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寨 |
释义 | 太平寨是一座“长城”,位于天津小平安村。控扼黄崖关城东侧崇山沟谷的寨堡,以山势险峻,长城雄伟著称。在太平寨长城东侧,新建门洞式登城便道,门上嵌“太平寨”石额,故得名。 天津太平寨太平寨位于天津黄崖关东南1.0公里小平安村。海拔高度400~500米,东起半拉缸山,西至寡妇楼。西北接凤凰楼,西南接水关。全长873米。控扼黄崖关城东侧崇山沟谷的寨堡,以山势险峻,长城雄伟著称。在太平寨长城东侧,新建门洞式登城便道,门上嵌“太平寨”石额,故得名。太平寨有多井字形拱券结构城楼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门一座。登城入口处为瓮城,瓮城前广场有8.5米高的戚继光花岗岩塑像。瓮城西面为三岔墙,墙向外伸向有哨楼,墙内有水洞,长城随险峻山势而变化,山巅筑有圆形石楼,连接100多米陡降石墙,为北齐年间所建,距今1400多年。长城内侧有一墙围子,名“养马阁”,为古代养马处。小平安村有一残碑,名《建空心敌台碑》。半拉缸山下城墙有一座平台,是戚继光点将台。太平寨控扼着黄崖关城东侧的崇山沟谷。寨北谷道称鞑子沟,明嘉靖年间鞑靼曾由此破城入关,故名. 太平寨长城东侧,新建门洞式登城便道,门上嵌“太平寨”石额。太平寨有井字形拱券结构敌楼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门一座。登城便道前有一个小瓮城,瓮城前广场上,塑有高8.5米的明末戍边修城名将、蓟州总兵戚继光花岗岩塑像,身着戎装,气宇轩昂。瓮城西面有一段城墙向外延伸30多米,设一敌台,称哨楼。 安陆太平寨概况太平寨位于安陆城西北40公里的孛畈镇柳林村境内,海拔517米,是安陆的最高点。它与白兆山属同一山脉,即大洪山系,是新编《安陆县志》记载的安陆四大名胜之一。原名太平山,因两山对峙,又名“石门山”。《安陆县志》云:“太平山,距县城九十里,由石门入涧,缘马鬃岭而南,险峻不可方轨”。太平寨筑于太平山顶,仅一线蚁旋而上,地势险要,为西晋张昌举兵的地方。公元302年,即西晋太安二年,朝廷征发荆楚人入蜀镇压益州农民起义,该年五月,义阳人张昌不堪苦役,率江夏流民数千人举行武装起义,在太平山安营扎寨,与朝廷对抗,因扎寨太平山,筑寨太平山,故名太平寨。后来张昌又以太平寨为根据地建立了国家,设立了百官,立山都县吏丘沈为天子,国号神风,张昌为相国。占领了荆、江、扬、徐、豫五个州的广大地区,一年半后,政府军围剿,张昌战死在湖南零陵县境内。起义虽然后来失败了,但张昌起义的故事却留在了民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比白兆山的历史文化早400多年。 历史沿革据考,自古以来太平山为兵家扼险用兵之地,游人唱咏之所。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入安陆,城关沦陷。1942年8月,原国民党安陆县政府迁至太平寨山下的龙王寺,并在麻羊洼创建了最早的安陆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安陆一中)。老一辈回忆:当年在这里举行考试时,县老爷还亲率达官贵人骑马巡视考场,其场面极为壮观。国民党安陆县政府在龙王寺历时三年之久。后来日本人投降后,又于1945年9月搬回安陆城关。 当地老人还回忆说:在当地65岁以上的人都见过抗战时期的李先念,很多人听过他的讲话。他在太平寨、龙王寺、三里店一带打过不少仗,这些在《安陆抗战演义》一书中都有记载。 旅游资源(一)极具考古的古老寨堡:太平寨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但在太平寨山顶还保留有当时修建的古寨房,古建筑不下百间,从寨房、寨墙的布局结构来看,足见其规模的庞大。极具有旅游观光和考古价值。 (二)奇秀可餐的自然风景:在太平寨的各个侧面有一处处山明水秀的自然风景。如“飞泉迎阳”、“水帘罗汉”、“金庭玉洞”等诸景;有“鹧鸪钻天”、“鹞子翻身”、“狮子岩”、“龙头岩”等奇石;有与当地古长城相连的“牛角山”、“九个弯岭”、“映花尖山”、“蛮王寨”、“英王寨”等险峰;在太平寨山脚下还有与太平寨交相辉映的龙王寺水库,似一天然湖泊,库水清澈透明,蓝似天空,可谓世间仙景,人间乐园。 (三)可供寻谜探幽的原始森林:在太平寨东面山谷中有面积约100亩的原始森林(太平寨地区原是一片原始森林,1958年前森林面积庞大,1958年大办钢铁,森林大部分被毁)。原始森林中以马尾松居首,且满山遍野皆是。棵棵马尾松高大挺拔,躯干参天,非两人不可合围。走进原始森林,上不见天日,下不见地皮,灌木从生,极其茂盛。据说至今无人从林中穿透。林中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系统完整,奇树异木、奇花异卉比比皆是。柴胡、葛根、紫素、二花、伏苓等百种异草奇药尽藏其间。 由于太平寨森林茂盛,荫天蔽日,四季郁郁葱葱,自然环境良好。加上地理位置和气候适应各类飞禽走兽栖身的缘故,引来百类鸟兽栖身。在太平寨一带常常有野豹、野猪、猪獾、狼、狐狸、山羊等各种野兽出没,常常看见有猫头鹰、锦鸡等不知名的鸟类飞翔,各种飞禽走兽不下百种。走进原始森林,呼吸的是新鲜空气,似一天然氧吧,人们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真是探讨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修身养性、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四)内地罕见的古长城:有诗曰:“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少人因为没有机会一睹北京城外古长城的雄伟风采而遗憾。但太平寨为你提供了一个游览古长城雏形的机会。太平寨的古长城修在与太平山相毗邻的群山顶部,全部用石料砌成,高约2米,宽约1.5米,连绵10余华里,其气势雄伟壮观,在内地实属罕见。至于太平寨的古长城始建于何年,为何而建,特别是有几处古长城修建在悬崖峭壁处,那重量过千斤的大石块,这在当时是如何运上山的,又是如何建的,目前尚无证可考。太平寨有多井字形拱券结构敌楼六座、墩台一座、登城便门一座。登城便道有一个小瓮城,瓮城内周围镌修长城赞助碑,碑上镌刻捐资赞助修复长城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名单。瓮城前广场两侧土岗上,塑有高8.5米的明末戍边修城名将、蓟州总兵戚继光花岗岩塑像,身着戎装,气宇轩昂。瓮城西面三岔墙,有一段向外延伸30多米,设一敌台,称哨楼。三岔墙水洞处,城墙突然下伏,继而又随山势插入云霄。长城最西端有一方形石楼,名寡妇楼。传明隆庆年间戚继光曾征调河南军士缮修长城楼台,时有 十二名妇女结伴寻夫捐资修建了这座敌楼,后人传称为“寡妇楼”。楼两层,高13米,四大砖柱将楼隔成四个拱形大厅,四面有拱券箭窗。楼上层建有长方形小屋,西端装饰龙头,四面有檐角蹲伏陶制麟、凤、狮等动物模型,四周筑雉堞垛口。长城内侧有一墙围子,名“养马阁”,为古代养马处。 (五) “龙王城”堡古地道:在太平寨山麓,龙王寺水库南边,有一座山叫“龙王城”,其顶部约有500平方米,全部用石头砌成碉堡状,碉堡内有循环地道,地道宽约 1米,高1.6米,可行人,现大部分保存完好。据安陆县志记载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县境有高窍、祟头、傅家、大鹤山、小鹤山、太平山、杏花尖山、龙窝、自由山、月落岭、黄金、万福山、扁脑山(大安山)、乌岭山、吉阳山、槎山、寿山、三陂港等18座堡寨,太平山堡寨便是其中之一,堡寨的古地道中国南方难以寻觅。其建筑年代也有待考证。 (六)南山山谷九龙泉:太平山寨中泉水丰富。相传,太平寨的南山是一片风水宝地,山谷中有九条龙盘住锯守着。九龙居住之处一年四季都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俗称“九龙杯泉”。特别是“老龙泉”,泉水有约一茶杯粗,据有关部门化验,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水质纯净甘冽。夏天,泉水清澈,甘甜爽口,沁人心肺。冬天,泉水温暖,从不结冰。 (七)深幽难探梅花洞:在太平寨的南侧有著名的溶洞——梅花洞,据《德安府志》记载:“梅花洞在府西八十里太平寨校马场南,洞深里许,高如厦屋,石壁仿佛有弥勒像,再进则水声如崩涛怒瀑,从山顶四注而不见水,又进则一池似为龙蛰,常有误惊者,自觉四冲,炬火尽灭,自后无敢探其幽者”,由此可见梅花洞之奇、险、神。 (八)千年古刹石岩寺:在太平山梅花洞南面有两座山,由于两山对峙,似两扇石门,故曰石门山。石门山之间原有一寺,名曰石岩寺。清人沈会霖《石门寺诗并叙》曰:“城西九十里,由梅花洞折而南,崇山屏立,中容涧水,怪石森森,屹立如龙象,俗曰浊潭。又,两山对峙,亦曰石门。”寺以山名,故曰石门寺,或曰石岩寺。寺已废。相传,张三丰真人曾在此修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曾云游到此,并赋有《石岩寺诗》一首八韵,可惜诗已失传,挖掘至今尚未有果。 (九)清朝古宅建筑群:在太平寨附近,有一自然村湾,名曰邓家湾房屋。相传,邓家湾房屋建于1871年,即清朝同治年间。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房60余间,现保存比较完整。据文物专家们说,该房屋是安陆市唯一从修建到现在没有重修古民居。 其房屋坐北朝南,分两院三层。正屋主建筑为二层青砖木楼结构,正堂的每块砖上“同治十年,岁次辛未,邓玉峰造”的字样清晰可见。邓家湾子大门口有粉白的大照壁,大门为红边黑漆,大门上饰有浮雕衔环。八字形粉红色大照壁左右两边有雌雄石狮一对守护(“文革”中被毁,)门前设有下马石。一进大门便可见一石铺甬道直达二门,大门与二门之间的两边是厢房,厢房两面又各有配房,各自自成一体。进到二门又是庭院,大院内卵石铺地,石阶四通八达。穿过院子,再上数级台阶方可进入正堂。正堂前的下水道暗道一直通到村外,下水道最宽处可走人,邓家湾房屋兴建距离现在已近140余年,可如今看来其风格独特匠心独具的设计仍然让人感慨万分。 (十)美丽的神话传说:在太平寨一带有很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狮子岩》、《龙头岩》、《蛮王寨》、《英王寨》、《九龙戏水》、《梅花仙女》等。尤其以梅花洞为题材的传说居多。《穷秀才寻找梅花仙女》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的太平寨依然是浓荫蔽日,古木参天。历史上构筑的石寨、石屋、石堡仍历历可见。山下还保存有较为完好的清同治年间的房屋建筑。山上的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最著名的有老龙泉、九龙杯泉,均位于太平寨的深山狭谷中,特别是老龙泉,一年四季一茶杯粗的泉水从石缝中流出,水质纯净甘冽,冰甜爽口,泌人心肺。兴建于山脚下的龙王寺水库,则似一天然湖泊,给山寨平添了几分诗情画意。今日的太平寨,是人们回归自然,寻幽探胜的好去处。 迁西太平寨地理位置太平寨镇位于迁西县东北部21公里处,北邻宽城、青龙两县,东接迁安市,南临大秦铁路和三抚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迁西县经济文化重镇之一。 人文历史据载:古时南太平山有马西雨为山寨王,北太平山有杨从巨为山寨王,该村在山涧,故取名太平寨。明代,曾有参将游击在此驻守,并筑有城堡。明隆庆二年改名为太平营,后又改名为太平寨。另有说法曰:汉代华佗、唐代孙思邈等名医都曾在此地治病救人,减少了疾病流行。因此,这里病死的人少于其他任何地方,故取名太平寨。后人为纪念几代名医,自唐代起建起了药王庙。传说孙思邈逝世于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故届时人们自发前来祭奠,以示怀念。1994年,一村对药王庙进行全新修缮后,每年前来祭奠人数达万人以上。 特色产业太平寨镇立足山场广阔优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1年—2003年,投资近400万元实施了南大门万亩荒山开发工程,完成围山转整地7000亩,修路29公里,栽植各种果树50万株,修建集雨水窖300个,形成了以板栗、金太阳杏、爱宕梨为主的特色果品产区。现全镇有板栗树101万株,常年板栗产量100万公斤;在该镇大岭寨、城自岭、擦岩子一线长城脚下石灰岩带上,特产安梨历史悠久,品质优良。其中大岭寨安梨以其皮薄、肉厚、核小、酸甜可口闻名于京、津、唐地区。该村原有安梨树3万株,常年果品产量20万公斤。秋季安梨未下树,采购者已至。2003年,又投资4万元,新规划了600亩安梨基地,栽植安梨苗3.6万株;以南刘古庄、黄土岭为中心,辐射南片10村形成了3000亩的玉米种植基地;以楼房峪为龙头,带动东辛庄、太四村等村形成了800亩的药材生产基地。 矿产资源以铁矿、石灰石为主,已探明的铁矿储量2000万吨,石灰石储量1200万吨,形成了以铁矿采矿、铁选、烧结、炼铁一条龙生产体系。 旅游资源太平寨镇旅游业前景广阔,资源丰富,有蜿蜒起伏的古长城遗址,有明代的古砖窑、古灰窑遗址,有传说中韩湘子读书成仙的攻书台,更有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36.7亿年前的麻砾岩。1978年,联合国地质科学研究会通过卫星对地球物理探测,在太平寨的西山发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太古代紫苏斜长麻砾岩,距今已有36.7亿年。一时间,太平寨便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许多科学家、诗人、画家和海外人士到此一睹古岩风采。2003年,该镇请市老促会领导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踏查,并进行了旅游开发策划和旅游特色产品设计,其中古岩制作的工艺品样品深受人们喜爱,非常抢手。今年,该镇已将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开发列入重点工作。 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八年,联合国地质科学研究年代协会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卫星在河北省迁西县的太平寨西山,发现了36亿7千万年前的古老岩石,一时古镇太平寨便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宣汉太平寨地理位置太平寨拔地耸立在达县、宣汉、通川区三县交界之处。海拔760余米,在一块盆地间巍峨壮观,山顶四周由两层陡峭的石岩构成,两层之间约50米高。惟有四道(东、西、南、北面)山门可上。山门狭窄,被石头紧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整个寨子成扇形,寨上田土丰沃,果树茂密,耕地近400亩。因此,太平寨被誉为名震川东第一寨。 一条窄窄的土路,从石壁半崖间经过,慢慢爬上太平寨,俯视陡峭的上山石阶,顿觉遍野赫然明朗。淡淡薄雾、缥缈轻飏,古朴房舍,静寂无声;鸡鸣隐约,犬吠清脆,飞鸟嬉戏于柔弱的雾纱间,一棵棵桔树藏匿于葱郁林木中,鲜亮的果实缀满枝头。寨上地势呈浅丘形状,厚厚黄土润石子,块块泥土育丰谷。在探访之中,与川东白莲教一脉相联而不可分割的缘由何在?流传民间的悍城寨(汉城寨)又是为何?隐藏的风物风采中,在第二层悬崖上曾有卧佛和弥勒两佛又是为何?有关太平寨曾为达州迁治的隐秘,能否浮出水面?现在的寨名是何年更名的? 史料记载太平寨:川东白莲教民血浸的悲壮 据《白莲教起义始末.清中期川东北》史料记载:震慑清朝“白莲教义军”的八大主力,其中五支主力都产生在巴山南麓。而达州为“青号义军”,爆发地又在达县的亭子镇。太平寨,与达县的亭子镇唇齿相依,一条明月江缓缓流淌而去。在两百多年前,此寨便是寨下周围数十之地乡民们信奉有神灵出没的大山。 享誉清朝的川东白莲教领袖——徐天德,出生于寨下的现亭子镇官田坝村,少时随父亲徐文上山打猎,练得一身功夫,仗义素蔬财,待人和气的性格传遍百里,被达州知府戴如煌招为一名捕快头目,目的借他武功“缉拿教案”,早已秘密加入白莲教的徐天德趁机爆发起义。在嘉庆元年(1796年)九月十五日,他首举义旗,组织教徒在太平寨山下的亭子铺爆发了白莲教起义。(总坛设在太平寨) 沿东门一坡陡峭的石梯而上,离寨门10米左右的一面光滑的石壁上,留有一行墨色很浓的字迹:徐天德乃叛逆应诛之。虽未留下书写时间,以此想象嘉庆派重兵剿杀白莲教民于太平寨的血腥场面,也由此溯源到太平寨与川东白莲教起义是一脉相承的,当徐率领教民起义的第二天(1796年9月17日),东乡县(今宣汉)东林河白莲教首刘学书也发动起义,20日该县教首冷天碌与弟子王三槐、刘朝选等号众数千人在桃花坪(今桃花乡)的连花沟起义,24日,太平县(今万源市)教首殷成富、冯升等在石坝溪起义。三县义军相距很近,听候徐天德指挥,起义迅猛燃遍巴山南麓。朝廷十分惊慌,派兵剿杀,徐天德等各路义军依靠太平寨,官兵的数次围剿未果。于是他率义军下山,转战数十地区,与清军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反抗斗争。据《达县志》民国版记载:达州于嘉庆(1803年)6年11月16日升州为府,嘉庆皇帝亲赐府名“绥定”,并御笔亲书刻于城头。其意思是达州白莲教领袖徐天德部被全部歼灭,达州已经绥清安定。 太平寨:历史遗迹中的风物风采 寨上北面的顶端,曾是文昌宫,现为太平寨小学旧址。一堵高约7米,宽约22米的墙面,斑驳的石灰颜色,以坚固神态屹立。打开破败的木门,幽静的小院中,芳草凄凄,一棵苍翠的桂花树,枝叶繁茂,清香隐隐弥漫;两边是青砖和木料修建的教室,低矮而灰暗的门窗下,一根根石条上布满清晰可见的文字。而正面高约6.5米的木架房,柱头与排扇之间皆涂上赫黄色颜料,古朴典雅。木板壁正中的神龛痕迹,依稀可辩;而排扇之间相互构建的穿木上,模糊的字迹是正房在修建落成、抛粮挂红的日期。 徘徊在夷为平地的操场上,细看四周用石料垒成的这块香火袅袅的庙宇,石头上的錾子纹路,线条精细流畅,镌刻的各种图案,以及在石条之间夹有青砖(推测为清末时期浇制)。据当地人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曾有一位远游于此的李姓先生,被当地发财人冉家挽留于此,教了近十年的私塾,下山之后,据说去了台湾。解放初期开始修建了这所学校,目的是为了寨上两个队的孩子就近上学读书,到了七十年代未,寨上一些人渐渐下山择地而居,孩子也就到村小读书,学校只好奉令停办。 离文昌宫遗迹不远的一套三合院,除堂屋和两边正房的面壁是木料构成之外,其它几面全是石条堆码,用围石条砌成的拱形石门,制作精细,整洁光亮。屋脊梁上用黑瓦砌成的龙凤呈祥的图形,残留的痕迹中,不难看出当年的房主的身份和地位;从地坝上堂屋的十一步长约3米的石梯,全是完整,并未粘接,精巧的石工手艺,十分讲究的做工,尤其是方形方孔凸形图案,可以上溯到宋代的文化背景。从目前寨上的一些院落来看,三十余套房屋,全都是一种古朴形态,既无一间现代楼房横插期间,也未有铝合金玻窗夹在面壁之中。大都保存着原始的模样,木柱木壁木窗的破败痕迹十分的浓厚,乃至于凸凹不平的地坝,也未用过一张石板进行替补,裸露着斑驳的裂痕。 顺着一条小路,拔开丛生杂草掩盖的一块块石头,站在一个山凹处,一个圆形的坑状痕迹隐约可见,此地就是嘉庆*****白莲教起义教民的万人坑。带路的老人,用力翻出几块屠杀人头形状的石头,虽然痕迹苍凉,大刀的声响,血腥斩杀的悲壮情景,在心头翻滚。与之相隔约200米远,赫然在眼前的一块约200平方的石板,平整洁净。自上个世纪初到八十年代末的30多年间,大石板是寨上举办一些活动的重要场所,据说当年红军上山驻扎时,经常在此练兵、开大会或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太平寨:世外纷乱中的喧闹与繁华 太平寨地势险要,位置独特,避乱藏身,衣食充沛,寨上和寨下的当地人都这样说。 七十五岁的冉姓老人,说起从祖辈们口中传出的趣闻轶事:这山上的冉姓是整个山寨的旺族,长居于此,以耕田种地为生,渐渐成为寨上的发财人,后来又有人在外做官,代代世袭为这个山寨的“寨主”,把持着这个山寨,直到清末民初,太平寨的名气响遍川东。此地成了“躲匪”、“躲富”、“躲债”、“躲灾”的安全之地。不少外地的富豪恶绅们,携着家眷或财物纷纷投奔而来。远有湖南、湖北、贵州、万县、广安,近有开江、宣汉、万源、通江等人。说到高兴处,冉姓老人迅即背诵出刻在南门石崖上,一位名叫岚德泐遗游人留下的一副对联:太平崮砦川东有双同天地共存;卧佛罗汉蜀中天二与山河并载。随后,他又说出另一首诗:太平孤垒天陶砦,环市关奥地隘开,胜迹轶事和萧史,平添笑谈传如来。 光绪九年(1883年),寨上寨下商旅往来繁华,卖盐、卖米、卖肉、卖煤、卖杂货等,山寨上热闹非凡。离南门约200米的一套较为完好的老院子的左面,原是一套修得很漂亮的房子,三间一楼一底,被称为“公房”(设有茶馆、饭馆、烟馆、旅馆),虽然早被撤掉,从残留的遗址两侧,依旧可以看到当年造房的屋基。走过一条窄窄的原是小街的青石板,踏在现是一条宽宽的土路上,是当年直通三庙的必经之路。当年的打情骂俏、杯盏交错的热闹情景,渐渐清晰起来。自那时起,山寨也越来越开放了,山寨上的一切活动不亚于山下的场镇。周围几十里远的人做起了山上人的生意,往来留宿或暂住的客人也很多,寨上冉家的族长为了大捞钱财,大开山门,凡是三流九教、各色人等,来着不拒,狂敛安全保护费和地皮费,把山寨弄得个热闹喧天。听说那时每天在公房的小街上杀一头猪,把肉都要买得干干净净。到了1934年初冬,红军上太平寨打垮了寨上富豪劣绅组成的武装一批藏在寨上的恶霸乡绅,此后,寨上才渐渐恢复平静。 太平寨:绚丽多姿的十湾、九梁、八大景 隐埋于太平寨上的风物风采中,鲜为人知的风光景色,既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像一块块多彩的珠宝镶嵌在寨上。在一位老人的指点下,细细察看了十湾:底(方言读dia)湾、斗地湾、魏家湾、上篼(头)湾、梓桐湾、大湾、门口湾、曲家湾、棕树湾;九梁:灰篼梁、瓦子梁、阴大梁、字库梁、黄泥梁、古锣包梁、寨子梁、屋架梁。八大景:太平寨好像一条船,玄主殿内出灵签;洗马池里水不平,燕子口内出青烟;望龙嘴上观星斗,大堰能照半边月,石人对看冒火山,卧佛静坐悬崖边。 太平寨:川东第一大卧佛亮相深山 由两层悬崖峭壁环绕而捧起的太平寨,在北门、东门(得胜门)紧依的二岩之间,约400米处的两尊巨大的佛像鲜亮开来,右边的卧佛长约25米,高约8米;左边的弥勒高约8米,宽约8米,一笑一乐,各具光彩。卧佛形神高贵、睡姿安详;弥勒笑容可掬、气质华贵。两尊佛像在数十里远方能清晰可见。 两尊佛像依据石壁取材,精雕细刻而成。据说:这两尊佛像早年就有,长与高不足3米,于何年雕刻,无人知晓。在川东白莲教教民起义期间,此地香火旺盛,住在山下不远的徐天德,以及徐之父已秘密加入白莲教,号众教民,悄悄化缘集资有过修缮,也不过是进行一次重新“穿衣”,目的在于宣传白莲教,聚集教民于佛前,讲授传诵白莲教经书,坚定白莲教民的信念。后被当地乡绅发现告发,官府派兵前来进行过破坏,直到川东白莲教被宣告*****后,卧佛越来越破败不堪,以后便无人提及修缮之事。 庄重静坐在太平寨二岩东、北面悬崖上的巨大卧佛和弥勒佛,覆盖了远古传说和沉淀的烟云轶事,作为斥资33万元扩大建造的李德华老人,就是当年在寨子上教过私塾,现居台湾。他为何如此热心投资呢?笔者从周姓老人口中得知:他也是受已故父亲的嘱托,要了却他父亲的一位好友李德华的一个心愿,要帮李姓老人完成有生之年,重塑两尊佛像的愿望,2003年初,周姓老人接到台胞李德华老人的信函后,才动手修塑。经过四年时间的细心构思和打磨,近期才竣工告成。在卧佛之侧留有台胞李德华老人亲笔书写的手迹。沿悬崖陡坡间的荆棘向前穿行,约550米的石壁上刻有来自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十余省市游者的墨迹达80件,有的笔力遒劲,有的刚柔相济,诗、词、歌、赋等形式多样,体裁十分丰富。另有“勇者乐山,智者乐水”八个大字(高约3米),镌刻在悬崖陡壁上,尤为鲜艳而显眼。 素有“华山一条路”的得(方言达)胜门——东门,约800余步石阶直插山门,在半山腰的400余米屹立着一尊古坟牌坊。气势浩大,庄严肃穆。查看墓碑,修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679年)。不知坟主姓名,老家就是太平寨。据说:此人在外地为官,因病去世后,后人不远千里要运回老家安葬,当众人抬着灵柩走到半山腰时,木杠突然断裂,落地的灵柩被黄蚂蚁层层包围,无奈之下,只好就地埋葬。从记述的文字和建造工艺分析,可以旁证出山寨上的香火繁衍是顺利的,整个家族也是兴旺发达的,曾经有过的辉煌不少于1000年,与现在山寨上仍是冉姓最多的人口连在一起,虽不能证明“宋元靖康年间,迁州治于城东五十里捍城山。”但这块远离城市而以独特的地貌地形环境,久居于山寨上的一代代人,过着 “太平”生活,是可以肯定的。 拂去历史烟云,有关达州迁治太平寨的史籍,从东汉起,达州地域的复杂和宽广,现在境内的不少乡镇都曾有过建官衙门的记载,此地曾作为远古官府选作“陪官衙门”的推测是有几分道理的。 太平寨:达州迁治痕迹迷雾甚多 据《直隶达州志》载:太平寨(捍城山)在州东西五十里,石岩峻岭,环绕为城,周回九里十八步,前宋兵革迁治于此山。《民国达县志》中找到痕迹:旧志云,达县旧为土城。在宋和靖康年间,迁州治于城东五十里捍城山的吗?。 但在进一步查阅推算年代中,疑点在于,一是宋和靖康年间,金兵尚未入川,蜀川有十几个州迁治,大都是蒙古兵南下入川时,何其达州先于其他各州而迁治于太平寨筑城置衙门呢?二是在公元 1243年,以合川迁筑钓鱼城时间推测,志书上所谓宣和靖康年间乃公元1126年。另据《达县志》记载,宋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军扫荡达州。其间相隔100年左右,在蒙古兵南下一个世纪前,达州已迁治太平寨(捍城山)吗? 寨上有三处较高的平地,当年建造的文昌宫、关帝庙和玄祖庙荡然无存,但三座庙堂威严庄重的踪影和残留的痕迹,依稀可见,从夷为平地上的石头瓦块可以看出一点线索,尚存于原址的玄祖爷塑像,头部曾遭到破坏而重新进行焊接,而文昌宫现为太平寨小学校校址,关帝庙遗址上的两尊石狮完好无损,静坐于此。现摆在关帝庙前的一个大石碾遗迹,直径约5米,可以认定当年山寨上养活众多人口。三处庙宇紧紧相依,为何又是独立的?按封建理论,三位神灵不能携手并列,个中缘由是玄爷代表统治阶级,而地处正中位置的玄祖庙堂,可以证明当年此地曾是官衙建置之地。 初冬的山寨,时过中午,迷雾才被阳光捅破,洒满整个山寨,笔者来到一个地名叫衙司的地块间,据冉姓老人讲,此地可能是州署所在地,细看周围环境,一片田畴层层叠叠,不像官司衙之地,也许年代久远,相传有误,离传说州署之地约130余米远,一口长约50米,宽约30米,深约10米左右的水塘,有地下水溢出,碧水清清、终年不枯,现名为洗马池。 目前寨上的七口老井,从未被旱干过。要说那口最大的水塘——洗马池,已利用为水力站。充沛的水源,养活3000人左右是没问题的,从堆垒在这口水塘里面的石料,外四周垒筑的石头来看,不惜成本的加固保护,或许只有官府才会斥资修建。由此推测当年的州官在迁州治的选址,应当是非常谨慎的,考虑要容纳众多官兵的地方,水是主要的,再是有丰沃的良田作后盾,囤积粮草,供养官吏和兵丁饮用,还为军马洗澡等相应问题,由此应证古代官僚忌讳:不患缺粮,只患缺水。上世纪60年代初,在“破四旧”那段时期,一位冉姓农民在刨地时,从玄祖庙基石下挖出许多散埋的方孔铜钱,铜钱的直径约两公分,上面铸有“崇宁通宝”四字(崇宁是宋微宗赵佶的年号),字痕清晰可见。发现这些出土并记载有年代的钱币,虽不能作为揭开造治于此寨的依据,也足以说明“悍城寨”之名,与此无关。比较原读音叫“汉城寨”而言,从代代相传的口误中,若追溯到汉朝的话,更无依据可考。若把时间推向唐朝,历史时期的长蛇县(今开江回龙)大窦山李靖垭有李靖坟与太平寨相距40里左右,在查阅中也无说法。 此寨偏远,独具特色,安静于深山,无战火伤害,当地百姓自给自足,无忧无虑地繁衍生活。而寨上的老人据传说,给予的解释是,许是千年以来,寨上均为当地汉族人世居之地,先祖们凭此富饶险要之地,完全能抵御少数民族的侵略,湖广填川也未祸及到此寨的百姓。站在山顶,环顾左右山川,一座雄壮突兀的太平寨,透过历史风烟,谛听千年的盛世歌谣,揭开弥漫的层层面纱,让太平寨显露原形,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俯瞰远山,夕阳洋洋洒洒铺满山寨,沿一条机耕小道下山,山寨远古的影像渐渐皈依在平静的心绪里。(作者:杨建华) 渠县太平寨清代同治2年(186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10万大军西征。在四川大渡河紫打地(安顺场),遭到清军的阻击,重创,太平军激战一月有余,到头来 几乎全军覆没。石达开认为投降后可以活命,结果被砍掉了脑袋。躲在一个神秘山洞的200余人侥幸逃避了清军的搜查,他们在寇老道的带领下,昼伏夜行,从大渡河转移到渠县水口乡的观音寨栖息下来。 观音寨上有观音庙,田地、树木和一片开阔地。三面悬崖绝壁,只有北面有“之”字拐的陡梯。寨门口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了防御清军的追杀,他们在北面架起12门罐尔炮,备有100余袋火药。平素时,除开荒种地外,早晚操练刀剑矛,尤其是自制的练功举重石特别多,轻重不一。寇老道既是领头,又是教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夺回武昌的战斗中,他一个人杀死曾国藩湘军十三人,攻破江南大营,一马当先,突破敌军重围。士兵们都钦佩他,尊重他。 一天夜里,寇老道派遣六位士兵到百姓家买豆腐干、落花生、咂酒。嘱咐道:“只能买、不能抢、不信话、军法处置。”不一会儿,这些食品全由士兵带上了寨子。寇老道问:“钱够不够?”洪小宝说:“你看,这把碎银一粒不少。”原来,这些食品都没收钱,是罗田坝王庆福老头慰劳的。寇老道觉得蹊跷,连忙打听王老头这人的身世。洪小宝说,王老头有个漂亮的姑娘,要招个女婿,想在我们寨子挑上一个。有人问,要选哪样的人哪?洪小宝说:“条件只有一个,明天到他家的‘溜溜田’去栽秧,谁能一口气顺着田把秧栽完,不伸一下腰杆的,他的女儿就嫁给谁。”大家一听,都议论起来,觉得条件太简单,说来我们都是庄稼人,谁不是栽秧能手?一个姑娘可不够分啦!寇老道说,别吹,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再说。好,刚才下寨子的那六人先去试一试,看谁有能耐。不过,现在大家弄吃的。有的用大坛子插竹筒,放进砸酒粒,渗入开水,有的在石桌上摆落花生、豆腐干,说说笑笑,开开心心地一边吃、一边喝。洪小宝说,这坛酒又甜又狠,比贵州的咂酒味道好。不由自主地吟咏起来:“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双手捧住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寇老道制止道,不要吟了,这是石达开吃过的甘蔗,不甜了。他对不住我们,把他忘掉吧!我们要在这里重新竖起太平军的旗帜,把观音寨改为太平寨,大家意下如何?众士兵异口同声的答道:“好,就叫太平寨!”这一夜,全寨就像过年节一样热闹。 第二天,洪小宝等六位太平军士兵下寨去了,在王老头的“溜溜田”比赛栽秧技术。栽秧开始了,有的栽了10多丈,腰杆勾痛了,伸了腰杆,自认输了;有的栽得很快,但没有哪个能栽完不伸腰杆的;还有一位手脚麻溜得很,伸了腰杆偷看田坎上的姑娘,打了幌子,也自责起来;最后只剩洪小宝一个人在田里栽,栽得又快又好,始终没有伸过腰杆,到底栽完了这块田。这一切,王老头和在旁的女儿看得清清楚楚。这一下,王老头当场宣布,他的女儿秀兰许配给洪小宝。其他五位士兵失望地离开“溜溜田”,没精打采地回到了太平寨。不久,秀兰与小宝举行婚礼,寇老道还到王家去做了证婚人,成全了这桩喜事。这一来,请假下寨求亲的士兵越来越多,不少人成了家。有的去大竹投靠了一支抗清的农民起义队伍,有的回到广西贵县去了。太平军剩下的士兵渐渐少了。 一天夜里,不知是哪里出现火苗,把观音庙的一百余袋火药轰轰隆隆炸得一干二净,庙子也烧成了灰烬。剩下的太平军士兵东一个、西一个逃得无影无踪。为了逃避清军的清剿,寇老道虽说武艺过人,到底处于身孤力单的境地,也只好离开寨子埋伏下来。临别之际,他搭上木梯,用铁锤、錾子在岩壁上凿下“太平寨”三个大字,自己在离寨子一里之外的石牛庙生存下来,隐姓埋名。他摆香设坛,苦练功夫,接纳教徒,卒年84岁。从此,观音寨被人忘掉了,太平寨这名字叫开了,一代一代传了下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