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泰山楞严经石刻
释义

《楞严经》石刻由四石组成,高皆39厘米。第一石宽163厘米,刻偈词41行,满行10字;第二石宽147厘米,刻偈语39行,满行10字;第三石宽158厘米,刻偈语42行,满行10字;第四石宽149厘米,刻偈语、题跋、题款36行,满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径皆3厘米,均为行书。其中最末4行题款为正书,字径约1.5厘米。 《楞严经》石刻,嵌在泰山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左右壁上。《灵岩志》称此石刻为“圆通经”,但据泰山碑刻专家姜丰荣考证,此石刻的内容为《首楞严经》中之部分偈语,是佛经中的颂词,以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为句。

作品名称:泰山楞严经石刻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楞严经》

作者:蔡卞

类别:中国书法、碑刻

【简介】

《楞严经》石刻,首段偈语从“觉海性澄圆”始,至“真实心如是”止,书于宋元符二年(1099),录自《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八卷。第二段偈语自“妙湛总持不动尊”始,至“烁伽罗心不动转”止,书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录自《首楞严经义海》第十卷。

书者蔡卞(1058—1117),字元度,蔡京弟,王安石婿,兴化仙游(今属福建省)人。熙宁三年(1070)与蔡京同登进士第,官至观文殿学士、检校少保。元丰中为中书舍人;哲宗立,迁礼部侍郎;绍圣四年拜尚书左丞;徽宗即位,黜知江宁府,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一年后,又召为中太乙宫使,擢知枢密院。

此石刻前段偈语书于元符二年,正是蔡卞官尚书左丞之时,后段偈语书于建中靖国元年,正是蔡卞贬少府少监分司池州之时。一年后,即崇宁元年将此二段偈语刻于灵岩,此时蔡卞已知枢密院。未见史料记载蔡卞到过灵岩,他与灵岩寺住持仁钦也毫无关系,那么此石刻形成的实际情况如何,其中又有什么故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图为拓本局部)

史称蔡卞人品低下,但历代对其书法却多有好评。宋《宣和书谱》称:“卞自少喜学书,初颜行,笔势飘逸,圭角稍露,自成一家,亦长于大字。晚年高位,不倦书写,稍亲厚者必自书简牍。”以书名自负的米芾对有宋一代诸多书家多有微词,对上谓“蔡京不得笔,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臣刷字”,而独尊蔡卞“得笔”(见《海岳名言》)。而明安世凤步米芾后尘,在《墨林快事》中称:“卞胜于京,京又胜于襄,今知有襄而不知有他蔡,名之有幸不幸若此。”他把蔡卞推到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之上。蔡氏兄弟政声不佳,史称蔡卞上欺天子,下胁同列,中伤善类,其奸恶过章淳。但明王世贞则称“其书圆健遒美,有兼人之力,而时以已意参之,盖有书笔无书学者,要之不可以人废也”,肯定了其学养与书品的关系。方豪以《断碑集》名世。嘉靖元年(1522)三月六日,他见此碑发出了“方豪再观,呜呼!君子何以人废书乎”的慨叹。

由此可知,蔡卞“自成—家”得力于“得笔”。而米芾是书法史上第一个提出“得笔”概念的人。得笔就是得笔法、守笔法。米芾在《群玉堂米帖》中还说:“得笔则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精如椽亦扁。”这里“圆”、“扁”即指线条质量,“圆”即圆劲,指线条有立体感,“扁”即扁薄,指线条飘浮。“得笔”是书法线条的重要技术标准。初学行书,以蔡卞《楞严经》为范本也不失为正途。清王昶《金石萃编》称此石刻“所书浏漓顿挫,行法不减(米)元章,且通体完善,临池家可以模仿也”。

此石刻已收入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华瑰宝·泰山碑刻经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