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台湾海峡中线
释义

台湾海峡中线是台湾海峡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虚拟的线。台海中线不等同于国际法中的任何领水或者领空界线,没有任何国际条约约束这条已经存在的但是不可见的线。这条台海默认的“红线”,正是中国国共内战后的军事势力对比变化的表征。

简称台海中线

概况

台湾海峡中线是台湾海峡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虚拟的线。台海中线不等同于国际法中的任何领水或者领空界线,没有任何国际条约约束这条已经存在的但是不可见的线。这条台海默认的“红线”,正是中国国共内战后的军事势力对比变化的表征。

按照比较准确的说法,台湾海峡的西岸北起福州市,南至汕头市,而东岸则由台湾岛北端的富贵角一直到南端的猫鼻头,整个海峡是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水道,大致上南宽北窄,长205海里(约380公里)左右,平均宽102海里(约189公里),海峡最窄处只有70海里(约130公里)。两岸相对两点之间的连线自然都有中点,把这些中点连起来就是所谓的“台海中线”,这条线延伸到空中,就是台湾海峡上空的“中线”。因此,台海中线纯粹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从理论上讲,任何地域都可以有这么一条中间线,但对所谓“台海中线”,从来不曾有过任何法律、政策或者军事上的宣示,换句话说,地理上的“台海中线”根本没有法律约束力,只不过在台海原先没有出现分裂危机的和平状态中,两岸为了保持稳定,避免麻烦,大家出于习惯达成了一种不公开的默契,无论捕鱼还是军演,都尽量不跨过“中线”。

三条“中线”

台湾《全球防卫杂志》指出,台海中线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1955年,美国空军第13特遣队正式参与“协防”台湾,并在海峡上空划定一条防空警戒线,该线后来以美国空军首任驻台司令戴维斯准将命名。美军1958年9月17日颁布的作战条令就曾规定:“经判定为敌机,且若该机飞越‘戴维斯线’以东时,即认为存在敌对行为,将予迎击并歼灭之……”

然而,台军多年来对台海中线却一直刻意回避。直到2004年5月间,时任“国防部长”的李杰接受“立法院”质询时,才首次公布这条线的具体位置。事实上,台海中线又分为空军与海军使用两种:前者由北纬27度、东经122度至北纬23度、东经118度两点间的连线;后者由北纬26度30分、东经121度23分至北纬23度17分、东经117度51分,中段还带有一定弯折(北纬24度50分、东经119度59分)。

台湾军方公布的上述坐标,源于当初的台美共同防卫计划“乐成联盟作战计划”,该计划根据《台美共同防御条约》制订,并随时间推移定期更新,1979年才告废弃。所以严格说来,今日的台海中线已非“戴维斯线”,而是台美双方根据原始的“戴维斯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经逐步修订所得。

另外,美军“交战规定”中对“戴维斯线”的定义为,自北纬21度、东经119度,至北纬23度30分、东经119,至北纬26度、东经121度,再至北纬26度向东延伸的一条线。

由上可知,“台海中线”并非只有一条,而是三条。

没有一方恪守的虚拟线

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海中线并不是一条双方都恪守的界线。比如公布戴维斯线之后,正好是20个世纪50年代末,大陆方的海空力量为了避免无谓的损失,解放军海空军的活动都局限在自己的12海里领水线之内。而当时东南沿海尚有大量岛屿控制在国民党军队手中,台湾除了禁止渔船及商船跨越戴维斯线作业之外,台方的海空军几乎每天跨过中线活动,甚至直接深入内地侦查也是很普遍的事情。随着解放军逐步收复东南沿海岛屿,到1958年爆发举世瞩目的金门炮战,台军对陆路的入侵突袭活动才被遏制住,但是海空军气焰仍然嚣张。

到了1965年,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8月6日,爆发了一场解放军海军成立以来最大的海战,当时台军的“剑门号”和“漳江号”组成的特遣编队抵近东南沿海活动,被大陆沿海雷达发现后,组织多艘以鱼雷艇组成的海上突击集群进行围剿,终于击沉了“漳江号”。当时并未想到的是,这场海战对台海后来的局势具有重大的影响。根据后来解密的台方文献显示,当时“剑门号”编队的任务其实是一场登陆行动前的武装侦察行动。1965年,蒋介石趁大陆刚刚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的洗礼,有了反攻大陆的决心,准备发动反攻登陆行动,这次武装侦察活动直接影响了蒋介石的反攻决心。因此,在这场海战之后,台军作战指导方向也从反攻大陆转为防御本岛。

海战惨败迫台接受

根据前述美军作战条令,可知“戴维斯线”在1958年金门炮战时即已存在,台湾海空军也对此知情。不过,美军当时没有刻意限制台军战机和军舰的活动范围。换言之,此时的“台海中线”并非台军在海峡活动的西界。否则,就不会有1965年5月1日的“东引海战”、同年8月6日的“八六海战”乃至1967年1月13日在金门附近爆发的“一一三空战”,这三次战斗均发生在中线以西靠近大陆一侧。自“113空战”之后,台海上空再也没有发生任何空战。也就是从1967年之后,台湾方面除了例行对金门、马祖地区的补给增援之外,其他的军用机舰一律限制在台海中线以东活动。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台海中线才真正成了台海双方的活动习惯界线。

1967年的“1.13”空战,台湾国民党空军四架F-104G遭遇解放军两架歼-6战机。国民党方面声称用“响尾蛇”导弹击落两架歼-6,而一架F-104G失踪。而事实上,解放军歼-6毫无损失,而台湾方面杨敬宗少校驾驶的F-104G却被击落。

195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国民党空军战机一直掌握着大陆沿海的制空权。但1958年大空战以后,尽管台湾空军不断声称取得“重大战果”,但却逐步全线退至“海峡中线”以后。

196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国民党当局一直以“光复大陆”为战略目标,积极组织海空军对大陆局部袭扰,但纷纷遭到失败。

台海中线的未来

2004年,台方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中程阶段中提到,共同签署“台海中线东西区域军事信任协定”,规范台湾海峡共同行为准则。台湾中线东西特定距离内,划设“军机禁、限航区”或“军事缓冲区”。

2008年台湾政党轮替,但2005后“胡连会”时已经曾就两岸应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取得共识。另外,海协、海基两会复谈。但要和解仍需要慢慢增温,才有可能触及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议题。到那时,关于“台海中线”的位置、定义和角色等相关议题会进行协调商议,会成为一个焦点问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17:50