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湾民主国 |
释义 | 台湾民主国,为1895年5月25日起短暂成立于台湾的一个共和国政体。起因于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于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丘逢甲为副总统,台湾第一大地主林维源任议长,改元“永清”。铸印“民主国之宝印”,制蓝地黄虎国旗。唐景嵩内渡中国大陆。同年6月下旬,民主国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同年10月19日,刘永福总统兵败内渡;两日后台南陷落,台湾民主国因而灭亡,存在时间仅150天。 台湾民主国概况国旗蓝地黄虎旗1895年 民主国之宝印首都台北 (1895年5月-6月) 台南 (1895年6月-10月) 官方语言官话、闽南语、客家语 政制共和 总统- 1895年5月 - 6月唐景嵩 - 1895年6月 - 10月刘永福 (事实上) 历史时期- 马关条约1895年 - 解体1895年 人口- 1895年估计2,980,000 货币清两 1 历史甲午战争日本于1874年出征台湾之前,聘用美国人李仙得为外交顾问。李仙得参与出征台湾的计划,同时向日本政府进言:“除非将北自桦太岛、南至台湾的一连串行岛加以占有,把中国大陆以半月形势包围,再在朝鲜与满州兼持立足点,否则不足以保障帝国之安全、制御东亚”。他的建言给与日本政府很大刺激,影响所及种植了日本领台的决心。日本后来的大陆政策,几乎都是根据李仙得的建议而订的。 为了朝鲜独立,日清两国于1894年8月1日发起战端,是为甲午战争。同年年底,日方眼见胜利在望,前枢密顾问井上毅,向首相伊藤博文递呈汉文意见书,陈述:“世人皆知朝鲜主权必争之,却不知台湾之占有尤为必争。朝鲜究竟无力独立。而且,为其保护国虽有义侠美名,并无富殖实益,台湾则然。不但能扼黄海、朝鲜海、日本海航权,亦可开阖东洋门户。况且与冲绳(琉球)及八重山群岛相连,一臂伸处,得以钳制他人出入。若此一大岛落入他人之手,我冲绳诸岛将受鼾睡之妨碍,利害相反不啻霄壤。若失此机会,二、三年后台岛必为他一大国所有。不然又必成为中立而不可争之地”,井上说明领有台湾的重要性,并指出如失此良机,再没有机会。当时,兼任海军教授、隶属大本营的中村纯九郎,也向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提出“有关占领台湾岛的建议”,极力主张:“台湾为南中国海的咽喉,日本非把它纳入版图不可”。 1894年10月,中日开战之初,英国政府已觉察到日本政府对台计划,促使《伦敦时报》报道此事以引起各国注意。法国也极力反对日本占领台湾,表示不辞使用武力加以阻止。清朝两江总督张之洞被这些行动所鼓舞,于翌年3月透过驻伦敦的清朝公使,欲以台湾作抵押向英国借贷数千万两,但被拒绝。同一时期,法国舰队来到澎湖岛,告知日本军不久即将进攻澎湖岛的消息,法国政府并向清政府提议将台湾暂且让给法国,战后再归还。但是,此提议被中法战争时防守台湾的刘永福激烈反对而未实现。 澎湖陷落1895年1月,日军大本营接纳井上与中村的意见,决定先行占领澎湖列岛。3月13日于佐世保军港下令比志岛支队攻占澎湖,因天候不佳,至3月23日始登陆正角,并于26日完全占领澎湖[3],日军以霍乱病死二千人。为封锁清政府对台湾的支援,占领澎湖岛不但必要而且是有效的战略。此占领给台湾官民带来冲击,对日本占领台湾的企图感到不安。虽然中日两国于同月30日签署了停战协定,因为台湾与澎湖列岛被排除在停战区域之外,不安情绪更为增高,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的传说也增加了真实感。清政府将和谈会议上有关辽东半岛与台湾割让之事极力隐瞒,不过,台湾官民由外国人洋行得到情报,和谈会议的内容约略已知。 割让台湾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除赔款外,清廷将台湾、澎湖与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台湾巡抚唐景嵩上书表示,台湾民众不服,其约(马关条约)可废。5月8日,马关条约获清政府批准而正式生效。5月10日,日本擢升海军中将桦山资纪为大将,并任命为首任台湾总督。18日,桦山总督指挥常备舰队及当时驻在辽东半岛的近卫师团,准备接收台湾。而原本一并割让的辽东半岛则因沙俄、法国、德国三国出面干涉,改由清廷赎回。 建立民主国清廷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的决定,在台湾住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5月15日,丘逢甲率领台湾士绅与巡抚唐景嵩密谈,会后发表“台民布告”如下。 我台湾隶大清版图二百余年。近改行省,风会大开,俨然雄峙东南矣。乃上年日本肇衅,遂至失和。朝廷保兵恤民,遣使行成。日本要索台湾,竟有割台之款。事出意外,闻信之日,绅民愤恨,哭声震天。虽经唐抚帅电奏迭争,并请代台绅民两次电奏,恳求改约,内外臣工,俱抱不平,争者甚众,无如势难挽回。绅民复乞援于英国,英泥局外之例,置之不理。又求唐抚帅电奏,恳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商请俄、法、德三大国并阻割台,均无成议。呜呼惨矣!查全台前后山二千余里,生灵千万,打牲防番,家有火器。敢战之士,一呼百万,又有防军四万人。岂甘俯首事仇?今已无天可吁,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推拥贤者,权摄台政。事平之后,当再请命中国,作何办理。倘日本具有天良,不忍相强,台民亦愿顾全和局,与以利益。惟台湾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预。设以干戈从事,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所望奇材异能,奋袂东渡,佐创世界,共立勋名。至于饷银军械,目前尽可支持,将来不能不借贷内地。不日即在上海、广州及南洋一带埠头,开设公司,订立章程,广筹集款。台民不幸至此,义愤之伦,谅必慨为佽助,泄敷天之恨,救孤岛之危。 如肯认台湾自立,公同卫助,所有台湾金矿、煤矿以及可垦田可建屋之地,一概租与开辟,均沾利益。考公法:让地为绅士不允,其约遂废;海邦有案可援。如各国仗义公断,能以台湾归还中国,台民亦愿以台湾所有利益报之。台民皆籍闽、粤,凡闽、粤人在外洋者,均望垂念乡谊,富者挟赀渡台,台能庇之,绝不欺凌;贫者歇业渡台,既可谋生,兼同泄愤。此非台民无理倔强,实因未战而割全省,为中外千古未有之奇变。台民欲尽弃其田里,则内渡后无家可依;欲隐忍偷生,实无颜以对天下。因此槌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倘中国豪杰及海外各国能哀怜之,慨然相助,此则全台百万生灵所痛哭待命者也。特此布告中外知之。 台湾士绅又发电报给总理衙门、北洋大臣、南洋大臣、闽浙总督、福建布政使及全台长官,表明独立的意图: 伏查台湾为朝廷弃地,百姓无依,惟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 5月19日,一艘法国巡洋舰抵达基隆,对急需外国势力协助的台湾人而言,不啻为大好消息。法国军官在21日拜访唐巡抚时,表明如果是为清政府取回土地,则相当困难;如果是为台湾保护人民,则较容易。在此鼓舞下,原本犹豫不决的唐巡抚遂于5月23日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如下: 照得日本欺凌中国,索台湾一岛,台民两次电奏,势难挽回。知倭奴不日即将攻入。 吾等如甘受,则吾土吾乡归夷狄所有。如不甘受,防备不足故,断难长期持续。屡与列强折冲,无人肯援,台民惟有自主。台民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台民公议自立为民主之国。决定国务由公民公选官吏营运。为达计划且抵抗倭奴侵略。新政府机构中枢必须有人主持,确保乡里和平。素敬仰巡抚承宣布政使唐景嵩,会议决定推举为台湾民主国总统。 初二日公同刊刻印信,全台湾绅民上呈。当日拂晓,士农工商公集筹防局,开始严肃此壮举。 乞勿迟误 以全台之民布告之。 24日将宣言译成外国语并送至各国驻台领事馆,25日上午9时举行独立典礼,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唐景嵩被推为台湾民主国的总统、刘永福被推为大将军、丘逢甲则为义勇军统领。 台湾民主国制定蓝地黄虎的“黄虎旗”为国旗、刻有“民主国宝印”文字的国玺、以及建年号为“永清”、台北为首都。台湾第一富豪林维源,虽被推为国会议长,但坚持婉拒,在独立庆典的第二天就潜逃至厦门。 乙未战争台湾民主国为筹凑庞大军需而发行的“股分票”。5月27日,日本近卫师团的主力部队与桦山总督在冲绳会合后,即往台湾前进。5月29日,日军在澳底(今台北县贡寮乡境内)登陆。6月2日,清廷代表李经芳与日本代表桦木完成台湾交接。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6月3日败兵退入台北,引发纷乱。6月4日,唐景嵩化妆成老妇,带着银子,搭上德国商轮鸭打号(Arthur),逃往厦门。有部分史学家据此,将该日定为台湾民主国的亡国日。丘逢甲得知唐景嵩逃走,亦仓徨逃往广东嘉应。6月11日,辜显荣代表艋舺士绅迎接日本军进入台北城。 6月19日,日军开始南下进攻桃园、新竹。22日前锋部队占领新竹城前后,开始遭到北台湾客家人的游击式“壮烈反抗”。另外,在三角涌的隆恩埔、分水仑等地,日军分别遭到当地义勇军的包围伏击,死伤多达数百人。 6月26日,余众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以台南为都,设总统府于大天后宫。为筹措经费,刘甚至曾经发行钞票、邮票。学者将刘永福在台南所建的政权称之为“台南共和”(Tainan Republic)或“第二共和”(Second Republic)。 8月下旬,双方各自集结于八卦山一带。27日,日军开始零星炮击八卦山的抗日义勇军阵地。29日半夜发动进攻,历经八小时的激战,于当日上午八时取得胜利。此役为乙未战争最大的正面会战,史称“八卦山之役”。 由于战情不如预期,日军增派混成第四旅团及第二师团,分别于嘉义布袋与台湾最南端屏东枋寮登陆。10月3日起,分别于三方向进占台湾南部各城。 亡国10月18日,日本近卫师团、第二师团与混成第四旅团皆抵达台南城近郊,形成三方包抄形势,台湾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刘永福在得知台南城被三面夹攻,已知大势已去。10月20日当日军准备以两师团之兵力围攻台南城之际,刘永福弃城内渡厦门。 刘永福弃职逃亡后,城内陷入无政府状态、秩序大乱。台南乡缙士遂绅依循台北前例,推举英国牧师巴克礼请求日本军队和平进城协助维持秩序。10月21日日军由小南门顺利进入台南城,至此台湾民主国亡 2.政府组织台北时期政府组织连横《台湾通史》卷六〈职宫志〉记载民主国政府的组织结构:除了府、州、厅、县如旧外,另外设置大总统、军务大臣、内务大臣、外务大臣以及游说使。 大总统:唐景嵩 大将军:刘永福 议院议长:林维源 议院议员:陈云林、洪文光、白其祥等 内务大臣:俞明震(原刑部主事) 外务大臣:陈季同(原副将) 军务大臣:李秉瑞(原礼部主事) 游说使:姚文栋 义军统领:丘逢甲 台湾道:忠满(兼护印),一说为区鸿基 台北府知府:俞鸿 淡水县知县:凌汝曾 新竹县知县:王国瑞 宜兰县知县:俞秉焜 基隆厅同知:方祖荫 南雅厅通判:宋维钊 台湾府知府:黎景嵩 台湾县知县:史济道 彰化县知县:罗树勋 苗栗县知县:李烇 云林县知县:罗汝泽(农历五月内渡,后改李郁华) 埔里社厅通判:温培华 台南府知府:忠满(兼护印) 安平县知县:忠满 嘉义县知县:孙育万 凤山县知县:卢自铄 恒春县知县:欧阳萱(乙未战争阵亡) 台东直隶州知州:胡传(原职,胡适之父亲,内渡) 台南时期政府组织大总统:刘永福 议院议长:许献琛 议院议员:许南英、林际春、徐元焯、谢鹏翀、陈凤昌、林馨山等 筹防局长:陈鸣锵 台湾道:忠满(兼署) 台北府(府治已失陷) 新竹县(部分失陷)知县:李烇(兼署) 台湾府知府:黎景嵩 台湾县知县:史济道 彰化县知县:罗树勋 苗栗县知县:李烇 云林县知县:罗汝泽(农历五月内渡,后改李郁华) 埔里社厅通判:温培华 台南府知府:忠满(署理) 安平县知县:郑文海 嘉义县知县:孙育万 凤山县知县:林东青 恒春县知县:卢肇经 台东直隶州知州:孙振铎(原砂金局督办) 3.台湾民主国宣言独虎票以老虎为图案,是1895年时,台湾民主国为筹措抗日军饷而发行的邮票。左方的“士担币”三字即是“邮票”的音译。该宣言系由陈季同所起草,于1895年5月24日将宣言的英文译文送给在台北的各国领事馆。宣言内容主要为: “日寇强横,欲并台湾。台民曾派代表诣阙力争,未蒙俞允。局势危急,日寇将至。我如屈从,则家乡将沦于夷狄;如予抗拒,则实力较弱,恐难持久。业与列国迭次磋商,俭谓台湾必先自立,始可予我援助。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爰经大会议决,台湾自立,改建民主国;官吏皆由民选,一切政务秉公处理。但为御敌及推行新政,必须有一元首,俾便统率,以维持秩序而保安宁。巡抚承宣布政使唐景嵩为万民所敬仰,故由大会公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 4.学界对民主国的解读对于这个短命的政权,学者之间对其本质一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看法。首先,大多数的西方学者(以及一些倾向台独的学者),似乎均不约而同地强调这个所谓“共和国”的“人为性(artificiality)”。他们认为,民主国不过是中国及台湾官方上层领导阶级用来寻求国际支持、藉以吓阻日本攻台的权宜作法罢了,他们不但还维持其对清廷的忠诚,而且也完全没有得到一般台湾人民的支持。以李筱峰的看法为例,他说:“台湾民主国不能算是一次真正的台湾独立运动。清廷的官吏在甲午战败后,想以台湾作为和谈的筹码,但恐台民不服,因而必须在台湾制造抗日行动,使台民觉得是日本来占领台湾,而不是清廷将台湾出卖”。 第二,比较倾向中国民族主义的作者,则认为民主国的抗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之斗争的一环。为了强化其对台湾主权属于中国的结论,他们通常会强调“抗日运动”当中的中国性(Chineseness)。赖建国就对“民主国”有这样的评论:“台湾民主国的政治定位,是设计属于清朝或中国之下的,并不具备一种独立自主的地位;加上它是一种过渡性的短暂组织,当台湾归还中国的任务达成后,它就自行结束。” 有趣的是,也有一些支持台独的学者持十分类似的看法。史明认为:“‘台湾民主国’虽说以独立自主为宗旨,但是,其所代表的思想意识,并不一定和台湾本地人大众相吻合…… 所指向的政治目标也脱离不了老一套的满清统治下封建中国之圈内。”另外,王育德也认为台湾民主国的独立宣言格调不能算高,主要是宣言中的“恭奉正朔,遥作屏籓”这句话,令他怀疑民主国的独立精神。 最后,某些支持台独的学者,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不一定不同意上述两种对民主国的解读方式,但是,他们还是试着将民主国视为一个“事实(defacto)”独立的国家,而将其放在台湾人民从十七世纪以来反抗异族统治的脉络下来解读。 黄昭堂就认为,和台湾历史上之前的政治运动相比,台湾民主国有以下三大特点: 在独立宣言中主张:“所有的国务都由公民公选出来的官吏来推动”。关于这一点,不管是出于欧美人士的建议,或是为了得到外国承认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用公民(People)这个词汇来宣扬台湾住民的意志有其特别的意义。 台湾民主国是第一个明确地表达了以台湾作为领土的建国运动。 不论实际的情形如何,它是首次尝试亚洲任何其他国家所未曾经历过的共和体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