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倭
释义

主要是对一些台湾亲日派的蔑称,近年来兴起网络的词汇。日清战争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从此陷入日寇手中达五十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归还台湾。国民政府驱逐日本侨民,但部分台湾人受到日本的同化教育,同时还有身为日本血统的人。因此,极端亲日。解放战争以后,国民党溃败到台湾,想依靠美日势力抗衡大陆,台湾亲日更甚。最典型的例子,如李登辉参拜靖国神社等

台倭势力的形成

台湾日治时期的经济是种相当典型的殖民地经济模式,即以台湾自然资源与人力,来培植宗主统治国的整体发展。此种模式于儿玉源太郎的总督任内打下基础,并于1943年太平洋战争中达到最高点。若以年代区分,1900年-1920年间,台湾的经济主轴于台湾糖业,1920年-1930年为以蓬莱米为主的粮食外销。综括这两阶段,总督府的策略约略是以“工业日本、农业台湾”为最高指导方针。至于1930年之后,则因战争需要,总督府对于台湾的经济重心则转为工业化。

虽说各阶段的主要不同,但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自然着重在提高农产品或后期工业用品的生产量,以达到供输日本国内的需求。而这种“为已开发的经济地区提供原料和廉价的劳工”的经济现象,则为标准的边陲经济模式。而此种兼顾发展台湾岛内民生经济与日本宗主国供需的日式资本主义,在所有日本殖民地当中,就以台湾最为成功。

虽然日人统治者于治理台湾时,难脱“经济台湾,壮大本土”和南进战略的基本心态,但与治理香港、朝鲜等等其他次殖民地心态不同,某程度上,日本政府是把经营台湾的成就视做帝国主义宣传品与教化成同类的心态来经营(早熟帝国主义的帝国主义实践);这情形尤其在中期同化阶段最为明显。加上这阶段的大正民主与军国主义未主导日本政治情形情况下,在1922-1937年间,台湾社会肇始不少改善人民生活的新制度、新知识、新观念与新价值。而这种蓬勃的日治黄金时期在的台湾博览会达到顶峰。其中铁路路线扩建、米糖产量增加、邮信电信普及等等经济成果也导致台湾社会人口增加、公学校普及和放足的彻底实施、现代卫生环境建立与守时守法观念养成等重大民生改革。除此,经济的长足进步带来的社会安定与对总督府的支持,也促进台湾政治的开明,进而举行了台湾首次选举。日本对台湾采取内地延长主义及皇民化政策,以期将台湾本岛人同化于日本。也因为台湾在日治时期,于政经文化得到某种程度现代化。加上战后初期陷入国共内战战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治台失政,导致部份的台湾人,在二次大战战后对战前生活产生某些程度的怀念。此心态不仅普遍留置于老一辈台人之间,也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战后台湾对国家民族认同、族群意识观念甚至台独运动。而从此看,部分台湾民众对日本的好感仍深,许多人认为是日治时期中后期和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的威权时代相比所造成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