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态度平衡理论
释义

态度平衡理论简介

态度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是F·海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海德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 ,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系统,被称为P-O-X三角 。处在三角某一端点的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有两种可能 —— 正的或负的 。它们都是由主体P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的。

判断当前起作用的P-O-X三角是处在何种状态,首先将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按其正负特点分别取+1或-1为标志;然后将三角上所有+1或-1的值相乘,如果所得之积的结果是+1,则此三角的状态是平衡的,反之,三角的状态是不平衡的。当人与他人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不平衡状态时,人体验到不愉快。不愉快的体验可以作为一种动机,驱使人采用多种方式,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衡状态。

海德的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和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

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 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 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恶、赞成与反对。例如:P为学生,X为爵士音乐,O为P所尊敬的师长。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听到O赞美爵士音乐,P—O—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皆为正号,P的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如果P喜欢爵士音乐,又听到O批判爵士音乐,P—O—X模式中,三者的关系二正一负,这时P的认知体系呈现不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体系发生变化。

海德的平衡理论,原则上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相同的,但海德强调一个人对某一认知对象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即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平衡理论的用处在于使人们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使个体尽可能少地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简练的语言来描述认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为解释态度改变的重要理论。

理论图解

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

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 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 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

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那么,共有8种,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见图(P-O-X关系形式):

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状态;

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

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由上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