距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 建筑布局北京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此寺之古,可想而知。 潭柘寺的建筑布局分为三格:居中的一路是佛殿-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阁。在这组建筑内有许多古物和美丽的传说。如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的塑像。 据说妙严公主曾削发居此,每天早晚都要礼拜砖都快磨穿了,时间之久,由此可见;还有大雄宝殿东侧有棵古老的银杏树,俗称"帝王树",西侧与其对称的一棵叫"配王树"。中路松树特别粗大,高入云霄,还有婆罗树,玉兰树和其他各种名贵花木。从后殿毗卢阁下望可俯瞰全寺景观。寺中龙王殿的廊子里还还有潭柘寺的一宝──石鱼。它是一条长约1.5米,重达75公斤的石雕大鱼。这鱼远看似铜,击之能发出清脆的乐音。古人说它是南海龙宫的一宝,其实它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陨石,原来的石鱼已被毁掉,现在的石鱼是复制品。 东路是行宫,清代皇帝游山到此休息。此路最为著名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流杯亭了。亭内悬挂着乾隆帝亲笔写的"猗亭"横匾。南看象龙首,北看似虎头。引泉水入沟内,经曲折的水槽流出.流杯亭内水槽宽约10厘米,如将酒杯放入水槽,酒杯随水漂流,游人坐在不同位置可取杯引酒。这种流杯亭在北京共有四处,其中以潭柘寺和中南海的流水音最为有名。 西路是一些散落的径院有圆形,方形的佛殿建筑物,庄严美丽,最高处是观音殿,殿角系以铜铃,微风吹拂发出清脆的声音。 潭柘寺在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在山凹里坐北朝南,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环境极为优美。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期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最大的寺庙古建筑群。 保护措施2001年06月25日,潭柘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