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阿拉木图 |
释义 |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的金融、科技和教育文化等中心。它位于哈萨克东南部,东邻中国 新疆,是一座风景独特的旅游城市和整个中亚最大的贸易中心,也是中亚最大的城市,其各方面影响力、竞争力在世界举足轻重,与圣彼得堡并列全球100位。阿拉木图是欧亚文化交汇的地方,它把哈萨克人的智慧和西方文明完美融合为一体。阿拉木图被称为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面积10.51万平方公里。人口目前有160多万。阿拉木图犹如一个童话世界,是大自然的美和现代大都市的完美组合,它两面环天山,是气候湿润、环境优良的花园城市。 中文名称:阿拉木图 外文名称:Almaty 别名:苹果之城、中亚湿岛 行政区类别:直辖市 所属地区:哈萨克斯坦东南部 电话区号:+7 地理位置:哈萨克亚洲部分的东南部 面积:10.51万平方千米 人口:160余万(2011年)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 著名景点:独立纪念碑、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麦迪奥山等 机场:阿拉木图国际机场 火车站:阿拉木图第一、第二站等 著名高校:阿里法拉比国际大学、阿拜大学等 降水量:约660毫米(半湿润区) 主要民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等 竞争力:世界第100名(2011年) 阿拉木图哈萨克文:Алматы. 英文:Almaty. 俄文:Алма-Ата. 土耳其文:Alma-Ata. 阿拉木图市简介苏联在这里宣布终结。被一片绿色包围的阿拉木图是欧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前首都,亦是最大城市。阿拉木图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花园城市,海拔650-950米,也是世界上少有的现代化和自然风景合为一体的超大城市。曾名韦尔内。因盛产苹果于1921年改称今名(哈萨克语意为“苹果城”)。有铁路支线与土西铁路相连。公路枢纽。航空要站。输气管道从布哈拉通此。哈萨克斯坦最大的工业中心。以食品加工(肉类、奶制品、水果罐头等)和棉纺织为主,还有重型机械制造及火电厂等。有哈萨克斯坦科学院和高等院校多所。疗养区,也是旅游和体育中心之一。附近有高山溜冰场,也是世界上最好的高山滑雪场之一。邮编:050010 除此之外,阿拉木图还是俄罗斯著名的轻武器大师卡拉什尼科夫的出生地! 阿拉木图市历史发展据记载,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 成为土耳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从1997年12月10日起,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 阿拉木图于1930年通铁路,此后发展迅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和轻工业均占有很大比重。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阿拉木图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市区布局整齐,满目苍翠,有宽阔平坦的林荫道,还有许多公园和果园,是中亚地区最美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图市与“苹果之城”阿拉木图 (Alma-ata) 是一座风光独特的旅游城市,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天山北麓外阿赖山(中国称外伊犁山)脚下的丘陵地带,三面环山。面积190平方公里,海拔700-900米。它以盛产苹果著称,阿拉木图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盛产苹果的地方,苹果城"。居民中以哈萨克族人居多,其次是俄罗斯族人、乌克兰、鞑靼、维吾尔等族。人口150万(2007年)。 阿拉木图历史悠久,古代中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城市始建于1854年,1867年成为土耳其斯坦一总督辖区的行政中心。1918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它成为独立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由于阿拉木图地处边疆地区,城市扩展余地有限,1994年哈萨克斯坦决定在2000年前把首都迁往中北部的阿克莫拉 (Akmola,即阿斯塔纳Astana)。1995年9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发布迁都命令。迁都后,阿拉木图作为国家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的地位不会改变,它仍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接待大部分来访的外国领导人,哈国内的多数重大活动仍将在阿拉木图举行。1997年12月10日,阿斯塔纳取代阿拉木图成为哈萨克斯坦首都。 由于外阿赖山的众多山溪的灌溉,阿拉木图土地肥沃,除了生产谷物外,大部分地方已开辟为果园,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其中苹果园最多,因此,阿拉木图有“苹果之城”的美誉。 阿拉木图附近还有自然保护区,面积约8万公顷。 奢华之都阿拉木图虽然不再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在国家中地位显然稍差于阿斯塔纳,但他仍然是哈萨克的经济、工业中心,也是整个中亚的金融中心。第一次来到阿拉木图,你也许会被这里的独特景色所吸引,大家都知道且听说过阿拉木图这个名字,她曾是苏联的一个大城市之一,很多国内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就连苏联解体时,各加盟国领导人也在这里宣布了苏联停止存在。 刚进城,你不会觉得这是一个由钢筋水泥制作而成的城市,而是一种依山傍水的感觉,远望去可以看见城市和天山连为了一体,可以惊叹这种城市在世界上多么的少见,阿拉木图人民既可以生活在奢华的现代化都市里,也可以体验到大自然赐予的自然美。 十多年来,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国家中经济转型最为成功的,没有经历过多少像“休克疗法”那样的苦痛,“新富”及“超富”阶层迅速崛起。所以这里的人们都很富裕,几乎每家都有两三辆汽车,在这里你能看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名车,人们的生活也很休闲,到处都是花园和公园。 阿拉木图市掠影市内设有十几所高等院校,还有科学院、博物馆、歌剧院、文化馆、图书馆、植物园、体育场和展览馆,以及现代化的旅游宾馆等,这些建筑物把哈萨克斯坦的民族风格与现代化美学融为一体。市内的东正教大教堂是世界现存的第二高木结构建筑。 自然风光在阿拉木图平坦的南郊,可以看见雪山似乎悬在空中,可以体会到这座山为什么叫“天山”,真就像身在天上的一座山。 阿拉木图是一个有声音的城市,上千条溪水般的河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叮咚作响;阿拉木图是一座很湿润的城市,在中亚干旱大陆的中央,它有终年不化的雪山,有溪水、伊犁河、卡普恰盖湖和天山北坡丰富的降水 城郊是一派宁静的北国风光。这里的群山峰峦起伏,气势磅礴的天山白雪皑皑,山峰上的白雪终年不化,最高的共青团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银光灿灿,蔚为壮观。从市区乘车沿盘山公路蜿蜒行驶,一路上高山流水,美景如画。 当车爬行到半山腰时,回头望去,只见万绿丛中,一片长圆形的冰面洁白如玉,平滑如镜,它就是阿拉木图人的骄傲──麦迪奥高山人造冰场。 再往上走,一条横跨两山之间的大坝高高在上,右峰当腰一眼人工涵洞里,一束瀑布从高山上倒垂下来,流光溢彩。顺着台阶走到大坝上,放眼远眺,尖塔形的松树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环抱着一个大水库。在这远离市区20公里的山谷中,旅游者沉浸在自然美景中,留连忘返。 阿拉木图州地理特征阿拉木图州南部为山区(最高塔尔戈尔峰,海拔4,973米)及山前平原,北部是大片沙漠和伊犁河谷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平原地区300毫米,山区700-1,000毫米。伊犁河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全境,注入巴尔喀什湖。南部为地震活动区。1932年建州。土西铁路过境。工业以金属加工与机械制造(电机、铸造机械等)、纺织和食品加工为主。伊犁河上建有卡普恰盖水电站。主要种植麦类,次为黍、玉米、水稻、甜菜和烟草。果园业发达。畜牧业以养羊为主。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有航运和养鱼业。在外伊犁山脉中部辟有阿拉木图自然保护区(面积约8万公顷)。城市有首府阿拉木图和塔尔加尔等。 阿拉木图市与奥运火炬传递火炬传递途经阿拉木图时间:2008年4月2日(星期三) 北京奥运会火炬专机“圣火号”将在当地时间2008年4月1日下午1时40分抵达境外传递的第一站、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阿拉木图火炬接力将分为两个阶段。阿拉木图市市长塔斯马加姆别托夫亦同时宣布,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出席4月2日在该市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阿拉木图市市长塔斯马加姆别托夫表示,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出席阿拉木图火炬传递仪式。 另悉,除了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参与外,很多哈萨克斯坦的其他名人作为火炬手将参与火炬传递活动。作为哈萨克斯坦首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年近八旬的叶甫盖尼·卡佳金早早就被确定为火炬手。早在1956年,他就曾参加过墨尔本奥运会。此外,哈萨克斯坦著名歌手罗扎·雷姆巴耶娃也非常引人关注。她的影响力如此巨大,甚至被当地媒体称为“哈萨克斯坦的麦当娜”。另外,火炬手中还有三位中资企业代表。 哈萨克斯坦方面为奥运火炬传递筹备工作投入了250万美元。哈萨克斯坦内务部、安委会、总统警卫局及阿拉木图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火炬传递活动的安全工作,仅内务部就投入了5000名警力负责安保。塔斯马加姆别托夫上介绍,北京奥运会火炬阿拉木图站的传递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市郊的麦迪奥高山景区进行;第二阶段将转至市内,在阿斯塔纳广场结束。塔斯马加姆别托夫还介绍了奥运火炬手的情况。第一个阶段是从琼布拉克高山滑雪场开始,其中包含了滑雪、滑冰等传递形式,这是此站火炬传递活动的一大亮点。 按照目前了解到的火炬传递计划,在第一阶段传递过程中,1994年在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获得雪上项目冠军的哈萨克斯坦运动员弗拉基米尔·斯米尔诺夫将手持火炬在琼布拉克高山滑雪场顺山势速降而下。 之后在琼布拉克滑雪场和麦迪奥高山冰场之间的防护大坝上将举行隆重的火炬传递开始仪式。接着火炬将抵达麦迪奥滑冰场,经过12名火炬手的传递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在那里接过火炬,并发表讲 话。 随后,火炬将被交给哈萨克族火炬手艾谢特·曼比尔特,传递继续进行。据了解,曼比尔特会把火炬交给摩托车手德米德里希,后者直接驱车前往阿拜纪念碑。至此,第一阶段火炬传递结束。 经过一个小时的技术休整后,火炬将开始传递的第二阶段,沿十条街进行传递。 市内传递路线呈三个几字形,从阿拜纪念碑出发,途中要经过多个标志性建筑,譬如共和国广场的哈萨克斯坦独立纪念碑、江布尔纪念碑等。而在终点站阿斯塔纳广场,则矗立着为纪念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两位女英雄的纪念碑。 阿拉木图市与中国在哈萨克斯坦,人们习惯用著名人物的姓名来命名城市的街道,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冼星海于1943年从莫斯科辗转到达阿拉木图,在这里度过了他40岁生命历程中的最后两年半时间,受到当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料,并从中获取了巨大的勇气和信心,创作了一批激情涌荡的传世佳作。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及《中国狂想曲》、《阿曼盖尔德》、《满江红》等音乐作品,收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民歌,成为用音乐传递中哈友谊的使者。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哈萨克斯坦在阿拉木图不仅命名了冼星海大街,还建造了冼星海纪念碑和冼星海故居,它们成为中哈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 冼星海大街冼星海大街位于阿拉木图市东区,同拜卡达莫夫街并行。拜卡达莫夫是哈萨克斯坦的著名音乐家,当年这位异国的同行曾向流落他乡的冼星海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两位伟大的音乐家在艰难岁月里结下了深厚友情。 冼星海纪念碑竖立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交汇处。纪念碑以荷花为造型,碑体下部荷叶层叠,上部荷花绽放。荷花纯洁高雅,寓意东方文化。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的碑文写道:“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纪念碑上还镌刻着冼星海的简历以及他创作的歌颂哈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