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拼音 |
释义 | 台湾拼音源于大陆,大陆解放初期也是用这种拼音,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台湾拼音与日语片假名有所相似。 台湾拼音对照表大家聊天中说起台湾人和家人发信息常常会打一些ㄆ,ㄑ什么的,看不懂。其实这些是旧式的拼音,古人就是这样学习发音的,我们现在用的拼音可是新中国后创立的呢,跟日文没关系哦,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他们说这些主要是用做一些语气效果,对意思表达影响不大,或者是表示一些台语发音。大家如果有遇到实在因为这些读不懂了,就到这里来找一找吧。 以下内容全部抄自现汉: 一、声母 b p m f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d t n l ㄉ得 ㄊ特 ㄋ讷 ㄌ勒 g k h ㄍ哥 ㄎ科 ㄏ喝 j q x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ㄓ知 ㄔ蚩 ㄕ诗 ㄖ日 z c s ㄗ资 ㄘ雌 ㄙ思 二、韵母 i u ü ㄧ 衣 ㄨ 乌 ㄩ 迂 a ia ua ㄚ啊 ㄧㄚ 呀 ㄨㄚ 哇 o uo ㄛ喔 ㄨㄛ 窝 e ie üe ㄜ鹅 ㄧㄝ 耶 ㄩㄝ 约 ai uai ㄞ哀 ㄨㄞ 歪 ei uei ㄟ诶 ㄨㄟ 威 ao iao ㄠ熬 ㄧㄠ 腰 ou iou ㄡ欧 ㄧㄡ 忧 an ian uan üan ㄢ安 ㄧㄢ 烟 ㄨㄢ 弯 ㄩㄢ 冤 en in uen ün ㄣ恩 ㄧㄣ 因 ㄨㄣ 温 ㄩㄣ 晕 ang iang uang ㄤ昂 ㄧㄤ 央 ㄨㄤ 汪 eng ing ueng ㄥ亨的韵母 ㄧㄥ 英 ㄨㄥ 翁 ong iong ㄨㄥ轰的韵母 ㄩㄥ 雍 它们的打法是(智能ABC): 1.在智能ABC工具条的最右边像个小键盘的上面点右键,选择"注音符号",就可以看着打. 2.键入"V8",一直按"="键,按4下就出来了,就慢慢选吧 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1935年,中国国语推动委员会制定新国音为中国的统一语言规范,而使用的拼音符号即为注音符号。而该拼音方式,也沿用至今的台湾。 中国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要求熟练使用。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Unicode:31A0-31AF)。在2000年前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之为台湾国语字音拉丁化译音的标准方案,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台北市与新竹市以外,已经逐渐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直式 注 ㄓ ㄨˋ 音 ─ ㄣ 符 ㄈ ㄨˊ 号 ㄏ ㄠˋ 横式 注 音 符 号 ㄓㄨˋ │ㄣ ㄈㄨˊ ㄏㄠˋ 依照教育部的规定,注音符号的“一(yi)”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 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成“一”。 中国大陆由于废除中文直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设定中文维基百科采用中国大陆的宋体SimSun字型显示,故显示出的注音可能与台湾人一般习惯不同。 注音符号的来源并没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 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其因笔划最少。 注音符号来源(参考表) 符号 来源 取声切韵 ㄅ “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读“ㄅㄠ” 取其“ㄅ”声 ㄆ 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读“ㄆㄨ”(扑) 取其“ㄆ”声 ㄇ "幂"的本字。遮蔽覆盖之意,古音“ㄇㄧˋ” 取其“ㄇ”声 ㄈ 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读“ㄈㄤ”(方)或“ㄒㄧˇ”(喜) 取其“ㄈ”声 ㄉ 古之“刀”字,读“ㄉㄠ” 取其“ㄉ”声 ㄊ 古之“突”或“凸”,读“ㄊㄨ” 取其“ㄊ”声 ㄋ 古之“乃”字,读“ㄋㄞˇ” 取其“ㄋ”声 ㄌ 古之“力”字,读“ㄌㄧˋ” 取其“ㄌ”声 ㄍ 说文解字:“巜,水流浍浍也。”川之小者,田间的水道,读“ㄍㄨㄥ”(工) 取其“ㄍ”声 ㄎ 说文解字:“丂,气欲舒出,勹上碍于一也。”气受阻碍而无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读“ㄎㄠˇ”(考) 取其“ㄎ”声 ㄏ 古之“厂”字,山侧避风雨之居处,读“ㄏㄢˇ”(罕) 取其“ㄏ”声 ㄐ 古之“纠”字,说文解字:“丩,相纠缭也。”,读“ㄐㄧㄡ” 取其“ㄐ”声 ㄑ ㄑ:水小流。同"畎"、田间沟渠。读“ㄑㄩㄢˇ”(犬) 取其“ㄑ”声 ㄒ 古之“下”字,读“ㄒㄧㄚˋ” 取其“ㄒ”声 ㄓ 古之“之”字,读“ㄓ” 取其“ㄓ”声 ㄔ 明.张自烈.正字通:“左步为彳,右步为亍,合彳亍为行。” 彳:左脚的步伐。读“ㄔ” (吃) 取其“ㄔ”声 ㄕ 古之“尸”字,读“ㄕ” 取其“ㄕ”声 ㄖ 古之“日”字(象形),读“ㄖ” 取其“ㄖ”声 ㄗ 古之“节”字,分尖团者读“ㄗㄧㄝˊ” 取其“ㄗ”声 ㄘ 古之“七”字,分尖团者读“ㄘㄧ” 取其“ㄘ”声 ㄙ 古之“私”字,读“ㄙ” 取其“ㄙ”声 ㄚ 古之“丫”字,广韵:“丫,象物开之形。”物之歧头曰“丫”,读“ㄧㄚ” (押) 取其“ㄚ”韵 ㄛ 古之“呵”字,说文解字:“ㄛ,反丂也。”。读如“或”之韵 取其“ㄛ”韵 ㄜ “ㄛ”之转化,由"ㄛ"添笔而成。读如“峨”之韵 ㄝ 古之“也”字,读“ㄧㄝˇ” 取其“ㄝ”韵 ㄞ 古之“亥”字,读“ㄏㄞˋ” 取其“ㄞ”韵 ㄟ “流”也,读“ㄨㄟ”(威) 取其“ㄟ”韵 ㄠ 说文解字:“幺,小也。”“么”的本字。小也,细也。读“ㄧㄠ” 取其“ㄠ”韵 ㄡ 握于手之象形字,读“ㄧㄡˋ”(又) 取其“ㄡ”韵 ㄢ 说文解字:“ㄢ。艸木之华未发然”。花苞之象形,其意“含”也。读“ㄏㄢˊ” 取其“ㄢ”韵 ㄣ 古之“隐”字,又作"乚":匿也。读“ㄧㄣˇ” 取其“ㄣ”韵 ㄤ 玉篇.尢部:“尢,跛、曲胫也。”脚跛也,读“ㄤ”(肮) ㄥ 说文解字段玉裁注:“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厷读“ㄍㄨㄥ”(供) 取其“ㄥ”韵 ㄦ "儿"的简化字。读“ㄦˊ” ㄧ “一”是数字之始,读“ㄧ” ㄨ 古之“五”字,读“ㄨˇ” ㄩ 说文解字:“凵,饭器,以柳作之。”古盛饭之器,读“ㄩ”(淤) 读音、语音 一、读音、语音 简而言之,读书时发的音,谓之「读音」,说话时发的音,谓之「语音」。根据民国二十一年教育部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说明第十二条:「有一义而读书音与口语音有别者,则两音兼列,读书之音注『读音』,口语之音注『语音』。」如果要详细区分,「读音」是用来读古文诗词时专用的音,又叫「字音」或「文言音」;语音则适用於说话、口语,由於当前盛行的白话文是根据口语写成的,字词都必须按照口语的念法,所以语音也就是「白话音」。举例来说,「白日依山尽」中的「白」应读ㄅㄛˊ,「白花花的银子」中「白」应读ㄅㄞˊ。同理,当我们说「公共汽车」时,「车」应念成ㄔㄜ;遇到「安步当车」,「车」便应念ㄐㄩ。 有一点必须强调:读音和语音是同一个字在文言和白话中的不同念法,字义并没有任何改变。上文中的「白」和「车」,念法虽有不同,字义却是一样,这和破音字歧音异义的情形有别。 二、读音、语音的现象如何产生? 字音会有读音、语音之别,主要是语言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某些规律的变化所致。以目前来说,大部分国语中分读音、语音的字,都是由古代收入声〔-k〕尾的字分化而来。由於国语的入声韵已消失,因此读音多读不出韵尾,反倒是语音保留了一个变化后的韵尾。前面举的「白」字,古音作〔b『ak〕,国语就有ㄅㄞˊ、ㄅㄛˊ两读,语音中保留了[ㄧ]的韵尾,读音则失去韵尾了。其他常见的如黑、肉、熟、北、剥、薄、烙、绿、六、酪、角、嚼、吓、削、学、摘、芍、贼、塞、……等字,都可以在读音、语音中发现同样的现象。(可参考张孝裕先生〈国语「语音」与「读音」的整理〉,师大学报35期,民国79年) 三、台语中读音与语音 读音与语音的现象不只是国语才有,其他地方的语言一样会出现。有趣的是,国语会出现读音、语音区别的字,到了其他语言中却未必有别,反之亦然。之前所举的「白」,台语的音就很一致。但国语中只有一音的「人」字,在台语中读音为[dzin2],语音为[lan2],因此在读「人之初,性本善」时,要念读音;口语说「好人」、「坏人」时,要念语音。其他如「鸟」、「花」……等字,亦都有读音、语音的差别。在此因标音不易,就不一一详述。熟悉台语的朋友应该可以了解,台语对读音语音的要求严格,很少混用,比国语更常见,大家如果有兴趣,不妨把台语中的「一」到「十」全部念念看,其中只有一个字没有读音语音之别,您知道是哪个字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