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汉字释义

基本信息

坛:U+575B : CJK UNIFIED IDEOGRAPH-575B : tán

基本字义

(①~④坛坛)

tán ㄊㄢˊ

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天~。地~。登~拜将。

用土堆成的平台:花~。

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神~。法~。

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艺~。文~。球~。论~。

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子。水~。

笔画数:7,部首:土,笔顺编号:1211154

方言集汇

粤语:taan4◎ 潮州话:duan5(tûaⁿ),tam5(thâm) [澄海]tang5

详细字义

坛 tán

〈名〉

(1) (形声。从土,亶( dǎn)声。本义:土筑的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

(2) 同本义 [altar]

坛,祭坛场也。——《说文》。除地曰场,曰墠,于墠筑土曰坛。坛无不墠,而墠有不坛。

为三坛同墠。——《书·金縢》。马注:“坛,土堂也。”

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礼记·祭法》

庄公升坛。——《公羊传·庄公十六年》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3) 如:坛宇(高台的边际。譬喻规格、界限;祭祀的坛场);坛兆(坛场。兆,坛的界限);坛域(设坛的范围。引申为界域、范围);坛户(掌管坛场财物、负责祭奠物品的人);坛坎(供祭祀用的土台和坑穴)

(4) 像坛之物 [sth. resembling altar]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山海经·南山经》

(5) 土筑的屋基 [earth fountament]

舍不为坛。——《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6) 如:坛基(宅基)

(7) 园林庭院中点缀环境的台子 [terrace]

荪壁兮紫坛。——屈原《九歌》

(8) 又如:花坛

(9) 楚人称中庭为坛,庭院 [courtyard]

巢堂坛兮。——《楚词·屈原·涉江》

(10) 僧道过宗教生活或举行祈祷法事的场所。亦指某些会道门拜神集会的场所或组织 [hall]。如:济公坛;盛德坛;坛堂(殿堂);坛事(打醮诵经之事)

(11) 指文艺、体育园地 [circle]。如:体坛,文坛,诗坛,排坛,乒坛,影坛

词性变化

坛 tán

〈动〉

筑坛祭祀 [build altar]

维元祀,巡守四岳八伯,坛四奥,沈四海,封十有二山,兆十有二州。——《尚书大传》

坛 tán

〈量〉

用于与坛有关的事物 [altar]。如:做一坛佛事

罈 壜 坛 tán

〈名〉

坛子,一种口小肚子大的陶器 [earthen jug]。如:酒坛;一坛醋

常用词组

坛子 tánzi

[earthern jug] 大的球形罐;特指陶器乌尔夫罐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坛 ·康熙笔画:0 ·部外笔画:0 《广韵》《集韵》《韵会》唐干切《正韵》唐阑切,𠀤音弹。《说文》祭场也。坛之言坦也。一曰封土为坛。《礼·祭义》燔柴于泰坛祭天也。《祭法》去祧为坛。《注》远庙八世祖则迁于坛,有祷则祭。互详墠字注。《史记·文帝纪》其广增诸祀坛场。 又楚人谓中庭曰坛,见《荆楚风俗通》。 又盟誓则立坛。《礼·杂记》孔子出鲁东门,过故杏坛,曰:兹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 又国君朝会亦设坛。《左传·襄二十八年》郑伯如楚,舍不为坛,子产曰:大适小则为坛,小适大苟舍而已,焉用作坛。 又特拜将相亦设坛。《前汉·高帝纪》上设坛具礼,拜韩信为大将,一军皆惊。《唐书·裴度传》度拜相,诏四登师坛。 又鸡坛,友会也。《北戸录》越人每相交,作坛,祭以白犬丹鸡。 又瑶坛,仙境也。《张协·七命》眷椒庭于瑶坛。 又《集韵》傥旱切,音儃。《周礼·夏官·大司马》九伐之法。一曰暴内陵外则坛之。《郑注》出其君。置空坛之地。 又《集韵》《韵会》徒案切《正韵》杜晏切,𠀤音但。坛曼,宽广貌。《史记·司马相如传》坛以陆离。《子虚赋》案衍坛曼。 又《集韵》《正韵》𠀤时战切,音缮。除地也。 又《集韵》上演切,音善。野土也。《楚辞·九章》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又亭年切,音田。《桓君山仙赋》周览八极,还崦华坛。氾氾滥滥,随天转旋。 又叶直良切,音长。《楚辞·九歌》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俗作坛,非。坛字从靣,不从㐭作。

汉英互译

1. an altar

2. a flower bed, especially a raised one

3. an earthen jar

中国古代的坛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逐渐发展为用土筑坛。坛早期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专用的祭祀建筑,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圆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中国历代各种坛的建筑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时分祀,有时合祭。都城各坛,其坐落方位,各个朝代有所不同。清代分布于北京城内外的坛有圜丘坛(天坛)、方泽坛(地坛)、朝日坛(日坛)夕月坛(月坛)、祈谷坛(天坛祈年殿)、社稷坛、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蚕坛等。其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分别位于都城的南、北、东、西四郊。

坛既是祭祀建筑的主体,也是整组建筑群的总称。按后一含义,它包括许多附属建筑。主体建筑四周要筑一至二重低矮的围墙,古代称为“?”,四面开门。墙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设宰牲亭、水井、燎炉和外墙、外门。?墙和外墙之间,密植松柏,气氛肃穆。有的坛内设斋宫,供皇帝祭祀前斋戒之用。整个建筑群的组合,既要满足祭祀仪式的需要,又要严格遵循礼制。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现存祈年殿的前身,是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建造的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在大祀殿原址建成行祈谷礼的大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有三重檐分别覆以三种颜色的琉璃瓦:上檐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1751)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见彩图)。社稷坛则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布局方式,把拜殿设在坛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这是根据《周书》所说的“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向南,于北墉下,答阴之意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1: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