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鹤山摩崖题记
释义

太鹤山摩崖题记,太鹤山原名“青田山”,位于青田县鹤城镇北0.5公里处,海拔144.1米,总面积200余亩,因古时白鹤在此栖息而得名,相传唐代叶法善曾在此炼丹,“青田山洞”被唐代道家称为第三十洞天,在主景混元峰南面岩壁和其周边布勒有自宋至清代的名人和官吏等遗墨的摩崖题记15处,有题名、题诗和人物刻像三类,包括明天启三年(1623年)郑奎光画刻的“杨枝观世音像”。 太鹤山摩崖题记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

简介

太鹤山摩崖题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清公布时间:2005年3月16日 太鹤山因古时众多的白鹤栖息而得名,为典型的低丘地貌,太鹤山以古松奇石为特色,已列入丽水市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级旅游区。太鹤山主峰海拔144.1米,总面积200余亩,为圆锥状山体,四周陡峭,坡度在60度以上。山坡露岩广布,古松奇石众多,植被覆盖率在85%以上。古松奇石、摩崖题刻、古庙亭台是太鹤山的特色。太鹤山有历代和当代名人,如刘径、郑奎光、王崇铭、陈慕华沙孟海、粟裕、傅杰、张爱萍等摩崖碑刻34处。

历史

摩崖石刻是一座历史文物宝库,是浙江省内年代跨度时间最长(公元423—1964年),刻勒密度最高的摩崖碑刻群。从公元423年至1964年,时间跨度长达1500多年,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公元423年南北朝谢灵运的诗刻《石门新营》及《石门最高顶》开始,至时间最迟的是现代杰出诗人郭沫若1964年游石门洞时题:“横过石门渡,刘基尚有祠,垂天飞瀑布,凉意喜催诗”,形象描写了石门飞瀑雄伟壮观的气势和意境。

太鹤山摩崖题记汇集历代文人墨客之佳作,以正、隶、魏、行、草、篆各种书体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清人叶昌炽《语石》认为:“今人见题名,或称之为摩崖,不知摩崖不皆题名也。即桂林诸山,诗、赋、赞、颂姑无论,唐宋《平蛮》诸碑、韩云卿《舜庙碑》,非巍然巨制乎?……晋、豫、齐、鲁间佛经、造像,亦往往刻于崖壁……盖摩崖,犹‘碑’也,为通称,为虚位,亦为刻石之纲,其文字则条目也。”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中国金石学概要》指出:“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徐自强、吴梦麟在他们的新著《古代石刻通论》中认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这里的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不过,也有学者认为:摩崖石刻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上面提及的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还有一种特殊的石刻——岩画也可归入摩崖石刻。狭义的摩崖石刻则专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太鹤山摩崖题记上石刻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保存完整,因此意义重大。

内容

太鹤山摩崖题记大多是古代文人墨客或近现代的名人游玩太鹤山时随性而发的作品。他们发现古松与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抚松石”、“石抚松”等题刻,正是太鹤山古松与奇石相映的真实写照。太鹤山摩崖题刻50多处,刘径、郑奎光、王崇铭、陈慕华沙孟海、粟裕、傅杰、张爱萍等人先后在山上刻字题记。有题名、题诗、刻像三种,正、行、草、篆、楷等书体皆具。有“混元峰”、“试剑石”、“长松介石”和现代人陈慕华的“烟雨松鹤”、沙孟海的“太鹤胜迹”、张爱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装点关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题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东南面岩壁的“杨枝观音”线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约3.8米,宽1.6米,有“闽弟子郑奎光书”款,与普陀山杨枝寺刻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的杨枝观音像相似,如此庞大的杨枝观音刻像在全国都极为罕见。

意义

丽水是古代处州地界,属于处浙江西南,历来山水灵秀,自晋宋以降,名流徜徉其中,题咏留刻,代不乏人。葛洪、谢灵运、李邕、李阳冰、叶清臣、苏舜元、沈括、米芾、刘泾、王十朋、郑汝谐、郑原善、夏浚、樊献科、龚勉、郑汝璧、李志、谷应泰、阮元、何遂、楼村、端木国瑚等历代名士墨客纷纷留下书法力作,群星荟萃,异彩纷呈。现存摩崖石刻430余处,占浙江古代摩崖遗存的三分之一。摩崖石刻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人文、科研、旅游和书法艺术价值。它始自晋、唐,盛于两宋,至元、明、清不衰,主要分布在莲都、青田、缙云、遂昌、松阳、庆元等区、县风景名胜区内。

古代刻石的书法遗迹,虽片石只字亦足珍贵,太鹤山摩崖题记为代表的大规模且保存完好的古代摩崖石刻,非常罕见,其在古代摩崖刻石遗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浙西南境内多山川河流,交通不便,前人采录遽难遍及,除《括苍金石志》较完整地记载了元代以前的处州摩崖石刻(明、清无记载)外,其它如《两浙金石记》等漏记甚多,且《括苍金石记》印数不多,流传范围不广,影响有限,学术界并未引起更多的关注,加上兵燹冠攘,风雨剥蚀,其中一部分损毁不存,一部分复为丛木苔藓所隐。所以,太鹤山摩崖题记在摩崖石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文物保护

太鹤山摩崖题记是历史文化瑰宝。但是那些壁立于山峦绝崖处的石书、岩刻却正在岁月的流淌中渐消渐逝。大多数书刻已不见作者落款,有的石刻5年前去看尚模糊可见,而现在已不知何处了。

造成这种现象,自然因素当然是主要的。这些崖书千百年来祼露于

重峦迭嶂之中,日晒、风化、雨淋,加之丽水酸雨量多面广,对书刻的侵蚀尤为严重。更有人为触摸,寺庙香火萦绕,灼的侵害。在这众多因素的共同侵害下,丽水的摩崖石刻正在加快渐消渐逝。这些先人遗留的文化瑰宝能留存至今很不容易。每当慨叹斑斑满布的岩上书刻,回味摩崖中的历史沧桑,感触蕴寓笔划中的性灵时,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抢救、保护这些珍贵的墨宝,当是我们建设丽水“绿谷”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1、提高认识,

提高认识,尽快组织整理崖书资料。保护、弘扬历史文化,应从整理资料始,但许多原始资料或散佚,或毁损,齐全难再了,因此趁着一些了解处州历史文化的老人尚健在,民间也还有零散的资料以及一些石刻尚模糊可辨,我们应抓紧着手崖书资料整理,从崖书的所在地点、内容、作者、及其时代、年月等,都进行系统的登记造册。

2、采取措施

采取措施,减少自然与人为的侵蚀。有关部门应充分吸取各地的保护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既能避免游人触摸,酸雨侵蚀,又不影响游人观赏,尽可能地减低自然与人为对石刻的损毁。

3、突出重点

突出重点,抢救濒危中的石刻文化。丽水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名胜景区,因而抢救和保护重点也理所当然地应放在这些景区。为此,一则要尽可能地弄清模糊的石刻的内容及被自然湮没的石刻落款,以客观地反映石刻原本的文化品位;二则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依据《栝苍金石志》所记,该明晰的明晰起来,该恢复的恢复起来,使之重现风采;三则对重点石刻作重点保护,用适宜的方式使之尽可能免受自然的损毁。

4、设置载体

设置载体,不断扩大丽水摩崖石刻文化的知名度。丽水的摩崖石刻虽然数量上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质量上属于高品位,但它藏在深山少人知。有识之士曾提出建设“江南摩崖石刻文化之乡”的思路,这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载体,是个好主意。借此,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丽水摩崖石刻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而且可以让摩崖石刻文化发挥它更大的价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