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阁检地 |
释义 | 太阁检地概述太阁检地是日本历史上安土桃山时代的一次重大变革。太阁检地彻底整顿了中世末期复杂、重层的土地领有关系,废除了“职”的体系,以石数制为杠杆,建立起以“一职统制”(即一元化的以丰臣秀吉政权为顶点、以服军役为条件的、丰臣秀吉——属下大名——家臣层层封授的近世封建土地领有制)和“一地一‘作人’”(即否定中间剥削,确定直接生产者小农的排他性土地占有使用权)为原则的近世封建土地制度。太阁检地不仅剥夺“在地领主”和部分上层名主的土地所有权,而且将其一部分纳人自己的家臣团、集中于城下町,同时,将其余部分同直接生产者小农一道作为负担年贡的作人束缚于土地上,从而实现了“兵农分离”,奠定了近世幕藩体制的基础。 太阁检地之前的背景日本中世封建制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是庄园公领制。庄园公领制盛行于12-13世纪。庄园公领制靠“名田体制”和“职体制”来维系。庄园领主把土地分成直营地“一色田”和收年贡、杂役的名田两部分。名田是赋课年贡、杂役等封建义务的基本单位,原则上,一个名田只有一个名主。这种以名主为核心建立起的管理和组织生产并缴纳年贡和服劳役的一套制度,被称为“名田体制”。名田体制下的庄园有两种类型:在畿内及其周围生产力较为先进的地区。每个名主所占有的名田面积大体在1-2町步之间,这类庄园被称为“均等名”;另外,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边境地区,名主一般占有面积达数町步乃至数十町步的“百姓名”。以上两类庄园均由一色田(也称散田、间田)和名田构成。其中名田所占比例较大。据现存庄园帐籍可知,大和国出云庄,在12世纪末时,耕地由16个均等名和一色田构成。均等名共计22町步,一色田共计9町步。再如若狭国太良庄,在13世纪中叶,耕地由7个名主占有总计17町步反20步的名田和由17个作人耕种的总计4町5反50步的一色田构成⑵。所谓“职体制”一般地讲是本家--领家--庄官--名主这样阶层性的重层的支配土地的土地所有制体制。这种土地所有制体制以基于土地寄进和分配名田产生的本家职--领家职--庄官职--名主职表现出来。这个“职”既表示职的拥有者对土地的不同的受益权,同时也表示上级贵族--中小贵族--地方贵族--庄民这样的身份性的社会等级秩序。直接生产者的剩余劳动以年贡等形式被上述各级职的所有者所分割。 太阁检地的具体制度将过去不统一的一间的长度定为6尺3寸 360步一反改为300步一反 田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各规定标准产量—石数,即上田1、5石,中田1、3田,下田1、1石,下下田另行规定 以标准升“京升”统一各地区不同的旧升 以标准产量的石数的三分之一收取年贡 尽量贯彻“一地一作人”的原则太阁检地在兵农分离方面是以编成军队为目的的一大土地改革,同时也是根本否定古代封建制即本领(世袭私领)制的一大事业 天正16年(1588)秀吉发布《刀狩令》 天正19年(1591)秀吉发布《身份统制令》,进一步明确实行“兵农分离”到确立身分制的政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