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华岩群 |
释义 | 太华岩群(Taihua Gr.)的时代属新太古代。分布于小秦岭和河南鲁山地区,为中深变质岩系。包括两套岩石组合:在小秦岭地区(包括太华山、老牛山),以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和滑石透闪岩为主,呈岩片包在混合片麻岩或花岗片麻岩中、是主要产脉金的层位;在鲁山地区以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岩为主,含铁、石墨和蓝晶石等矿。 简介变质程度,前者为低角闪岩相、混合岩化强;后者为高角闪岩相,局部达麻粒岩相,混合岩化弱。片麻岩中单颗粒锆石Pb Pb年龄28.4亿年、28.3亿年、(27.9±0.1)亿年和29.1亿年,众多年龄数据说明,该岩群经历了多期热事件叠加作用。 地层名称:太华岩群 地层名称(英文): Taihua Gr 阶代码: Ar3 地区代码: 19 命名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简称秦岭区测队)1958年命名,命名地在陕西华阴蒲峪、阌峪和洛南高山河。 沿革1931年赵亚曾和黄汲清把秦岭北坡的变质岩一部分归泰山系,一部分归五台系。1933年至1935年王猷、王景尊和曹世禄把河南鲁山、嵩县、南召、巩县、密县、卢氏、洛宁、伊县和陕县等地的片麻岩归属太古宙泰山系,片岩类则属古元古代五台系。1955年陈鑫等则称为秦岭系,归属前震旦纪①。1956—1958 年地质部西北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简称秦岭区测队)在1∶20万洛南幅地质图和洛宁幅地质图中把出露于太华山脉和灵宝县小秦岭地区的、不整合于古元古代铁铜沟组、熊耳群及高山河组之下的一套变质岩首次命名为太华系,1965年正式改称太华群。1959年阎廉泉把秦岭的太古宙变质岩由下而上划分为太华群、荡泽河群、雁岭沟群和界牌群。《中国的前寒武系》(1962)将其称为太古宙秦岭杂岩,沿用阎廉泉的4分方案,只是把“群”改为“组”。同年河南省地质局地质科学研究所编制的1∶50万河南省地质图把太古宙称为华山群②。1964—1972年期间河南省地质局地质六队、十九队和豫西队沿用华山群之名,并划分两个组,下部赵案庄组(或五道行?舱园缸?组)和上部铁山庙组(或经山寺?蔡?山庙组),属上太古界③河南省地质局第19队,1972,河南舞阳铁矿赵案庄矿床详细地质勘探报告。。1965年1∶20万鲁山幅地质图分为下太华群和上太华群。1971年陕西省地质局地质六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联合开展小秦岭地区的矿产普查,对太古宙太华群划分为6个组,由下至上为大月坪组、板石山组、洞沟组、三关庙组、秦仓沟组和桃峪组。1974年《中南地区区域地层表》把太古宙太华群分为上、下亚群。1974年河南地质局地质九队把鲁山的太古宙变质岩划分为下部背孜组,上部荡泽河组④。1976—1979 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对太华群做了多次不同的划分,1976年把它由下至上分为李老庄组、荡泽河组、雪花沟组和水底沟组;1978年则在荡泽河组和雪花沟组之间增加音火沟组;1979年把鲁山的太华群自下而上分为张沟组、荡泽河组、铁山岭组、水底沟组和雪花沟组,对箕山地区的太华群自下而上命名为于窑组、黄虎堆组、老袋窑组和寨沟口组,对舞阳地区的太华群由下至上分为赵案庄组、铁山庙组和杨树湾组⑤。1977—1979年西北大学地质系河南富铁研究队对河南中部三个地区的太华群做了不同的划分和命名:鲁山区从下至上分为两个亚群和5个组;下亚群为耐庄组和荡泽河组,上亚群分为铁山岭组、水底沟组和雪花沟组;认为叶县辛店存在太华上亚群,分为3个组,从下至上命名为鱼池沟组(或彭岗组)、王良岗组和唐山沟组;舞阳地区亦只有太华上亚群,自下至上为赵案庄组、铁山庙组和经山寺组⑥。1980年符光宏把小秦岭的太华群自下而上划分为焕池峪组、闾家峪组、太子岔组和推车峪组。1981年1∶50万河南省地质图基本采用了西北大学地质系在鲁山地区对太华群的划分,但把铁山岭组划归下亚群,并认为小秦岭的太华群缺失耐庄组⑦。1982年张国伟、孙勇均认为铁山岭组仍应归太华上亚群。1983蔡乃仲把小秦岭的太古宙太华群由下而上分为蒲峪组、焕池峪组、闾家峪组、观音堂组和枪马峪组等5个组。1983年张步春等将鲁山县太华群分为下部背孜街组和上部荡泽河组,舞阳的太华群下部为赵案庄组,上部为铁山庙组。1984年周顺文等认为太华群属古元古界,从下至上分为金洞岔组、杨砦峪组和马岔组。1985年阎竹斌综合了陕西省地质矿产局地质五队、六队和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地质一队1965年以来的区测工作,把小秦岭地区的太古宙太华群自下而上分为6个组,与上述1971年陕西地质六队和地科院地质矿产研究所划分的方案相同。以上表明,在1985年以前大多数研究者采用太华群之名,其时代多归新太古代,也有归于古元古代者。1988年胡受奚等认为原太华群内存在不整合界面,代表太古宇与元古宇之间的构造运动面,命名为崇阳运动或尚庙运动。把原太华群解体,重新划分。熊耳山地区从下至上分为上太古界草沟群和古元古代下部的太华群(石板沟组、龙潭沟组和段沟组);鲁山地区分为上太古界背孜群(雷音寺组和耐庄组)及古元古代太华群(荡泽河组、 水滴沟组和柳树沟组);舞阳地区分为新太古代赵案庄群和古元古代太华群(铁山庙组、杨树湾组和唐山沟组);认为小秦岭地区古元古代太华群,自下而上分为焕池峪组、 闾峪组、观音堂组和枪马峪组。1989年《河南省区域地质志》认为太华群属太古宙,分为上下两个亚群,仍采用1981年1∶50万河南省地质图的划分方案。同年《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对太古宙太华群未分组,而分为下、中、上3个亚群。由上述沿革可知,大多数人认为太华群属太古宙,部分人认为属古元古代。各家在组的划分上很不一致,相互难以对比。原因之一是,多期构造的改造使其复杂化和组成岩性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多变性。鉴于此,本典把太华群称为太华岩群。 特征太华岩群西起陕西蓝田,经临潼骊山、华县太华山、潼关,向东进入河南,经灵宝、崤山、熊耳山、鲁山至舞阳,总体上构成一个东西-北西西-北西向的弧形古老变质岩带,长约450km,宽约50km。据岩石组合、原岩性质、变质特点、含矿性等,把太华岩群分为两套岩石组合。第一套岩石组合:以小秦岭(包括太华山和老牛山)发育最好,以混合质片麻岩为主,总的特征相当于花岗质片麻岩,大致可分为两个岩组。1.耐庄岩组以条带状、条痕状黑云斜长质混合岩、黑云均质混合岩和部分二长质混合花岗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混合质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和变粒岩等的残留体或残留层。2.荡泽河岩组以角闪斜长质(或二长)的条带状混合岩和均质混合岩为主,夹条痕状黑云斜长质混合岩、斜长角闪岩、滑石透闪岩、蛇纹岩、辉石岩、辉石橄榄岩和辉长岩等。两个岩组间没有严格的上下关系,沿走向常常相互过渡或两者相间出现。花岗质片麻岩主体的原岩成分相当于奥长花岗岩?灿⒃粕脸ぱ要不ǜ谏脸ぱ?(花岗岩)岩套。这一岩石组合是产出脉金的主要层位,故可称之为 含金岩系。第二套岩石组合主要分布在鲁山地区,以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为主。由下而上基本可分为3个岩组:1.铁山岭岩组为含铁岩系,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长石石英岩和斜长角闪岩,夹铁英岩、磁铁石英辉石岩、石英岩和大理岩。2.水底沟岩组以含石墨为特征,岩石组合为石墨黑云(二云)钾长片麻岩、含石墨辉石二长(钾长)片麻岩、石墨大理岩、透辉大理岩、含石墨透辉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3.雪花沟岩组以含富铝矿物为特征,主要为浅粒岩、变粒岩与斜长角闪岩呈互层,夹夕线石榴片麻岩、蓝晶黑云石英片岩、石榴云母石英片岩、石榴二辉麻粒岩、透辉大理岩和少量含石墨的大理岩。总体看,第一套岩石组合的变质程度以低角闪岩相为主,混合岩化强。第二套岩石组合的变质作用以高角闪岩相为主,部分达到麻粒岩相,混合岩化弱。同位素年龄数据有:鲁山耐庄岩组角闪斜长片麻岩锆石U-Th-Pb 年龄2560Ma 和2620Ma(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1978),鲁山雪花沟岩组角闪斜长片麻岩磷灰石U-Pb年龄为2282Ma(陈好寿等,1980),舞阳太华岩群蛇纹磁铁矿的磷灰石U-Pb年龄为2530Ma,Pb-Pb年龄为2580Ma(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1975)。陕西潼关桐峪“板石山组”(约相当含石墨的水底沟岩组)角闪二长片麻岩磷灰石U-Pb年龄2301—2411Ma(阎竹斌,1979)。鲁山“雷音寺组”(约相当耐庄岩组)斜长角闪岩等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667Ma(南京大学,1988)。“赵案庄组”(约相当太华岩群的第一套岩石组合)斜长角闪片麻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2107Ma和许昌铁矿的斜长角闪片麻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380Ma⑧。陕西潼关桐峪“大月坪组”(约相当于耐庄岩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549Ma(郑志民等,1982)。水底沟岩组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2300Ma。以上U-Pb法单矿物年龄和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大多数大于2500Ma,部分在2100—2400Ma之间。本岩群片麻岩中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获得2841±1.5Ma、2825±3Ma、2789±5Ma和2914±3Ma(张国伟转引Kr?ner,1981),故认为太华岩群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还有相当一部分云母和角闪石的K-Ar年龄在1200—2200Ma之间,代表了后期多次变质热事件的叠加。太华岩群常构成混合岩-花岗质片麻岩-变质岩穹隆,一些地段则构成复式倒转向斜。陕西的太华岩群的顶界与铁铜沟组或高山河组或熊耳群为不整合,在河南其顶界则与云梦山组不整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