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山岩群
释义

泰山岩群(Taishan Gr.)的时代属新太古代。为广泛出露于山东泰山及沂蒙山区中的深变质岩系。自下而上分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本岩群厚度巨大,主要由黑云斜长片麻岩组成,含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黑云变粒岩等,某些层位有一定厚度的沉积变质铁矿。原岩主要为粉砂级的较细碎屑岩类,一部分具硬砂岩性质,局部含有一定的钙质。

介绍

地层名称:泰山岩群

地层名称(英文):Taishan Gr阶代码:Ar3

地区代码:15

命名

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经粗略地质调查,1872年将泰山一带的片麻岩命名为泰山系。

沿革

名字来源

1872年李希霍芬(F.V.Richthofen)称泰山一带的片麻岩称为泰

山系。1903年威利斯和布莱克韦尔德(B.Willis & E.Blackwelder) 认为泰山一带变质岩以火成变质为主夹部分变沉积岩,命名为泰山杂岩。1936年,冯景兰、王植第一次提出泰山岩浆旋回的划分,并指出变沉积岩的存在。1941年和1943年富田达先后对历城桃科铜镍矿和泰山地质进行路线观察,他在《泰山变成史》一文中提出泰山地区前震旦纪可分为泰山期和桃科期两个岩浆旋回。1961年山东地质厅和北京地质学院区测一大队将全区变质岩系命名为泰山群;按岩性和地层的叠置层序,由下而上划分为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等4个岩组,时代定为太古宙。此次命名的泰山群包括了大量的变质沉积岩,与最早命名的泰山系有明显区别。1962年程裕淇等将雁翎关地区的太平顶组改称为任家庄组,在山草峪组之上建立了傅家庄-单家峪角闪岩带。1962—1965年山东地质局805队将泰山地区的变质岩系仍称为泰山杂岩, 并由下而上划分出望府山组、扫帚屿组、唐家庄组、孟家庄组和冯家峪组等6个岩组。1982—1986年郑良峙、王世进等认为原太平顶组、万山庄组和任家庄组的主体均属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等的变质深成片麻岩,从原地层层序中剔除,将泰山群自下而上分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1988年江博明等通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认为该地变质岩以变质深成岩为主,其中部分表壳岩呈捕虏体包于这些变质深成岩中, 分布零乱, 难以建立系统的地层层序。1984—1989年王致本等将泰山群的原太平顶组和万山庄组中的表壳岩置于雁翎关组之下,新建一个化马湾组。1989年董一杰等认为雁岭翎关组和柳杭组同属一个向斜的两翼,层位可以对比。1990—1993年,张连峰等在新坟县和放城两幅1∶5万地质图连测中发现万山庄组中有一套石榴石英岩、石榴黑云石英岩等组成的表壳岩残留体,称之谓孟家屯岩组,先划为前泰山岩群,后并入泰山岩群,置于雁翎关组之下。最近山东地矿局前寒武纪地层清理小组①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因而以4分方案划分泰山岩群。

区分岩组

由于孟家屯岩组与雁翎关岩组岩性差别较大,二者未发现上、下叠置层序,关系尚不清楚,又缺乏准确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所以本条目仍按目前大多数地质工作者的意见,暂将泰山岩群由下而上分为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

东平附近和沂水的崔家峪以及枣庄市的桌子山一带也有出露。

1.雁翎关组它分为下部和上部二个亚组:下亚组下部主要为角闪黑云变粒岩、阳起透闪片岩(科马提岩)和斜长角闪岩组合,底部未全出露并被奥长花岗质岩石侵入。在部分斜长角闪岩中见有较稳定的已受构造挤压拉长的似枕状构造残余,本亚组全厚近600m—700m。原岩主要由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火山沉积岩组成。下亚组上部主要为角闪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合。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凝灰质沉积岩,其顶部有变质泥质岩。上亚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变粒岩,以及透闪(阳起)绿泥片岩组成,其顶部有厚达80—90m的变质砾状岩石,在斜长角闪岩中见有规则而均一的杏仁构造残余,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间夹科马提岩和中-基性火山凝灰质沉积岩。本组的总厚度随地区而异, 在新泰的桃花峪和石河庄以及雁翎关一带厚度1200—1400m,往北而逐渐变薄,在单家峪一带厚仅900m。按岩相学分析, 本岩组划分为两个火山-沉积旋回:第一旋回以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岩喷发为主,其上部出现分选差的复成分凝灰质岩;第二旋回原岩岩性与第一旋回相似,但底部只有较厚砾状凝灰质岩,而且科马提岩含量较少,每个大旋回的早期曾经处于较深的浅水环境,晚期则为浅水环境。

2.山草峪组整合于雁翎关组之上,以新泰羊流北5km 处的山草峪一带最为发育,是该组的命名地。岩性主要有黑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等,而以黑云变粒岩为主。 在最下部的黑云变粒岩层中常以含有石英豆状结集体和细粒石榴石为特征。向上含有多层石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变粒岩;中部至上部,以黑云变粒岩为主间夹二云变粒岩和浅粒岩,具有粒级层和多旋回的韵律层。本组最大厚度为2000—4000m②。本岩组的原岩建造主要为含有火山碎屑的泥砂质建造,相当浊流沉积,下部夹有基性火山岩建造。3.柳杭组位于山草峪组之上③,与上覆的寒武系呈断层接触。根据岩性,本组可分为三个亚组:下亚组包括1—2大层, 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和滑石透闪阳起片岩组合,下部见有变质砾岩层,厚230余米;中亚组包括3—6层,为黑云变粒岩、二云片岩、变砾岩组合,厚700m左右;上亚组包括7—10层,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组合,间夹绿泥阳起片岩,总厚度达1230余米。原岩层序从基性熔岩-凝灰岩开始,继之有较厚的科马提岩喷溢和拉斑玄武岩呈互层,往上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常见火山喷发韵律和变余杏仁构造。中亚组具典型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和沉积岩并以沉积岩为主。上部从拉斑玄武岩间夹较薄层科马提岩到中基性凝灰沉积岩,总的看来,也存在二个火山沉积旋回,与雁翎关组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岩石组合、变质砾岩成分及层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不可能属同一层位。上述3个岩组基本上形成于深海—浅海频繁交替的动荡环境中,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很可能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环境。本岩群主要经历了中—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局部伴有弱至强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稍后局部又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叠加。变形作用达中等强度,柳杭组中部分变形强烈。在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部分岩段和地区产有大、中、小型条带状贫铁矿(BIF)和金矿化带。多期次(新太古—古元古代)侵入于雁翎关组中的伟晶岩脉十分发育,有的脉中富含长石和石英,已被当地小规模开采利用。有的脉中含有铌铁矿、绿柱石、锂电气石、锂辉石、硅铍石和铁锂云母等稀有金属矿物。本岩群已测得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692 ± 178Ma(张宗清,1986),泰山地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石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740±74Ma(江博明等,1986)。侵入于雁翎关组中的闪长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699+30-28Ma (刘敦一等)。柳杭组中残斑斜长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788+62-56Ma(山东区调队,1993)。本岩群最大年龄值为2740—2788Ma,均不超过2800Ma,故其时代相当于新太古代。

特征

本岩群主要分布于郯庐断裂以西的鲁西地区,常组成层状、条带状和不规则状地质体,散布在花岗质岩石中。出露较好,地层层序较完整的主要见于新泰市李家庄、柳杭、雁翎关—山草峪和盘车沟一带,其次是沂源的韩旺,泰安市的西南峪和界首一带,东平附近和沂水的崔家峪以及枣庄市的桌子山一带也有出露。1.雁翎关组它分为下部和上部二个亚组:下亚组下部主要为角闪黑云变粒岩、阳起透闪片岩(科马提岩)和斜长角闪岩组合,底部未全出露并被奥长花岗质岩石侵入。在部分斜长角闪岩中见有较稳定的已受构造挤压拉长的似枕状构造残余,本亚组全厚近600m—700m。原岩主要由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和火山沉积岩组成。下亚组上部主要为角闪黑云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组合。原岩主要为基性火山凝灰质沉积岩,其顶部有变质泥质岩。上亚组主要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黑云变粒岩,以及透闪(阳起)绿泥片岩组成,其顶部有厚达80—90m的变质砾状岩石,在斜长角闪岩中见有规则而均一的杏仁构造残余,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间夹科马提岩和中-基性火山凝灰质沉积岩。本组的总厚度随地区而异, 在新泰的桃花峪和石河庄以及雁翎关一带厚度1200—1400m,往北而逐渐变薄,在单家峪一带厚仅900m。按岩相学分析, 本岩组划分为两个火山-沉积旋回:第一旋回以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岩喷发为主,其上部出现分选差的复成分凝灰质岩;第二旋回原岩岩性与第一旋回相似,但底部只有较厚砾状凝灰质岩,而且科马提岩含量较少,每个大旋回的早期曾经处于较深的浅水环境,晚期则为浅水环境。2.山草峪组整合于雁翎关组之上,以新泰羊流北5km 处的山草峪一带最为发育,是该组的命名地。岩性主要有黑云变粒岩、二云石英片岩、二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岩等,而以黑云变粒岩为主。 在最下部的黑云变粒岩层中常以含有石英豆状结集体和细粒石榴石为特征。向上含有多层石英斜长角闪岩和角闪变粒岩;中部至上部,以黑云变粒岩为主间夹二云变粒岩和浅粒岩,具有粒级层和多旋回的韵律层。本组最大厚度为2000—4000m②。本岩组的原岩建造主要为含有火山碎屑的泥砂质建造,相当浊流沉积,下部夹有基性火山岩建造。3.柳杭组位于山草峪组之上③,与上覆的寒武系呈断层接触。根据岩性,本组可分为三个亚组:下亚组包括1—2大层, 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和滑石透闪阳起片岩组合,下部见有变质砾岩层,厚230余米;中亚组包括3—6层,为黑云变粒岩、二云片岩、变砾岩组合,厚700m左右;上亚组包括7—10层,为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组合,间夹绿泥阳起片岩,总厚度达1230余米。原岩层序从基性熔岩-凝灰岩开始,继之有较厚的科马提岩喷溢和拉斑玄武岩呈互层,往上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常见火山喷发韵律和变余杏仁构造。中亚组具典型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和沉积岩并以沉积岩为主。上部从拉斑玄武岩间夹较薄层科马提岩到中基性凝灰沉积岩,总的看来,也存在二个火山沉积旋回,与雁翎关组有一定相似之处,但在岩石组合、变质砾岩成分及层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不可能属同一层位。上述3个岩组基本上形成于深海—浅海频繁交替的动荡环境中,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判断,很可能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环境。本岩群主要经历了中—中高温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局部伴有弱至强的区域混合岩化作用。稍后局部又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叠加。变形作用达中等强度,柳杭组中部分变形强烈。在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部分岩段和地区产有大、中、小型条带状贫铁矿(BIF)和金矿化带。多期次(新太古—古元古代)侵入于雁翎关组中的伟晶岩脉十分发育,有的脉中富含长石和石英,已被当地小规模开采利用。有的脉中含有铌铁矿、绿柱石、锂电气石、锂辉石、硅铍石和铁锂云母等稀有金属矿物。本岩群已测得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692 ± 178Ma(张宗清,1986),泰山地区斜长角闪岩和角闪石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740±74Ma(江博明等,1986)。侵入于雁翎关组中的闪长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699+30-28Ma (刘敦一等)。柳杭组中残斑斜长黑云变粒岩中锆石U-Pb一致线年龄为2788+62-56Ma(山东区调队,1993)。本岩群最大年龄值为2740—2788Ma,均不超过2800Ma,故其时代相当于新太古代。

备考

孟家屯组的归属尚待研究。 1.山东省地质矿产局,1994,山东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报告。 2.由于对构造的认识不同,故厚度的估算出现较大的差别。 3.在西南峪剖面中,山草峪组之上柳杭组底部见有砾岩层,山草峪顶部又为倒转地层,故有人认为可能存在不整合。

编撰者:沈其韩

作者1:江博明

年份1:1988

系名:太古宇

泰山(岩)群Ar3T (37- 0004)详细描述

创名及原始定义

德国人Richthofenl882年命名泰山系(Taishan Gruppe),取名于泰安市泰山一带。原始定义:指以泰山地区为代表的变质岩系。

沿革

1907年美国人Willis和Blackwelder改称泰山杂岩,认为是山东最老的变质杂岩,其组成大部分是火成岩,也许其中一部分的来源是沉积物;杂岩可划为三个岩群(岩组),片岩和片麻岩类,是最古老的;花岗岩类,相对比较蚀变;岩墙,较花岗岩类年轻。1961年12月山东省地质厅、北京地质学院区测一大队(因以北京地质学院师生为主,故常简称北京地质学院)称为泰山群,认为泰山群是一套复杂的类地槽型沉积,并含有变质火山岩建造。自下而上建立了万山庄组、太平顶组、雁翎关组和山草峪组。时代为太古代。以雁翎关组为“标准层”。1963年程裕淇先生等对雁翎关地区的泰山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雁翎关组之下建任家庄组,山草峪组之上建付家庄-单家峪角闪质岩带。1965年山东省地质局805队在进行1:5万泰安县幅区调时,将泰山地区的泰山群改称泰山杂岩,自下而上分为望府山岩组、笤帚峪岩组、唐家庄岩组、盂家庄岩组和冯象峪岩组。1981-1986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郑良峙、王世进等进行了“鲁西地区泰山群专题研究”,废弃万山庄组和太平顶组,认为其大部分是英云闪长岩体,少量残留地层归雁翎关组;在山草峪组之上建柳杭组。随后,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王世进等,1986)进行了1:20万泰安、新泰幅区调,进一步完善丁上述划分方案。1989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区调分队王致本等在进行1:5万徂徕等幅区调时,于雁翎关组之下首先建化马湾岩群,认为属中太古代,后改为化马湾岩组,归泰山群。同年,董一杰等认为雁翎关至柳杭带的泰山群为一向斜,柳杭组与雁翎关组可以对比,是同一层位。1992年10月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队区调分队张连峰等在1:5万新汶、放城幅区调中,在盂家屯带发现一套石榴石英岩、石榴黑云石英岩等组成的地层残留体,称之为盂家屯岩组,先归为前泰山岩群,后并^泰山岩群,置于雁翎关组之下。地层清理后,称泰山(岩)群。

现在定义

指鲁西地层分区中太古代沂水(岩)群之上以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类为主夹角闪变粒岩、透闪阳起片岩、变质砾岩和石榴石英岩等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沂水(岩)群未见直接接触。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属晚太古代。自下而上分为孟家屯(岩)组、雁翎关组、山草峪组和柳杭组。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泰山(岩)群的分布可概括为五个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西崔岜峪—温泉—汞丹山、韩旺—崔家峪、火贯—雁翎关—盘车沟,界首—冯家峪、东平—枣庄,新泰市雁翎关桃花峪附近出露最佳。各地的岩性及厚度有较大变化,遭受了以低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其岩石组合为绿泥透闪阳起片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变粒岩建造(组合)。原岩形成约在2800 Ma前后,是大陆边缘浅海环境的火山沉积岩系。

盂家屯(岩)组Ar3m (37-0005)

创名及原始定义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九地质队区调分队(张连峰等)1992年10月于新泰市岳庄乡盂家屯建盂家屯(岩)组。原始定义:分布于新泰市盂家电-泽国庄一带,主要岩石类型为灰白色石榴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其次为石榴角闪石英岩.十字石石榴黑云石英岩。变质程度为角闪岩相。围岩主要为糜棱岩化片麻状英云闪长岩、片麻状奥长花岗岩,其次为斜长角闪岩(脉)。盂家屯(岩)组归前泰山(岩)群。

沿革

1993年8月张连峰等又将其归为泰山(岩)群。本书对其原始定义作了修改。

现在定义

指鲁西地层分区新泰孟家屯带,里透镜状、不规则状等残留状态断续分布于TTG系列岩体中,由石榴石英岩、含石榴长石石英岩、十字石黑云石榴石英岩及石榴角闪石英岩等组成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沂水岩群及上覆雁翎关组未见直接接触,变质程度达低角闪岩相。属晚太古代。

层型

正层型剖面位于新泰市岳庄乡盂家屯村南700 m(117°34'44″,30°46'30″;据张连峰等1992年4月实测)。晚太古代:奥长花岗岩,含不规则状中粒斜长角闪岩包体

……………………侵入接触……………………

孟家屯(岩)组 总厚度202.33m

二(岩)段 厚度106.29 m

17中细粒含石榴黑云石英岩,呈断续残留状 7.00m

16褐灰色中粒含石榴黑云石英岩,间有黑云奥长花岗岩脉体 7.45m

15中粒石榴黑云石英岩夹中粒石榴黑云磁铁石英岩 6.97m

14中粒石榴黑云石英岩夹粗粒磁铁石英岩 3.48m

13褐色中粒石榴黑云石英岩 2.61m

12浅灰色细粒含石榴黑云长石石英岩 14.81

ll灰自色中细粒含石榴长石石英岩 l2.34m

10灰白色中细粒古石榴黑云长石石英岩 6.58 m

9灰白色细粒含石榴黑云石英岩 30.31m

8深灰色中细粒含石榴黑云石英岩 14.74m

一(岩)段 厚度96.24m

7黑灰色中粒石榴角闪石英岩 10.65m

6褐色中粒石榴石英岩 47.2Om

5褐色粗粒石榴石英岩 9.00m

4褐色中粒石榴石英岩 9.00m

3灰白色中细粒含石榴长石石英岩 6.73m

2褐色中细粒含石榴黑云石英岩夹中粒含石榴长石石英岩 13.46m

……………………侵入接触……………………

中粒斜长角闪岩(脉)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盂家屯(岩)组以残留状断续分布于新泰市盂家电泽国庄一带,长约几米至400m,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以孟家屯附近出露最好。据岩石组台可分为两(岩)段:一(岩)段以粒度粗、石榴石含量高、含黑云母少为特征,局部可见粒度呈粗~中~细的韵律变化,岩性以石榴石英岩夹中细粒石榴长石石英岩为主,顶部为中粒石榴角闪石英岩;二(岩)段以粒度细、石榴石少、黑云母多为特征,且有磁铁石英岩夹层,主要岩性为石榴黑云石英岩、含石榴黑云长石石英岩。此外,在盂家屯之外的地区所见的十字石石榴黑云石英岩及黑云斜长片麻岩亦划归二(岩)段。地层与围岩接触界线大部分清楚截然。局部可见因同化混染作用而致岩体中石英含量增高,且出现石榴石。在矿物组台及结构构造上反映原岩为正常沉积的含泥质碎屑岩;在化学成分上,MgO>Ca0,K2O>Na2O,也显示为副变质,原岩可能为岩屑砂岩,是一套成熟度中等偏低的碎屑岩。

雁翎关组Ar3y (37 – 0006)

创名及原始定义

山东省地质厅、北京地质学院区测一大队1961年】12月建雁翎关斜长角闪岩、角闪片岩组,取名于新泰市旧关乡雁翎关村。原始定义以新泰县雁翎关最发育,故而命名为雁翎关组。主要岩性为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中夹黑云母粒岩、滑石片岩、阳起石、透闪石片岩,并有少量碳质千枚岩。上列各种岩石中尤以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是在本组有代表性的岩石,厚达3200 m。应属于太古界。

沿革

1963年程裕淇先生将其划分为上、下亚组,同时分10大层。1-5大层为下亚组,6-10大层为上亚组。1990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泰安、新泰幅区调项目改其二分为三分,其中下亚组和中亚组相当于程裕淇划分的下亚组。山东省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8)、《山东省区域地质志》(1991)等,均按程裕淇的划分方案。1993年10月由程裕淇指导,曹国权主编的《鲁西早前寒武纪地质》(送审稿)中,按火山喷发旋回,将雁翎关组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组,1-6大层为下亚组,7-9大层为中亚组,10大层为上亚组。本次清理,基本同意曹国权的划分方案,根据《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中岩石地层单位的命名原则,将亚组改称为以、二、三段。

现在定义

指鲁西地层分区盂家屯岩组与山草峪组之间以角闪质岩石为主夹变粒岩、黑云石英片岩;透闪片岩、变质砾岩及磁铁石英岩等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孟家屯(岩)组未见直接接触,顶部以角闪质岩石结束划界,与山草峪组整合接触。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属晚太古代。

层型

正层型剖面位于新泰市旧关多雁翎关村北约200 m(117°34',36°04',据程裕淇、郑良峙、张成基等1963年实测,编著者略加修改)。 上覆地层山草峪组具长石石英质小豆荚状脉体和含小疙瘩状绢云母集合体的含铁铝榴石变粒岩 5.0 m

——————————整合—————————

雁翎关组 总厚度1175.40

三段 厚度146.0m

第十大层 厚度146.0m

56底部为3m厚的黑云变粒岩.其余为含铁铝榴石黑云变粒岩,灰黑色含铁铝榴石角闪变粒岩及黑绿色薄层古石英斜长角闪岩互层组成的薄层条带状岩石;其下部角闪变粒岩较多,呈薄层状或豆荚状,向上逐渐变为黑云变粒岩,并有细小不规则状的石英脉穿入 14.0m_

55黑绿色至黑色薄层条带状细粒含石英斜长角闪岩 5.0m

54暗绿色薄层夹中层条带状电气石化绿泥透闪阳起片岩 19.0m

53下部黑绿色至暗绿色中层及薄层为主的具纺缍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的细粒斜长角闪岩;中部暗绿色中层及薄层阳起石化的细粒绿帘斜长角闪岩,局部有纺缍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上部灰绿色阳起石化的细粒斜长角闪岩。中下部斜长角闪岩大多厚20cm左右,原为薄层熔岩,但已受到紧密小褶皱影响,使其压扁或揉皱。该段由于伟晶岩脉的不规则穿入,在脉的两侧蚀变强烈,局部有电气石岩 26.0m

52暗绿色灰绿色薄层条带状细粒斜长角闪岩,局部有纺缍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中部为挤压带,已受电气石绿泥阳起石化 6-9m

51黑绿至暗绿色厚层细粒斜长角闪岩与薄层细粒条带状斜长角闪岩互层。顶部有纺缍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底部局部也有发现。下部有斜长角闪岩的侵入体,层中小断层附近有挤压褶皱现象 73.0m

二段 厚度365.0m

第九大层 厚度74.0m

50黄绿色厚层含铁铝榴石黑云变粒岩,底部有3m的黑云变粒岩与薄层条带状角闪变

粒岩互层 30.0m

49.灰绿色至暗绿色薄层条带状细粒斜长角闪岩,夹角闪变粒岩 20.0m

48厚层黑云变粒岩,风化后为灰黄色,中下部夹角闪变粒岩或黑云角闪变粒岩,含少量砾石 24.0m

第八大层 厚度243.0m

47薄层条带状细粒斜长角闪岩,上部夹有角闪变粒岩,并有伟晶岩脉穿入18.0m

46暗绿色厚层细粒斜长角闪岩与黑绿色中层及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互层。后者呈管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在含管虫状“层”与厚层斜长角闪岩之间有时有竹叶状或柳叶状斜长角闪岩。野外可认出六层岩流。岩流之间有时有很薄的角闪变粒岩 13.0m

45厚层至巨厚层细粒斜长角闪岩。下部的岩层中有纺缍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和类似竹叶状构造。上部夹有1.7m电气化的绿泥阳起片岩,可能组成一层岩流,顶部有1.3m的褐灰色厚层角闪黑云变粒岩15.0m

44厚层细粒斜长角闪岩,局部为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具管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自下而上可能由二层(14m及3.2m)岩流组成。顶部另有0.9m的褐灰色含角闪石黑云变粒岩 18.0m

43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底部的岩层十有发育不好的管虫状构造,上部有0.2m宽的挤压带,具明显的自气石透闪阳起石化 12.0m

42下部绿泥石化透闪片岩,中部为挤压带,上部暗绿色薄层变斑状阳起石岩 12.0m

41暗绿色厚层至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相同出现,局部有管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可能包括四层岩流 20.O m

40岩性与35层相似,但管虫状气孔充填构造仅见于底部(厚度小于20cm)细粒斜长角闪岩中,可能主要为岩流 33.0m

39下部为细粒斜长角闪岩,中部深绿色巨厚层斑点状斜长角闪岩;顶部黑绿色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向下变为细到中粒的芝麻点状斜长角闪岩。可能为一岩流,但中部有侵入体 9.0m

38底都1-2m细粒斜长角闪岩;向上为厚层斑点状斜长角闪岩和条带状角闪变粒岩(有时夹极薄层黑云变粒岩)互层。原岩可能主要为八层基性熔岩及层状侵入体,并夹有凝灰质岩石 21.0m

37岩性与35层相似,但变余气孔充填构造不发育。可能相当于一层岩流 13.0m

36岩性及其变化与35层相似,顶部为4-5m的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有管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底部较少,可能相一层岩流,有自色伟晶岩脉侵入 36.0m

35底部为黑绿色薄层细粒斜长角闪岩,十部为深绿色巨厚层中粒偶有斑点的斜长角闪岩;上部为黑绿色薄层细粒具管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的斜长角闪岩。可能相当一层岩流 23.0m

第七大层 厚度48.0m

34斜长角闪岩变粒岩及黑云变粒岩 5.0m

33暗绿色薄居中层细粒不规则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夹极薄层含铁铝榴石黑云变粒岩,偶见有纺缍虫状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及透闪石化的香肠状角闪岩小侵入体。夹极薄层含铁铝榴石黑云变粒岩 16.0m

32薄层—中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与薄层条带状细粒斜长角闪岩互层 9.0m

31灰绿色薄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条带的组成为:角闪变粒岩、阳起石化角闪变粒岩、含角闪变粒岩、浅粒岩,夹有黑云变粒岩,局部还有压扁芝麻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同时有数层侵入的蛇纹岩体 18.0m

一段 厚度664.4m

第六大层 厚度95.0m

30-17压扁芝麻点状石英斜长角闪岩,央薄层片麻状含小砾石的黑云母变粒岩,上部为条带状角闪变粒岩,其上与蛇垃岩相接 11.5m

30-16薄层黑云变粒岩夹角闪变粒岩和含角闪变粒岩 7.5m

30-15薄层角闪变粒岩,与上下岩层均呈过渡关系 3.5m

30-14自云母化的含石榴绿帘长石石英岩和黑云石英片岩互层,上部有一豆荚状斜长角内岩的侵入体,宽30cm 5.5m

30-13下部为薄层向上逐渐为中层、中厚层含长石变斑晶的角闪变粒岩 5.5m

30-12底部为含小砾石的黑云角闪变粒岩,向上为黑云变粒岩和二云变粒岩 6.0m

30-11灰绿色风化后呈叶片状含砾石的黑云角闪变粒岩,砾石较少,其特点是大砾石以变斑状斜长角闪岩为主。余为其他角角质岩石的砾岩。下部砾石较多,自上显著减少 15.0m

30-10变质砾岩。断面上的砾石多呈长条形,太的有65cm×5cm,31cm×3cm,15cm×3cm等,小的有8cm×0.5cm或更小,长轴方向和片理一致。成分复杂,以不同类型的角闪质岩石和变粒岩及浅粒岩为主,胶结物以细粒碎屑为主 5.5m

30-9具较大岩屑(小砾)的含黑云母角闪变粒岩。大砾石较少 17.0m

30-8变质砾岩。其基质主要相当于含黑云变粒岩黑云变粒岩,绿泥石化黑云镁铁闪石变粒岩等,含有薄层石英和角闪质岩石的碎屑和小碎块。砾石成分复杂,形状不一.多呈长条形,少数为圆形或椭圆形 5.0m

30-7厚层细纹状含大量石英碎屑及砾石的黑云变粒岩、含镁铁闪石黑云变粒岩.夹有薄层(红柱石)黑云石英片岩。长英质和花岗质的砾石呈圆形,断面一般为0.5cm×0.7cm、0.7cm×0.7cm;角闪质的砾石呈长条形,一般为0.3cm×3cm,或长宽之比相差更大 5.0m

30-6风化后呈褐绿色厚层帑牧被古小砾厦长莞质碎屑∞角冈变粒岩 2 3 m

30 5风化后呈灰黄色叶片状的含砾含黑云镁铁闪石变粒岩 1.6m

30-4薄层含黑云母及石英结集体的角闪变粒岩 2.3m

30-3薄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及黑云变粒岩互层,夹薄层阳起石化及黝帘石化的石英角闪岩 1.2m

30-2薄层含少量砾石的碎屑状角闪变粒岩和含黑云角闪变粒岩。碎屑结构明显,成分复杂,主要为角闪质岩石和石英砾石或石英集合体,砾石较小(2cm×5cm),为变斑状斜长角闪岩。多数砾石有明显的拉长现象,有的呈长条形,少散为椭圆形或圆形。个别砾石长轴方自与岩层层理斜交.交角约20,与下伏岩层呈正断层接触断距不大 1.5m

第五大层 厚度110.0m

29灰黄色(风化后)“瘤状”含十字石铁铝榴石黑变粒岩,十字石(红柱石)自云母片岩、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的红柱石变粒岩 10.0-12.0m

28灰黄(风化后)至藏绿色薄层条带状含镁铁闪石变粒岩、镁铁闪石变粒岩夹少量的角闪变粒岩中上部有透闪片岩;顶部为3m的黑云变粒岩 25.0m

27薄层至中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顶部有0.3m薄层某带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 lO.0m

26豆荚状、薄层状角闪变粒岩、帘石角闪变粒岩和含角闪变粒岩互层,央薄层黑云母镁铁闪石变粒岩及豆荚状斜长角闪岩 18.0m

25簿层,中层粗条带状变粒岩,由灰绿色角闪变粒岩,含角闪变粒岩与灰黄色透闪变粒岩含透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等组成 35.0m _

24中间为挤压带,其两侧为暗绿色至灰绿色绿泥阳起石化片岩,底部有残留的斜长角闪岩11.0m

第四太层 厚度162.0m

23下部为厚层黑云变粒岩与条带状角闪变粒岩互层,自上角闪变粒岩逐渐减少,出现了白云母化黑云变粒岩;上部是自云母化黑云变粒岩、二云变粒岩,夹薄层的黑云变粒岩及角闪变粒岩,顶部呈透闪阳起石化 21.0m

22暗绿、灰绿色薄层、中层角闪变粒岩,夹少量黑云变粒岩 26.0m

21黑绿色不规则条带状铁铝榴石石英角闪岩 12.0m

20下部为暗灰绿色成层性很好的细粒芝麻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上部为薄层、中层粗条带状角闪变粒岩和含角闪变粒岩互层,夹黑云变粒岩 18.0m

19薄层及中层(局部厚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含角闪变粒岩夹黑云变粒岩,还夹有少量薄层中细粒长石石英岩,局部有交错层 50.0m

18灰绿色薄层微(细)粒细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底部有60cm的灰黄色透闪变粒岩 6.0m

17暗绿色、黑绿色细粒压扁芝麻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 18.0m

16深色、浅色条带互层的灰绿色薄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条带宽0.5cm-3cm。由下列岩类组成:角闪变粒岩,含角闪变粒岩,角闪岩和斜长角闪岩,黝帘石岩、黝帘石角闪变粒岩,黝帘斜长角闪岩,浅粒岩,偶夹黑云变粒岩。条带之间界线清楚 11.0m

第三大层 厚度81.0m

15黑绿色薄层、中层微粒至细粒细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 13m

14灰绿色薄层细粒至微粒透闪阳起石化斜长角闪岩、阳起片岩,局部有滑石化,夹薄层角闪变粒岩及细粒斜长角闪岩,并含有大量不规则的次生绿帘石条带 68.0m

第二大层 厚度177.0m

13浅灰黄浅灰绿色薄层至中厚层细粒含镁铁闪石(透闪石)变粒岩、含角闪变粒岩与灰绿色角闪变较岩,黑云角闪变粒岩及灰黄色黑云变粒岩互层 12.0m

12黑绿色薄层细粒不规则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岩。有较多的顺层侵入的香肠状黑色辉石岩小球体,也有不规则的帘石条带 19.0m

11暗绿色薄层为主的细粒斜长角闪岩,夹芝麻点状细粒斜长角闪岩 17.0m

10暗绿色巨厚层微粒斜长角闪岩,层内有小褶皱构造 8.0m

9下部为厚层巨厚层的细粒斜长角闪岩上部为黑绿色厚层微粒斜长角闪岩 25.0m

8下部为黑绿色具小褶皱的厚层细粒斜长角闪岩,局部具有不规则的柳叶状构造,上部为暗绿色厚层细粒芝麻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 11.0m

7簿层细粒不规则条带状斜长角闪岩岩。条带宽一般2-5cm,其组成岩石有:暗绿色、黑绿色细粒斜长角闪岩和黄绿色不规则条带状帘石脉。另有顺层侵入的香肠状黑色角闪岩小球体(小于2cm×5.5cm)等 15.0m

6黑绿色薄层、中厚层细粒芝麻点状斜长角闪岩,与下伏浅粒岩呈断层接触,稍上有一正断层,两断层之间的岩层县牵引褶皱,并有绿混阳起透闪石化现象。上部有6-7m不显芝麻点状的细粒斜长角闪岩岩,与上覆地层呈断层接触,断距不大 >70.0m

第一大层 厚度37.5m

5下部为3m的浅灰绿色薄层条带状角闪变粒岩、含角闪变粒岩,向上角闪石含量逐渐减少,过渡为浅灰黄色具层纹理的厚层浅粒岩 9.0m

4薄层、中厚层细粒芝麻点状含石英斜长角闪岩,底部和面部均有角闪变粒岩,中部夹有层具不连续白色条带的斜长角闪岩 9.0m

3灰绿色薄层、中厚层角闪变粒岩夹黑云阳起透闪变粒岩 4.5 m

2暗绿色薄层、细牡具崖纹理的芝麻点壮古石英斜长角闪岩。最底部有10cm的黄褐色(风化后)角闪黑云变粒岩 15.0m

——~——侵入接触 ——~——

晚太古代:灰自色片麻状中粒黑云奥长花岗岩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雁翎关组主要分布在新泰市雁翎关、石河庄、单家庄,莱芜市任家庄,章丘市西麦腰,长清县界首,沂源县韩旺,沂水县胡同峪,安丘市崔岜峪,汶上彩山等地。地层总体走向以北西西向为主,只在崔岜峪等地呈北东走向。出露厚度200-1430m,主要岩石类型有:细粒-微细粒斜长角闪岩、角闪变粒岩、黑云变粒岩、云母片岩、透闪阳起片岩、变质砾岩、少量的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以管虫状、纺缍虫状等变余气孔充填构造发育而区别于其他组。第五大层顶部的黑云石英片岩中,常含有十字石、红柱石、堇青石、铝直闪石等高铝矿物。变质砾岩中砾石以斜长角闪质岩石最为常见,次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片麻状斜长花岗岩等。科马提岩在石河庄附近厚300余米,变质熔岩中常见由含滑石斑点的透闪片岩、阳起透闪片岩、透闪阳起片岩三种岩石渐变组成自下而上的科马提岩小韵律层。韵律层底部为堆晶岩,顶部有变余鬣刺结构和绿泥石变余淬火边。火贯—雁翎关—盘车沟地区:在雁翎关带,本组厚度变化不大,但下部一段自南东向北西渐薄,而上部则变化不大。一段以第五大层顶部的含高铝矿物的云母片岩最稳定,但以雁翎关剖面最厚,达20m。二段第九大层在石河庄附近含有大量砾石,向北至雁翎关仅见少量砾石。就斜长角闪岩和透闪片岩而言,南部石河庄附近以透闪片岩为主,而中部雁翎关一带则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向北至章丘火贯、西麦腰一带,本组厚2OOm,其中斜长角闪岩夹阳起片岩厚170 m,见夹有石墨变粒岩。在雁翎关附近有不稳定厚不足lm的磁铁石英岩;韩旺崔家峪地区:韩旺一带的雁翎关组阳起片岩厚41.4 m,斜长角闪岩厚148m,且都不连续。磁铁石英岩等含铁岩系厚可达1OOm。向西至蔡店、裴家庄等地,磁铁石英岩及含铁岩系厚仅数十米;安丘常家岭~西崔岜峪地区厚约37lm,斜长角闪岩与变粒岩互层,斜长角闪岩中常见变余杏仁充填构造;界首地区:界首只出露一段,厚823m,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阳起片岩,偶见含石墨变粒岩。在冯家峪、下长安附近,由于晚太古代及早元代花岗岩侵入并遭受韧性剪切作用,厚度只有100m。雁翎关组下部多被晚太古代TTG系列岩体侵入,上与山草峪组以斜长角闪岩基本结束、黑云变粒岩大量出现为界,呈整合接触,划分标志明显。其同位索年龄资料丰富,原岩形成年龄可能在2800-2700Ma间,属晚太古代。

其他

雁翎关组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局部退变为绿片岩相。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有铁矿、金矿、硫铁矿、石棉矿、滑石矿、蛇纹岩及玉石矿等,矿床规模大小不一,多具工业意义。

山草峪组Ar3s (37-0007)

【创名及原始定义】山东省地质厅、北京地质学院区测一大队1961年12月于新泰市山草峪建山草峪黑云变粒岩组。原始定义:在鲁西出露广泛,以新泰山草峪一带最发育。岩性以黑云母粒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厚度较大,为本组之标准地层分布区,故而命名为山草峪组。地层系统之建立,以新泰雌山—山草峪实测剖面为标准。厚度大于2500m。与下伏雁翎关组整合接触。属太古界。

沿革

创名至今,多沿用山东省地质厅、北京地质学院区测大队的划分方案。1989年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王致本等),在从事1:5万徂徕山、东王庄幅区调时进一步细分为四个段。本次清理,沿用王致本等的划分方案。

现在定义

指鲁西地层分区雁翎关组角闪质岩石之上,柳杭组角闪质岩石之下,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云母片岩、磁铁石英岩和浅粒岩等的岩石地层单位。与下伏雁翎关组及上覆柳杭组均为整合接触。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属晚太古代,

层型

正层型剖面位于新泰市翟镇东官庄村北400m(117°36′04″;36°01′25″;据山东省地质矿产局第一地质大队区调分队1986年重测)。上覆地层:柳杭组微粒斜长角闪岩

——整合——

山草峪组 总厚度2110.12m

四段 厚度126.O0m

77含砾细粒条纹状黑云变粒岩,见有两个花岗质砾石。本层上部为微粒黑云变粒岩 22.41m

76条纹状黑云中长(An32)变粒岩及黑云变粒岩,条纹为浅粒岩质(变质英安岩质) 40.07m

75微细粒富二云中长(An33)变粒岩夹浅粒岩及黑云变粒岩 23.84m

74微细粒富二云更长变粒岩 32.95m

三段 厚度633.73m

73黑云变粒岩夹含黑云变粒岩及浅粒岩 22.59m

72黑云变粒岩及浅粒岩 1.22m

71黑云变粒岩 24.55m

70混合质含黑云中长变粒岩 19.92m

69黑云变粒岩黑云母含量占20% 30.46m

68黑云更长变粒岩,黑云母占15%~20% 31.57m

67黑云更长(An12)变粒岩,常见细层纹理 21.34m

66黑云变粒岩 27.06m

65黑云变粒岩,底部有浅粒岩,顶部有富黑云变粒岩形成韵律层 57.36m

64黑云变粒岩,顶部有富黑云变粒岩 26.40m

63黑云更长变粒岩及黑云片岩形成韵律层 24.53m

62富黑云更长变粒岩及黑云片岩 5.59m

61含黑云变粒岩,见有韵律层 34.34m

60蚀变细粒—微粒黑云变粒岩,有粒序层 49.93m

59黑云更(中)长变粒岩,含假象红柱石 75.78m

58黑云变粒岩 26.69m

57绿帘石化、白云母化黑云更(中)长变粒岩 21.18m

56混合质黑云变粒岩,见有粒序层 46.90m

55黑云变粒岩 32.91m

54黑云更(中)长变粒岩,黑云母含量变化大(1O%-25%) 5.85m

53黑云变粒岩 22.77m

52黑云更长(An27)变粒岩,黑云母15% - 20% 22.86m

51中细粒黑云变粒岩、细粒黑云变粒岩及富黑云变粒岩,形成韵律层 1.93m

二段 厚度937.96m

50黑云变粒岩 15.46m

49混合质黑云中长(An34)变粒岩 64.98m

48黑云更长(An14)变粒岩 98.68m

47黑云变粒岩.含长石石英碎屑 11.64m

46黑云更长(An29)变粒岩,有不清楚的粒序层 30.75m

45混合质黑云中长变粒岩,见有清楚的粒序层、斜层理、交错层 l25.84m

44混合质富黑云更(中)长变粒岩,有发育的层纹理,具清楚的粒序层,见有斜层理 46.98m

43混合质黑云更(中)长变粒岩,见有发育的斜层理、交错层及粒序层 83.08m

42黑云变粒岩,含黑云母15%-25%,受轻微的混合岩化 20.93m

41黑云变粒岩 32.08m

40黑云更(中)长变粒岩,含少量长石石英碎屑 34.28m

39黑云变粒岩,见有粒序层 71.47m

38混合质黑云更(中)长变粒岩,含少量长石石英碎屑 15.81m

37黑云变粒岩 17.25m

36混合质黑云更(中)长变粒岩,有明显的粒序层,黑云母占20%~25% 37.58m

35细粒黑云变粒岩,黑云母占25%-30% 19.06m

34黑云变粒岩,含长石石英碎屑 18.85m

33黑云中长变粒岩,黑云母占15%-20% 32.42m

32黑云变粒岩 18.09m

3l黑云中长(An30)变粒岩,黑云母占15%-20%,含长石石英碎屑 63.64m

30黑云变粒岩 l3.33m

29混合质黑云中(更)长变粒岩,含长石石英小碎屑 8.33m

28黑云变粒岩 8.98m

27黑云中长变粒岩,有长石石英小碎屑 37.04m

26黑云变粒岩,且有粒序层 11.41m

一段 厚度412.43m

25变斑状红柱富黑云中长变粒岩,斑晶含量多少呈间层状 15.79m

24变斑状含石榴红柱黑云变粒岩 21.35m

23疙瘩状红柱富黑云变粒岩 8.37m

22含红柱自云母(化)富黑云中长变粒岩夹含黑云变粒岩 39.19m

21黑云变粒岩 7.84m

20黑云变粒岩夹含黑云变粒岩,见有粒序层 21.84m

19富黑云变粒岩,局部岩性接近黑云片岩 40.51m

18石榴黑云变粒岩及富黑云中长变粒岩 10.13m

17石榴黑云变粒岩及含中长石眼球状集合斑的黑云变粒岩 20.84 m

16含石榴富黑云中长(An33)变粒岩,有粒序层 2O.84m

15石榴黑云变粒岩 14.37m

14含石榴黑云变粒岩,石榴石含量不均匀 14.37m

13富黑云更长变粒岩,有小的韵律层 18.21m

12石榴黑云变粒岩 4.88m

11条痕状黑云中长变粒岩 4.88m

10石榴黑云变粒岩。有小的韵律层 35.11m

9条痕状含石榴黑云中长变粒岩 26.50m

8石榴黑云变粒岩夹富黑云更长变粒岩 29.25m

7石榴黑云变粒岩 6.88m

6石榴黑云变粒岩夹疙瘩状假象红柱富黑云中长(An32)变粒岩 21.84m

5黑云变粒岩 21.84m

4含石榴黑云变粒岩 3.81m

3黑云变粒岩,含很少的石榴石 3.79m

——整合——

下伏地层:雁翎美组底部为2.28m含石榴黑云变粒岩,其上为黑云变粒岩夹条带状含角闪透闪石榴中长变粒岩及含石榴透闪石榴角闪片岩,常有韵律层 42.32m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山草峪组主要分布在新泰山草峪,盘车沟,章丘火贯、西麦腰、官营,沂水胡同峪,安丘常家岭,枣庄太平村及东平等地。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在枣庄一带为北西西至近东西向,安丘常家岭为北北东向。以不同成分的黑云变粒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二云片岩及磁铁石英岩。其正层型上厚约2110m。常见粒序层、斜层理、变错层、显微层理及变余砂状结构。火贯—山草峪—盘车沟地区:山草峪附近,按岩性可分为四段。一段下部为石榴黑云变粒岩夹黑云变粒岩,中部为黑云变粒岩、富黑云变粒岩,上部为变斑状红柱富黑云变粒岩。厚410余米;二段为黑云更长变粒岩,含长石、石英碎屑,中部可见粒序层、斜层理及交错层。厚938m;三段:底部为黑云变粒岩及富黑云变粒岩,因黑云母的含量不同而形成韵律,下部为黑云变粒岩,常见粒序层,中部为黑云变粒岩夹黑云片岩、富黑云变粒岩、浅粒岩,常形成韵律层,上部为黑云变粒岩夹浅粒岩。厚634m;四段:下部为微细粒富二云更长变粒岩,中部为微细粒黑云变粒岩夹二云中长变粒岩及浅粒岩,上部为微粒黑云变粒岩,含少量砾石,砾石成分为花岗质。厚126m。以微细粒结构为本段特征。盘车沟一带,主要岩性为黑云变粒岩夹二云片岩,厚531m。大致相当于山草峪组的中上部。西麦腰,为黑去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厚533m。向北东5km左右至火贯、官营附近,为黑云斜长变粒岩为主夹黑云二长变粒岩、富黑云斜长变粒岩、浅粒岩。厚约953m。大致相当于山草峪组的中上部。沂水胡同峪地区为含石榴黑云变粒岩夹告石榴角闪变粒岩,厚约83m,相当于一段。安丘常家岭地区:以黑云变粒岩为主,下部夹斜长角闪岩,上部夹二云片岩,局部夹角闪变粒岩,厚1445m。东平至枣庄地区:在太平村、卓于山附近,以黑云变粒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角闪岩、磁铁直闪石英岩,其中铁质岩石厚可达115m,共有5个矿带,下部夹阳起石英片岩。地层总厚690-5281m,由于紧闭褶皱发育,地层可能有重复。东平至汶上一带,为黑云变粒岩夹磁铁石英岩、磁铁角闪石英岩、黑云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透闪阳起片岩等,含铁岩石厚84-130m,总厚大干290m。平阴、东阿一带为黑云变粒岩夹斜长角闪岩及条带条纹状磁铁角闪石英岩,铁质岩石厚10-20m,总厚1855m。山草峪组与下伏雁翎关组为整合接触,顶以变粒岩基本结束、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等暗色或绿色岩类出现为界,与柳杭组整合接触。山草峪组同位素年龄值多集中在2300-2100Ma间,推断其生成时代约在2700 Ma左右,属晚太古代。

【其他】山草峪组的变质程度以低角闪岩相为主,与其有关的矿产主要为鞍山式贫铁矿,规模以小型为主。

柳杭组Ar3l (37—0008)

创名及原始定义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郑良峙、王世进等)在从事鲁西地区泰山群专题研究过程中,1984年4月于新泰市旧关乡大柳杭建柳杭组。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90年(王世进等)介绍。原始定义:本组仅分布在泰安市裴家庄、大柳杭、小柳杭、李家庄、西南峪一带,即程裕淇等同志划分的单家峪—付家庄角闪质岩带。柳杭组地层组成李家庄倒转向斜,平行不整合于山草峪组之上。岩性以变质砾岩、斜长角闪片岩、变质中酸性火山岩为主,最大厚度为438.31m。

沿革

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二分队(王世进等)在1986-1990年进行的1:20万新等幅区调中,将柳杭组底界仍然置于含砥变粒岩(变质砾岩)之底,再分为上、下两个亚组。1989年王致本等在1:5万徂徕、东王庄幅区调报告中按火山沉积旋回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亚组,认为前人所划变质砾岩不具底砾岩性质,将其底界改划为角闪变粒岩或斜长角闪岩出现为界。本次地层清理,依角闪质岩石和含砾变粒岩而将其分为一、二段,同时以绿片岩或斜长角闪岩出现为其底界。

现在定义

指鲁西地层分区山草峪组变粒岩之上,以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和角闪黑云变粒岩为主夹变质砾岩及绢英片岩等的岩石地层单位。以斜长角闪岩或绿泥片岩等角闪质岩类或绿片岩类出现为底界,与山草峪组整合接触。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属晚太古代。

层型

正层型剖面位于泰安市山角岫峪镇西南峪村南约300m(117。26',36。27 ;据张增奇、杨恩秀、王世进等1988年实测)。对于本组正层型剖面摺皱构造认识不一,故剖面列述资料各家有异。本书采用王世进等认识的李家庄向斜和富山背斜划分方案,下列剖面为李家庄向斜东冀部分,而其西翼(亦郎富山背斜东冀)还夹有含金绢云石英片岩等。柳杭组 总厚度622.4m

二段 厚度186.0m

32片状残斑二云变粒岩(位于向斜核部未见顶) 27.0m_

31变质砾岩。砾石有变流纹斑岩、变闪长岩、脉石英、变霏细岩等。砾石呈长条状、压扁椭圆状,大小不等,大者28cm×18cm,小者一般为10cm×5cm,胶结物为黑云变粒岩(变余凝灰质砂岩) 20.0m

30片状富二云变粒岩夹富黑云变粒岩,含长石残斑 52.0m

29碳酸盐化钠长绿泥片岩 4.1m

28变质砾岩。砾石成分以变质流纹斑岩为主,即变质中酸性火山角砾熔岩,多呈饼状,少数为变奥长花岗岩、变霏细岩、脉石英砾石等,呈浑圆状、压扁椭圆状及长条状。砾石大者为28cm×18cm,小者一般为10cm×5cm,胶结物为黑云变粒岩 7.8m

27富黑云变粒岩 4.5m

26含砾残斑二云变粒岩,砾石主要为变质奥长花岗岩,多呈压扁椭圆状。自本层底部自上,砾石由大变小:25cm×10cm—20cm×7cm—7cm×7cm 17.6m

25变质火山凝灰角砾熔岩。砾石成分有细粒斜长角闪岩和斑点状斜长角闪岩,约占70%,大者20cm×4cm,小者5cm×1cm,次为变花岗质砾石,以15cm×5cm为主。多呈条带状、压扁椭圆状。其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凝灰角砾熔岩和中酸性火山熔岩,另有少量椭圆形刚性岩屑,胶结物为黑云变粒岩,见变余晶屑凝灰结构 24.1m

24二云变粒岩为主,夹二云石英片岩和黑云变粒岩 29.5m

一段 厚度436.4m

23细纹状斜长角闪岩,片理发育 27.1m

22绿泥透闪片岩 11.6m

21细粒斜长角闪岩,片理发育,具变余气扎充填构造 27.1m

20蛇纹滑石片岩 6.8m

19细粒石英斜长角闪岩 19.3m

18更长绿泥片岩及细粒石英斜长角闪岩 14.8m

17细粒斜长角闪岩 18.7m

16蛇纹滑石片岩,底部0.5m为二云变粒岩,顶部2m为黑云变粒岩 14.8m

15褐色蛇纹滑石片岩 7.9m

14含石墨石英斜长角闪岩 6.9m

13中细粒斜长自闪岩 l8.7m

12黑云角闪片岩 38.0m

11细粒斜长角内岩夹角闪变粒岩 20.4m

10含石墨更长绿泥片岩 10.7m

9绿泥石化黑云片岩 9.7m

8片状绿泥石化含角闪黑云变粒岩,多被第四系覆盖 44.7m

7薄层富黑云变粒岩,黑云母含量40%,片理发育 6.8m

6透闪绿泥片岩夹绿泥阳起片岩,劈理发育 16.6m

5绿泥石化黑云片岩 35.2m

4绿泥石英片岩夹片状斜长角闪岩,劈理发育 72.2 m

3碳酸盐岩化绿泥片岩 8.4m

——————整合——————

下伏地层:山草峪组片状含奥长花岗岩岩砾石黑云更长变粒岩 7m

地质特征及区域变化

柳杭组主要分布在新泰柳杭、东牛家庄,盘车沟,泰安西南峪,莱芜香山,章丘火贯,沂水东虎崖,安丘崔岜峪等地。地层总体走向为北西向,只在崔岜峪一带呈北东向。厚374-744m。主要岩石类型为微细粒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黑云变粒岩、角闪黑云变粒岩、绢云石英片岩、中酸性变质火山角砾岩、变质沉积砾岩,夹有铁闪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中很少见到残留构造。变粒岩可见到清晰的变余晶屑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质砾岩以酸性成分岩浆岩为主,中性次之,明显区别于雁翎关组的变质砾岩。砾石成分较复杂,有变斜长花岗岩、变石英闪长岩、伟晶岩、脉石英及变霏细岩等,包括火山角砾和沉积碎屑两大类。火贯—柳杭—盘车沟地区:柳杭附近,一段为斜长角闪岩及黑云角闪片岩、绿泥(石英)片岩、含石墨更长绿混片岩、角闪黑云变粒岩、黑云片岩等。西南峪厚436m,李家庄厚260 m,南白塔厚355m。二段为变质砾岩、残斑黑云(或白云)更长变粒岩等。西南峪厚186m,李家庄厚121m,南白塔厚1OOm。自北西向南东厚度变薄。向北到章丘火贯附近,因花岗岩侵入造成地层缺失,一 段出露良好,主要岩性有斜长角闪岩及方解绿泥片岩夹黑云角闪变粒岩。火贯村厚410m,西麦腰厚1OOm,王家庄厚180m,自北西向南东渐薄。二段,以残留体出露于片麻状奥长花岗岩中,岩性为二云变粒岩、二云片岩等。莱芜香山附近,为细粒斜长角闪岩夹绿泥绿帘绢云石英片岩及黑云变粒岩。厚374m,相当于一段。新泰盘车沟带,一段以黑云斜长角闪岩、角闪斜长变粒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石英片岩等为主。在盘车沟厚170m,陈家庄厚175m。二段以二云石英片岩及白云石英片岩为主。盘车沟厚95m。陈家庄附近受英云闪长岩侵入的影响,仅厚10m左右。在东牛家庄带,仅残存二段,岩性为变质砾岩、白云石英片岩等,厚331m。沂水东虎崖地区:以斜长角闪岩为主,夹磁铁石英岩、黑云变粒岩、二云变粒岩及少量的含角闪变粒岩、含石榴黑云片岩、浅粒岩等。厚744m。相当于一段。安丘崔岜峪地区:以斜角闪岩为主,夹黑云变粒岩、磁铁石英岩、阳起片岩、黑云片岩,厚240m,相当于一段。柳杭组与下伏山草峪组界线以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等暗色或绿色岩系之底为划分标志。同位素年龄值多在2600Ma左右,推测形成时代在2600~2700Ma前后,属晚太古代。

其他

柳杭组的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局部退变为绿片岩相。以绢云石英片岩中含金最高,达6.54×10,,斜长角闪岩为2.525×10左右,是鲁西重要的绿岩带型含金矿层位。另外,还有磁铁石英岩贫铁矿、假山石、蛇纹岩、滑石、石棉等矿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6: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